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唐德剛:父子之間,169封「三地書」

2020-12-18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天是父親節。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在雜文集《書緣與人緣》中有《父子之間》一篇,從老朋友與父親的「三地書」中,體會中國傳統的父慈子孝觀念。我們邀請演員周依然朗讀這篇文章中的部分段落。

唐德剛

老朋友殷志鵬博士給我《三地書》的書稿,要我替他寫一篇序。我覺得這是一本奇書。我讀後為之掩卷嘆息,甚至沉思流淚。這本書本質上是一本書信集,是一位居留在中國大陸的父親殷福海寫給他那位在外(殷志鵬旅居在臺灣、倫敦、紐約三地)漂泊的兒子殷志鵬的信。現在這位父親過世了,他的兒子在他的一百六十九封遺書中,選出了九十一封刊印在這裡,作為紀念公諸大眾,也傳諸後世。

殷福海是中國社會上普通而又普通的平民。老先生有書法天才,寫了一手工整的小楷。一輩子靠替人家寫字、抄書、寫公文過日子。這種錄事一類的工作人員,在抗戰前那比較安定的社會裡,靠升鬥之俸也還可勉強免於饑寒;可是在抗戰後期和勝利之後那種物價一日數變的惡性通貨膨脹的社會條件之下,就難以為生了。這一階層的公教人員,在南京易手之後而淪為失業的「市貧」,其境況就更不堪想像了。殷福海老先生便是這樣一位滯留在南京的市貧。

一個苦難的人或家庭,他們心裡所寄託的最大期望,便是有個有造就、有前途,尤其是能升官發財的「佳子弟」。一旦「劉公得道」,他們縱不能「雞犬升天」,至少也可免於饑寒。這一期望也就是我國傳統中「有子萬事足」和「養兒防老」等心理狀態所滋長的社會背景。

殷老先生是個有四個兒子的幸運老人。他甚至無力能把一個兒子撫養成人並受完滿教育,但是兒子的自動成長,卻變成他老人家其後領不完的退休金和開不盡的金礦。本書編著者殷志鵬博士便是老人的次子。在1948年的冬季,當共產黨軍隊渡江前夕、南京岌岌可危之時,他與長兄隨軍撤往臺灣。這時的殷志鵬博士還只是個十五歲的難童。

照常情來說,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在兵荒馬亂之中隨敗軍而去,對一位父親該是如何沉重的心頭負擔:他的饑寒衣食、生死存亡,為父的能不日夜心焦?殊不知在那個瀕臨飢餓邊緣的歲月裡,一個十五歲的孩子,竟成為挨餓老人的唯一的希望。在南京的父親開始向在臺灣嘉義的兒子告急乞援,這樣便開始了這本《三地書》中的「一地書」。

從1949年1月27日起,到同年4月12日止,兩個半月之內,殷老先生向兒子寫了十封信。這十封信的性質,大致和其後一百五十九封信都差不多,在內容上是一邊倒的——老子要餓死了,兒子趕快寄錢來。

殷福海是位很傳統的中國父親,向兒子要錢,視為當然。殷志鵬也是個很標準的中國兒子,雖然只有十五歲,他也認為節食事親是義無反顧的。

這位殷福海老先生只是一位很傳統、很普通的中國父親,家貧多病,賴子媳反哺過活。而他的不普通之處,是他在十三年中,向流落海外的兒子居然寫了一百五十九封信——封封要錢,封封都寫得那樣力竭聲嘶!

而真實不平凡的卻是這做兒子的殷志鵬。他在那十三年中打工、讀書、成家、立業、得博士,並承擔了這樣沉重的一百五十九封家書,而沒有發瘋,而繼續所學,而同時也能仰事俯畜,不改舊觀,為老父贊為「純孝」。

我認識志鵬已二十年了。如記憶無訛的話,我可能還是他博士論文評閱教師之一。他生了副樂觀的baby face,見任何人總有一番充滿真誠的微笑。我們聚會的機會並不少,但是我們向未談論過彼此的家事。一直等到我看完他這本《三地書》稿,才知道他那微笑的面孔之後,卻負擔著這樣沉重的父子之間的感情壓力。

現在這位殷福海老先生是長眠地下了。他如死而有知,應該為子孝孫賢而含笑九泉。回讀先人這一百六十九封遺書,志鵬博士應該也會感到祭薄而養豐,沒有愧對先人。這件事對一些抱恨終天、存歿兩憾的人們說來,他們殷府父子,實在太令人羨慕和崇拜了。

殷志鵬夫婦,和成千上萬殷志鵬型的華僑,他們都不是「孔孟學會」的會員,他們也沒有唱過「保衛中華文化」或「發揚固有道德」的高調。但是他們那種不聲不響、不為人知的個人行為,卻為我們東方文明延續了一項最值得保留的父慈子孝的精華。

【朗讀書籍】

《書緣與人緣》

唐德剛/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20年1月版

本書以「書緣與人緣」為名,是史家唐德剛多年讀書與日常見聞文章的集合,共三十二篇,於普通的細節中展現出歷史的風貌。作者寫人、評書,都把自己放在其中,穿插不少逸聞趣事,信筆所至,灑脫不羈,其中可見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美國華人學者生活的艱辛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深沉的熱愛和極佳的人文素養。

【延伸閱讀】

唐德剛作品集

唐德剛/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

作品集收錄了唐德剛先生的代表作《袁氏當國》、《段祺瑞政權》、《李宗仁回憶錄》、《胡適雜憶》、《史學與紅學》、《五十年代的塵埃》、《戰爭與愛情》等,包括歷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開卷有益》|今天我是閱讀推廣人
    FM102.7 西寧旅遊廣播聯合西寧市圖書館共同主辦的融媒體閱讀推廣類節目 《開卷有益》we fear nothing about U 早間九點 陽光正好沐浴晨光品味書香閱讀推廣人今天的開卷有益,我們邀請到的是一位書痴——三步書坊的創始人,曹松濤。
  • 童書FM|暖萌羅力小恐龍父子的聖誕故事
    童書FM|暖萌羅力小恐龍父子的聖誕故事 周高逸 2018-06-03 10:12 來源:澎湃新聞
  • 父子之間的傳承應該怎樣
    父子這是一對普通父子間的故事,相信仍有更多類似他們這樣的,或者關係緊張的,不好的,但最終都能得以化解。其實,父與子之間更多的還是傳承與發揚。是身份地位上,更是智慧與思想上的。今天講一對從事建築這一共同事業的父子,在我看來,他們是幸福的,他們彼此在一塊的時間很長,父親陪伴兒子見證兒子在事業上成長,兒子見證父親事業的輝煌,並努力追趕。當兒子小有成就時,父親也在欣慰中老去。從他們的故事裡你能看到男人和男人之間的期望與責任,還有他們執著的奮鬥。
  • 古人的8封「休妻」書,淚奔!
    席慕容說:「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再見,也要在心裡存著感激。」分手也要有風度,畢竟兩個人曾經相愛。當愛情消逝後,餘下的兩人如何收場?這是許多現代人面臨的難題。感情破裂本就不是件能輕鬆應對的事。但如何儘可能保留一點風度?以下這些唐代留下的「離婚協議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 胡鳳丹父子的三封建言信
    近日,在閱讀胡鳳丹、胡宗懋父子文集時,發現其中有不少文章是清朝末年間他們與一些官員的書信來往,有些內容反映民生,是對時政的意見建議,仿佛瞬間就能把人帶入清末金華社會風貌和官場生態,今天讀來依然感到親切。
  • 《巡迴檢察組》:這三對父子,揭開了中國式父子關係的真相
    尤其是在父子關係的塑造上,看來編劇還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劇中這三對父子,實在就是中國式父子關係的真實寫照。1、張友成和張一葦張友成和張一葦是中國大多數父子的常態。3、馮森和鄭銳馮森和鄭銳看似是矛盾衝突最厲害的一對,但其實他們卻是這三對父子中關係最好的一對。當年,馮森因為工作得罪了一些人,導致妻子被人報復至死。因為工作關係,馮森沒有第一時間趕來,這些都對鄭銳產生了很大的創傷。
  • 春風拂面 開卷有益——讀《全面從嚴治黨面對面》有感
    原標題:春風拂面 開卷有益——讀《全面從嚴治黨面對面》有感   由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全面從嚴治黨面對面》(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聚焦全面從嚴治黨,深入解讀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清新生動、說理透徹,讀後有種春風拂面、開卷有益的深切感受。該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獨具匠心,精益求精。
  • 藝術總監們最愛哪些書封?
    精湛的書封設計能為新書發布錦上添花,即使是舊作也能讓讀者愛不釋手。那麼,是什麼成就了完美的書封?內行人的回答是:經驗老到的設計師本人。從被低估的精品、抓人眼球的佳作到流行文化傑作,下面這些書封是企鵝的藝術總監們心中的最佳。
  • 周杰倫曬父子照,三代人兩張合影,暴露真實的父子關係
    第二張照片,周杰倫以兒子的身份,站在父親周耀中旁邊,一個戴套頭帽,一個戴鴨舌帽,一個外套敞開,一個外套緊扣,兩人之間保持著一定的間距,雙雙望向鏡頭的他們,臉上並沒有流露出過多的表情
  •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洵蘇軾蘇轍,蘇門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佔據三個席位,美名歷代傳揚。而其中,又以蘇軾蘇東坡最令人稱道,人們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藝,更是因為他穿越歲月而依舊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和優美情操。蘇門三父子「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 走進四川眉山三蘇祠,看看北宋那一門父子三詞客小時候生活的地方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唐宋時,文學集大成者共有八人,號稱「唐宋八大家」,而眉山的「蘇氏三雄」就佔其三,確實讓人嘆為觀止啊,笑傲宋朝文壇的同宗同源的蘇家父子卻又各具特色:老泉凝練、東坡豪放、潁濱衝雅。
  • 書封設計簡史——01 從公元3世紀至1860年
    如果我們考慮到以下事實:在1450年之前,書籍每行文字都是手寫的,並用黃金裝飾,書封本身就是藝術品,那麼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它的形式和內容一樣珍貴。以前,書的「封面」是這樣的:封面材料手工雕刻或壓花,裝飾有寶石,象牙,絲綢,掐絲,刺繡,皮革以及金和銀線。這種書很難在地鐵中放進手提包中。
  • 最理想的父子關係 | 《父與子》
    第一次讀到《父與子》,是我還在這部書中「兒子」的年紀。很像這部書中「有趣的書」描繪的那樣,媽媽讓爸爸喊兒子去吃飯,發現他在晃著腿看書,被爸爸呵斥回飯桌;兒子坐在餐桌前,發現自己的爸爸怎麼不見了,跑回去一看,爸爸也在晃著腿看書。那種無聲中流動的俏皮,溫情,讓像「兒子」那麼大年紀的我,也晃著腿哈哈大笑起來。
  • 關於書封設計,還有多少可以突破的想像
    書封設計中的「驚天之作」隨著數字閱讀的興起,仿佛整個世界都在唱衰紙質書
  • 祖地三蔡 根在中原
    蔡國故城  父子接力,建造蔡國城池  蔡國故城遺址,位於今天的上蔡縣城西南。故城已經難覓蹤影,而寬厚的古城牆依然矗立,城牆最寬處近百米,最高處約20米。  上蔡縣蔡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蓋志介紹,古城牆總長10490米,圍起來的面積約8.86平方公裡,是如今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周時期城牆遺址。
  • 從「封」與「授」之間的四次轉變,看唐朝與東突厥之間的關係變遷
    從唐高祖到唐太宗,根據邊疆局勢的需要,唐朝政府對東突厥的處置態度也多次發生微妙的轉變,先後經歷了從冊封到授官之間的四次轉變,再結合軍事手段,最終比較徹底地解決了東突厥問題。東突厥滅亡後,唐太宗將突厥民眾南遷安置,目的是為了使得突厥成為唐朝與薛延陀之間的緩衝屏障。在安置突厥降戶的同時,唐朝有意授予各部首領以官職,「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突利被封為北平郡王,阿史那蘇尼失被封為懷德郡王,阿史那思摩被封為懷化郡王,甚至連頡利可汗都被授予「虢州刺史」一職。
  • 聖經工程《讀聖經》新約:約翰一/二/三書,猶大書
    實際上,約翰一書的作者是匿名的;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的作者則是一位自稱長老的人,這三卷書的用詞和寫作風格都很像,跟約翰福音一樣。
  • 漫長的夏天有這些書陪伴,心會靜下來 中國商業閱讀榜2016/07期
    在這些故事裡,菲茨傑拉德以完美的的藝術形式和洗鍊、凝重的語言,傳神地刻畫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性格特徵,將那個特定時期裡的理想與現實、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激烈較量栩栩如生地再現在讀者眼前。唐德剛交融三峽史觀與人文探索於本書,成就一部客觀而深入的中國近代史書。
  • 古代的「三書六禮」都是指什麼?
    三書六禮的傳統婚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其後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古籍《禮記》和《儀禮》都對此有所論述。《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另據《儀禮》載:「婚有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由此可見,這傳統婚俗始創於西周時期。
  • 同樣嫁父子,楊玉環與武則天怎麼差距那麼大?兩個關鍵所致!
    而太子唐高宗李治不忘舊情,將武則天從尼姑庵接回封昭儀,接著「廢王立武」封為皇后。不得不說,唐高宗真乃一代重情重義的君主,不忘舊情,敢愛敢娶。無獨有偶。唐朝不僅武則天嫁了父子二人,而另有一女子同樣嫁了父子二人,那就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玉環先嫁壽王李瑁為妃,夫妻郎才女貌,年齡相當,青春正好,伉儷情深。歷史巧合的是,當初武則天曾奉命出家為尼,而楊玉環曾奉命出家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