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蘇聯的152神教,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那個'可靠的同志'——KV-2重型坦克。這款有著厚重的裝甲,裝備了強大的152毫米榴彈炮的重型坦克,可以說是蘇軍步兵的好夥伴,不管是坦克還是碉堡,統統都是一炮轟平。可自從蘇德戰爭爆發之後,KV-2重型坦克就被迫停產,蘇軍步兵也沒有了'可靠的同志',在戰場上的損失變得出奇的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聯決心再推出一款'可靠的同志'。
一、缺乏掩護的步兵
需要指出的是,蘇聯在三十年代末的坦克研發中,KV系列重型坦克本就是為了掩護步兵使用的。在當時的主流坦克觀念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影響,認為重型坦克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作為步兵的移動掩體,為步兵突破敵方的築壘地帶做出貢獻。這種思路在當時不在少數,如法國開發的B-1重型坦克、英國的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就是以掩護步兵為目的設計出來的。
不過英法這些坦克在掩護步兵的時候,充其量也只能對付對付野戰工事,這是因為它們的火力都不夠強,只能壓制或是摧毀野戰工事,也算是當年的一個主流思路。但蘇聯人明顯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蘇聯人表示我為什麼要壓制野戰工事呢?我的目標是要把那些永備工事也摧毀啊,而且我要把永備工事的灰都揚了。基於這個思路,蘇聯先是開發了裝備76.2毫米坦克炮的KV-1重型坦克,在發現KV-1重型坦克火力不足之後,又開發了裝備152毫米榴彈炮的KV-2重型坦克。
如果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時間點裡,KV-2重型坦克絕對是說的上'戰地拆遷辦',更是蘇軍士兵心中'可靠的同志'。甭管是野戰工事還是永備工事,只要被它的152榴彈炮打上一發混凝土高爆彈,保證是把工事整個掀飛嘍。如果你是個永備工事的話,或許你還能留個殘垣斷壁,裡面的士兵興許還能留個全屍。但如果你是個野戰工事的話,那麼別說野戰工事了,裡面的人也是死無全屍了。至於說要摧毀KV-2重型坦克,去找德國的漢斯們問問吧,他們對付一輛落單的KV-2都打了24小時,手段用盡才摧毀了一輛。
然而很不幸的是,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在戰略態勢上陷入了極大地不利,連KV-2重型坦克的生產地列寧格勒,都兇神惡煞的漢斯們被包圍了。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無力生產KV-2重型坦克,只能在烏拉爾加緊生產更簡單的KV-1重型坦克。這就導致了蘇聯步兵們很長時間只有T-26輕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這些'不靠譜的同志'掩護,而這些坦克不僅裝甲薄和火力弱,一個一個還跑得飛快,步兵們根本就追不上它們,等找到它們的時候,它們也已經成了'死掉的同志'。事實證明,這些輕型坦克根本不能有效的掩護步兵,步兵需要真正可靠的掩護單位。
二、自行火炮的研發
因為步兵在前線缺乏足夠的掩護,蘇軍在每次進攻中都會損失大量的步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軍高層在1942年命令KV系列坦克的締造者,蘇聯著名坦克設計師科京來解決這個問題。科京對此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早年他曾經研發過KV-7突擊炮,如今正好用KV-7的樣車重新開始研究。這個過程裡科京領導的設計組討論出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思路,比如在無炮塔的車體上裝上兩門76.2毫米加農炮,或是一門76.2毫米加農炮和兩門45毫米反坦克炮。但這些設計統統不靠譜,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在火炮同時開火時,掀飛自己過於低矮的戰鬥室。
科京領導的這些奇奇怪怪的設計也並非沒有一點好處,起碼科京發現了一些設計時必須注意的事情。首先,現行的76.2毫米加農炮確實不好用,如果用來掩護步兵的話,很難提供足夠有效的直射火力支援。目前來看的話,如果要形成有效的直射火力支援,那麼最好的還是使用大口徑火炮。但如果要使用大口徑火炮的話,那麼車體的戰鬥室必然不能過於低矮,不然巨大的後坐力會直接撕裂戰鬥室,開火只能把自己給擊毀掉。而車體也不能過於沉重,否則只能和KV-2重型坦克一樣,出現一大堆的機械故障問題。
事實上,重量問題反而是個簡單的問題了,因為計劃是設計一款固定戰鬥室的自行火炮,這種設計的好處就是可以達成與KV-2重型坦克相等或是更高防禦力的同時,車體的重量並不會變得十分恐怖。而為了自行火炮的可靠性考慮,科京計劃從現有型號中考慮。目前最可靠的就是KV-1S重型坦最為合適,畢竟KV-1S重型坦克是KV-1重型坦克的最新改進型,可靠性較之KV-1重型坦克有顯著提高,非常適合作為自行火炮的底盤。但對於科京而言,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火炮上。
可供選擇的火炮口徑有很多種,畢竟蘇軍的火炮設計要求上就是所有火炮都能平射。可把所有的火炮都看了一圈之後,科京還是覺得152毫米口徑榴彈炮最為合適,畢竟KV-2重型坦克已經實測過了,無論是對坦克還是對各類工事都有奇效。可此時原本KV-2重型坦克裝備的ML-10型榴彈炮已經逐漸停產,如果繼續使用這款榴彈炮顯然是不合適的。最後科京決定選擇蘇軍正在組織生產的ML-20型榴彈炮,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簡化新型自行火炮的生產,儘可能把各種零件通用化。在確定了諸多方面之後,新型自行火炮的設計也就算是在紙面上完成了。
三、SU-152自行火炮
為了新型自行火炮的生產工作,科京聯繫了國防人民委員會在內的多個部門,為研發代號為KV-14的自行火炮生產交付工作做好了準備。可因為要等待火炮的生產進度,所以自行火炮的交付工作也就大幅度延遲。在1943年1月19日,KV-14自行火炮的樣車在蘇聯烏拉爾重型機械廠完成。但此時仍舊是沒有火炮的狀態,因為火炮還要過兩天才能送來。最後在1月22日,ML-20型榴彈炮才被送到了工廠,工廠的工人們連夜將火炮裝上了樣車,向蘇軍交付了KV-14自行火炮的樣車。
KV-14自行火炮雖然完成了,但它是否能夠滿足蘇軍的需求還是需要進行實驗的。隨後KV-14自行火炮被拉到了蘇軍的車里雅賓斯克測試場進行測試,在這個過程裡它要面對各種不同的測試目標,從測試用裝甲板,到靶車和碉堡,KV-14自行火炮都成功的將其摧毀。而它正面厚達75毫米,側面厚達60毫米的裝甲,也讓其能夠抵禦絕大多數的攻擊。其本身的戰鬥全重也不超過45噸,不僅可靠性得到了保障,在地形通過測試裡也非常出色。參觀了測試的史達林非常滿意,當即命令將其進行投產,並正式命名為SU-152自行火炮。
在1943年7月爆發的庫爾斯克戰役裡,SU-152自行火炮第一次參加了實戰。首批24輛SU-152自行火炮組成了一個自行火炮團進入了戰場,而它們的對手則是德國漢斯的'動物們'——虎式重型坦克、黑豹中型坦克和費迪南坦克殲擊車。面對德國漢斯的這些'德國動物',蘇軍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和KV-1S重型坦克顯得力不從心,往往只能是靠近到500米之內才能威脅對方。而此時SU-152自行火炮則展現了自己的實力,在短短12天的戰鬥裡,就摧毀了12輛虎式重型坦克和7輛費迪南坦克殲擊車。
SU-152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於德軍而言是極大的震撼。因為不說虎式重型坦克扛不住SU-152自行火炮的雷霆一擊,就算是費迪南坦克殲擊車也不行。在正面經受了SU-152自行火炮發射的一枚高爆彈的攻擊後,費迪南坦克殲擊車的正面裝甲徹底變形,履帶和火炮等也徹底被毀。這個結果不由得讓德軍驚恐萬分,因為他們從沒見過如此恐怖的攻擊,只能紛紛退下火線,以免自己成為SU-152自行火炮的攻擊目標。這一戰之後SU-152自行火炮徹底成名,成了蘇軍裡中流砥柱。
結語
自庫爾斯克戰役後,蘇軍開始轉入對德國的反攻階段。而SU-152自行火炮則作為蘇軍步兵的'好搭檔'參與了戰鬥。一路上不知道多少德軍防禦工事被它們徹底拆成廢墟,哪怕是德軍躲到布達佩斯這樣的城市裡都沒用,SU-152自行火炮完全可以將城市裡每一個有德軍的建築都拆掉。直至最後的柏林戰役時,SU-152自行火炮仍舊奮戰在一線,為毀滅納粹德國做出了貢獻。
參考資料:《二戰蘇軍坦克裝甲車輛全集》
《SU-152/KV-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