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玉:我也喝茶——茶與禪、道【3041】

2021-02-07 騰飛文苑

我也喝茶——茶與禪、道

作者:郭寶玉

喝茶,喝的是味道,更是心境。喜歡喝茶,或者喝得久了,就慢慢有了自己的感悟,也更易思索品味其中蘊含的文化。而茶與文化的關係,首先就要提到「禪茶一味」。  佛教禪宗極其重視茶,二者的結緣已經有一千七八百年了。相傳棕發碧眼的傳道者達摩來東土傳揚佛法,他講究坐禪領悟,可是長久打坐總會乏困,至少上下眼皮會打架,於是他就把上眼皮割掉。誰知眼皮落地,竟長出了兩株奇特的樹,其嫩芽散發的清香讓他精神大振,結果腰不酸了,腿不困了,參禪打坐效果顯著了。由此後來的禪宗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是牽強附會,但很多僧人確實是茶道高手,不少人還寫了大量關於茶與禪的詩文。其中唐代和尚皎然的茶詩最為有名,其禪茶詩作,既有禪意,又有茶趣,堪稱僧人習茶經典詩偈,如《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短短二十個字,卻雅俗分明,把飲酒與品茶孰雅孰俗一語點破。俗人飲酒,雅士品茶。詩中講述了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佳節的一個秋高氣爽之日,詩人與陸羽在山中寺院對飲香茗,觀落英繽紛,聞菊黃吐香,這樣的場景豈是泛酒俗人所能體會!

再如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首詩即是佛家禪宗對茶作為清高之物的一種理解,也是對品茗育德的一種感悟。禪宗歷來主張「平常心是道」的茶道之理,本詩是對拋卻貪、嗔、痴的一種解讀,當你端起茶杯,放下一切的瞬間,再來體會「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意,得到的羽化人生境界,煩惱頓去,是何等灑脫。三碗得道,通過對「滌昏寐」、「清我神」、「破煩惱」的描述,揭示了禪宗茶道的修行宗旨,表達了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讚賞。  禪宗講究頓悟,這頓悟需要人達到忘懷塵世的一切,從而專心思索感悟某種人生宇宙的道理。而要忘懷塵世,進入空明澄澈的狀態,藉助茶就是一種極其有效而又簡便的方法。我們想想,在清靜的室內,極為考究的茶具上縷縷茶香悠悠然沁入鼻端,淡然,悠長,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忘懷了身外的一切。當你不自覺地輕輕嘬一口清茶,嘴裡淡淡品著,回味著……這時整個身體都清爽了,升華了,頭腦一片澄澈空明,很多人生宇宙的道理就會慢慢明晰……  普通人如此,那些專門感悟佛理的高僧更是如此。

我沒有考證,不知道原來文盲的禪宗六祖慧能是不是因為經常喝茶,才做出了如下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但有傳說,他親手栽植過茶樹,據民國《英德縣續志》卷16《物產》記載:「赤朱山茶,石蓮鄉藍山茶,阿婆嶂嶺茶,溪頭鄉黃嶺茶,鶴子鄉浮雲山茶,皆奇品,若中隅西華山茶,相傳六祖手植……」

禪宗「禪茶一味」的說法,究其實質,主要指禪與茶都有「苦、靜、凡、放」的特點。茶為自然之物,味略苦,進而有特別之清香。喝茶時環境和心境都需靜,這點與酒恰恰相反。而正因為苦與靜,所以嗜茶者往往都崇尚平凡、平淡,懂得放下,不刻意。這些與禪宗基本是一致的。禪宗,又名佛心宗,大體宗旨是「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六祖慧能語)」,屬本土佛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教義,但內核卻是本土的,尤其是道家的一些思想。也就是說,佛是禪宗的表象,道、儒等才是禪的本質。佛曰眾生皆苦,需要修行才能解脫,禪宗自出機杼,認為凡與佛只存在悟不悟的差別,只要放下某些紅塵執著,於清靜處頓悟,就有可能成佛。

事實上,茶與道家,更有不解之緣。

據說茶道源於老子。《道經·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記載:「老子出函谷關,令尹喜迎之於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曾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老子第一個將茶作為道家待禮之物,並納入道的範疇、禮的規範。相傳道家真武祖師在武當修煉,日常以飲茶修性養生,終於得道。此後,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武當都要舉行盛大的法事活動,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師,並將這一儀式沿傳至今。

道家的道,就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就是天人合一,任隨自然。道家神話中的道祖鴻鈞最後自身化為天地大道,這就是道的最高境界。所以,道家講究的不是超脫,而是人與自然、宇宙的合一,這也正是人死後最終回歸自然狀態的終極升華。

也因此,道家並不排斥外物,看看道家傳說中的很多人物都有隨身的事物,如武器、拂塵;他們也不排斥享受,只要是來自於自然的物事,他們就會重視。 

而茶作為一種與「道」極為相合的物事,與道家的關係更為密切。如道教創立初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藥學家、煉丹家葛洪,就在《抱樸子》一書中留下了「蓋竹山,有仙翁茶園,舊傳葛元植茗於此」的記載。又如唐代陸羽,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寫有《茶經》。道教以為飲茶有「得道成仙」的神奇功能,是修煉時的重要輔助手段,故《天台記》中說:「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   

道士之所以飲茶、愛茶、嗜茶,這與他們的人生追求、生活情趣、審美情趣有關。首先,道教以生為樂,以長壽為大樂,以不死成仙為極樂。這吻合人們自發本能的第一需要——生存;主張人要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活得快樂,這吻合了人們的第二需要——享樂;主張高雅脫俗,瀟灑飄逸,過神仙日子,這吻合了人們的第三需要——精神的滿足。而飲茶恰恰能滿足人們上述的種種需要。其次道士喜歡過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對於隱者來說,他們所嚮往的是「野」、「幽」二字,而茶是生於深山幽谷的嘉木靈草,具有「野」、「幽」的稟性。這正如詩人陸龜蒙在詠《茶人》詩中所說:「天賦識靈草,自然鍾野姿。」道士飲茶、愛茶、嗜茶正是對「幽」、「野」的崇尚和追求。再次,自古以來,許多道教宮觀大多建造在名山勝地,環境清幽,宜於茶樹生長,凡是有道教宮觀之處,均為盛產茶葉之地,因此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道教不但以飲茶為樂,而且還提倡以茶代酒,把茶作為祈禱、祭獻、齋戒、作法事時的供品和延年益壽、祛病除疾的養生方法。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茶與道的關係更加密切,因為二者更傾向於「自然」;而禪之所以與茶也有密切關係,是因為禪宗外向為佛,內核為我們本土的「道」,也是傾向於「自然」的。

末了,我們不妨想像一下:一手拿拂塵身著道服或者信奉禪的人,在靜室中輕輕啜一口茶,閉著眼睛體味天人合一的自然空靈,嫋嫋茶香,四壁空然……

而我們呢?雖然達不到禪、道的那些境界,卻也可以在忙碌而煩惱的工作生活之餘,品茶香,論茶道,於淡淡之中,忙裡偷閒地過點悠閒自在的時間,自得其樂,暫時忘記外界的一切……不亦樂乎?

相關焦點

  • 茶禪一味
    胡笑蘭 有人說,北方人喜歡喝酒,廣東人喜歡喝茶,準確地說,北方人來到了粵地,也會喜歡上喝茶的。大家一見面,就會說「隔閒來啖茶」。辦公室大小無所謂,一定要有一個講究的茶臺,可以自動上水煮水,擺著喜歡的各色茶葉盒,還有茶則、茶匙、茶夾、茶漏、茶針、茶筒……葡萄藤和蓄水池之間,容得下一張茶案,悠閒地享受「嘆一茶兩件」的時光。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
    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岡倉天心《茶之書》描述茶的一句話:「它不像葡萄酒那麼傲慢,也沒有咖啡那麼自我,更沒有可可那樣故作天真。」日本禪僧仙厓義梵在《茶道極意》中曾說:「夫茶者,在心不在術,在術不在心。心術兩無,便顯一味,是為茶之妙道。
  • 禪、茶、佛
    「禪」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但要「定、慧」必須坐禪。坐禪又要不食不眠。佛教歷來提倡禁慾、禁酒、戒葷吃素,要人們忍受苦難以修來世。如僧人的衣服,明朝就規定為茶褐色,用茶褐色作為中國僧人僧裝的主色調,可見禪茶密切相通的一面。茶和禪有很多形通的地方,禪的意境即是靜慮、修心,以求大徹大悟。茶文化的本質就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清淨的禪悟過程中,茶是必不可少的相伴物。「茶禪一味」,盡在不言中。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我查了查日本茶學資料,日本學者從來沒有這麼說過。淡交社出版的《茶道辭典》,有「茶禪一味」詞條,說的是村田珠光(1423-1502)在大德寺修禪,體悟了禪道與茶道「不二一如」的精神,再經過武野紹鷗(1502-1555)及千利休(1522-1591)的發揚光大,逐漸(請注意,是「逐漸」)成為日本茶道與禪道結合為一的表述。
  •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中華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創造積累,己成為一個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它蘊涵著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理念。佛茶最初雖然是為了養生、清思,但禪宗使佛學精華與茶文化相互結合,佛理與茶理真正貫通,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茶禪一味」,明心見性,創造了飲茶意境。最早以茶自娛的道家,雖然是從藥理出發認識茶的作用,但飲茶後的神清氣爽與道家修煉的主張內省相通後,道家從飲茶中得到自身與天地宇宙合為一氣的真切感受,悟出飲茶是為了「探虛玄而參造化,清神身而出塵表」。
  • 【禪茶一味】禪在平常日用中
    兒時,我最喜歡的派別是禪宗,所以非常羨慕禪宗的那些高僧大德。經常會聽到參禪、坐禪、修禪這樣的詞語,可禪在何處,什麼是禪?
  • 難怪老祖宗都要喝茶,原來茶這麼神奇!!!
    旅行的時候不能靜定下來喝茶,只能因地制宜,以熱開水泡大杯茶,但覺有茶就好。如果是在家,從早到晚,日飲百杯,對我也是常事。茶對我不只是水、是飲料,也是日常保健的藥。茶在中國,最早不是飲用,而是藥用。最早關於茶的神效之傳說,是神農氏愛民如子,為了救治百姓的病,親自採藥,遍嘗百草。
  • 一心茶 我的庭院,只用來喝茶.
    庭院素心,碧雲院槐,悠悠我心。輕輕閉上雙眼將煩心瑣事暫時拋之腦外想像著將自己置身於這樣的庭與茶中心也會隨之漸漸進入一個空寂的世界中國的禪與茶傳到日本後,催生出另一種園林——茶庭茶庭:也叫露庭、露路,是把茶道融入園林之中,為進行茶道的禮儀而創造的一種園林形式。
  • 南懷瑾說:喝茶,當記住這一句話!禪茶一味才會有真味!
    南懷瑾先生禪是禪,茶是茶!從此,日子更多的時間泡在了茶湯裡,與茶有了不解之緣的同時,對茶也有了更多的體會。生活中,與朋友一起品茶時,或者在一些茶會的間歇時,總會有人問:接觸茶這麼多年 ,我對禪茶一味的理解是什麼?我的回答向來質樸而簡單:禪是禪,茶是茶!
  • 【素食禪茶】喝茶的兩個動作,感悟得讓人心醉
  • 菩提帕莎別院 許茶禪一味
    來到西雙版納要說的都是和茶有關的故事,無論行走在版納異域風格的大街上,還是在各種特色的餐廳裡,除了茶之外,佛教的元素咋這個城市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而對於普通人而言,能夠感受一番茶禪之旅,倒也不乏是一種修行。
  • 茶禪 | 靜坐,喝茶
    茶中相遇,要的是一份默契與懂得,不必寒暄,只為一份投緣。你來,為你沏盞清茶,燒水,衝茶,舉杯,品茗,難得的是,你恰好來,我恰好在。在某一心動的時刻,於茶中就這樣相遇,也許走了很遠的路,繞過千山萬水,亦或許,今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一盞清茶,始終清香撲鼻,一段徹骨傾心,清澈透明的相遇,何嘗不是生命的恩澤?
  • 福慧人生·易禪生活·仙女泡茶示禪意
    禪是什麼?禪是我每天讓仙女為你們泡的這杯鐵觀音功夫茶,此茶有觀音菩薩的心腸,慈心似鐵合佛性,悲願如水濟蒼生。此茶產於福建安溪,卻為東西南北所喜愛,真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品味茶香禪悅。從無中來向無中去,貫穿已知未知的世界。一首無弦樂曲,包涵整個宇宙的信息。人們可知珍惜?茶的靈魂入水,水的靈魂入心,心的靈魂入道。念念覺悟,與道相融,念念皈依,覺證妙心。茶人回歸自然純真,復甦茶的靈魂,茶葉喚醒茶人的心靈,恢復純善德性。一花一草一茶,一念正覺,明心見性。若人與茶沒有感應,所謂茶道就變成了倒茶,花銷也就成了笑話。
  • 《茶之書》:艱辛不易的2020年,重讀這本守護心靈的茶之書
    但是岡倉天心以其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寫作技巧,行雲流水間便帶你進入一個靜謐、淡然而又意味深長的環境,即是身旁無茶,也能讓你感受到茶香四溢。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敘述了7個部分,分別是一碗見人情、茶的飲法沿革、道與禪、茶室、藝術鑑賞、花和茶人風範。
  • 【人與自然】喝茶一定需要儀式感嗎
    茶道和書法講述者,假借茶道、書法之名,行銷茶之實,賣書法發財。茶之美,在兜售者嘴裡變了味兒。我喝茶,多託本分的茶農買。那些茶農自己加工、不打農藥,無精美外包裝的茶,卻也沒有那麼多所謂的歷史文化灼傷眼睛。喝茶就是喝茶,單純、甘美、清淨。曾到一間茶舍喝茶,茶價見風就長,工薪階層喝不起,讓朋友花錢不厚道,就再也不去了。一杯茶,幾片葉子而已,堂而皇之高價品嘗,對我,實在沒有必要。
  • 人生如茶,拿起放下.
    點擊標題下方極簡主義的禪  關注中國禪文藝第一微刊大致,
  • 做茶如做人,茶品即人品!
    ,性苦寒,一味者,茶與禪。人道即茶道,茶道即人道,可為愛護人的生命、關懷人的幸福、尊重人,是為人之道、茶道仁心,既獨立又統一,實屬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名倫之理。 以茶見靜,非靜不能得茶氣;以茶見清,非清不能得茶韻;以茶見和,非和不能得茶理;以茶見虛,非虛不能得茶意;以茶見寬,非寬不能得茶識;以茶見真,非真不能得茶律;以茶見誠,非誠不能得茶德;以茶見禪,非禪不能得茶悟;以茶見心,非心不能得茶道
  • 喝茶失眠,是因為茶喝太少?!喝茶提神 or 安神?
    還有茶葉的選擇,是否為提神茶。以及喝茶的方式,是否正確。正是這三個因素,造成了茶葉的不同效果。個人體質對喝茶有什麼影響?每個人的體質都不盡相同,不同的體質對茶多酚、咖啡鹼的反應也有不同。如果目的是為了提神,茶葉中起到作用的便是咖啡鹼成分,茶葉中咖啡鹼含量甚至高出咖啡三倍有餘,咖啡鹼提神功效明顯,使人興奮。
  • 品茗杯,決定了你喝茶的心境
    喝茶,不僅講究功夫,也要有心境。茶養人,亦養心。茶經過風雨的洗禮,又經過人工多道工序的製作,才能成就一杯好茶,這其中的味道需要我們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到。一粒珠剛開始喝茶的人入的第一口會感到苦澀,但是如果能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會發現茶的香味慢慢蓋過苦澀的味道,深入我們的五臟六腑
  • 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
    >茶與禪是如此地默契融水之潤、木之萃土之靈、金之性、火之光禪...冥思、純厚、枯寂、洞徹解茶之曠達隨心,釋茶之圓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與禪乃至真至拙至天然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懷淨土,盈一眸恬淡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願每個人在紛呈世相中不會迷失荒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