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王后被砍頭,斷頭王后原來是背鍋俠?

2021-01-08 網易

  在法國有這樣一幅畫作,法語名字叫《L'exécution de Marie-Antoinette》,譯成中文是《處決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描繪的是1793年10月16日,法國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王后被送上斷頭臺的情景。

  畫面中,左側小人手持棍子,高舉瑪麗王后的頭顱;另一個人,彎著腰,端著盆,在接王后脖子噴湧而出的血流,而旁邊高樓上,還有兩個天使一般的雕塑,在默默注視著這場人間悲劇。

  

  提起這位被砍頭的瑪麗王后,不得不提下她奢靡揮霍的一生。從15歲嫁入法國王室,就開始痴迷買買買,專心致力於「時尚行業」...她可以狂買寶石、珠寶,每一件放到現在拍賣都是天價;她也可以一年裡購買上百件裙子、數百雙鞋,一夜就能花光自己一年的宮份錢...

  

  2006年電影《絕代艷后》截圖

  去年蘇富比還曾拍賣過她的部分首飾,其中單是一枚水滴形珍珠掛墜,就拍出了3600萬美(相當於2.49億人民幣)的高價。

  

  這次拍賣會拍賣的,是波旁 - 帕爾瑪家族珍藏的皇室珠寶,總共100件拍品,一共拍出了5310萬美元(約合3.6億人民幣),其中10件是瑪麗-安託瓦內特王后舊藏珠寶首飾,而光是這些就佔了4270萬美元(約合3億人民幣),可見其價值。

  瑪麗王后生前到底買過啥?一生過得又有多奢侈?法國的末位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1.2-1793.10.16)是一位頗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因為沉迷享樂,精於打扮,她所擁有的飾品都十分奢華。

  

  這一對鑽石耳飾是她丈夫路易十六所送,兩顆大的梨形切割鑽石分別14.25克拉和20.34克拉,是來自印度或者智利的稀有鑽石。

  

  這串項鍊是項鍊事件中的項鍊複製品,由數量眾多的大顆鑽石組成,結合彩帶和流蘇設計,十分有垂感和分量感。它不屬於瑪麗王后,卻將瑪麗王后推向死亡的邊緣。

  這串項鍊原是路易十五送給情婦杜巴利夫人的禮物,路易十五逝世後,路易十六曾想送給瑪麗,但瑪麗並不接受。後來,鑽石項鍊流於珠寶商。一位叫讓娜的伯爵夫人,利用多方信任策劃了一場陰謀,製造了瑪麗王后要買下天價項鍊的奢靡醜聞。

  

  這起醜聞讓無辜但飽受詬病的瑪麗王后徹底身敗名裂,讓本來就岌岌可危的波旁王朝聲譽受到了嚴重損毀。因此,項鍊事件也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之一。

  

  這款以王后名字「瑪麗.安託瓦內特」命名的1160寶璣懷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表.它可以自動上發條,具備了萬年曆、天文時差、三問報時、60小時動力儲存顯示、雙發條盒等功能,光製作費就高達17,000金法郎。它的水晶表面表背和黃金打造的表殼都鑲嵌了鑽石,估價約2億人民幣。

  

  這枚紀念戒指沒有閃閃發亮的寶石相稱,看起來就像用稻草編織的一樣,其實戒指中纏繞的是瑪麗王后以及路易十六的頭髮。

  瑪麗王后喜歡把自己的頭髮做成飾品送給親朋密友。這聽起來雖然很自戀,但後世也是全靠這些頭髮的DNA,才找到路易十七的真正下落。

  

  她的髮型前衛而高端,常有誇張的羽毛和模型做裝飾,許多貴族女性都爭相模仿。這個帆船模型的頭髮,就是為了慶祝法國海軍打敗了英國取得海上霸權而設計的。

  為人母親之後的瑪麗穿衣風格有所轉變。她放棄了緊身胸衣,穿著相對寬鬆而簡單的白色連衣裙,腰間搭配一條彩色腰帶。

  

  最優雅--鑽石鑲水滴形掛墜,這件就是前文提到過拍賣上億的掛墜了。個頭不大,上面鑲嵌一枚切割鑽石,中間以鑽石鑲嵌的形式是一枚蝴蝶結造型,下面則是一顆26mm×18mm的天然珍珠。總價估值約673w-1300w人民幣,最終中標價為約合rmb2.49億元

  

  這是一對鑽石吊墜耳環,產於19世紀中葉,上面鑲嵌橢圓形和水滴形鑽石,中間帶有三個鑽石鉤,可以像掛衣服一樣隨意搭配其他首飾。估價約為172w人民幣,實際中標價為506w人民幣。

  

  這些精緻的珠寶,來自瑪麗王后的驕奢淫逸。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瑪麗王后如此沉迷享樂也是有原因的。

  

  她原是奧利地的公主,從小就在溫室裡寵著,因為政治關係跟法國王子路易十六結了婚。「對於瑪麗.安託瓦內特來說,她沒有一個正常的夫妻生活去維持,也沒有一個孩子可以教育,對於一個女人來講最重要的兩個角色她都沒有辦法扮演,那麼久只好無所顧忌地享樂了。」

  

  不幸婚姻,沒有圓滿的家庭,瑪麗身心自然得不到滿足,只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娛樂和打扮上。哪怕成為王后,她也還自覺是個「精緻的豬豬女孩」,完全沒有國家憂慮。每天日上三竿,王后醒來,女侍給她梳妝打扮。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要保持精緻。

  

  在瑪麗王后揮霍無度的同時,老百姓還在受苦受難。債務累累的瑪麗,被披上了「赤字王后」的罵名。

  

  即使後來她也意識到了她生活細節帶來的危害性,從各方面削減開支進行補救:移除了客廳的賭桌,停止了擴建的工程,賣掉了一些行宮,取消了許多親信的閒職,告別了奢侈的化妝品……

  但這些每年能省下百萬的亡羊補牢之舉,也改變不了瑪麗王后在民眾心目中的敗家形象。

  

  法國捲入的美國獨立戰爭,債務高達20億法郎,瀕臨破產。戰爭對當時國家經濟的破壞可以說是毀滅性的。但從積極的方面講,就是推動了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如果把法國敗壞的責任全賴在瑪麗王后身上,未免有所不公。

  

  那一天,僕人幫她換上了最純淨的白色連衣裙,官兵將她的手捆在背後。她沒有反抗,但昂首挺胸,展現出一生中最有骨氣的態度。她來到人群熙攘的廣場,從容地踏上了斷頭臺。隨後,砍刀落下,人首分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法國斷頭王后瑪麗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饋贈的禮物,已經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是作家茨威格對法國斷頭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的評價。瑪麗原是奧地利的公主,作為鞏固奧地利法蘭西聯盟政治集團的砝碼,聯繫哈布斯堡王朝與波旁王室的紐帶,十五歲便嫁給當時尚為太子的路易十六。
  • 《斷頭王后》:革命風暴下隱藏的愛情,與王后的品格
    本文緊接上一篇《斷頭王后:被時代選中的悲劇》,細節內容,來源於茨威格的《斷頭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傳》。上一篇寫到臭名昭著的項鍊事件,本篇主要寫瑪麗·安託瓦內特的愛情,大革命期間,國王一家遭遇的苦難,以及她表現出的「王后的品格」。
  • 法國的「斷頭王后」,是政治的犧牲品?還是咎由自取
    奧地利的一位作家史蒂芬寫過一位「斷頭王后」。這位法國王后,有著尊貴的身份、富足的生活,她還擁有著讓很多人羨慕的美貌。但她的結局卻幾近荒誕。瑪麗·安託瓦勒特(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原是奧地利的女大公,1770年遠嫁法國。
  • 絕代艷后瑪麗·安託瓦內特成斷頭王后,世間所有的饋贈,已標價碼
    這位瑪麗·安託內特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她是奧地利的公主,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凡爾賽的玫瑰,法國大革命中的斷頭王后。她的母親是奧地利女王瑪利亞泰莉莎,丈夫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她15歲結婚,20歲成為王后,27歲生下第一個孩子,35歲遭遇法國大革命,38歲在革命廣場的斷頭臺上結束了生命。
  • 王后被送上斷頭臺,無意踩了劊子手一腳,說了一句話至今成為美談
    茨威格在《斷頭王后》裡說:「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位美麗又悲情的「斷頭王后」,就是前奧地利公主、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之妻,瑪麗·安託瓦內特。瑪麗在1755年生於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一世與皇后所生的最小的一個女兒,她非常美麗,據說7歲時在舞會上遇見了6歲的莫扎特,被年幼的音樂家請求得到一個吻來作為彈奏《小星星》的獎勵,女皇聽了笑得前俯後仰。
  • 8年戀愛,3年夫妻,小三上位,換來用劍代替斧頭砍頭的英國王后
    安妮·博林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位妻子,是英格蘭史上第一位被砍頭的王后,也是英國偉大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僅就這些頭銜,她的一生就足夠傳奇,然而還不止如此,她還是個上位的小三,是個惡毒的後媽,更是個為愛情飛蛾撲火的女人。今天來講講她的故事。
  • 從《安家》到《斷頭王后》,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暗中標好了「價格」
    他在劇中引用茨威格在《斷頭王后》中的一段經典語錄: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暗中標好了價碼。是的,我們生命中得到的物質,遇到的貴人,學到的本領,養成的性格,看似沒有關聯,卻冥冥中早已標好了價格。孫儷飾演的房似錦,業務能力超強,性格堅韌,做事細心。無論多大的難題,她都能冷靜分析,輕易化解。
  • 法國斷頭王后的珠寶重現天日,瑪麗王后曾用棉花包裹、木箱運出
    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曾一度是奢靡的象徵,她驚人的揮霍與浪費和她的美貌一樣著名。她喜愛各種精美奢華的珠寶服飾,為此不惜一擲千金——曾經有人戲稱瑪麗王后花光了法國國庫。那麼她死後,那些珠寶都去了哪裡呢?
  • 38歲凱特上演王之蔑視!跟西班牙王后熱聊,故意無視婆婆卡米拉
    38歲凱特上演王之蔑視!跟西班牙王后熱聊,故意無視婆婆卡米拉 英國王室幾百年的清譽,幾乎要毀在卡米拉和梅根手上,這對婆媳真的不讓伊莉莎白女王省心。感情的事情勉強不來,英國王室向來出情種,為了心愛的人都可以不管不顧。
  • 她是法國末代王后,窮奢極欲比肩慈禧,年僅38歲被送上斷頭臺
    她是法國末代王后,窮奢極欲比肩慈禧,年僅38歲被送上斷頭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大清,溥儀作為末代皇帝,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雖然作為皇族命運悲慘,但起碼人生安全得到了保障,晚年還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園丁,被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 王后被小三搶走丈夫和地位,王后被軟禁,小三上了斷頭臺
    於是就大功告成,在第一任丈夫亞瑟王子病故後14個月後,18歲的凱薩琳公主和她的小叔子亨利王子訂婚,這時亨利王子才12歲。凱薩琳王后還是很能生育的,她生了六個孩子,可是這些孩子都夭折了,除了瑪麗公主。而亨利八世很想要兒子。到了40歲後,凱薩琳王后不再懷孕,亨利八世很是煩惱。亨利八世有很多情婦,情婦也生了兒子,可是當時歐洲王國是不準私生子繼承王位的,國王有再多的私生子也沒用。
  • 法國王后被推上斷頭臺,不小心踩了劊子手一腳,說出一句話,流傳至今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有太多不同,有一位美麗又悲情的斷頭王后,他曾經是奧地利的公主,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這個人就是瑪麗安託瓦內特。 長得很美麗,在7歲的時候,在舞會上遇見了6歲的莫扎特。當時幼年的音樂家莫扎特為他彈奏小星星所要求的獎勵,就是這位美麗的小公主的吻,當時在場的人都因為這件事情笑得前仰後俯。 而在瑪麗11歲的時候,法國王室就已經向其求婚,在三年之後,他剛剛14歲就已經離開了自己的國家來到了法國,成為了法國王太子妃。
  • 38歲不丹公主,竟比29歲的佩瑪王后更漂亮,丹鳳眼恍如少女模樣
    不丹國最令人熟悉的還是國王吉格梅和佩瑪王后的愛情故事,不過在這一個充滿了幸福感的國家,還有一個非常吸睛的最美公主索南-德琛值得大家關注。穿著一套粉色不丹禮服,襯得她就像是一個18歲的嬌俏女孩。戴著藍色寶石耳環和項鍊,黑色的長髮讓她多了一些柔美感,雖然板起臉來看起來十分像冰雪公主,但是並沒有影響到她的高顏值。日本親王尤倫一家便曾在訪問不丹時被她的長相驚豔到,認為她是最美的公主。此前她與佩瑪王后一起參加活動的時候,穿著一襲粉色不丹禮服的佩瑪在氣質上甚至輸給了索南公主。
  • 路易十六是少有的私生活不亂的法國國王,卻因奢侈的王后而被法國人...
    法國波傍王朝末代國王路易十六,雖說在日後的法國大革命中與王后安東奈特一起上了斷頭臺,但是不論路易十六的治國能力怎麼樣,他在法國歷史上卻是少有的私生活不混亂的國王。
  • 她失去王后地位,卻因禍得福,後半生榮華富貴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外號「殺妻狂」,他有六任王后,其中第四任王后克利夫的安妮最為幸運,雖然亨利八世拋棄了她,她失去王后地位,可是她卻是六任王后中最幸運的一個。亨利八世在第三任王后簡西摩難產身亡後,婚姻就成了問題。他不年輕了,不英俊了,已經變成一個大胖子,一隻腿因病不能站立。而且他殺妻狂的名聲在外,沒有貴族女人願意嫁給他。
  • 法國版「何不食肉糜」,真相是被流言纏上的法國斷頭王后?
    不同的是,法國版故事中,主人公是王后。法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安託瓦內特。在人生最後階段,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雙手被縛,忍受著圍觀人群對她的羞辱。她一直保持平靜,即使知道她已經必死無疑。成婚那一年,瑪麗·安託瓦內特十四歲。法國宮廷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這樁婚姻,有些人是反對同奧利地結盟,有些人則是單純地討厭這位外來的太子妃。年輕的太子妃,並不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她沒有博得大家的好感,卻開支巨大。這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30歲不丹王后盛世美顏,笑容能融化珠峰冰雪,被譽當代最美王后
    30歲不丹王后盛世美顏,笑容能融化珠峰冰雪,被譽當代最美王后 不丹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面,雖然跟我國接壤,但雙方卻沒有外交聯繫。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不了解不丹,覺得這裡是個神秘的國度,很多風俗習慣跟我們相差甚遠。
  • 她是最美皇后,慘遭斷頭:風流成性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
    她是瑪麗·安託瓦內特,著名的「斷頭王后」。那一年,瑪麗16歲。後來有人回憶,說王后一見到費爾森,臉頰立馬緋紅了。但這段朦朧的情還未發芽,王宮內就發生了一件大事。國王路易十五死了,死於天花。路易十六順勢繼位。於是,瑪麗·安託瓦內特成了名正言順的法國王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一輩子住在歐洲最大的宮殿;斷頭皇后:我一個人就搞垮了法國
    美泉宮:由路易十六的斷頭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的老媽、 奧地利女皇瑪麗婭·特蕾莎1743年下令修建。美泉宮的名字來源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傳說1612年他狩獵至此,飲用此處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為「美泉」。
  • 董子云評《審判王后》︱被斷頭的瑪麗與被審判的歷史
    埃馬紐埃爾·德·瓦雷基耶爾則是將目光投向了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的審判。此前,他寫過塔列朗(2004),富歇(2014),寫過復闢王朝(2015)。雖說他善於發掘新檔案,但在《審判王后》中他給讀者提供了一段富有文學性和感染力的敘事,少有歷史分析的那種學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