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雖然毛病一大堆,但是實際上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戊戌變法為什麼發生?
甲午一敗,刺痛了很多人,這其中既包括當時已經接受了先進思想的有志之士,也包括了朝堂上少部分人。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變法圖強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康有為就是抓住了機會鼓動光緒發動變法。
戊戌變法的原因看似是為了變法圖強,可是根本原因卻並非如此。
光緒雖然是皇帝,然而手中卻沒有掌控實權,處處受到慈禧的掣肘,或者說是碾壓。
他之所以在康有為等人的鼓動之下發動維新變法,實際上就是在把維新變法當成一個奪回權力的契機。
康有為雖然因為生在廣東而得風氣之先,接觸了一些所謂的「西學」,可是對於西學他其實連半桶水都沒有。
這一點,康有為在西花廳和榮祿、翁同龢等人會面時的談話內容就能看得出來。
不管榮祿和翁同龢等人怎麼問,康有為看似侃侃而談,可實際上都言之無物,從頭到尾在空談。
康有為之所以看了幾本所謂西學之後就大肆鼓吹變法,其實也只是把變法當成了仕途上的一條捷徑。
他想通過維新變法直接爬上清朝的中樞高層,因為他正常走科舉之路的話,根本考不出好成績或者考不上。
至於變法圖強,不論是光緒,還是康有為,他們對於這一點實際上並不關心,或者說在他們看來並沒有那麼重要。
康有為如果真想變法圖強,他就不會在沒有弄懂怎麼變法,沒有制定好可實施方案的情況下冒然鼓動光緒變法。
私心太重,事就難成。
他們的私心不僅重,而且還沒有完備的知識儲備和完整的變法方案,那就更是難上加難。
光緒沒有權,也沒有錢,更沒有兵,除了一個利慾薰心的康有為之外,就只有幾個初出茅廬的書生。
變法?根本無從下手。
為了籌措變法經費,那幫空有一腔熱忱的書生還想出了賣地給列強的念頭,不得不說可笑之極。
張之洞其實一度對變法有很大的興趣,然而康有為卻把張之洞的示好,當成了巴結。
於是,他大擺架子,從而把張之洞拒之門外。
康有為當時可是出了名的小人得志,小人得志會怎樣?當然是得志就猖狂。
孫中山先生也曾經想要慕名拜訪,然而康有為卻一樣想也不想地將孫先生拒之門外。
你想見我?
也行,如果你也想過來巴結我,那就呈上門生貼,拜我為師!
這就是康有為當時的姿態,幾乎已經到了目中無人的地步。
戊戌變法能否取得成功,其實並不在於光緒,更不在於康有為這個半桶水,而在於獲得張之洞這類重臣的支持。
否則,即便戊戌變法表面上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變法,一旦實施起來也必定寸步難行。
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這個「自上而下」無法發揮任何作用。
光緒都沒有實權,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就更加沒有權力,翁同龢甚至都被剝奪了官職。
而處於底層的百姓也無法理解和接受他們的變法,原因在於康有為等人根本沒把百姓當成人看。
他們根本沒想過要去取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只是幾個人在胡亂操作。
於是,戊戌變法就成為了一場上沒有獲得擁有實權人物的支持,下沒有獲得基數最龐大的百姓的支持。
誰也不支持,那維新變法當然就只能失敗。
維新變法的失敗,對於清朝的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光緒皇帝自此之後徹底被慈禧從朝堂上拔除。
不僅是1898年,哪怕是1908年之後也是如此。
倘若光緒皇帝沒有在1898年驟然發動維新變法,而是用10年時間做積累,1908年之後再變法或許結果就將不一樣。
而光緒皇帝被從朝堂上徹底拔除,也意味著清朝再也沒有人能夠打破「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帶來的僵局。
這個僵局無法打破的話,結局就是必亡。
而戊戌變法的發生對於中國而言,其實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戊戌變法發生了之後,西方先進思想對當時的有學之士造成了一次巨大的思想衝擊,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新的思想。
這個應該說是戊戌變法所帶來的最為積極,也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當越來越多的人接觸了這樣的先進思想之後,不僅推動了更大的思想進步,實際上也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根基。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留學,哪怕沒有獲得官費留學的資格,也要出國留學?
實際上大多數就是在戊戌變法之後接觸到了先進思想,從而萌發出了出國留學以獲取更多先進思想的念頭。
而留學歸來的人,絕大多數成為了清朝的「掘墓人」。
雖然出國留學並非始於戊戌變法,但是戊戌變法對於此事也的確起到了一個不小的催動作用。
戊戌變法最為滑稽的地方還是在於光緒和康有為,他們都不是真心想要變法,都只是想通過變法獲得權力。
光緒變法失敗之後,遭到了軟禁。
然而康有為在變法失敗之後,卻達到了另一個人生巔峰,攬財無數,妻妾如雲,周遊列國,瀟灑非常。
滑稽之餘,又很可恥。
總之,戊戌變法在成為一出滑稽的鬧劇之餘,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