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我最喜歡的派別是禪宗,所以非常羨慕禪宗的那些高僧大德。經常會聽到參禪、坐禪、修禪這樣的詞語,可禪在何處,什麼是禪?一直很迷茫,不曉其答案。就在今年,終於找到了困擾多年的答案。
庚子年春節前半月,因胃脹噯氣被查出慢性胃炎。因此不得不少量多餐。為了把中藥粉吃完,於是開始尋找數據學習製做食療糕點。製作糕點的過程中有些麻煩,但是發現其製作過程中容易專一,心比較靜,很享受。糕點成品出鍋後,還會有種成就感。於是,慢慢地我便喜歡上了各種手工製作,喜歡享受這種動手的過程。
事後,靜下心來,細細分析喜歡動手的原因:任何事情想要做好,都不簡單。正是因為不簡單,為了做好必須專心一致才行。在專心的製作當中,忘掉自我,忘掉煩惱,忘掉身外的一切,眼中、心中只有眼前的事。正因如此,身心才能放鬆,心才能靜下來。
原來,真正讓我享受的不是勞作,而是通過勞身勞心後使心清靜,讓我享受的正是這份心境。於是我聯想到古時的一些修行人,雖然是寺院中的典座,或掃地僧,只做些看似很平凡的工作,但他們卻在平凡中做到不平凡。他們專心工作,心無雜念,在生活中清淨無為,遠離紅塵是非。迎人微笑而對,回頭繼續專心勞作。真正做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一直以來這樣的修行人讓我非常敬佩與羨慕,很想追隨他們,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處處不離禪,時時不離當下。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我所羨慕的生活,羨慕的禪師,嚮往的禪境,不在心外,而源於自心。心中有禪則處處是禪,心中無禪踏破鐵鞋也甚益處。忽然有種「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的感覺。忽然渾身輕鬆自在,終於能領悟些趙州禪的含義。
具《五燈會元》中記載:
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有兩位外來僧人拜見趙州從諗禪師,禪師問二僧:「來過此寺廟嗎?」一僧答「來過」,禪師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僧,另一僧說不曾來過,禪師說:「吃茶去」。站在旁邊的監寺就疑惑了,問禪師:「為什麼來過和不曾來過的人您都讓其吃茶去?」禪師喚了聲:「監寺。」監寺應了一聲,禪師說:「吃茶去」。
我們平常喝茶,只是為了喝茶而喝茶。喝茶時心理卻想著別的事。禪師所說的「吃茶去」,是讓我們從燙壺、置茶、溫杯、洗茶、泡茶、分茶、敬茶、聞香、品茶的過程中慢慢品會,細細覺察內心。覺知心的一切動念,明了它的來去,然後不理它,也不阻止它,靜靜端起茶杯專心品茶。在品茶的過程中,細細呼吸,慢慢放鬆,靜下心來,體會茶味。能在生活中學會放鬆、品嘗靜心的樂趣,這就是禪境。
真正的參禪不是天天坐在那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而是在工作、生活中修行自心,在煩惱的紅塵中體會生活的樂趣。煩惱,你越執著它,討厭它,它就越是亂你心神的烏雲;你靜下心來觀察它、正確的面對它,它就是助你成長的雨露。是翻手為雲,還是負手為雨,全憑一念之間。
正如那句俗語:假如生活給你一顆檸檬,那就把它榨成檸檬汁;假如生活給你一粒咖啡豆,那就用它煮杯咖啡。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安住在當下,不悲不喜,無著無相,無煩無惱,無憂無愁,就是修行,就是在修禪。禪不離生活,也不離當下,它在平常日用中。你用它,它在你身邊;你不用它,它就在天邊。你走近它,處處都是淨土;你遠離它,處處都是紅塵。
■本文為原創稿件,圖片是正版圖片,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更多內容:處世之道:退後是向前,利人是利己
修養越高的人越潔白
處世之道:如何使人久處無
感謝您對《禪意一文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