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喝茶——茶與禪、道
作者:郭寶玉
喝茶,喝的是味道,更是心境。喜歡喝茶,或者喝得久了,就慢慢有了自己的感悟,也更易思索品味其中蘊含的文化。而茶與文化的關係,首先就要提到「禪茶一味」。 佛教禪宗極其重視茶,二者的結緣已經有一千七八百年了。相傳棕發碧眼的傳道者達摩來東土傳揚佛法,他講究坐禪領悟,可是長久打坐總會乏困,至少上下眼皮會打架,於是他就把上眼皮割掉。誰知眼皮落地,竟長出了兩株奇特的樹,其嫩芽散發的清香讓他精神大振,結果腰不酸了,腿不困了,參禪打坐效果顯著了。由此後來的禪宗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是牽強附會,但很多僧人確實是茶道高手,不少人還寫了大量關於茶與禪的詩文。其中唐代和尚皎然的茶詩最為有名,其禪茶詩作,既有禪意,又有茶趣,堪稱僧人習茶經典詩偈,如《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短短二十個字,卻雅俗分明,把飲酒與品茶孰雅孰俗一語點破。俗人飲酒,雅士品茶。詩中講述了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佳節的一個秋高氣爽之日,詩人與陸羽在山中寺院對飲香茗,觀落英繽紛,聞菊黃吐香,這樣的場景豈是泛酒俗人所能體會!
再如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首詩即是佛家禪宗對茶作為清高之物的一種理解,也是對品茗育德的一種感悟。禪宗歷來主張「平常心是道」的茶道之理,本詩是對拋卻貪、嗔、痴的一種解讀,當你端起茶杯,放下一切的瞬間,再來體會「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意,得到的羽化人生境界,煩惱頓去,是何等灑脫。三碗得道,通過對「滌昏寐」、「清我神」、「破煩惱」的描述,揭示了禪宗茶道的修行宗旨,表達了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讚賞。 禪宗講究頓悟,這頓悟需要人達到忘懷塵世的一切,從而專心思索感悟某種人生宇宙的道理。而要忘懷塵世,進入空明澄澈的狀態,藉助茶就是一種極其有效而又簡便的方法。我們想想,在清靜的室內,極為考究的茶具上縷縷茶香悠悠然沁入鼻端,淡然,悠長,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忘懷了身外的一切。當你不自覺地輕輕嘬一口清茶,嘴裡淡淡品著,回味著……這時整個身體都清爽了,升華了,頭腦一片澄澈空明,很多人生宇宙的道理就會慢慢明晰…… 普通人如此,那些專門感悟佛理的高僧更是如此。
我沒有考證,不知道原來文盲的禪宗六祖慧能是不是因為經常喝茶,才做出了如下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但有傳說,他親手栽植過茶樹,據民國《英德縣續志》卷16《物產》記載:「赤朱山茶,石蓮鄉藍山茶,阿婆嶂嶺茶,溪頭鄉黃嶺茶,鶴子鄉浮雲山茶,皆奇品,若中隅西華山茶,相傳六祖手植……」
禪宗「禪茶一味」的說法,究其實質,主要指禪與茶都有「苦、靜、凡、放」的特點。茶為自然之物,味略苦,進而有特別之清香。喝茶時環境和心境都需靜,這點與酒恰恰相反。而正因為苦與靜,所以嗜茶者往往都崇尚平凡、平淡,懂得放下,不刻意。這些與禪宗基本是一致的。禪宗,又名佛心宗,大體宗旨是「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六祖慧能語)」,屬本土佛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教義,但內核卻是本土的,尤其是道家的一些思想。也就是說,佛是禪宗的表象,道、儒等才是禪的本質。佛曰眾生皆苦,需要修行才能解脫,禪宗自出機杼,認為凡與佛只存在悟不悟的差別,只要放下某些紅塵執著,於清靜處頓悟,就有可能成佛。
事實上,茶與道家,更有不解之緣。
據說茶道源於老子。《道經·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記載:「老子出函谷關,令尹喜迎之於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曾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老子第一個將茶作為道家待禮之物,並納入道的範疇、禮的規範。相傳道家真武祖師在武當修煉,日常以飲茶修性養生,終於得道。此後,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武當都要舉行盛大的法事活動,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師,並將這一儀式沿傳至今。
道家的道,就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就是天人合一,任隨自然。道家神話中的道祖鴻鈞最後自身化為天地大道,這就是道的最高境界。所以,道家講究的不是超脫,而是人與自然、宇宙的合一,這也正是人死後最終回歸自然狀態的終極升華。
也因此,道家並不排斥外物,看看道家傳說中的很多人物都有隨身的事物,如武器、拂塵;他們也不排斥享受,只要是來自於自然的物事,他們就會重視。
而茶作為一種與「道」極為相合的物事,與道家的關係更為密切。如道教創立初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藥學家、煉丹家葛洪,就在《抱樸子》一書中留下了「蓋竹山,有仙翁茶園,舊傳葛元植茗於此」的記載。又如唐代陸羽,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寫有《茶經》。道教以為飲茶有「得道成仙」的神奇功能,是修煉時的重要輔助手段,故《天台記》中說:「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
道士之所以飲茶、愛茶、嗜茶,這與他們的人生追求、生活情趣、審美情趣有關。首先,道教以生為樂,以長壽為大樂,以不死成仙為極樂。這吻合人們自發本能的第一需要——生存;主張人要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活得快樂,這吻合了人們的第二需要——享樂;主張高雅脫俗,瀟灑飄逸,過神仙日子,這吻合了人們的第三需要——精神的滿足。而飲茶恰恰能滿足人們上述的種種需要。其次道士喜歡過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對於隱者來說,他們所嚮往的是「野」、「幽」二字,而茶是生於深山幽谷的嘉木靈草,具有「野」、「幽」的稟性。這正如詩人陸龜蒙在詠《茶人》詩中所說:「天賦識靈草,自然鍾野姿。」道士飲茶、愛茶、嗜茶正是對「幽」、「野」的崇尚和追求。再次,自古以來,許多道教宮觀大多建造在名山勝地,環境清幽,宜於茶樹生長,凡是有道教宮觀之處,均為盛產茶葉之地,因此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道教不但以飲茶為樂,而且還提倡以茶代酒,把茶作為祈禱、祭獻、齋戒、作法事時的供品和延年益壽、祛病除疾的養生方法。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茶與道的關係更加密切,因為二者更傾向於「自然」;而禪之所以與茶也有密切關係,是因為禪宗外向為佛,內核為我們本土的「道」,也是傾向於「自然」的。
末了,我們不妨想像一下:一手拿拂塵身著道服或者信奉禪的人,在靜室中輕輕啜一口茶,閉著眼睛體味天人合一的自然空靈,嫋嫋茶香,四壁空然……
而我們呢?雖然達不到禪、道的那些境界,卻也可以在忙碌而煩惱的工作生活之餘,品茶香,論茶道,於淡淡之中,忙裡偷閒地過點悠閒自在的時間,自得其樂,暫時忘記外界的一切……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