戰場上,銀元真能擋子彈嗎?
這是一個令人生疑的問題。
配圖
上一篇在寫背「死」字旗抗日的川軍老兵王建堂時,提到他8年抗戰中九死一生,其中一次被衣兜裡的銀元救了一命:
那時,他當連副,負責連裡100號人的後勤軍需。一次發軍餉時,有一枚軍餉銀元因有缺損而未發出,沒有任何作用。
王建堂捨不得扔,就裝在了衣兜裡。
在一次戰鬥中,他和戰友冒日軍密集火炮勇往直前向前衝,戰友們紛紛倒下,一顆子彈打中他的腹部,一陣劇痛,他忍受著繼續衝鋒。
戰鬥結束後,他查看腹部傷口,卻發現子彈穿破了外衣口袋和內衣,衣袋裡的銀元被打癟,陷入了腹部表層的肉裡,周圍血肉模糊……
就這樣,王建堂被銀元意外救了一命。
看了這個故事,不禁讓人發問:
銀元究竟有多硬,能擋住子彈的衝擊?
步槍子彈的速度多少?穿透力到底有多大?
除了銀元,是不是懷表或手機等硬物,也能擋子彈?上戰場時,身上多帶點這些東西不得了?
今天,飛春讀傳就來說說子彈與銀元那些事。
國外關於手機防彈的實驗
1、日軍步槍的發射原理
了解子彈的殺傷力,我們首先得了解槍械和子彈的原理。
步槍歷史上,中國11世紀(南宋)發明了火槍,德國人15世紀創造了來復槍,義大利人後來發明了燧石打火槍,法國人改造了尾部藥室的螺旋形線膛槍。
而真正使「步槍」定名於史的,是1840年普魯士人德萊塞發明的擊針打火後裝槍,其基本模式構造沿襲至今。
1905年,日本明治38年,發明了一種用6.5毫米口徑×50毫米長度的子彈,其槍體,上膛的機關上方加了個防塵蓋,史稱「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
三八,就是明治38年的三八,那一年定型生產,所以槍上刻有「三八式」字樣。大蓋,就是指該槍特有的防塵蓋。
這槍各方面成熟,無可替代,日軍一用40年不變,一直使用到二戰投降。
今天,我們就用三八大蓋的槍彈為例,簡要說說它的發射原理。
三八大蓋上的「logo」
三八大蓋的子彈,全長5釐米,頂部是質地堅硬、頭呈錐狀的彈頭,緊接彈頭的下面是火藥,火藥下是擊針和火帽。
發射時,扣動扳機,槍體內的撞針在彈簧的突然釋放下,猛擊槍膛內子彈後座的火帽,引爆火藥。
引爆時,在子彈內部這一毫釐之腔,會產生2500°C至3500°C的高溫,毫秒之間,引發數百至數千倍的氣體壓力,巨大的能量將頂部的彈頭推離彈殼。
據說,其壓力可達到250—500千克/平方釐米。
子彈構造圖
子彈被擠出彈殼後,接收了巨大的能量,沿槍管內的螺旋形膛線迅速推移、轉動,以超音速飛出槍膛,命中前方目標,射擊完成。
可見,子彈的殺傷力,主要取決於彈頭和火藥。
而火藥和彈頭一般是固定的,不會輕易改變。
這不僅是因為牽涉到生產定型,更重要的是牽涉到槍枝彈藥的匹配、存儲,更換型號成本太大,所以三八大蓋40年不變,其基本構造也一直未變。
三八大蓋的發射原理
2、三八大蓋的殺傷力有多大?
了解三八大蓋的殺傷力,還需要了解它離開槍膛後的兩個數據。
.初速。
也就是子彈發射瞬間,脫離槍膛的速度。
據研究,三八大蓋的彈頭初速是760米/秒。
760米/秒是個什麼概念呢?
超音速。音速一般才340米/秒了。
我們開車跑高速時,有120公裡/小時的體驗,那速度讓人很緊張,不敢分神。
若換算成米秒,120的速度是33.3米/秒。760米/秒是120碼的22倍多,這個速度,我們可以想想車開到120碼後,再提高20多倍將是什麼感覺……
子彈發射瞬間
在這樣的速度下,一顆質地堅硬、頭尖體重、旋轉著飛來的子彈,可謂無所不摧,無所不穿。
而且,一般子彈為了增加它的穿透力,還在裡面加有鉛,以使它更重,攜帶的動能更足。
所以,初速下的步槍子彈,除了美國隊長的涅槃鋼盾牌,一兩枚銀元斷然是阻擋不了的。
熟悉打槍的人,還會有這樣的體驗:
如果你站在它前方300米處,你在被擊中後才會聽到槍聲。因為它超過了音速。
如果在600米處,大概會在被擊中的同時聽到槍響。
如果在900米處,會先聽到槍聲,再感到子彈擊中了自己。
不同距離,子彈的速度大不同,這就牽涉到關乎子彈實際殺傷力的第二個數據:射程。
日軍配圖
.射程
射程,可分為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2種。
最大射程,是指從子彈脫離槍體到停下的距離。
有效射程,是指能對目標發揮命中效能的距離,即在這個範圍內,能發揮子彈的最大威力,致人受傷。
三八大蓋的有效射程為460米,在460米內,它能擊穿40釐米厚的土層,或20釐米厚的木材,或15釐米厚的磚牆。
它的最大射程是2400米處,試想,在這樣的距離上,無論如何也不能傷人毫髮了。
說到這裡,你自然就很清楚了子彈與銀元的關係了:
在步槍的有效射程範圍內,銀元斷然不能阻擋子彈。在有效射程之外,莫說是金屬硬幣,就算一個手機,一塊懷表,擋在胸前,也可以抵擋「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的彈頭。
配圖
三、銀元的硬度
再說銀元,它的硬度有多硬?
根據民國6年《國幣法草案》,1圓的銀元,銀含量為八九成,銅含量為1成。一角的銀元,銀含量為7,銅為3。
1928年國民政府沿用了這一比例,「1圓銀幣,總重量為7錢2分,銀八九,銅1。」
純銀,其硬度和金差不多,是極軟的金屬,不加銅不能鑄幣。
所以你看,一枚銀元,只含有極少量的銅,硬度其實還沒有一塊全銅懷表的硬度高。
銀元既然能擋子彈,懷表自然也能。
現代戰爭中,國外還出現了口袋裡的手機擋子彈的情況,了解了槍械彈藥的發射原理後,我們就見怪不怪了。
美國大兵的ipod擋住過子彈
4.那些銀元擋子彈的故事
銀元擋子彈,實際上是一個聽起來很八卦,而實際上沒有什麼理論研究意義的話題——有效射程之外,什麼都能擋子彈。
但是,它的歷史意義遠大於話題本身。
翻閱戰史,走進博物館,我們經常可見這樣的例子:
●江西贛縣老八路邱賢道,在長徵中遇到敵人封鎖,一顆子彈打向他的心口,巧的是,他的上衣口袋中正好有2塊銀元,其中一塊被打成六七瓣,另一塊貼著心口,被打成碗狀。(《華商報》2016年10月21日)
●黃埔抗日老兵譚道深,在隨部趕赴陝西潼關的途中,看到一位路邊老太太哭泣,一問知是老太太賣草鞋收了一個「歪銀元」,他心生憐憫,便將兜裡的一塊真銀元跟老太換了換。
誰知在與日軍作戰時,一顆子彈正好打到其胸部那塊假銀元上,銀元被打癟,老譚保住了性命。(《華西都市報》2014年9月3日)
●井岡山時期,羅榮桓領到一塊銀元「夥食尾子」,放上衣口袋中,一次戰鬥中,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震,好像挨了一拳。
戰鬥結束後,他發現上衣口袋中的銀元被打了個小坑。此銀元現存北京軍事博物館。(《中國民兵》1989年5月1日)
●渡江戰役中,2野4兵團15軍44師130團先鋒突擊營教導員王敬春,冒槍林彈雨渡江時,胸口被擊中,劇痛難忍,渡江後,醫生查看右胸,兩根肋骨斷裂,但由於上衣口袋中疊放著2枚「袁大頭」,他得以奇蹟般保命。(中新網2017年1月22日)
……
擋住過子彈的銀元
在流彈橫飛的戰場上,在衝鋒陷陣的硝煙中,誰也保不住不會被子彈擦中,有的在射程內,有的在射程外,此時,身上要害處如果多一兩塊銀元,無疑是大大增加了幸運指數。
然而,打仗不靠冷槍,防禦不靠銀元,銀元保命的事常有發生,它的價值不在擋住擋不住,而在於它是將士們英勇作戰的證明。
銀元和子彈用硝煙下令人驚嘆的「定格照」,向後人講述著英雄們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的兇險經歷、講述著戰火下老兵一往無前向前衝的犧牲精神,講述著萬千將士用血肉之軀換來的今天珍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