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禪在平常日用中

2021-03-01 禪意一文化

兒時,我最喜歡的派別是禪宗,所以非常羨慕禪宗的那些高僧大德。經常會聽到參禪、坐禪、修禪這樣的詞語,可禪在何處,什麼是禪?一直很迷茫,不曉其答案。就在今年,終於找到了困擾多年的答案。

庚子年春節前半月,因胃脹噯氣被查出慢性胃炎。因此不得不少量多餐。為了把中藥粉吃完,於是開始尋找數據學習製做食療糕點。製作糕點的過程中有些麻煩,但是發現其製作過程中容易專一,心比較靜,很享受。糕點成品出鍋後,還會有種成就感。於是,慢慢地我便喜歡上了各種手工製作,喜歡享受這種動手的過程。

事後,靜下心來,細細分析喜歡動手的原因:任何事情想要做好,都不簡單。正是因為不簡單,為了做好必須專心一致才行。在專心的製作當中,忘掉自我,忘掉煩惱,忘掉身外的一切,眼中、心中只有眼前的事。正因如此,身心才能放鬆,心才能靜下來。

原來,真正讓我享受的不是勞作,而是通過勞身勞心後使心清靜,讓我享受的正是這份心境。於是我聯想到古時的一些修行人,雖然是寺院中的典座,或掃地僧,只做些看似很平凡的工作,但他們卻在平凡中做到不平凡。他們專心工作,心無雜念,在生活中清淨無為,遠離紅塵是非。迎人微笑而對,回頭繼續專心勞作。真正做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一直以來這樣的修行人讓我非常敬佩與羨慕,很想追隨他們,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處處不離禪,時時不離當下。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我所羨慕的生活,羨慕的禪師,嚮往的禪境,不在心外,而源於自心。心中有禪則處處是禪,心中無禪踏破鐵鞋也甚益處。忽然有種「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的感覺。忽然渾身輕鬆自在,終於能領悟些趙州禪的含義。

具《五燈會元》中記載:

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有兩位外來僧人拜見趙州從諗禪師,禪師問二僧:「來過此寺廟嗎?」一僧答「來過」,禪師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僧,另一僧說不曾來過,禪師說:「吃茶去」。站在旁邊的監寺就疑惑了,問禪師:「為什麼來過和不曾來過的人您都讓其吃茶去?」禪師喚了聲:「監寺。」監寺應了一聲,禪師說:「吃茶去」。

     我們平常喝茶,只是為了喝茶而喝茶。喝茶時心理卻想著別的事。禪師所說的「吃茶去」,是讓我們從燙壺、置茶、溫杯、洗茶、泡茶、分茶、敬茶、聞香、品茶的過程中慢慢品會,細細覺察內心。覺知心的一切動念,明了它的來去,然後不理它,也不阻止它,靜靜端起茶杯專心品茶。在品茶的過程中,細細呼吸,慢慢放鬆,靜下心來,體會茶味。能在生活中學會放鬆、品嘗靜心的樂趣,這就是禪境。

真正的參禪不是天天坐在那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而是在工作、生活中修行自心,在煩惱的紅塵中體會生活的樂趣。煩惱,你越執著它,討厭它,它就越是亂你心神的烏雲;你靜下心來觀察它、正確的面對它,它就是助你成長的雨露。是翻手為雲,還是負手為雨,全憑一念之間。

正如那句俗語:假如生活給你一顆檸檬,那就把它榨成檸檬汁;假如生活給你一粒咖啡豆,那就用它煮杯咖啡。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安住在當下,不悲不喜,無著無相,無煩無惱,無憂無愁,就是修行,就是在修禪。禪不離生活,也不離當下,它在平常日用中。你用它,它在你身邊;你不用它,它就在天邊。你走近它,處處都是淨土;你遠離它,處處都是紅塵。

■本文為原創稿件,圖片是正版圖片,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更多內容:處世之道:退後是向前,利人是利己

                修養越高的人越潔白

      處世之道:如何使人久處無

感謝您對《禪意一文化》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圓悟墨跡的流傳,以訛傳訛,居然就成了「茶禪一味」,也真令人嘆為觀止。「茶禪一味」在日本茶道史中,演變為明確概念,出現這四個字,是在村田珠光之後,逐漸發展出來的。追溯概念的源頭,與中國唐代禪宗普及飲茶有關,與百丈懷海(749-814)制定《百丈清規》的寺院喝茶規矩有關,更與趙州和尚(778-897)的「吃茶去」有關。
  • 禪茶一味才會有真味!
    南懷瑾先生禪是禪,茶是茶!我和朋友談起喝茶的經歷,最初的時候喜歡喝綠茶,也是因為受老人與父母的影響。生活中,與朋友一起品茶時,或者在一些茶會的間歇時,總會有人問:接觸茶這麼多年 ,我對禪茶一味的理解是什麼?我的回答向來質樸而簡單:禪是禪,茶是茶!脫離了茶的禪,依舊是禪。擺脫了禪的茶,依舊是茶。兩者既沒有必然聯繫,也不存在依託關係。
  • 菩提帕莎別院 許茶禪一味
    來到西雙版納要說的都是和茶有關的故事,無論行走在版納異域風格的大街上,還是在各種特色的餐廳裡,除了茶之外,佛教的元素咋這個城市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而對於普通人而言,能夠感受一番茶禪之旅,倒也不乏是一種修行。
  • 都說日本禪茶「雅」的如此脫俗?可它的鼻祖才真的是譽滿東亞!
    於是,禪宗中流傳下了坐禪中「唯許飲茶」的習慣,而歷史上也有許多高僧在清雅的茶湯中入禪頓悟,於是「禪茶一味」的文化漸漸在佛教中流傳開來。而最早將「禪茶一味」與道相結合的則是禪宗第一書《碧巖錄》的作者,宋代禪師圓悟克勤。而他將手書的「禪茶一味」四字送給了自己的日本弟子榮西後,禪茶傳入日本。
  • 禪茶一味,無上妙品!大益1901傳心開湯品鑑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大組成部分就包括禪茶文化。 禪茶文化注重從飲茶中感悟禪意,通過茶來領悟人生,尋求佛禮,達到人與自然的統一,進而禪茶合一。在品茶悟禪之時,心靈得到進化,人生境界在茶飲中得到升華,在交流與溝通中獲得人生的禪悅。
  • 茶禪一味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從春秋時期最初的貢品,到漢代飲茶之風漸起,進入尋常百姓家,茶就作為商品,在生活中佔了一席之地。《神農食經》中的「奈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華佗《食論》中的「苦荼久服,益思意」,以及王褒《僮約》中的「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無不透露茶在歷史中的行跡。 禪宗的出現,開啟了禪與茶相遇的機緣。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中國茶經》,鄭國建《中國茶事》,周重林、李明《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周作人《苦茶隨筆》,岡倉天心《茶之書》,榮西禪師《吃茶養生記》,伊藤古鑑《茶和禪》,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
  • 日用陶瓷茶器造型設計的現狀
    茶器,顧名思義是指用於飲茶的工具,茶聖陸羽在其論著《茶經》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專門講茶具的,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須具備一套適合的器具。明代許次纖《茶疏》中說:「茶滋於水,水藉於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顧,缺一則廢。」
  • 禪茶悟道
    因此,茶的意境,乃禪茶悟道。茶道裡的泡茶,大部分茶葉都講究沸水衝泡,如果水溫不夠,不能夠充分把茶的有效成份與香氣釋放出來,茶葉在沸水不斷的衝擊碰撞中幾浮幾沉,這時才可以衝出一杯香氣濃鬱的好茶。禪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直指生命的真如,而茶的文化精神和禪的哲學意境是相融相通的。"法是茶'茶是法'盡十方世界是個真心;醒即夢,夢即醒,轉八識眾生即成正覺"。
  • 日本茶道儀禮之掛軸:以一個禪者的堂堂威儀進行點茶、品茗、洗心
    從此,他生活在了無掛礙的「禪茶三昧」之中,直到81歲圓寂。到了今天,他已經被全日本尊奉為「禪茶之祖」了。在珠光時代,日本茶道普遍只注重外表的奢華、茶具的名貴、儀禮的繁冗、名相的紛呈,對於茶道莊敬和雅、清簡淡泊的精神內涵,卻少有人問津。珠光的茶道一反常流,崇尚簡素,把茶道從貴族富豪、武士文人的特權之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能啟迪所有人內在熱情的心靈之路。
  • 侶山茶書院|光陰如禪,你如茶
    光陰無言最美如曦陽下的晨露,滴在含苞的花蕾頃刻間,綻放心事如禪聲聲,都是會心的寫意
  • 茶禪一味的新中式別墅設計,打造文化家居的典範!
    茶禪一味的新中式別墅設計,打造文化家居的典範!這些年,在建築、裝飾設計中,品味、文化被處處提及,但是,能夠充分領悟文化內涵,能夠品味文化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大多以堆砌物質或形式來定義文化標籤,關於生活的品味,更是無法恭維。今天我們分享一款新中式別墅設計案例,來講述一下中國傳統美學的思路。
  • 【禪服】如何挑選禪服
    前言:前一篇小編和大家聊了茶衣禪服之美,那麼這篇繼續聊聊如何挑選禪服~禪茶一味,
  • 普洱茶燒排骨:禪茶一味,不油不膩,口感清爽,配合茶葉味道相當...
    你知道什麼是禪茶一味嗎?你的第一直覺就是告訴自己那是泡茶呀,其實不是,石子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這實際上是一道菜,俗名「熟普洱茶燒排骨」。有意思吧,泡普洱茶與排骨聯繫到一起了,這道美食採用的熟普洱茶三泡之後的茶湯和排骨一起燒制。
  • 郭寶玉:我也喝茶——茶與禪、道【3041】
    我也喝茶——茶與禪、道作者:郭寶玉喝茶,喝的是味道,更是心境。喜歡喝茶,或者喝得久了,就慢慢有了自己的感悟,也更易思索品味其中蘊含的文化。而茶與文化的關係,首先就要提到「禪茶一味」。  這是牽強附會,但很多僧人確實是茶道高手,不少人還寫了大量關於茶與禪的詩文。其中唐代和尚皎然的茶詩最為有名,其禪茶詩作,既有禪意,又有茶趣,堪稱僧人習茶經典詩偈,如《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 名家共論禪茶文化 2020全國惠明茶禪博覽會開幕
    此次博覽會總展覽面積3萬平方米,展出內容包括:金獎惠明茶、靜安佛茶、臺灣茗茶、禪茶空間、經典古硯臺、百位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創作、北京玉器廠名家名作、海派玉雕系列作品、陶瓷繪畫、潮州非遺、紫砂名作、綜合文創等近萬件多元文化品類。博覽會開幕式上,上海惠明茶禪美術館正式揭牌成立。
  • 懷素大師一生鍾愛:禪、茶、苦筍和書法
    作者:曹蘭芳禪、茶、苦筍和書法,懷素一生所鍾愛也。從其留下來的《苦筍帖》可略知其意。《苦筍帖》是懷素寫給朋友的一封信,原文是:「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意思說的是:苦筍和茶這兩樣東西太好了,就請直接送來吧。
  • 這家人把「禪」修進了家,看看裝修,濃濃的禪意,臥室有玄機
    東方文化內斂,以追求精神層面價值達到內聖的境界,「禪」作為中華民族骨子裡的智慧,運用在社會各個方面。修行如此,設計本源亦如此。設計不強調形式,而注重於作品的內涵。茶室一步一景,禪茶一味。小景的打造,是整個空間中的亮點,是我覺得最滿意的部分。次臥黃色的落地窗簾,淺黃色的床頭牆,色彩溫馨,房間看上去特別溫暖,一副水墨畫讓房間更加的有格調。
  • 禪茶瑜伽--相約美麗的竹海仙境
    春暖花開,鳥語花香,三陽開泰,萬物生發,大自然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藝茗樓茶藝學校特推出禪茶瑜伽的活動,讓茶和瑜伽相融合,讓我們一起走進禪茶瑜伽的魅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