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論語》9.10子罕篇——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

2021-02-23 文化傳統

一起學《論語》9.10子罕篇——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

原文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白話】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著冠冕禮服的人以及失明的人,若他們來拜見的時候,即使這些人年少,孔子也一定會從坐席上起身;若經過他們身旁時,一定會快步疾行。

 

【釋詞】

見:第一個「見」是從總體上來說,指看見。

齊衰:即喪服。齊,音zī,縫緝之義。衰,同「縗」,用麻布製成的喪服。《註疏》:「言齊衰,則斬衰從可知也。」錢穆:「緝邊者曰齊衰,以熟麻布為之;不緝邊曰斬衰,以至粗生麻布為之。齊衰服輕,斬衰服重,言齊衰可兼斬衰,言斬衰則不兼齊衰也。」

冕衣裳者: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古人有「上衣下裳」之說。冕衣裳是貴人所著之盛裝,大夫以上之服。《正義》:「春秋時,世卿持位,不嫌有年少已貴仕也。」

瞽者:盲人也。

見之:此「見」字是指來人拜見孔子,而孔子見之。

雖少必作:作,起也。錢穆:「其人來見,雖年少,孔子必自坐而起。」《問辨錄》:「今既謂之『作』,則坐何待言?」

過之必趨:過之,指孔子從其人面前經過。趨,快步疾行。錢穆:「古人以疾行表示敬。」範氏:「聖人之心,哀有喪,尊有爵,矜不成人。」

 

【先賢精義】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見聖人仁敬之心,隨感而應也。動容周旋,無不中禮,聖德之至也。

《論語註疏》曰:言夫子見此三種之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

包鹹曰:此夫子哀有喪,尊在位,恤不成人

範氏曰:其作與趨,蓋有不期然而然者

尹氏曰:此聖人之誠心,內外一者也。

龜山楊氏曰:此皆自盡而已,非為人故也。

《論語學案》曰:陸子曰:「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遇可哀而哀,遇可敬而敬,遇可矜而矜;雖少必作,過之必趨,亦適得乎常心而已。

陳祥道曰:君子以仁存心,故見齊衰者則不忍;以存心,故見衣裳者則不慢;以存心,故見瞽者則不欺見之。雖少必作,於長者敬之可知矣;過之必趨,於與處者敬之可知矣。見之過之而未必狎,見齊衰雖褻必以貌,見冕與瞽雖狎必變,夫子居鄉之容也。

張栻曰:愛敬生於中而形於外,惟聖人為能有常而無失也。於齊衰,哀有喪也;于冕衣裳,貴達尊也;於瞽者,矜困窮也。推之,則帝王所以治天下之綱要也。

呂柟曰:夫子敬齊衰者、瞽者與冕衣裳者等,緬想其心,堯之不侮鰥寡,舜之不虐無告,文之惠及鰥寡,其揆一也

錢穆曰:本章又見《鄉黨》篇。聖人心德之盛,愈近愈實,愈細愈密,隨時隨地而流露,有不期然而然者。此誠學者所宜留意。

謝良佐曰:聖人之道,無微顯,無內外由灑掃應對而上達天道,本末一以貫之。一部《論語》只如此看。

雲門隱者按:聖人只是真心流露而非造作,按禮而行也,而仁在其中矣。

 

附錄

李炳南曰:齊衰是五種喪服中次重的一種。喪服最重的是斬衰。皇疏:「言齊,則斬從可知,而大功不預也。」這裡所舉的齊衰包括斬衰在內。五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以親疏為差等。

《喪服義疏》曰:斬衰專於三綱,齊衰自三年遞減以至三月,而皆於至親及正尊用之。《論語》兩見齊衰者,舉輕以包重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新解》《論語講要》《癸巳論語解》《論語學案》《論語會箋》《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全解》《論語集說》《喪服義疏》《四書解義》《問辨錄》。

20180821-0827所學內容卡片

本課完,獲得全套《論語》講義及薦讀資料(「《論語》的文化傳統」系列文章及《孔子家語》等),請關注文化傳統平臺(微信公號:wenhuact)。免費加入線上公益學習社群,和我們一起研修經典,請點擊如下連結:

一起學《論語》課程公告

我們倡導的學習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而時習;尊重文化道統(薦讀《論語》的文化傳統系列文章);多措並舉,解悟經典,感應聖賢氣質:誦讀原文、抄寫原文、了解基礎字意詞意、領會先賢精義、品味原文並嘗試自己解讀、了解相關故事、旁通相關經典、與學友交流討論、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課,就近參加線下活動……


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背後一以貫之的精神鏈條,即道統

解悟經典,修身治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登上皇位後,劉邦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封他為酇侯,食邑最多。諸侯分封完畢,接著是排位次。群臣曰:「平陽侯曹參跟隨陛下南徵北戰,身受70餘處戰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十章
    【原文】%%%子見齊衰①者,冕衣裳者②,與瞽③者,見之,雖少必作④,過之,必趨⑤。【注釋】①齊衰(zīcuī):古代孝服的一種,這裡通稱孝服。衰,同縗,喪服也。齊衰,用熟麻布做,下邊縫合整齊。另一種孝服叫斬衰,材料採用粗而生的麻布,工藝上下邊不縫。斬衰用於重孝,子對父,臣對君,斬衰三年;齊衰較輕,時間視生者與死者的關係而定。齊衰是對孝服更一般的叫法,說齊衰可以包括斬衰,說斬衰則不能包括齊衰。②冕衣裳者: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冕,冠,帽子。衣,上衣。裳,下衣。③瞽(ɡǔ):雙目失明,盲人。④作:站起來。⑤趨:小步快走。古人一種表敬意的肢體語言。
  •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論語·鄉黨篇》第十之二十五章: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譯文:孔子看見穿著喪服的人,即使是關係再親密的,也一定會馬上讓自己的態度變得嚴肅恭敬起來。
  • 最新《論語》全文誦讀,值得收藏群發!
    【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論語》全文誦讀 《論語》1-10篇 學而篇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
  • 「子見南子」是一場怎樣的誤會?
    南子一聽立即端起酒杯要敬靈公。靈公不明就裡。南子說:「我原來以為衛國只有一個蘧伯玉,今天又發現了一個與他品德同樣高的人,您有兩個賢臣了。好官兒越來越多,這是國家的福分啊!」衛靈公一聽,頓時洩了氣,只能心裡嘀咕,哪來那麼多好大臣。如果只是上面這些事跡,估計南子的「名聲」不會太大,當她惹了孔子後情況就改變了。不用史書記載,單《論語》時的「子見南子」就夠把後世搞得沸沸揚揚了。
  • 子見南子的「豔事」引發眾說紛紜,歷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惜吾上篇文章咱們講到了南子其人,那麼歷史上關於子見南子是如何看待的呢?子見南子最早被記載在《論語》中,即:"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其後,多種文獻對此事皆有記載,尤其是《史記》中的記載更廣為人知。
  • 子見南子
    子見南子讀到《論語》這一章,不禁慨嘆名聲的重要,連孔子在盛名之下,也很不容易去做自己了。
  • 子見南子,史上最轟動的一場緋聞
    子見南子,史上最轟動的一場緋聞 西嶺雪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盤桓的時間是最久的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夏問孝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翻譯】子夏問孝於孔子。孔子說:「孝,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呀。二、上一章「子遊問孝」,孔子強調「敬」;此章「子夏問孝」,孔子強調「愛」。敬與愛,有所不同,學者須玩味之。《孝經》云:「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 一起學《論語》14.21憲問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一起學程子曰:此二語,夫子譏當時之人好大言而無實用者爾。朱子曰: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踐其言,豈不難哉?唐文治曰: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又曰「力行近乎仁」,若大言不慚,則本心漸失,豈能望其力行乎?故曰「為之也難」。
  • 《論語·子罕篇》「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十七章;「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十八章
    在註解裡面有談到,後面的幾章有很多是勉勵人向學的,這幾章主要的精神也是這樣的。首先第十七章,這章在意思上沒有太多的歧義,字詞也很簡單,主要還是有一些問題,是需要由我們去體會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是非常能引起我們深思的。「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我們可以去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
  • 《學庸論語》節奏法讀經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語出《論語·雍也》,也是一直備受爭議的一則,有各種解釋,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原文比較簡單,主要是解釋的問題: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前提:「南子」是誰?
  • 《論語》名句起名:10個張口就笑的新生兒名,太唯美了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古人起名都有引經據典的習慣。中國人起名自古即有「文論語,武周易」之說。 《論語》是儒家文化的瑰寶,歷朝歷代,都有很多中國人喜歡用《論語》來取名。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9.不得其死 解釋: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 出處:《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晝夜 解釋:舍:停止,停留。
  • 2000年歷史的子夏畫像
    自漢初傳授《詩經》者有齊、魯、韓、毛四家,而此四家的所本或多或少都與子夏有關係,《漢書·藝文志》中著錄的《詩經》二十八卷有魯、齊、韓三家,又有《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該志中稱:「三家皆列於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 一起學《論語》2.4 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一起學
  • 《論語》學而篇:君子務本到底務的什麼本?
    《論語》學而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名為有若)是孔子的學生,相傳比孔子小三十多歲,之所以稱之為「子」,足見其地位。事實也的確如此,由於有若看起來很像孔子,所以在孔子去世後,有若就獲得了講學的一段經歷,這也是學生們當時推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