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使用火炮,為什麼戰列艦被淘汰了而坦克沒被淘汰?

2020-12-13 次武菌

任何武器的興盛與消亡都和它在戰場上的具體表現有關係,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憑藉機動性、裝甲和火力優勢很好地適應了一戰的塹壕戰、陣地戰,由此成長為陸戰之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隨著戰局的需要作出進化,相比一戰時期的笨重鐵塊,二戰時期的坦克都普遍擁有極佳的越野機動能力,讓閃電戰思想得以實現;

此外,大口徑反坦克炮和次口徑穿甲彈的應用,使得坦克的火力可以摧毀大多數步兵堡壘和城市建築,這讓它成為步兵們最樂見的支援性武器,在巷戰、陣地戰和野戰中坦克都是步兵離不開的技術兵器,平時還能作為代步工具提高步兵的機動性,因此說坦克在二戰時期是和麵包一樣重要的裝備。

二戰之後,坦克的地位受到極大挑戰,首先是單兵反坦克武器大量普及,尤其是反坦克飛彈的出現幾乎終結了坦克的所有戰鬥任務能力。

其實早在1945年的1月和4月,德國人設計出鐵拳150和鐵拳250,也就是射程達到150米和250米的鐵拳,其彈頭可有效擊穿傾斜30度的200毫米均質裝甲鋼,讓二戰末期的所有盟軍坦克都戰戰兢兢,毫不客氣地說此時坦克的地位已經動搖了!

(連小孩都能搞死坦克)

此外,空中優勢出現後,讓地面上的坦克變得極度脆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德軍的HS-129攻擊機橫行一時,讓蘇軍的T-34、史達林-2等坦克黯然失色,當然了蘇軍的伊爾-2強擊機也讓德軍裝甲部隊吃盡了苦頭。在諾曼第戰場,盟軍的P-51野馬、颱風等攻擊機也讓德軍的虎式、豹式坦克毫無還手之力,此時坦克無用論已經開始抬頭了。

只不過,二戰之後的大多數局部戰爭都是恃強凌弱的醜行,西方國家在半島、越南、中東和北非,都掌握了絕對的制空權,他們的對手甚至連基本的反坦克武器都沒有,因此坦克得以苟延殘喘的裝備至今,也許是意識到了坦克已經過時,能自行生產坦克的國家不約而同的停止了坦克的換代,目前只有俄羅斯一家搞出了第四代主戰坦克。

而在歷史上,戰列艦出現的時間要比坦克早得多,木帆船時代就有戰列艦了,近代化以後身披重甲、火力兇猛的鋼鐵戰列艦成為海上大國的標準配備,裝甲越來越厚、火炮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數量越來越多,讓海戰變得異常殘酷。

戰列艦之間的對決決定勝敗的因素無非就是火炮的威力、射程,裝甲的厚度和航行的速度,法國人在火力密度上下功夫,它的終極戰艦黎塞留級、敦刻爾克都擁有4聯裝炮塔,同時有8門大炮向前輸出火力,黎塞留級是8門380毫米炮,射程最遠可達41700米,敦刻爾克級戰艦的330毫米炮也能打出28000米的射程。

日本人非常注重戰列艦的火炮射程,將口徑做到了喪心病狂的460毫米,最大射程可達到42050米,在偵察機校正的幫助下可對目標進行超視距打擊。

但是,戰列艦的火炮無法適應有航母的海戰環境,在艦載機俯衝轟炸、水平雷擊之下毫無抵抗能力。日本苦心建造的戰列艦被美軍的飛機慘虐之後,所有人都認為戰列艦的時代徹底結束了,航母和艦載機成為海戰的主角。

很大關係,上文說過,二戰後的局部戰爭都是恃強凌弱,坦克還找不到太多的天敵,在有效戰術的配合下坦克還能發揮餘熱,可戰列艦真就成了擺設了,航母還能依靠艦載機深入內陸打擊目標,在局部戰爭中愈發重要,美軍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就動用了多艘航母和上千輛坦克裝甲車,戰列艦卻找不到任務可做。

(衣阿華級戰列艦和提康德羅迦級巡洋艦聯合作戰)

即便如此美海軍仍然不願意退役最後的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在80年代歷時7年、耗資12~16億美元對它們進行現代化改裝,這筆錢在當時能造幾艘航母了。改裝後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保留了406毫米、127毫米艦炮,並增加了密集陣近防炮和戰斧、魚叉飛彈發射裝置,煥然一新的戰列艦掙扎著不肯退出歷史舞臺。

(衣阿華級戰列艦發射戰斧式巡航飛彈)

但是,戰列艦的使用維護成本很高,通用性也無法與驅逐艦、航母相提並論,儼然成了一種奢侈的擺設,在冷戰時期不缺錢的情況下,海軍還能容忍它們的存在,可當1991年蘇聯垮臺後海軍軍費大減,不得不砍掉很多不實用的武器項目,戰列艦就在此時被徹底廢棄,首先退役的是衣阿華號、新澤西號,密蘇裡號和威斯康星號堅持到了海灣戰爭,有機會用艦炮和巡航飛彈參戰,但即便如此也無法阻擋它們將要被拋棄的命運。

相關焦點

  • 中美俄坦克火炮,這一點相似得詭異:管子裡光溜溜,膛線去哪了?
    中美俄主力坦克的火炮,有一個詭異的共同點:它們的炮管裡面,都是光溜溜的,沒有我們熟悉的膛線!其實,現代坦克由於需要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已經基本改為使用滑膛炮。所以大多數國家轉向使用滑膛炮。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依靠動能擊穿坦克裝甲的武器。它利用火炮的高膛壓,自身極小的迎風面積,細長的穿甲彈芯設計,來保證穿透敵方坦克裝甲。世界各國的現代坦克,都主要使用滑膛炮。其中西方國家基本上採用120毫米滑膛炮,大多數來自於德國萊茵金屬公司120毫米RH滑膛炮的技術。
  • 戰列艦,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艇被淘汰,海軍主戰艦艇是否會小型化
    因此原教旨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融合為了快速戰列艦,直接後果就是戰列巡洋艦被淘汰,老式戰列艦消亡。 但是戰列艦消亡的實際背景是什麼?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的水面主力艦艇的地位。航母成了軍艦的扛把子,水面艦艇的艦隊核心由戰列艦轉為了航空母艦,在這種條件下戰列艦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錢都掏了總不能直接不要了吧?因此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三到五年內,各國紛紛停止了戰列艦的建造計劃,但是已經服役的戰列艦,在戰爭結束之後依舊服役。
  • 大和級戰列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它的結局如何?
    我們今天就以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大和號為例講述它悲慘的結局。二戰最強戰列艦是日本的大和級但只有2艘大和級戰列艦隻有大和號和武藏號建成,本來計劃建造4艘但最終只完成了這兩艘。大和號是1941年12月編入日本聯合艦隊,武藏號是1942年8月編入日本聯合艦隊。
  • 數據最強戰列艦:大和號沉沒時,核心裝甲是否被擊穿
    【話說軍世】說到戰列艦,雖然說在二戰後戰列艦這一件艦種開始被海軍所淘汰,不過實際上到1992年,美軍才退役了依阿華級戰列艦,時間還是相當久的,而作為戰列艦中噸位最大的大和號,也是裝甲防護數據最為「誇張」的一型戰列艦,在被美軍艦載機擊沉時,它和核心裝甲是否被擊穿了呢?
  • 萬妮達被淘汰?有些不可相信!女神被淘汰到底為什麼?
    跟萬妮達battle的是Blow Fever,你是不是沒聽過。但是他的實力也是很強的,你肯定覺得他的flow簡單,唱的hook也不強啥的,為什麼淘汰萬妮達?Blow Fever也是十分有實力的。他來自紅八廠牌,也就是alrocco的廠牌。兩個人也是好兄弟。也出過不少好聽、熱門的歌曲。也上過各大音樂節,完成過全國的巡演。所以實力不容小覷,一點也不比萬妮達弱哦。
  • KV-2重型坦克的繼承者,蘇軍步兵的戰場好夥伴,SU-152自行火炮
    一、缺乏掩護的步兵需要指出的是,蘇聯在三十年代末的坦克研發中,KV系列重型坦克本就是為了掩護步兵使用的。在當時的主流坦克觀念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影響,認為重型坦克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作為步兵的移動掩體,為步兵突破敵方的築壘地帶做出貢獻。
  • 德國軍工測試130毫米口徑坦克火炮 或成未來北約坦克「標配」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據「防務世界」網站7月31日報導,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近日展示了該公司進行130毫米口徑新型坦克火炮測試的畫面。報導稱,這是萊茵金屬新型主戰坦克先進技術能力演示的一部分,可能預示著未來地面作戰武器系統的特點。
  • 二戰日軍89式坦克裝甲防護到底有多薄居然連馬克沁機槍都打得穿
    日本仿造的89式坦克,雖然體積上比法國的雷諾F17坦克看起來更大,但裝甲防護力反而跟更薄只有17毫米,有一點中看不中用感覺,日軍89式中型坦克強,是強在炮塔之上安裝了一門從英國進口的軍艦上面配屬的57毫米火炮,該火炮倍徑只有18.4倍徑但口徑卻達到了57毫米,日本宣稱89式坦克的主炮能在500米擊穿50毫米勻質裝甲,後在日軍研製的初期型97式坦克同樣也裝備57
  • 蘇聯步兵的戰地炮火支援,用各型坦克底盤改裝的SU76自行火炮
    比如說MS-1小型護衛坦克在退役之後,那炮塔就被拆下來裝到'史達林防線'和'莫洛託夫防線'上了。而留下MS-1小型護衛坦克的車體也沒浪費,直接被蘇聯人拉去改裝成自行火炮了。在裝上一門76.2毫米野戰炮,就成為了一輛自行火炮。也可以裝上一門45毫米反坦克炮後,成為自行反坦克炮。
  • 使用彈夾的自行火炮,45秒開15炮,瑞典班德卡農自行火炮
    班德卡農自行火炮是瑞典在上世紀60年代著手研發的武器,作為早期的大口逕自行火炮,瑞典設計師在該炮身上使用了諸多的新技術,多項指標放在今天也是世界領先。超前的設計思路在5、60年代,當時世界主流的支援榴彈炮以105毫米口徑為主,例如美軍在70年代的越戰中仍然大量使用105榴彈炮。不過早在二戰時期,150毫米左右級別的重炮就已經表現出很強的戰場適應性,並且陸續出現了「野蜂」自行火炮、SU-152自行火炮等。
  • 坦克為什麼不裝備威風 又火力強大的雙管炮?
    (三聯裝三座炮塔,還是兩聯裝四座炮塔,這是一二戰期間戰列艦設計的重要「糾結點」)這種方式下,如果火炮數量不足,則觀測到的彈著點就不足,因此軍艦必須在有限的空間內增加火炮數量以增加火力密度、確保對射中的毀傷效率。這樣,戰列艦絕不會像坦克一樣,能選更大口徑火炮就選更大口徑,而要在選擇口徑的同時,綜合考慮選更多炮塔及單個炮塔內裝更多火炮。
  • 二戰日本戰列艦堪比航母,放到現在也沒幾個國家能造,包括韓國
    戰列艦的前世今生在航空母艦出現之前,戰列艦一直是海上霸主,它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具備遠程打擊敵軍的戰略能力。戰列艦從1890年復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之前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二戰結束後它的戰略地位逐漸被航空母艦和核潛艇等所取代。
  • 「鳥籠」:美國海軍早期戰列艦的特徵,能抗炮彈打卻不抗風吹
    而桅杆的發展則成了重要的一環,相比英國皇家海軍自無畏號就開始使用三角桅杆,美國和日本一樣走了一段「歪路」,不過相比較日本把艦橋越改越高,美國戰列艦使用了像鳥籠一樣的「籠式主桅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那麼四號中型坦克是如何從支援坦克,轉變為了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呢?一、四號開發記說起四號中型坦克的開發,其實就不得不提到當時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路線。雖然古德裡安號稱是德國裝甲戰之父,但實話實說就是古德裡安自己其實也沒見過幾次坦克。
  • 英美日都有研發18英寸炮,卻只有日本使用,大和號戰列艦的460艦炮最強
    首先先提前說一下單位換算的問題,日本可能是想在單艦的性能上超越其他國家的艦炮,所以在長門級和大和級戰列艦的主炮上都採用了比別人大一點的口徑,所以長門的是16.1英寸,大和的是18.1英寸,都比英制16、18英寸大0.1,不過今天都將其歸到16英寸炮中。
  • 二戰蘇聯SU-152毫米自行火炮號稱動物園殺手據說能打穿費迪南
    ,那就是蘇聯在1943年服役的SU-152毫米戰場自行突擊火炮。該型自行火炮具備兩個功能,一種是曲射射擊負責戰場火力覆蓋支援。另外一種就是直射火力,具備對德軍防禦工事的定點清除,其裝備的 ML-20s型火炮,其2000米距離內,使用重型穿甲彈情況下,能夠擊穿110毫米勻質裝甲。而整車的正面專裝甲厚達75毫米左右,能夠抵禦一定炮火覆蓋攻擊。
  • 進擊的謝爾曼,二戰後出現的一些M4改進型坦克
    新的車型安裝了法制61.5倍徑75毫米CN 75-50火炮,與AMX-13-75輕型坦克的火炮同款,但不使用自動裝彈機。這種坦克被稱為M-50超級謝爾曼。M-50是用此前各型老式謝爾曼改裝的,包括多種車體和炮塔,並無絕對標準可言。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75毫米野戰炮,有人會說日軍90式75毫米38.5倍徑野戰炮同樣威力驚人,但不容忽視缺點就是該炮只有75毫米口徑,其重量甚至超過了德軍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實際上運用到地方並不是很多,即使在太平洋戰役最激烈的時刻,日軍的90式75毫米野戰炮仍舊在戰場上沒有太多亮眼的表現,原因就是太重根本無法在一線激烈戰場上展開。
  • 國產056護衛艦能否打贏二戰日本最強戰列艦大和號?
    說起戰列艦,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巨大的鋼鐵之軀和令人生畏的主要,而其中的明星戰列艦非日本大和號莫屬。 大和號戰列艦所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舊日本海軍所建造的最大一級戰列艦,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該艦於1937年11月4日開始動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