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武器的興盛與消亡都和它在戰場上的具體表現有關係,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憑藉機動性、裝甲和火力優勢很好地適應了一戰的塹壕戰、陣地戰,由此成長為陸戰之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隨著戰局的需要作出進化,相比一戰時期的笨重鐵塊,二戰時期的坦克都普遍擁有極佳的越野機動能力,讓閃電戰思想得以實現;
此外,大口徑反坦克炮和次口徑穿甲彈的應用,使得坦克的火力可以摧毀大多數步兵堡壘和城市建築,這讓它成為步兵們最樂見的支援性武器,在巷戰、陣地戰和野戰中坦克都是步兵離不開的技術兵器,平時還能作為代步工具提高步兵的機動性,因此說坦克在二戰時期是和麵包一樣重要的裝備。
二戰之後,坦克的地位受到極大挑戰,首先是單兵反坦克武器大量普及,尤其是反坦克飛彈的出現幾乎終結了坦克的所有戰鬥任務能力。
其實早在1945年的1月和4月,德國人設計出鐵拳150和鐵拳250,也就是射程達到150米和250米的鐵拳,其彈頭可有效擊穿傾斜30度的200毫米均質裝甲鋼,讓二戰末期的所有盟軍坦克都戰戰兢兢,毫不客氣地說此時坦克的地位已經動搖了!
(連小孩都能搞死坦克)
此外,空中優勢出現後,讓地面上的坦克變得極度脆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德軍的HS-129攻擊機橫行一時,讓蘇軍的T-34、史達林-2等坦克黯然失色,當然了蘇軍的伊爾-2強擊機也讓德軍裝甲部隊吃盡了苦頭。在諾曼第戰場,盟軍的P-51野馬、颱風等攻擊機也讓德軍的虎式、豹式坦克毫無還手之力,此時坦克無用論已經開始抬頭了。
只不過,二戰之後的大多數局部戰爭都是恃強凌弱的醜行,西方國家在半島、越南、中東和北非,都掌握了絕對的制空權,他們的對手甚至連基本的反坦克武器都沒有,因此坦克得以苟延殘喘的裝備至今,也許是意識到了坦克已經過時,能自行生產坦克的國家不約而同的停止了坦克的換代,目前只有俄羅斯一家搞出了第四代主戰坦克。
而在歷史上,戰列艦出現的時間要比坦克早得多,木帆船時代就有戰列艦了,近代化以後身披重甲、火力兇猛的鋼鐵戰列艦成為海上大國的標準配備,裝甲越來越厚、火炮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數量越來越多,讓海戰變得異常殘酷。
戰列艦之間的對決決定勝敗的因素無非就是火炮的威力、射程,裝甲的厚度和航行的速度,法國人在火力密度上下功夫,它的終極戰艦黎塞留級、敦刻爾克都擁有4聯裝炮塔,同時有8門大炮向前輸出火力,黎塞留級是8門380毫米炮,射程最遠可達41700米,敦刻爾克級戰艦的330毫米炮也能打出28000米的射程。
日本人非常注重戰列艦的火炮射程,將口徑做到了喪心病狂的460毫米,最大射程可達到42050米,在偵察機校正的幫助下可對目標進行超視距打擊。
但是,戰列艦的火炮無法適應有航母的海戰環境,在艦載機俯衝轟炸、水平雷擊之下毫無抵抗能力。日本苦心建造的戰列艦被美軍的飛機慘虐之後,所有人都認為戰列艦的時代徹底結束了,航母和艦載機成為海戰的主角。
很大關係,上文說過,二戰後的局部戰爭都是恃強凌弱,坦克還找不到太多的天敵,在有效戰術的配合下坦克還能發揮餘熱,可戰列艦真就成了擺設了,航母還能依靠艦載機深入內陸打擊目標,在局部戰爭中愈發重要,美軍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就動用了多艘航母和上千輛坦克裝甲車,戰列艦卻找不到任務可做。
(衣阿華級戰列艦和提康德羅迦級巡洋艦聯合作戰)
即便如此美海軍仍然不願意退役最後的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在80年代歷時7年、耗資12~16億美元對它們進行現代化改裝,這筆錢在當時能造幾艘航母了。改裝後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保留了406毫米、127毫米艦炮,並增加了密集陣近防炮和戰斧、魚叉飛彈發射裝置,煥然一新的戰列艦掙扎著不肯退出歷史舞臺。
(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射戰斧式巡航飛彈)
但是,戰列艦的使用維護成本很高,通用性也無法與驅逐艦、航母相提並論,儼然成了一種奢侈的擺設,在冷戰時期不缺錢的情況下,海軍還能容忍它們的存在,可當1991年蘇聯垮臺後海軍軍費大減,不得不砍掉很多不實用的武器項目,戰列艦就在此時被徹底廢棄,首先退役的是衣阿華號、新澤西號,密蘇裡號和威斯康星號堅持到了海灣戰爭,有機會用艦炮和巡航飛彈參戰,但即便如此也無法阻擋它們將要被拋棄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