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在浙江省建設平安浙江工作會議上,金華市婺城區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一星平安金鼎,也是全省首批榮膺一星平安金鼎的縣(市、區)。這標誌著,婺城平安建設邁入全省「第一梯隊」,「平安婺城·幸福城」建設再添金名片。
婺城區委書記、區委建設平安婺城領導小組組長蔡豔在杭州主會場接受表彰,領取了金燦燦的一星平安金鼎。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次會議首次授予一星平安金鼎,這也是目前全省平安創建工作中的最高獎。據介紹,從2004年開始,浙江省開展平安建設活動,之後每年度評選一次平安市、平安縣(市、區),授予平安牌,連續3年獲評的授予平安鼎,連續6年的授予平安銅鼎,連續9年的授予平安銀鼎,連續12年的授予平安金鼎,連續15年的授予一星平安金鼎。
近年來,婺城區深入推進「基層基礎提升年」「矛盾糾紛和積案化解攻堅年」等活動,全面推廣「基層黨建+社會治理」、民情民訪代辦等做法,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上升,平安指數一直位列全省第一方陣,各項指標在全市也一直位列前茅,縣域治理現代化的「婺城答卷」徐徐展開。
建設「一中心四平臺一網格」
深化「婺城式」楓橋經驗
2019年以來,婺城區高標準建成18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完善基層治理四平臺流轉,深化全科網格建設,實現「一中心四平臺一網格」高效運轉。據統計,婺城區自三級綜治中心建成啟用以來,共收到上報事件20餘萬件,解決了19.9萬餘件,解決率達99.5%,努力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源頭。
在「一中心四平臺一網格」工作中,婺城緊抓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規範化建設,全力整合公安、信訪、法院、司法、衛健、律所、婦聯等多方力量,推行「一體化運作、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婺城區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設立以來,已成功調解矛盾糾紛近200件,其中有不少多年未決的信訪積案,為維護社會穩定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張強大的「綜治網」之下,婺城區探索推行「兩站兩員+警保聯動」工作模式,通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站、勸導站,交通安全協管員、勸導員來加強對農村公路的管理,通過明確網格員擔任交通勸導員職責和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四防聯動」,通過「交警+保險+救援+網際網路」聯合處理簡易交通事故方式,進一步深化警保合作,實現協同共治、合作共贏,助推提升農村交通治理服務水平。
2018年、2019年兩年,婺城轄區交通事故發生數、交通事故亡人數分別同比下降30.56%、23.35%,直接經濟損失同比下降23.35%。
發展更多平安志願者
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體系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在平安婺城建設中,婺城區不斷發掘、動員更多的志願者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建立平安類社會組織參與基層聯防聯控,實行群防群治,護航企業商圈,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現代化體系。
一群群「婺城大媽」「婺城大叔」,戴著紅袖套,拿著小喇叭,走街串巷開展平安巡防、糾紛調解、文明勸導。截至目前,婺城共建立了各類群防群治隊伍1000餘支,人數近兩萬人,從護航G20到護航十九大再到防控戰疫,他們一刻不鬆懈、時刻在行動,踏著堅實的腳步,守護著婺城的平安。
近年來,婺城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理念,通過以黨建帶群建促社建的方式,讓81名社區民警全部兼任村(居)黨支部副書記或主任助理,指導平安類組織建設365批次,同時將鄉鎮(街道)、社區幹部以及網格員、平安志願者吸收到平安類社會組織,共計24個組織8700多人次參與,其中黨員1200餘名,成為發動群眾、帶領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
創新「基層黨建+社會治理」
健全完善基層治理機制
在推進縣域治理體系建設中,婺城區堅持以黨建為龍頭,深入推進「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創新,深化黨員幹部聯村入戶掃碼制,統籌「基層治理四平臺」「紅色網格」建設,推動黨建網、民情網、綜治網「三網融合」。
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牽頭指導下,西市街商圈充分發揮「黨建聯盟」優勢,成立「啄木鳥工作隊」「突發應急處置隊」「文明勸導服務隊」3支隊伍,履行「查、管、宣、控、防、服」職能,推動消除城市安全隱患觸角向每個角落延伸,形成分工明確、良性互動的「聯盟、聯動、聯助」三聯治理模式,開啟覆蓋婺城的企業商圈護航模式。自該模式實行以來,共計挑刺發現問題1596處,現場指導整改1433處,轉辦化解163處;推廣好做法39項。越來越多的商家、住戶想加入到這支隊伍,為平安婺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位於金華北大門的新獅街道,「六方協作」機製成為了境外人員服務管理的「靈丹妙藥」。該機制細化公安、高校、街道、社區、房東、留學生志願者等六方責任,建立「六方協作」機制,實行責任共擔、平安共治、發展共享。目前,留學生志願者共有兩支隊伍,一支是「新絲路」志願服務隊,一支是外國人「老娘舅」調解隊。兩支隊伍自成立以來共開展涉外服務1200餘次,調處涉外糾紛45起,相關警情今年已經降至為「零」。(周星亮 傅偉炎 邱琪)
【來源:人民論壇網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