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見的說法及其疑問
關於中國「十大名茶」,常見的說法有如下幾種:
第一,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將坦洋工夫、碧螺春、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武夷巖茶、祁門紅茶、都勻毛尖、六安瓜片評為中國「十大名茶」。
疑問:根據當年的「賽事監督」(大概相當於當年參展的中國代表團團長)陳琪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參與巴那馬太平洋博覽會記實》一書中的記錄,1915巴拿馬世博會並沒有中國「十大名茶」的說法。中國茶獲獎情況如下:
在獲獎名錄之後,陳琪先生還記錄道,「華茶品質優美,甲於全球。此次赴賽華茶中,有中央出品,有個人出品,即各茶商對於此次與賽鹹甚熱心,選擇精詳,裝潢華麗,實足代表華茶之特色。經高級審查會議決,合給一大獎於中華全國之茶,其產茶著名之省亦各給大獎一枚,以示優異,當準給七省大獎,為江西、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各省。」本次賽會,大獎章實為最高獎。所以,從這個記錄看,所謂中國「十大名茶」來自1915巴拿馬世博會的說法,經不起推敲。
第二,1959年中國「十大名茶」評比會,將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疑問:筆者從多個渠道查找信息,目前尚未找到關於1959中國「十大名茶」評比會的相關信息。目前所看到的關於這個評比會的信息,都是雷同而單一,並且都沒有具體文獻或相關報導的支持。
而且,這個說法,也與1982年全國名茶評選會的說法(會議認為,這是建國以來全國第一次名茶評選會)不一致。所以,需要再找到這個評比會的具體相關文獻,才能採信。
第三,1999年《解放日報》1月16日刊登文章,將江蘇碧螺春、西湖龍井、安徽毛峰、安徽瓜片、湖北玉露、福建鐵觀音、福建銀針、雲南普洱茶、福建雲茶、江西雲霧茶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疑問:具體評選機構是哪家或哪幾家?在1999之前,中國「十大名茶」名茶的說法,就流傳已久。所以,這個版本的說法,有待進一步確認。
第四,2001年3月26日,美聯社和《紐約日報》同時公布,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頂甘露、信陽毛尖、都勻毛尖、廬山雲霧、安徽瓜片、安溪鐵觀音、蘇州茉莉花是中國的十大名茶。
疑問:這屬於外媒的披露,但信息來源不明,權威性不足。
以上四種說法,都可見於2013年4月4日《人民日報》的「中國十大名茶」一文。
第五,2002年《香港文匯報》,將西湖龍井、江蘇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銀針、信陽毛尖、安徽祁門紅茶、安徽瓜片、都勻毛尖、武夷巖茶、福建鐵觀音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疑問:無論是從時間還是信源看,這個說法的權威性都並不足夠。
二 關於名茶
根據陳宗懋和楊亞軍主編的《中國茶葉詞典》中關於名茶的詞條,所謂名茶,是指有一定知名度的優質茶。按歷史淵源可分為歷史名茶和新創名茶;按其認可程度不同可分為地方名茶、省級名茶和國優名茶,其中國優名茶是指經過國家部委一級組織評審認可的名茶。
因此,中國「十大名茶」,顯然首先應該是國優名茶。
另據陳宗懋和楊亞軍主編的《中國茶經》中,由程啟坤先生編寫的關於「歷代名茶」的內容,歷代名茶分為歷史名茶和現代名茶,而現代名茶又分為三類:
第一類,傳統名茶,即基本保持原有制茶工藝與品質風格的歷史名茶,如西湖龍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信陽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銀針、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銀針、白牡丹、安溪鐵觀音、鳳凰水仙、閩北水仙、武夷巖茶和祁門紅茶等。
第二類,恢復歷史名茶,這是指歷史上曾有過這類名茶,後來未能持續或已失傳,經過研究創新,恢復原有的茶名,但有些已經不是原來的工藝與品質風格。
第三類,新創名茶,即最近幾十年新創製的名茶。
三 關於名茶評比
1982年6月10-16日,商業部在湖南長沙召開全國名茶評選會。參加會議的有浙江、安徽等14個產茶省(區)和京、津等五個銷區代表。參評茶樣共82個,其中綠茶63個,黃茶4個,白茶2個,花茶3個,烏龍茶10個。最終評選出的名茶30個,其中綠茶22個,黃茶2個,白茶1個,花茶2個,烏龍茶3個。
關於這次評選,當年有文章這樣表述:「這次全國名茶評選會議,是去年十月原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在南京召開的名茶預選會議和今年(1982年)三月在福建省崇安縣召開的全國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評比會議的繼續,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會議。」
1985年6月4-8日,當時的農牧漁業部農業局和中國茶葉學會在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名茶展評會。參加展出的有16個省、市的96個茶樣,經過資格審查,正式參加評選的有76個茶樣。「這是我國解放以來第一次全國名茶展評會議,也是中央農業部門一次專門抓農產品質量的會議」。往年已獲部或國家優質產品獎的名茶沒有參加評選。這次展評會評選出推薦的部級名茶11個,優質茶16個。
1986年5月26日至6月2日,商業部在福州主持召開全國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和名茶評選會。參加會議的有全國23個省市的99位代表。各產茶省送選的茶樣共計139個,其中優質產品花茶35個、烏龍茶9個、名茶95個(其中綠茶76個,烏龍茶10個,紅茶3個,白茶1個,黃茶1個,花茶4個)。經過八天的評比, 從中評選出作為推薦部優產品花茶12 個,烏龍茶5個,名茶選上43個。
1989年7月5-9日,農業部在西安召開了1989年全國名茶評比會,從送評的81個茶樣中,共評出42個茶 ,推薦為1989年度農業部優質農產品。其中名茶27個(其中有兩個是1985年度的優質茶,本次被評為名茶), 優質茶15個。
我們從前文可以看到,往年已獲部或國家優質產品獎的名茶,沒有參加1985年的全國名茶展評會評選。那麼,之前有哪些茶獲得過部級或國家級優質產品獎呢?我們根據《中國茶經》中程啟坤先生的文章,對1980年代的部級或國家級優質產品獎做不完全整理如下: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在1980年代,與茶葉相關的部級或國家級獎項的評選主體相對多元。而進入1990年代後,部委不再組織評獎,茶葉方面主要是由中國茶葉學會組織「中茶杯」名優茶評比。
四 小結
通過查閱和梳理相關資料,關於中國「十大名茶」,筆者小結幾點如下:
第一,對於目前市面上流行關於中國「十大名茶」的說法,筆者認為可信度存疑。其中,關於1959年中國「十大名茶」評比會,有待於進一步的資料佐證。如有朋友能提供相關文獻資料,當甚為感謝。
第二,1980年代,商業部和農業部先後共組織了4次全國名茶評比,可以查詢到比較具體的資料和相關信息,但這並不是中國「十大名茶」評比。
第三,筆者目前所查詢到的相關資料,以及陳宗懋院士主編的《中國茶經》和《中國茶葉大辭典》以及其它多位專家學者編著的中國名茶相關書籍,都沒有看到關於中國「十大名茶」的相關表述。
第四,儘管不同國家部委一級組織曾先後評選出多款名茶,但從目前資料看,並不存在一個中國「十大名茶」的官方名單。筆者希望能看到官方資料列示的中國「十大名茶」名單。
所謂中國「十大名茶」的說法,可能更多的是源自民間,更多的是概指該等茶葉品質優異之意。因此,出於推介的需要,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主體心目中,中國「十大名茶」存在不同的版本,也就不足為奇。
第五,中國名茶眾多,數以千計。所謂中國「十大名茶」,位置有限,自然是會導致競爭激烈。再加上中國茶葉品種豐富,不同品種各有千秋,因而使得相互直接比較頗為困難。我們大可不必非要以「十大名茶」來一爭高下,而不妨更多的是以「美美與共」的心態來欣賞各式名茶。
第六,如果你非要一個中國「十大名茶」的版本,那就不妨給它加上一定的限定語,比如,張三版本的中國「十大名茶」,這樣或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論。
第七,相對於中國「十大名茶」而言,中國「十大傳統名茶」的說法,可能因為「傳統名茶」的範圍相對小了很多,所以可能相對更容易形成共識。
第八,2017年5月20日,在由農業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組委會發布了「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評價維度與評價方式與之前全國名茶評比有很大不同,因此與中國「十大名茶」的概念並非一回事。
第九,正如1982年的全國名茶評比會所表明的原則,名茶評比是為了「繼承和發展傳統名茶採制工藝,促進大眾茶葉生產的發展,提高質量,適應消費者的需要」。所以,我們不妨以欣賞、學習、借鑑和提升的態度,來品鑑和體會各式名茶,包括你所認為的中國「十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