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2021-01-08 蘇家酒窖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

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

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朗讀,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才傳入中國的。那麼之前,我國古人是如何讀書的呢?

估計很多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猜到了,中國古人,用的是吟誦。

我們見過很多圖,詩人們都在行吟。比如《太白行吟圖》、《白居易行吟圖》、《春園吟詩圖》等等。

《史記》裡面說:屈子行吟澤畔。唐代的李商隱說: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宋代的蘇軾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些文字記載,無不告訴我們,古人是在吟詩。

那什麼是吟誦呢?簡單地下一個定義,就是中國古代傳統讀書方法。

吟誦的目的,徐建順先生說,是:「別文體,守規矩,重聲韻,達文意。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修身養性,以文化人。」

這聽起來特別唬人,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把古人的聲音一部分還原,與古人相通,與作者相通。

為什麼呢?因為漢語裡的讀音是可以傳遞情感的。哪怕是同一句話,不同的語氣也會傳達不同的思想。比如說簡單的一句「你吃飯了嗎?「。這句話,如果是小姑娘問自己喜歡的小哥哥,一定是情意綿綿的,輕柔柔的問一聲,」你吃飯了嗎?「。同樣,這句話如果是母親問自己遠行的遊子,一定是飽含著四年,隔著電話問一句」你吃飯了麼?「。如果只是泛泛之交,在路上打個招呼問一句」你吃飯了麼?「肯定是聽過就忘。

聲音可以達意。這是否與很多小夥伴的語音學知識發生了衝突?在西方的語言學理論體系中,索緒爾提到任意性原則:語音和語義無關係。也就是說,語音和語義之間,是割裂的。

但有一個現實情況一直存在,那就是不同國家的語言系統是完全不同的。

傳統文字學指出:「形旁表意,聲旁表義」,漢字是音形意三位一體的文字,這是我們受到的教育。

中國的漢字裡,一類是象形,一類是形聲。指事和會意只是象形的一個複雜化,還是象形。假借和轉注只是一個用法,所以漢字實際就這麼兩類:象形和形聲。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漢語上古音的字的語音和語義關係是非常密切。許慎《說文解字》對形聲字的定義:「指事為名,取譬相成」。

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這是現在語言學裡已經承認的事實。那麼,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語音這部分學習藉助了拼音。那為什麼用拼音的方法學漢字呢?因為有專家說:形聲的語言是落後的,我們要像西方學習,學拼音。比如向朝鮮學習。

在1444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詔》,裡面提到:「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

大家可以去看看現在的朝鮮文字,就是典型的拼音文字,只是構形還有點像漢字。而這樣放棄拋棄象形,使用拼音的原因也提到了,要容易學、容易用。

同時學習拼音也拋棄了很多東西。比如現在的韓語,同樣的讀音對應了很多很多的含義,經常會被搞混。韓國的法學生在學習嚴謹的法典的時,經常吐槽,真的是一團糟。

我們不會有這種現象。象形字是音形義一體,是複雜的象形。我們一個字教下去,音形義全有了。所以中國的文化典籍的傳承功能特別強,內涵豐富。但是我們的一個劣勢是不容易學,不容易用。

可是現在回頭看看,我們的古人不是學的很好嗎?

我們古代幾千年能那麼順暢的把漢字學下來?因為我們有一套讓它變得容易學容易用的方法。這套方法首當其衝的便是吟誦。

當然不止是吟誦,還有別的一些方法。比如,近體詩、蒙學等。但自從百年以前引進西方理論解釋中國的歷史文化,漢詩文就只剩下字義了。失去了音義的漢詩文,不僅不再美麗,而且意義不完整。

沒有音義的漢詩文,首先不再美麗,而且意義不完整。少了音義,你能保證剩下的這一部分(字義)是正確的嗎? 一個人本來是健全的有兩條腿,現在就剩一條腿了,你能保證他走得好嗎?你能保證他的這條腿跟別人一樣嗎?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三字經》裡的內容,告訴我們要會讀書。

那如何讀書呢?就是要讀出詩文本來的聲音。失去了聲音的漢詩文失去了靈魂。

吟誦讓我們回到漢語本身,回到漢字,漢語,漢詩,漢文。回到他本來的樣子,揭開語音的意義,重現漢詩文的瑰麗世界。

確實,有同學會說,漢字的讀音一直在演變。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包括現在,語音還在變化。雖然現代漢語幾經改變,但還是保留了相當多的音義。

你看,語言文字沒有改變。如果當聲音被放大了。而聲音本來就是有意義的,這部分內容被放大了,音義自然變大了。

漢詩文的意義是由音義和字義兩部分構成的,音義非常重要,他在整個漢詩文的含義當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是不能丟失的。

所以,我們要學吟誦。通過吟誦,找回詩文的真實面貌。

看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小編黎琳。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到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get一點新鮮的文化知識,如果您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內容,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哦!歡迎留下您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古人讀《春曉》是什麼味道?聽越調吟誦傳承人張一平演繹
    越調吟誦傳承人張一平今天展示了。他還展示了越調吟誦《春曉》,古人讀《春曉》大概也是這樣子。12月5日,張一平《越調吟誦:怎樣吟詩》新書發布會在杭州圖書館舉行。在這本書中,張一平記錄了他所傳承的越調吟誦,包括方法和示例。
  • 誦讀經典|《孔學堂詩詞吟誦繪本》作品示範(三)
    2020年,孔學堂重磅推出《孔學堂詩詞吟誦繪本》,特邀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唐定坤教授與著名插畫師馮婷以「手繪插圖+詩詞題解+吟誦注釋」的形式,將中國經典詩詞與現代手繪插畫相融合,更生動有趣地引領廣大青少年了解古詩詞的含義和意境,在閱讀中進入中國古典詩詞的優美境界,在詩詞的韻律之美中親近詩詞文化。
  • 溫州話吟誦《永嘉證道歌》
    《永嘉證道歌》吟誦說明一、最長唐詩。按照文學作品類型來吟誦。二、體裁讀法。明代徐師曾《詩體明辨》中對「歌」、「行」及「歌行」解釋如下:「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證道歌》是錯雜句式的長歌,為避免單調,我吟誦時根據詞語平仄、意義節奏和吟誦規則,處理為總體有馳驟節律,暢而不滯,細節有錯綜雜沓,活而不拘。三、方言價值。王力《中國語文概論》將溫州方言列為吳語溫臺系。
  • 吟誦|視頻:蘇軾《前赤壁賦》
    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
  • 中山華附初二鯤鵬吟誦一班榮獲「中山市特色班集體」稱號
    「鯤鵬吟誦一班」獲評中山市特色班級。 班級以理想和吟誦為特色,引領學生成長,打造特色班級。鯤鵬吟誦一班班建班以來,圍繞理想和吟誦,開展多種多樣的特色活動。 在理想建設方面,班級多次開展關於理想信念的班會,開展「鯤鵬吟誦一班建隊班會」「我的人生規劃」「我的40個人生目標」等活動,這些活動讓學生樹立了人生目標和遠大理想,激發了學生的奮鬥豪情。
  • 讀書月經典詩文朗誦會舉行,以虔誠的吟誦對經典致敬
    當晚,丁建華、瞿弦和、姚錫娟、康莊等國內朗誦名家和深圳本地的朗誦藝術家們,連同特別邀請的著名詞作家蔣開儒、「大國工匠」陸建新等深圳各界人士一起,以虔誠的吟誦對經典致敬,以激情的演繹傳遞這座城市最生動的表情。
  • 《創作》雜誌經典吟誦 第一期:春夜喜雨
    吟誦,是中國漢語古詩文的活態,是詩樂傳統的核心。我們誠邀鑑微女史,以四時之序,吟誦古詩詞經典作品。因聲入境,聆聽空靈的聲音,洗滌煩勞塵心。第一期吟誦杜甫的《春夜喜雨》。我們還邀請了十位師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春夜喜雨」的情境,亦或是寫下讀《春夜喜雨》的感受。用聲音和文字與古人唱和,以這樣的方式進入經典,回應經典,致敬經典。第二期吟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上闋。
  • 你知道用越調如何吟誦詩歌嗎?這本書帶你回味古音舊調的味道
    在浙江,有一種越調吟誦,它是浙江一帶古越國老百姓幾千年來一直傳承的讀書方式,和越劇不同,越劇是用曲調,唱戲過程中也有自己專門吟詩的調子。而吟誦是讀書調,是讀書用的,不是唱歌,更不是朗誦。「浙派越調」是吳越文脈流傳下來的浙派吟誦調之一,是吳越方言加越地的音韻組成的具有越地風格的吟誦調子。如今,會真正越調吟誦的人卻所剩無幾。1938年出生的張一平,一直致力于越調吟誦的復興。
  • 濮陽縣柳屯鎮玉蘭希望中心小學舉辦迎中秋慶國慶吟誦經典詩詞活動
    孩子們用吟誦經典詩詞的方式,來慶祝我們的節日——中秋;用經典來表達對祖國的祝願。國旗下演講《我愛我的祖國》郭瑞敏老師宣布迎中秋慶國慶吟誦經典詩詞活動開始。全校學生表演手勢舞來祝福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學前班吟誦贈汪倫[ 唐 ]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吟誦經典 涵養德行——石家莊交通運輸學校經舉辦典誦讀比賽
    為了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接受中國傳統美德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2月10日,石家莊交通運輸學校以「吟誦經典 涵養德行」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誦讀比賽在學校第一報告廳隆重舉行。
  • 李白、杜甫、孟浩然曾在天台山吟誦這些詩篇
    沿著詩人的腳步足跡,以水系(古道)為紐帶的勾勒而出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四條浙江詩路文化帶,「一文含四帶,十地耀百珠」,是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對打響「詩畫浙江」金名片具有重要意義。《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節目沿著詩路文化帶前行,訪問了新昌、臨海、建德、龍泉、遂昌、開化、浦江、海寧八地,帶領觀眾訪問了詩人描繪的山川風物。
  • 吟誦經典,鄭州45中師生帶你愛上經典
    校長柴珍珠為獲獎的班級頒獎「詩的語言,典藏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詩的聲音,演繹著不朽歷史的風骨鏗鏘。」 11月26-27日,鄭州45中「中華經典誦讀」比賽活動在報告廳如期開展。這些詩詞經過學生的吟誦與演繹,達到了文學與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完美統一。演出最後,七八年級語文老師分年級組集體朗誦了《嶽陽樓記》和《沁園春·雪》,把演出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本次活動,每個班級的表演雖各不相同,卻無一不展現鄭州45中學子優秀的素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更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使朗誦表演錦上添花,有些班級還請來了老師和家長助陣。師生組合的溫馨,親子互動的溫情,感染著在座的每一個人。
  • 僧人一直吟誦「南無阿彌陀佛」,那是什麼意思?翻譯後才明白
    這麼一句家喻戶曉的話,雖然很多人知道,但要說這句話有著什麼樣的含義,恐怕有許多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把它拆開來讀就很好理解了。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南無」,雖說大家都知道南無阿彌陀佛,但在影視劇中,一般都省略了這倆字。
  • 皇上封餘鶯兒為官女子後為何吟誦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皇上並不接話,起身吟誦一句「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揮手離去。餘鶯兒一頭霧水,不知皇上何意。果郡王全程參與了倚梅園的「露天劇」,本就憑著剪紙小像懷疑眼前的餘鶯兒是「冒名頂替」。又看到她對皇上吟誦的詩句渾然不知,便以「這是李白的詩,皇上喜歡李白的詩」試探餘鶯兒的文化功底。當看到餘鶯兒絲毫沒有發覺不妥,還千恩萬謝自己的提點,果郡王便確定了「此非彼」。
  • 美文華章齊吟誦,「讀」佔鰲頭競風流
    美文華章齊吟誦「讀」佔鰲頭競風流——記贛縣區初中語文「朗讀專題「優質課大賽日麗風輕秋迭韻,大地從容散瑞光。11月9日至11月10日,贛縣區初中語文「朗讀教學」專題優質課競賽在贛縣區思源實驗學校舉行。吟出感情誦出風採行於吟誦,達向涵養,第一天教學大賽結束後,精彩的朗誦比賽開始了,選手現場隨機抽取朗讀材料。一分鐘時間準備,三分鐘朗讀。原汁原味展示老師朗誦基本功。
  • 吟誦經典詩文,構建書香校園——荊塗學校舉辦詩文朗誦比賽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的精髓,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書香校園氛圍,12月4日下午,該校中學部在報告廳舉辦「吟誦經典詩文,構建書香校園」詩文朗誦比賽。經過前期各年級組內的預賽,此次共有17位(組)選手入選決賽。
  • 這些春天花草和吟誦她們的詩句 你都知道嗎?[圖]
    原標題: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些春天花草和吟誦她們的詩句,你都知道嗎?  櫻花雖然是日本的國花,但因其花型之美,中國古代詩人吟誦櫻花的詩句也不少,如詩人張籍在《清東曲》中寫到「櫻桃花參差,香雨紅霏霏。含笑競攀折,美人溼羅衣」,好一幅旖旎春景;唐代詩人元稹也寫下過「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別後相思最多處,千株萬片繞林垂」的繾綣情詩。
  • 吟誦詩歌的樣子真美 「童心裡的詩篇」走進南京靖安小學
    活動分為「親情的樂章」「故鄉的守望」「想像的翅膀」「成長的故事」四個篇章,靖安小學的同學們通過吟誦、情景劇表演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演繹了「童心裡的詩篇」少兒詩會獲獎優秀作品,展示了奇幻的想像和細膩的童心,也讓在座的同學們感受到了詩歌的快樂,感受到了成長的幸福,在心中燃起創作的火苗。   最後,巡演在歡聲笑語中圓滿落幕。
  • 《清平樂》中徽柔吟誦的《閒情賦》,出自東晉陶淵明,漲知識啦
    閒暇中,吟誦起東晉隱士陶淵明的《閒情賦》。這篇賦描寫了男子日夜思念角色女子,並充滿了天馬行空的幻想,甚至想像變成各種器物依附在佳人身上。男子願意化作她上衣的衣領,這樣就可以仰望女子嬌美的面容,並呼吸到她身上的香馨。詩人又寫道:可惜女子的衣衫一到了晚上便要脫去,男子多麼怨恨這漫漫長夜,仿佛過了許久天空還未發白。
  • 吟誦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歷經風雨,品人生況味
    第三期吟誦蘇軾《定風波》,感受東坡的豪邁曠達,自在洒然。第四期將吟誦李商隱《錦瑟》,追憶似水年華。我們跟隨鑑微女史的聲音和這一期十位師友的文字,穿林打葉,歷經風雨,品人生況味。(吟誦:鑑微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博士)定風波宋 ·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