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天氣轉涼,上午七點,51歲的李紅奎就背上家庭醫生包,騎上自己的殘疾人代步電動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單腿村醫」走遍每個村寨為病人服務李紅奎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德苴鄉青豐村委會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9月23日,隨著《「單腿村醫」戰貧記》報導登上新華網首頁,默默無聞的李紅奎開始受到大眾的關注。日前,雲南扶貧熱線記者聯繫到李紅奎,面對記者,他坦言自己只是做著最普通的工作,並無特別之處。
「成名」後的李紅奎生活也並未發生太多改變,依舊每天投入繁忙的工作中。作為全村300多名慢病患者的「家庭醫生」,李紅奎除了入戶開展診療外,還要忙著負責收新農合參保費等繁瑣的工作,時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身殘志堅!他白天下地、晚上學醫
1969年,李紅奎出生在德苴鄉青豐村委會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年幼時因疾病導致右腳萎縮,失去行走能力,只能靠一條腿支撐學習、生活。15歲那年,李紅奎初中畢業,父親勸他繼續讀高中,卻被他婉言拒絕:「我是殘疾人,去讀書肯定跟不上,況且就算畢業後哪個單位會錄取一個殘疾人?不如學醫,不僅可以治自己,還可以幫助其他人。」
李紅奎家四代行醫,做出這個決定後,他開始跟著村裡的鄉村醫生二大伯李文川學習行醫知識。白天,他拄著拐杖,單腳落地幹農活,到了晚上,就到二大伯家看李文川醫生號脈、寫處方、抓藥、打針。久而久之,李紅奎學會了一些診療看病知識。
儘管掌握了一定的醫學常識,但因為沒有行醫資格證,給人看病不合法。1992年,李紅奎參加了雲南省鄉村醫生函授學習,三年後取得了「鄉村醫生資格證」。2011年又取得了「農村醫學」資格證,李紅奎成為鄉衛生院臨聘工作人員。儘管臨聘人員的工資低,但李紅奎醫生任勞任怨,及時幫病人解決痛苦。因身體原因,2015年,李紅奎從鄉衛生院回到青豐村委會衛生室,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拄拐行醫 他堅持為入戶為患者診療
李紅奎入戶為村民測量體溫青豐村委會位於德苴鄉北片區,是德苴鄉的北大門,有農戶871戶3238人,是德苴人口最多的村委會之一,共有建檔立卡慢性病300多人。
村衛生室考慮到李紅奎醫生不能久坐,安排他負責整個村委會的公共衛生,主要負責高血壓、糖尿病、重度精神病這三類人群。雖然不坐診,但是要走村入戶對這三類人量體溫、量身高、稱體重、指導患者社會飲食等。
因右腿殘疾,李紅奎出診需要克服比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他拄著一根鐵拐杖入村行醫,手上時常被磨出血泡。退休在家的老父親看到這些,心疼不已,到縣城給他買了一輛小三輪電瓶車,解決了出行問題。
每天,李紅奎的家庭醫生包裡都會隨身攜帶血壓計、血糖儀、體重秤。遇上下雨天,地面溼滑,電動車無法達到的地方,李紅奎就只能拄著拐杖,有時要走上半個小時,才能達到村民家中。
有一次,他去為一個患者測血糖,剛把電瓶車停在他家屋後,離開車的一剎,電瓶車就翻到山溝裡去了,雖然人沒有受傷,但還是嚇出了一身冷汗,車子卻徹底報廢了,父親又為他買了一輛新的。
儘管工作十分辛苦,但李紅奎從無怨言:「雖然我很不方便,但是比起躺在床上的患者,我比他們方便一點!
「小喇叭」為老鄉帶去健康常識
李紅奎的電動車上安裝了小喇叭「以前,因為對慢性病不重視,村裡時常有老人因高血壓暈倒,甚至出現腦溢血的。」李紅奎說,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公共衛生知識,他在小三輪上安上了一個喇叭,一出門,無論到哪一個村,只要喇叭一響,大家就知道「李紅奎醫生來了」。
「小喇叭」廣播內容都與健康有關:「老年人高血壓、高血糖怎麼辦?」「如何預防傳染病?」特別是疫情期間,李紅奎一邊忙著村裡的防疫,一邊還要在廣播中不停地宣傳教育,整個人都廋了10公斤。村民們從熟悉的聲音中學到了許多衛生與健康知識。
「幫助病人緩解痛苦是我的職責」
剛開始出診時,有村民不太理解,李紅奎曾遭受了不少的白眼。青豐上村65歲的李宗佑患有高血壓,看到李紅奎來到家中,對他不理不採。一開始老人覺得不太嚴重,而且心疼錢,反覆聽李紅奎講了高血壓的危害性後,李宗佑終於被感動了,開始規律地服藥治療,甚至還成了村裡義務的健康宣傳員。李宗佑的妻子說:「李醫生一獨支腳上門為我們服務,幫我們醫治,我們要學會知足,要學會感恩。」
面對病人的痛苦,他感同身受:「我自己就飽受病痛折磨,我能理解病人所受的痛苦。」因此,他對待病人也有著超常的耐心。青豐村委會凹子村的孤寡老人劉炳先已是古稀之年,因患有慢性病導致雙目失明,是李紅奎走訪得最頻繁的患者之一。按照規定一般患者一月走訪一次,但鑑於劉炳先老人情況特殊,李紅奎三天兩頭就往他家跑。「我聽得出他的(腳步)聲音,每次都檢查得很細心,我們都很信任他。」
村民劉炳孝因腦梗常年癱瘓在床,很是悲觀,李紅奎三番五次到他家給他體檢,鼓勵他進行治療和鍛鍊,幾個月後,劉炳孝奇蹟般的站了起來,慢慢恢復了行走能力。「雖然工作中總是面臨各種困難,但當我看到他站起來的那一剎那,我比他還開心,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李紅奎說。
李紅奎入戶為病人測量血壓「看著老人因為慢性病喪失生活能力,我就希望通過做好自己的工作,給患者最好的服務,幫助他們緩解痛苦,這是我的職責。」李紅奎說。
青豐村委會上村的羅大媽是癱瘓病人,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有一次,李紅奎剛跨進門時,羅大媽的家人正在打掃臭氣燻天的屋子,請他慢些檢查,但李紅奎卻徑直走進羅大媽的屋裡,和其家人一塊打理衛生,由於羅大媽剛拉完便,滿手都是糞便,李紅奎讓她家人端來水,親自幫她洗完手,才為其量血壓。「就算對自己的父母,可能我都做不到這些」李紅奎說。
得益於李紅奎堅持不懈地努力,近年來村裡突發腦溢血等急症的村民漸漸減少,這讓他倍感欣慰。
「願守護一方百姓的健康」
白天入戶、晚上做數據錄入,李紅奎每天的工作都被排得滿滿當當。隨著電子化辦公興起,2013年才接觸電腦的他,錄入數據較吃力。尤其是上了年紀後,視力大不如前,李紅奎只好把這些工作搬回家,把電腦上的畫面投到家裡的液晶電視屏幕,一點一點完成數據錄入。「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做到十點以後,最忙的時候一天只能睡上2個小時。」
「他從小就很要強,小時候想讓他學習一技之長,建議他學習縫紉機,然而他不同意,每天撐著一條腿狠命在地裡幹活,看著真讓人心疼。」他的母親紅著眼說到。雖然李紅奎一家4口單獨生活,但考慮到他身體原因,父母、弟弟都儘可能為他分擔一些家務,讓他能夠安心給村裡人服務。
妻子王銀針不僅是他生活的恩愛伴侶,也是他行醫路上的另一條「腿」,幫他拿檢查設備,為他拍攝需要上傳平臺的照片。他和妻子是自由戀愛認識的,一開始妻子父母極度反對兩人在一起,在王銀針提出「私奔」的情況下,父母才無奈地同意她倆的婚事。「他雖然身帶殘疾,但非常樂觀善良,而且十分好學,肯吃苦,和他在一起非常開心,所以我義無反顧嫁給他,他是我這一輩子靠得住的人,嫁給他,我此身無憾。」妻子自豪地說道。他們育有一對健康雙胞胎,兒子在西藏某部服役,女兒在上大學,兒子女兒懂事孝順,夫妻恩愛和睦。
「每次看到這些圖片都會熱淚盈眶,但你卻以此為樂,我為是你的女兒而感到自豪!老爸,你是無私的白衣天使!」這是李紅奎醫生上大學的女兒李鳳華在看到新聞媒體報導父親李紅奎醫生時候的有感留言。隨著年歲漸長,李紅奎身體大不如前,但他一直有個樸素的心願:盡其所能幫助更多患者,守護一方百姓的健康。
雲南網記者 期俊軍 通訊員 皋利民 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