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銀元真能擋子彈嗎?抗日老兵告訴你真相

2020-12-21 騰訊網

戰場上,銀元真能擋子彈嗎?

這是一個令人生疑的問題。

配圖

上一篇在寫背「死」字旗抗日的川軍老兵王建堂時,提到他8年抗戰中九死一生,其中一次被衣兜裡的銀元救了一命:

那時,他當連副,負責連裡100號人的後勤軍需。一次發軍餉時,有一枚軍餉銀元因有缺損而未發出,沒有任何作用。

王建堂捨不得扔,就裝在了衣兜裡。

在一次戰鬥中,他和戰友冒日軍密集火炮勇往直前向前衝,戰友們紛紛倒下,一顆子彈打中他的腹部,一陣劇痛,他忍受著繼續衝鋒。

戰鬥結束後,他查看腹部傷口,卻發現子彈穿破了外衣口袋和內衣,衣袋裡的銀元被打癟,陷入了腹部表層的肉裡,周圍血肉模糊……

就這樣,王建堂被銀元意外救了一命。

看了這個故事,不禁讓人發問:

銀元究竟有多硬,能擋住子彈的衝擊?

步槍子彈的速度多少?穿透力到底有多大?

除了銀元,是不是懷表或手機等硬物,也能擋子彈?上戰場時,身上多帶點這些東西不得了?

今天,飛春讀傳就來說說子彈與銀元那些事。

國外關於手機防彈的實驗

1、日軍步槍的發射原理

了解子彈的殺傷力,我們首先得了解槍械和子彈的原理。

步槍歷史上,中國11世紀(南宋)發明了火槍,德國人15世紀創造了來復槍,義大利人後來發明了燧石打火槍,法國人改造了尾部藥室的螺旋形線膛槍。

而真正使「步槍」定名於史的,是1840年普魯士人德萊塞發明的擊針打火後裝槍,其基本模式構造沿襲至今。

1905年,日本明治38年,發明了一種用6.5毫米口徑×50毫米長度的子彈,其槍體,上膛的機關上方加了個防塵蓋,史稱「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

三八,就是明治38年的三八,那一年定型生產,所以槍上刻有「三八式」字樣。大蓋,就是指該槍特有的防塵蓋。

這槍各方面成熟,無可替代,日軍一用40年不變,一直使用到二戰投降。

今天,我們就用三八大蓋的槍彈為例,簡要說說它的發射原理。

三八大蓋上的「logo」

三八大蓋的子彈,全長5釐米,頂部是質地堅硬、頭呈錐狀的彈頭,緊接彈頭的下面是火藥,火藥下是擊針和火帽。

發射時,扣動扳機,槍體內的撞針在彈簧的突然釋放下,猛擊槍膛內子彈後座的火帽,引爆火藥。

引爆時,在子彈內部這一毫釐之腔,會產生2500°C至3500°C的高溫,毫秒之間,引發數百至數千倍的氣體壓力,巨大的能量將頂部的彈頭推離彈殼。

據說,其壓力可達到250—500千克/平方釐米。

子彈構造圖

子彈被擠出彈殼後,接收了巨大的能量,沿槍管內的螺旋形膛線迅速推移、轉動,以超音速飛出槍膛,命中前方目標,射擊完成。

可見,子彈的殺傷力,主要取決於彈頭和火藥。

而火藥和彈頭一般是固定的,不會輕易改變。

這不僅是因為牽涉到生產定型,更重要的是牽涉到槍枝彈藥的匹配、存儲,更換型號成本太大,所以三八大蓋40年不變,其基本構造也一直未變。

三八大蓋的發射原理

2、三八大蓋的殺傷力有多大?

了解三八大蓋的殺傷力,還需要了解它離開槍膛後的兩個數據。

.初速。

也就是子彈發射瞬間,脫離槍膛的速度。

據研究,三八大蓋的彈頭初速是760米/秒。

760米/秒是個什麼概念呢?

超音速。音速一般才340米/秒了。

我們開車跑高速時,有120公裡/小時的體驗,那速度讓人很緊張,不敢分神。

若換算成米秒,120的速度是33.3米/秒。760米/秒是120碼的22倍多,這個速度,我們可以想想車開到120碼後,再提高20多倍將是什麼感覺……

子彈發射瞬間

在這樣的速度下,一顆質地堅硬、頭尖體重、旋轉著飛來的子彈,可謂無所不摧,無所不穿。

而且,一般子彈為了增加它的穿透力,還在裡面加有鉛,以使它更重,攜帶的動能更足。

所以,初速下的步槍子彈,除了美國隊長的涅槃鋼盾牌,一兩枚銀元斷然是阻擋不了的。

熟悉打槍的人,還會有這樣的體驗:

如果你站在它前方300米處,你在被擊中後才會聽到槍聲。因為它超過了音速。

如果在600米處,大概會在被擊中的同時聽到槍響。

如果在900米處,會先聽到槍聲,再感到子彈擊中了自己。

不同距離,子彈的速度大不同,這就牽涉到關乎子彈實際殺傷力的第二個數據:射程。

日軍配圖

.射程

射程,可分為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2種。

最大射程,是指從子彈脫離槍體到停下的距離。

有效射程,是指能對目標發揮命中效能的距離,即在這個範圍內,能發揮子彈的最大威力,致人受傷。

三八大蓋的有效射程為460米,在460米內,它能擊穿40釐米厚的土層,或20釐米厚的木材,或15釐米厚的磚牆。

它的最大射程是2400米處,試想,在這樣的距離上,無論如何也不能傷人毫髮了。

說到這裡,你自然就很清楚了子彈與銀元的關係了:

在步槍的有效射程範圍內,銀元斷然不能阻擋子彈。在有效射程之外,莫說是金屬硬幣,就算一個手機,一塊懷表,擋在胸前,也可以抵擋「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的彈頭。

配圖

三、銀元的硬度

再說銀元,它的硬度有多硬?

根據民國6年《國幣法草案》,1圓的銀元,銀含量為八九成,銅含量為1成。一角的銀元,銀含量為7,銅為3。

1928年國民政府沿用了這一比例,「1圓銀幣,總重量為7錢2分,銀八九,銅1。」

純銀,其硬度和金差不多,是極軟的金屬,不加銅不能鑄幣。

所以你看,一枚銀元,只含有極少量的銅,硬度其實還沒有一塊全銅懷表的硬度高。

銀元既然能擋子彈,懷表自然也能。

現代戰爭中,國外還出現了口袋裡的手機擋子彈的情況,了解了槍械彈藥的發射原理後,我們就見怪不怪了。

美國大兵的ipod擋住過子彈

4.那些銀元擋子彈的故事

銀元擋子彈,實際上是一個聽起來很八卦,而實際上沒有什麼理論研究意義的話題——有效射程之外,什麼都能擋子彈。

但是,它的歷史意義遠大於話題本身。

翻閱戰史,走進博物館,我們經常可見這樣的例子:

●江西贛縣老八路邱賢道,在長徵中遇到敵人封鎖,一顆子彈打向他的心口,巧的是,他的上衣口袋中正好有2塊銀元,其中一塊被打成六七瓣,另一塊貼著心口,被打成碗狀。(《華商報》2016年10月21日)

●黃埔抗日老兵譚道深,在隨部趕赴陝西潼關的途中,看到一位路邊老太太哭泣,一問知是老太太賣草鞋收了一個「歪銀元」,他心生憐憫,便將兜裡的一塊真銀元跟老太換了換。

誰知在與日軍作戰時,一顆子彈正好打到其胸部那塊假銀元上,銀元被打癟,老譚保住了性命。(《華西都市報》2014年9月3日)

●井岡山時期,羅榮桓領到一塊銀元「夥食尾子」,放上衣口袋中,一次戰鬥中,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震,好像挨了一拳。

戰鬥結束後,他發現上衣口袋中的銀元被打了個小坑。此銀元現存北京軍事博物館。(《中國民兵》1989年5月1日)

●渡江戰役中,2野4兵團15軍44師130團先鋒突擊營教導員王敬春,冒槍林彈雨渡江時,胸口被擊中,劇痛難忍,渡江後,醫生查看右胸,兩根肋骨斷裂,但由於上衣口袋中疊放著2枚「袁大頭」,他得以奇蹟般保命。(中新網2017年1月22日)

……

擋住過子彈的銀元

在流彈橫飛的戰場上,在衝鋒陷陣的硝煙中,誰也保不住不會被子彈擦中,有的在射程內,有的在射程外,此時,身上要害處如果多一兩塊銀元,無疑是大大增加了幸運指數。

然而,打仗不靠冷槍,防禦不靠銀元,銀元保命的事常有發生,它的價值不在擋住擋不住,而在於它是將士們英勇作戰的證明。

銀元和子彈用硝煙下令人驚嘆的「定格照」,向後人講述著英雄們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的兇險經歷、講述著戰火下老兵一往無前向前衝的犧牲精神,講述著萬千將士用血肉之軀換來的今天珍貴的和平。

相關焦點

  • 被子彈打中還能活蹦亂跳?歷史上抗戰老兵告訴你
    被子彈打中之後還可以繼續戰鬥嗎?這個問題想必困惑著大家,許多人進來受一些影視作品的渲染,大家通常是看到一個人身中好幾槍,甚至被炮彈近距離轟炸過之後,依然沒有退縮,奮鬥在前線,更有甚者,實際上還和敵人一起拼刺刀並且還勝利了!這種事情可能嗎?
  • 你還在看抗日神劇?抗戰老兵親身經歷告訴你,什麼是真正日本鬼子
    眾所周知,近幾年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在屏幕上可以說是層出不窮,什麼手撕鬼子,自行車飆車上火車,什麼八百裡開外一槍幹掉鬼子的機槍手,還有水果蔬菜炸彈,而這一系列不切實際的場景都是廣大抗日神劇導演們腦嗨出來的產物。那麼你是否還在看這樣的抗日神劇呢?
  • 抗日時期,真實的「子彈袋」長啥樣?別再被神劇給騙了
    導語:真實的「子彈袋」長啥樣?看完老照片後,別再被抗戰神劇給騙了隨著近些年抗日神劇的大量湧現,很多影視作品不尊重歷史的現象也是越來越嚴重,就拿很簡單的子彈袋來說吧,這些抗日神劇中所展現出的情況就與真實的歷史大相逕庭,這樣越來越多的節目也非常容易誤導青少年,讓他們真的以為曾經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進行的。
  • 現實中人被子彈擊中能活多久?戰場老兵:別被神劇忽悠了
    相信很多人對於戰爭劇都非常的偏愛,小編同樣也是如此,每當有空餘的時間就會選一部精良的戰爭片追劇,既然是戰爭片自然會對戰場有著清晰的拍攝,而無論哪一部戰爭片都會出現中彈的劇情,但是中彈之後的劇情就非常的狗血了,依然能夠奮勇殺敵,甚至即便中彈幾十發仍然可以繼續戰爭,難道這些都是事實嗎?
  • 戰場上沙袋真正用途是什麼?多數人都搞錯了,不是為了擋子彈
    其中,在戰場上的時候,部隊最常採用的方式就是沙袋。不過,子彈是真的射不穿沙袋嗎?說起來,這個問題有些尷尬。畢竟,要是沙袋真的防不住子彈,那為什麼打仗的時候會被普遍使用呢?事實上,在戰場上沙袋起到的作用,遠遠不只是擋子彈這麼簡單。在危險即將來臨之時,沙袋往往比得上任何一個防禦建設。戰場上沙袋真正用途是什麼?多數人都搞錯了,不是為了擋子彈!
  • 抗日神劇又添一雷!溼被子能擋子彈,「模特架子」讓人出戲
    每每一提到當下的抗日劇,想必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拒絕的。只因抗日神劇實在是太多了,而裡面的雷人橋段也讓觀眾們是累覺不愛。比如像「子彈拐彎」、「手撕鬼子」的雷人橋段,相信小夥伴們都記憶猶新吧?然而近來呢,繼這些雷死人不償命的橋段之後,抗日神劇又添一雷!
  • 現實中的槍戰,這3樣東西根本擋不住子彈,老兵:別被抗日劇騙了
    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相當錯誤的概念,在遊戲裡或者電視上,中一槍子彈的人還能生龍活虎,這放在現實中肯定是不存在的,再來有不少東西,看上去他們是能夠抵禦子彈,實際上它們是抵禦不了子彈的,下面3個東西就是典型,連不少參加過打仗的老兵都在說:別再被電影給騙了!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就是,中了子彈究竟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 有些俄國老兵勸新兵在戰場上儘量別戴鋼盔,這是為啥呢?
    二戰期間,還被稱為蘇聯的俄國軍隊中,曾出現過這樣一個非常不同尋常的情況:每當有新兵要上戰場時,軍隊中的一些老兵便會忍不住勸他們最好別在戰場上戴頭盔。有些新兵聽從了老兵們的建議,也有些新兵則直接把老兵們給出的忠告當成玩笑一般不屑一顧。
  • 子彈鋼板都能打穿,戰場上沙袋有什麼用?比想像中更強大
    導語:子彈鋼板都能打穿,戰場上沙袋有什麼用?比想像中更強大眾所周知,戰場上不可能在規定的地點發生交鋒,遭遇戰經常會發生,兩軍發現對方的時候,第一時間必定會是尋找掩體,緊接著才會開火。很多網友覺得,這樣的做法完全是自欺欺人,因為槍械子彈威力巨大,有些連鋼板都能打穿,讓這麼軟的沙子擋子彈,沒有任何意義,更多是屬於心理安慰。實際上沒有這麼簡單,沙袋的作用要比想像中的大很多,論在擋子彈方面,鋼板還真不一定有沙袋能力強,這是經過無數次實戰訓練得出的結論。
  • 一條用了七十年的毛毯、一顆在老兵身體裡六十多年的子彈……聽樊...
    作為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建川博物館館長,講座過程上,樊建川興致勃勃地「曬」起了他的寶貝,並講述了這些寶貝背後的故事。▲那些感人的歷史故事讓人奮進一條用了七十年的毛毯在建川博物館裡,有個展品是一條用了七十年的毛毯,而毛毯的主人是少將羅箭。
  • 沙袋明明擋不住子彈,為何戰場上經常用?原來防禦功能這麼多
    導語:沙袋明明擋不住子彈,為何戰場上經常用?原來防禦功能這麼多近年來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因此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電視劇的題材也開始變得十分的廣泛。在很多電視劇上,戰爭這個元素可以說是運用很廣的了。
  • 老兵:不要再被電視上的神劇忽悠了
    12-24 03:49:20 來源: 祝芳愛生活 舉報   近年來,由於國家有意整治,那些抗日神劇已經很少在我們的電視上出現了
  • 真實的鋼盔根本擋不住子彈,千萬別被戰爭片給誤導了
    如果你看過一些戰爭片,相信大多都會看到這樣一個橋段,就是部隊和敵軍交戰的過程中,一些士兵不幸被子彈擊中了,但幸運的是他們帶著鋼盔,鋼盔救了他們一命,子彈被鋼盔給擋了下來,看起來這個橋段沒什麼,但實際上,如果放在真實的戰場上,鋼盔其實不一定能擋得住子彈,甚至子彈很容易就能擊穿鋼盔。
  • 真實戰場上多少發子彈可以消滅一個敵人
    今天咱們談一下【真實戰場上多少發子彈可以消滅一個敵人】這個話題,接下來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
  • 抗日老兵血的教訓:刺刀越鋥亮,自己死得越快
    抗日老兵表示:刺刀越亮,自己死得越快推薦語: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熱血的人生,人生在於不斷的追逐,只有不斷的努力才能夠得到成功。在戰場上老兵用自己的鮮血得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那就是刺刀絕對不能磨得太利,刺刀如果越蹭亮,那麼就會讓自己死的越快,這其中到底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可能大家普遍的觀念就是刀磨的越利越好,這樣子的話我們切菜的時候就會速度更快。
  • 為什麼有人第一次上戰場就會犧牲,而有的人卻能百戰餘生?
    為什麼有人第一次上戰場就會犧牲,而有的人卻能百戰餘生?這絕對不是什麼運氣,而是經驗!戰場是瞬息萬變的,戰場也是無情的,戰場不是玩遊戲,掛了還能重來!那麼怎麼樣才能在戰場上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呢?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一起交流一下!
  • 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
    根據抗戰老兵的相關採訪來看,大家都特彆氣憤這個說法,因為這種說法表面上是在頌揚抗戰,但事實上是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士的不尊重。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第一,一寸長一寸強刺刀比較長,所以稍微有些強,第二就是太窮了,中國的大刀太薄了,不夠厚,第三還是中國太窮太窮了,沒有錢用更好的鋼製武器來打到,只能打又薄又小的普通刀。
  • 抗日時,大砍刀能劈斷日本刺刀嗎?別再被電視劇給騙了
    導語:抗日時,大砍刀能劈斷日本刺刀嗎?別再被電視劇給騙了在抗日神劇中會出現這樣一個鏡頭:戰士們手上都拿著大砍刀衝刺,砍向手裡拿著刺刀的日軍士兵,最後的結果是大砍刀獲得了勝利,這會讓觀眾認為砍刀具備了強大的功能,似乎是很厲害。那麼在真實的戰場中的情況又變得如何呢?其實這種做法很不現實,大砍刀能劈斷日本刺刀的可能性很小。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
  • 現實中,一挺機槍一千發子彈能打多久?抗戰老兵:別被電視劇騙了
    舉個例子,假設一挺機槍有著1000發子彈,不停地掃射能夠堅持多久呢?可不能被抗日神劇給騙了。首先,以最常見的機槍馬克沁機槍為例,它的射速一般都在每分鐘600發子彈的射速,平均0.1秒就能射出一顆子彈,不過有一個事實卻是,其實一戰二戰中,機槍出現的頻率都不算高,因為子彈的成本太高了,用一次機槍幾乎等同於經費在燃燒。
  • 劉秀麟 宦國鐸記憶抗戰:松山——父親的戰場(下篇)
    採訪氣氛十分親切,想不到梁老師在這次採訪以後一直不遺餘力地幫助我們尋找佐證,使松山坑道大爆破的歷史真相遂漸明朗,最令我們感動的一件事就是在2010年10月,梁老師與關注黔藉抗戰老兵慰問團到滇西看望慰問抗戰老兵回貴陽後不顧旅途勞累當天即來到我家,進門就說:「劉老師,我去滇西給你們帶回來一個好消息,龍陵縣政協文史委何主任告訴我松山坑道爆破確如劉棟臣生前給子女講述的不是一次而是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