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諸夷傳·扶桑國》:「 扶桑 在 大漢國 東二萬餘裡,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
扶桑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雌雄同體的一種神木,而扶桑國其實就是日本的一種古稱。但是不得不說扶桑級戰列艦和它的名字實在是違和,它那高聳入雲的古塔式的主桅,也被稱為二戰軍艦上的違章建築之最。
英國無畏級戰列艦一經問世,瞬間使得當時世界上所有海軍的軍艦紛紛落伍,各國為掙得海上霸權,紛紛開始爭相建造軍艦。1894年日軍同清朝在海上展開激戰,第二年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獲勝。瘋狂的戰爭雖然讓日本掙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戰爭也使的日本這個領土不大的國家元氣大傷,因此日本迫切想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來維護自己的海上利益。
1911年2月日本根據得到的全套的金剛級設計資料圖結合當時的世界潮流,增加主炮,強化裝甲,縮短艦體。最終定稿A-64設計首艦「扶桑」號由吳海軍造船廠進行建造。此時的「扶桑」號的紙面數據可以說非常亮眼,比同時期美國的內華達級還要強,主炮就多了兩門,「扶桑」號的152毫米的副炮也比美軍艦的127毫米主炮的射程更遠,續航力也比內華達要強。但是咱們前面也說到,改裝的內容之一就是縮短艦體,還想增強火力,多安火炮,這就相當又想馬兒跑的快,又不給馬兒遲草。沒辦法,新增的兩座14英寸的炮塔以及彈藥庫就被安裝在了艦體中部中軸線的位置,整個艦身60%被炮塔所覆蓋,儼然成為了一個火炮刺蝟,並且這兩座火炮的位置佔據了鍋爐室和輪機艙本來的位置,大型的鍋爐無法安裝,最終造就了「扶桑」號的航速只有22.5節。
然而這還不是最嚴重的,由於「扶桑」號奇葩的火炮布局,舷側一次齊射,炮口的氣浪和煙霧立馬覆蓋全艦,嚴重影響的火炮的射擊,因此日本海軍不得不對「扶桑」號進行改裝,但是本來二戰時的雷達設備剛剛開始發展,還以光學觀測為主,為了擁有更廣闊的的視野,提高火炮的射程和精度,只能將桅杆建儘量高一點。「扶桑」號的大量火炮,又佔據了寶貴的甲板位置,因此在後期的升級改造過程中,無奈只能依著前桅杆往上落,結果就是導致「扶桑」號越落越高,最後整的如違章建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