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纜網訊】受到破產重整進程中因資產處置預計產生損失的影響,*ST鹽湖近日發布了業績預告,2019年度虧損額預計約432億元-472億元,其中,資產處置預計對利潤的影響金額約為417.35億元。
*ST鹽湖主營氯化鉀的生產和銷售、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等,始建於1958年,1997年於深交所上市,乃青海省最大的國企,其第一大股東為青海省國有資產投資管理公司,實際控制人亦為青海省國資委。公司鉀肥板塊設計年產能達500萬噸,因此被業內稱為「鉀肥之王」,是國內最大的鉀肥生產企業。
上市後的*ST鹽湖曾連續10多年實現業績增長。2012年,*ST鹽湖歸母淨利潤超過25億元。此後,受綜合化工項目、海納PVC一體項目、鹽湖鎂業項目等拖累,近三年,*ST鹽湖連續巨虧。2017年公司虧損41.6億,2018年虧損34.5億,公司因此於2019年4月30日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A股簡稱也由「鹽湖股份」變更為「*ST鹽湖」。如今,隨著1月11日公司2019年業績預告的出爐,意味著2019年*ST鹽湖虧損將大幅放大。發布業績預告當日,*ST鹽湖同步發布了公司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的第一次風險提示性公告。
公司2019年業績預計巨虧,也緣起於前述綜合化工項目、海納PVC一體項目、鹽湖鎂業項目等項目。*ST鹽湖稱,公司報告期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破產重整進程中因資產處置預計產生的損失,初步預計對利潤的影響金額約417.35億元,此事項屬非經常性損益。根據業績預告,*ST鹽湖帳面價值574.77億元的資產包第六次公開拍賣流拍,按照此前相關協議,青海國資背景的青海省匯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青海匯信」)將以30億元受讓上述資產。
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實施的初衷是什麼?項目從立項、建設到投產不達預期,期間又經歷了什麼?項目不達預期背後有哪些內外部原因,*ST鹽湖又進行了哪些反思?
對於這些問題,*ST鹽湖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當時,加快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探索循環經濟模式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要求,項目的出發點是希望能夠充分利用察爾汗鹽湖的資源。據了解,依託察爾汗鹽湖的豐富資源,*ST鹽湖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鉀肥生產企業,目前鉀肥年產量達到約500萬噸。在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立項之初,公司發現,在察爾汗鹽湖探明儲量中,氯化鎂高達40億噸,是氯化鉀的7倍多,是氯化鋰的300多倍。確定了資源綜合利用的戰略方向,如何實施是擺在*ST鹽湖面前的關鍵問題。上述負責人表示,鹽湖提鎂技術實踐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熟,生產過程相對綠色環保,項目經濟前景好。為使該項目具備長久競爭力,公司選擇了高投資的電解法,並從國外企業引進全套技術。此外,由於電解鎂的過程中會產生氯氣,出於綜合利用的想法,*ST鹽湖將該項目從單一電解鎂拓展至十多個環節的巨型綜合項目。如果生產順利實施,各裝置間能夠緊密關聯,上一環節生產的產品是下一環節的原料,從而達到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
夢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循環經濟項目下,若某一環節生產出現故障或生產負荷不足,將直接影響到整個裝置的運行,進而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生產能力、盈利能力及償付能力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環節多,工序複雜,在國內高原地區並無先例。
*ST鹽湖有關負責人表示,金屬鎂一體化等項目由於建設期延長、工程建設管理費和資本化利息增加,整體負荷提升慢,大部分設備均已轉固,折舊等費用進入經營成本,大部分裝置高進低出,嚴重影響了整體項目效益。目前,*ST鹽湖已經進入資產重整的關鍵階段,資產包剝離處置是破產重整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 電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