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同友人登黃山,順道在山腳下的宏村轉了轉,這一轉倒是帶來了不少驚喜。
宏村位於黃山市的黟縣,屬於古徽州(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行政區,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村落始建於宋代,舊稱弘村,明清時期多次改建,形成今日形制。村內保留有許多明清建築,包括民居、祠堂、書院、私家園林等,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
01建築之美
村莊坐北朝南,背靠雷崗山,村南面是明代開鑿的南湖,整個村落採用「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頗有意趣。徽州民居屬於江南的廳井式民居。與江南不同的是,徽州地處山區,地少人多,且宗族觀念強,故而民居建築密度更大,格局緊湊,井窄樓高,建築單體較為封閉,但又相互連成一片。
△呈階梯狀的高聳馬頭牆與又高又小的窗戶是徽州民居的典型特點,整體對外封閉,主要為了安全、遮陽、防火
△室內的採光主要靠天井,天井較窄,下面往往鋪有承接雨水的石板,為江南民居典型的「四水歸堂」作法
徽州人歷來有經商的傳統,明清時期徽商的經營達到鼎盛,「賈而好儒」的傳統也使得徽商獲利後往往會重歸家鄉進行建設,這些也都反映在了精緻的徽派建築之中。宏村是汪氏聚族而居的村落,已有 900 多年的歷史,村中建築以祠堂為主體。其中的樂敘堂(汪氏宗祠)是村中唯一一座明代建築,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
△宏村祠堂分布
△樂敘堂門樓(五鳳樓)上的精美磚雕,有雙龍戲珠,獨佔鰲頭,獅子戲球等吉祥圖案
△樂敘堂議事廳上的月梁,體現了「粗梁細柱」的結構特色,梁柱上的木雕也相當精緻
△樂敘堂議事廳正前方供奉著汪氏家族的始祖(宋始遷雷崗弘村 66 世祖彥濟公),遠祖(一世祖周魯穎川汪侯),顯祖(44 世祖,越國公汪華)
徽州民居通常以三合院、四合院為主,一般為兩層,正房多為敞堂式廳堂,前面設有天井,用於採光和儲水,對徽商而言,更帶有「水寓為財可以聚於宅」的含義。兩側廂房較窄,沿側牆設置木梯,節省空間。室內梁架主要為穿鬥式結構。
△徽州民居剖面圖(李乾朗《穿牆透壁》)
△南湖書院的文昌閣,非常典型徽派建築穿鬥式結構,細小的柱子,巨大的月梁
南湖書院的志道堂,主體為穿鬥式,同時也混合抬梁式屋架,頂部可見鬥栱
徽州的磚雕、石雕和木雕都是非常精美的建築裝飾,體現了徽商的財力和審美意趣,成為徽派建築中極具特色的一道風景。其中磚雕往往鑲嵌在門樓上,仿木結構梁枋鬥栱的細節,十分精巧。室內的木雕常見於梁柱、屏門或窗欄上,有不少構圖繁複的雕刻讓人印象深刻。
△牆面上的磚雕,刻畫的人物栩栩如生
△高牆上的磚雕門罩隨處可見,雕飾細節毫不含糊
△承志堂天井柱頭上的木雕,雕出的獅子和花葉紋樣都非常精美
02山水之美
宏村的水系設計也十分有特色。村正中心有一小池塘,名為「月沼」,村南則是面積頗大的南湖。除此之外,村中還有一條寬約 1 米左右的水圳,引自西溪,串於水塘,順著道路蜿蜒曲折,給居民取水用水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這幾處水系的開鑿擴建始於明代,不僅方便了村民,也使得宏村的景致更有層次,引來了許多人的讚嘆。
△宏村中心的月沼,素雅的白牆黑瓦倒映在水中,斑駁的歷史讓人難以忘懷
△被喻為「牛腸」的水圳,為宏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雷崗山、層疊的民居、南湖,三者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03生活之美
不得不說,宏村是一個很適合感受當地居民生活的地方,比起許多節假日塞滿了人的古鎮,這裡商業化程度較低。商業區只佔很小一部分,晚上也沒有喧鬧的酒吧和賣力拉客的店主,即便是生意人也都按時作息。沿著小道胡亂閒逛,遠離擁擠的人群和煩人的噪音,只有紅燈籠映襯著暗夜,還有村子邊沿此起彼伏的蛙聲,倒是頗為閒適。
△夜間漫步,隨處可見大紅燈籠高高掛
村裡好吃的也不少,只可惜行程太匆忙,沒來得及一一品嘗。除了徽州菜,這裡還有許多當地的特色小吃和糕點,就連早上沿街賣的雞腿和鴨腿也讓我懷念。
△臭鱖魚、臘肉蒸筍衣、毛豆腐,都是當地的名菜
△月沼邊的牆上掛了一排醃豬腿,正等待著人們的胃
有一些地方,我離開的時候總想著下次還會再來,後來才明白很多地方其實不會再去了,宏村大概就是這麼一個地兒吧。一期一會,我們是否走得太過匆忙?
△門內靜聽水滴石板,門外看盡花花世界
△從人流中冷不丁地拐進一條小道,仿佛來到另一個世界,只是迷宮的出口會是什麼呢?
△在南湖邊洗衣的老奶奶看到我們樂開了花,希望他們的生活不會被我們所打擾
△大清早,他們來到南湖邊,開始寫自己的一生
也有人早已寫完了一生,獨自離去,深藏功與名
喜歡本文的話歡迎關注「時差博物館」,帶你一起看遍古建築、文物、藝術與文明歷史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