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黟縣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有一個科學而縝密的水系,可以說是經過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才得以建成的。日本東京大學一位建築系教授說宏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間藝術傑作」
獨一無二「牛形村」
宏村,是古徽州歷史遺存的村落,位於黃山西南麓,整個村落佔地19.1餘公頃,距黟縣縣城11公裡,距黃山風景區35公裡。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敢相信居然有這麼一個按照一條牛的形體建設起來的村落,而且是一個具有800年歷史的古村落—安徽黟縣宏村。多少年來,宏村也被叫做「牛形村」,因為村落的整個形狀就像是一條臥著的牛。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村頭巍峨蒼翠的雷崗山是「牛頭」,山上的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龐大的「牛身」,西溪上曾架設四座橋是「牛腿」,九曲十彎的水圳是「牛腸」,村中央的月沼是「牛胃」,村南的南湖是「牛肚」。
我們把它概括一下就是「山為牛頭樹為角,屋為牛身橋為腳,九曲十彎是牛腸」。現在的人用現代的眼光衡量說宏村就是中國古代先民對「仿生學」的實際運用。
[俯瞰宏村是"牛"字形,圍繞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水圳九曲十彎
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水圳九曲十彎,穿堂過屋,經月沼,最後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潤得滿村清涼,使靜謐的山村有了動感,創造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水圳沿途建有無數個小渠踏石,人們浣衣洗滌、澆花灌園都極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來水」,當年村民飲用、浣洗都在「牛腸」裡,汪氏祖先曾立下規矩,每天早上8點之前,「牛腸」裡的水為飲用之水,過了8點之後,村民才能在這裡洗滌。
更為奇妙的是,這牛腸的水位,無論天晴下雨,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總是低於小橋以下一點,不多不少,十分奇特。這人工水系,豐富了村落景觀,和諧、多變、富有靈氣,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調節小氣候,改善氣溫和溼度,淨化空氣、美化環境;三是飲用;四是洗滌;五是灌溉;六是發電。
很多人家還把圳中之水引入家中,所以大多數住宅裡栽花種草,花果樹木的庭院假山盆景,曲徑通幽,非常優雅。九曲十彎的「牛腸」終年流淌不斷,就是村裡的自來水。
東方的「威尼斯」,村包著水
有人就說宏村是東方的「威尼斯」,一個是水城,一個是水村。不過威尼斯是水包著城,而宏村則是村包著水,就像維吾爾姑娘頭上的辮子,千絲萬縷,走家串巷。
宏村在歷史上曾多次遭火災之苦,所以在以後的村落規劃擴建時,便第一位注重水系的安排。元代中葉,曾有一陰陽信士做客宏村,見村中央有一眼天然湧泉,建議族人「宜護之,以瀦內陽水而鎖朝中丙丁之火」
後世子孫引來湍流的西溪上築壩架橋,引水進村;鑿圳一百二十餘丈,引清渠(牛腸)繞村穿屋;九曲十彎,西來之水南轉東出,緩緩流注以泉眼為圓心擴建的形如半月的月沼(牛胃)。自此風水陰陽之士的話果然靈驗,從明永樂到萬曆的150餘年間,汪氏一族日益興盛。詩云:「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
1607年,汪氏大小16位族長集資,在村南徵得秧田數百畝,鑿深數丈,又開闢出一個18000多平方米的碩大南湖來(牛肚),並和村中的水圳、月沼相通,至此,一個完整的世所罕見的水系,一個牛的圖騰便躍然而生了。
古代村落建築藝術之一絕
宏村的人工水系,豐富了村落景觀,和諧、多變且富有靈氣。宏村水系,堪稱中國古代村落建築藝術之一絕。
清代詩人胡成俊遊歷宏村後,寫下了如同風景畫般的詩:「何事就此卜鄰居,花月南湖畫不及;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
中科院建築設計院的俞家怡先生也曾寫下「青山綠水本無價,誰引碧渠到萬家,洗出粉牆片片清,映紅南湖六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