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得不佩服孔老夫子在哲學方面的貢獻,這句話,被用了數千年。 然而很多人會說,不一定真正理解其中含義以及更深層的行為準則。其實這句話的前面還有一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他15歲勵志搞學問。
如果把人生比作遠航,那麼這個時間就是為自己準備風帆和舢板的階段。為了做到三十而立,有人說二十不悔, 孔老夫子雖然沒有那麼說,當然, 也不是一定要按照孔老夫子說的去做。但還是很有道理的。 從大學畢業到30歲,大概有7-9年時間, 這段時間內,可以嘗試各個行業,需要勇闖天涯的勇氣,直到找到最合適自己的。 這是三十而立的準備工作。 做好了,三十而立,沒做好,三十不立。
三十而立,對於現代人來說,最起碼,也要做到思想獨立。就是說,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欲雲,對事物有自己的分析見解。如果,還想要做得更好,從思想更進一步,那就需要做到經濟獨立,不能再向父母伸手,有部分人,三十好幾還跟父母要錢,人生的失敗就從這一刻開始。如果還想更進一步呢? 成家立業。 成家立業,成家好理解,就是願得一心人,相攜到白頭。立業,並不是說要開多大公司。 而是,要明白自己適合做什麼,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成家立業可謂是標準的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什麼叫四十不惑,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會腦洞大開,什麼東西都能懂?顯然是不可能的事。那又何來四十不惑一說呢?人生經歷40年,可以說看盡滄桑,經歷風雨。基本該有的大風大浪都有了。 該犯的錯也犯了。 是時候回歸本真, 對於生活的本質的理解,對未來的期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些都瞭然一胸。 這才叫四十不惑。其他的諸如,科學技術,學問,知識各方面,依然是一竅不通,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所建樹。要不人家這麼會說活到老學到老? 四十不惑,指的是對行為準則已經理解的透徹。
五十知天命,人生到了這個階段,就應該學會放下,正所謂命裡有時終於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盡人事,聽天命。 既要有厚實穩重,每行一步,都透露著沉穩理性,又要有雲淡風氣從容不迫的灑脫。
六十耳順,說白了,六十歲,變得沒脾氣, 為什麼說六十歲變得沒脾氣?因為,活到六十歲經歷大部分的人生了,看開了,別人說什麼已經很難刺激到一個六十歲的人了,原因是,說對了,開心,說錯了,不爭,被罵了,一笑置之。所以六十耳順。聽什麼都不在記在心裡。
七十從心所欲,到了這個年紀,對於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再明白不過了,之所欲從心所欲, 是因為自己內心能夠給自己指引,去做哪些呢應該做的事。
不論聖賢與否,人生都經歷這些階段,以聖賢為燈塔,指引前行的方向,定能走向完美人生,二十準備人生的風帆,三十起航,四十定向,五十到達彼岸,六十回味,七十賦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