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為什麼發動維新變法?維新變法的失敗,產生了什麼影響?

2020-12-21 史不知味

戊戌變法雖然毛病一大堆,但是實際上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戊戌變法為什麼發生?

甲午一敗,刺痛了很多人,這其中既包括當時已經接受了先進思想的有志之士,也包括了朝堂上少部分人。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變法圖強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康有為就是抓住了機會鼓動光緒發動變法。

戊戌變法的原因看似是為了變法圖強,可是根本原因卻並非如此。

光緒雖然是皇帝,然而手中卻沒有掌控實權,處處受到慈禧的掣肘,或者說是碾壓。

他之所以在康有為等人的鼓動之下發動維新變法,實際上就是在把維新變法當成一個奪回權力的契機。

康有為雖然因為生在廣東而得風氣之先,接觸了一些所謂的「西學」,可是對於西學他其實連半桶水都沒有。

這一點,康有為在西花廳和榮祿、翁同龢等人會面時的談話內容就能看得出來。

不管榮祿和翁同龢等人怎麼問,康有為看似侃侃而談,可實際上都言之無物,從頭到尾在空談。

康有為之所以看了幾本所謂西學之後就大肆鼓吹變法,其實也只是把變法當成了仕途上的一條捷徑。

他想通過維新變法直接爬上清朝的中樞高層,因為他正常走科舉之路的話,根本考不出好成績或者考不上。

至於變法圖強,不論是光緒,還是康有為,他們對於這一點實際上並不關心,或者說在他們看來並沒有那麼重要。

康有為如果真想變法圖強,他就不會在沒有弄懂怎麼變法,沒有制定好可實施方案的情況下冒然鼓動光緒變法。

私心太重,事就難成。

他們的私心不僅重,而且還沒有完備的知識儲備和完整的變法方案,那就更是難上加難。

光緒沒有權,也沒有錢,更沒有兵,除了一個利慾薰心的康有為之外,就只有幾個初出茅廬的書生。

變法?根本無從下手。

為了籌措變法經費,那幫空有一腔熱忱的書生還想出了賣地給列強的念頭,不得不說可笑之極。

張之洞其實一度對變法有很大的興趣,然而康有為卻把張之洞的示好,當成了巴結。

於是,他大擺架子,從而把張之洞拒之門外。

康有為當時可是出了名的小人得志,小人得志會怎樣?當然是得志就猖狂。

孫中山先生也曾經想要慕名拜訪,然而康有為卻一樣想也不想地將孫先生拒之門外。

你想見我?

也行,如果你也想過來巴結我,那就呈上門生貼,拜我為師!

這就是康有為當時的姿態,幾乎已經到了目中無人的地步。

戊戌變法能否取得成功,其實並不在於光緒,更不在於康有為這個半桶水,而在於獲得張之洞這類重臣的支持。

否則,即便戊戌變法表面上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變法,一旦實施起來也必定寸步難行。

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這個「自上而下」無法發揮任何作用。

光緒都沒有實權,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就更加沒有權力,翁同龢甚至都被剝奪了官職。

而處於底層的百姓也無法理解和接受他們的變法,原因在於康有為等人根本沒把百姓當成人看。

他們根本沒想過要去取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只是幾個人在胡亂操作。

於是,戊戌變法就成為了一場上沒有獲得擁有實權人物的支持,下沒有獲得基數最龐大的百姓的支持。

誰也不支持,那維新變法當然就只能失敗。

維新變法的失敗,對於清朝的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光緒皇帝自此之後徹底被慈禧從朝堂上拔除。

不僅是1898年,哪怕是1908年之後也是如此。

倘若光緒皇帝沒有在1898年驟然發動維新變法,而是用10年時間做積累,1908年之後再變法或許結果就將不一樣。

而光緒皇帝被從朝堂上徹底拔除,也意味著清朝再也沒有人能夠打破「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帶來的僵局。

這個僵局無法打破的話,結局就是必亡。

而戊戌變法的發生對於中國而言,其實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戊戌變法發生了之後,西方先進思想對當時的有學之士造成了一次巨大的思想衝擊,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新的思想。

這個應該說是戊戌變法所帶來的最為積極,也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當越來越多的人接觸了這樣的先進思想之後,不僅推動了更大的思想進步,實際上也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根基。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留學,哪怕沒有獲得官費留學的資格,也要出國留學?

實際上大多數就是在戊戌變法之後接觸到了先進思想,從而萌發出了出國留學以獲取更多先進思想的念頭。

而留學歸來的人,絕大多數成為了清朝的「掘墓人」。

雖然出國留學並非始於戊戌變法,但是戊戌變法對於此事也的確起到了一個不小的催動作用。

戊戌變法最為滑稽的地方還是在於光緒和康有為,他們都不是真心想要變法,都只是想通過變法獲得權力。

光緒變法失敗之後,遭到了軟禁。

然而康有為在變法失敗之後,卻達到了另一個人生巔峰,攬財無數,妻妾如雲,周遊列國,瀟灑非常。

滑稽之餘,又很可恥。

總之,戊戌變法在成為一出滑稽的鬧劇之餘,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高考熱點——維新變法運動
    他也是借用經學的外衣和孔子的亡靈,否定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傳播西學.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大颼風」和「火山大噴火」般的巨大影響 (2 ) 梁啓超的維新思想
  • 戊戌變法,究竟是一次維新變法運動,還是一次政治鬧劇
    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年輕氣盛的光緒皇帝,自然也咽不下這口氣,但他親政不久,沒有多少實權。又能幹什麼呢?康有為康有為維新變法的主張,打動了年輕的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想變法,但他又沒有多少實權。如果慈禧不支持變法,戊戌變法根本搞不起來。
  • 維新變法失敗之後,他們都過得怎麼樣
    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的京城,在裹挾著一絲寒意的秋風中,譚嗣同等六人披枷帶鎖被押上了菜市口。這幾人有的面不改色,有的仰天長嘆,也有的失魂落魄——無論他們心中作何想法,戊戌六君子人頭落地的一剎那,便宣告了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以失敗收場。而早在政變前,變法首腦康梁便接到消息,各自逃往了日本或者香港。那麼他們的後半生如何度過?是繼續救亡圖存,還是明哲保身呢?
  • 真實的維新變法內容:出賣新疆領土給沙俄,邀請日本首相來做總理
    來源: 刀筆 舉報   1898年戊戌政變,慈禧太后軟禁光緒帝,殺」戊戌六君子」,廢除變法新政
  • 維新變法如果沒有慈禧的阻撓能成功嗎,倘若成功能挽救大局嗎?
    1898年6月11日,隨著《定國是詔》的頒布,光緒帝的變法正式拉開了帷幕。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就在慈禧的鎮壓下以失敗告終,光緒被囚,六君子慘死,康有為、梁啓超出逃。如此看來,似乎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是導致變法失敗的罪魁禍首,若是慈禧死在光緒之前,那麼這場變法的結局會有所不同嗎?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在此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然成為世界潮流。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俄、德、日、意、奧等相繼步入帝國主義階段,由此加緊了對落後國家和地區的侵略。
  • 為何明治維新讓日本走上富強,清朝的戊戌變法卻以失敗告終?
    而反觀清朝,在戊戌變法時主導變法的卻只是一位沒有掌握實權的年輕皇帝和一群知識分子,他們的力量根本無法與反對派抗衡。而且,變法領導階級的不成熟,也是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日本的明治維新經歷數個階段,在明治維新開展初期,日本就非常重視教育,改革派通過義務教育向學生灌輸忠君愛國思想以及變法的重要性,並選派留學生到先進國家留學。
  • 袁世凱也是維新之人,「戊戌變法」並非因他告密而失敗?
    關於戊戌維新時期的袁世凱,長期以來,人們都揪住其戊戌告密不放,似乎袁世凱告密導致變法失敗。人們大都不去想:為什麼維新派在做孤注一擲的最後一擊的時候,不去求助別人,而去求助袁世凱?因為袁世凱也是力主變法維新和支持康、梁變法維新之人。 甲午戰敗,喪師割地賠款,舉世震驚,袁世凱也在其列。
  • 康有為十大名言,維新變法第一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曾參與領導維新變法
  • 戊戌維新變法運動兩甲子反觀
    120年前的今天,華夏文明實行第一次轉型,也就是進行維新變法。但這次轉型,以光緒皇帝被囚、譚嗣同等人被殺、康有為和梁啓超逃亡外國為標誌,而悽慘地失敗。雖然這是一次流產的文明變革運動,但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重大而深遠的。
  • 維新變法,一個理想主義者們生產的試驗品,功虧一簣在所難免
    所以,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當「強大」的大清王朝被小小的日本戰敗時,自洋務運動以來國人逐漸建立起來的對未來的美好幻想瞬間被擊潰。這場戰敗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感是空前的,是兩次鴉片戰爭甚至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都不能比擬的。不過,也正是這場戰爭的失敗所造成的空前的民族屈辱感也激發了國內一些人的變法圖強的欲求。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五次變法,你了解多少?
    李悝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便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的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
  • 安梁:《維新舊夢錄》一部晚清維新的外邦啟示錄
    朱維錚先生編著的《維新舊夢錄》之中,就收錄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見的文字。鴉片戰爭以來,西學東漸之風日盛,但畢竟是一個緩慢過程。清中葉之前,由於閉關鎖國政策,讀書人對西洋所知不多,明末傳教士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與艾儒略的《職方外紀》是少有的幾種介紹世界各國之作。
  • 清思不斷興何窮 ​——熊希齡維新變法思想述評
    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剛剛被點了翰林的青年熊希齡,看清了清政府的種種積弊,他懷抱經國濟世之志,積極參加了 「維新變法」運動,並在湖南維新運動中嶄露頭角,湖南也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維新省份。
  • 中國官員和日本學者之間關於維新變法的對白,實在太珍貴!
    內藤既感受到中國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社會風氣的怠惰與士人的低迷心態,也體會到中國地域上南北地氣與風俗的迥異,引發諸多感慨,形成了「守舊」之中國印象。內藤從變法方式、社會風氣和文化特徵三個方面體驗中國的文化。內藤在天津和上海分別與蔣國亮、文廷式談論了中國的變法方式問題:蔣:您我們同洲人士,滿腔熱忱觀察中國。
  • 戊戌變法為何只維持103天就失敗了?溥儀:只因隊友太「坑爹」
    那既然這樣,為何這場變法僅維持103天就失敗了呢? 在溥儀的書中提到,北洋大臣榮祿想在慈禧和光緒前往天津檢閱新建陸軍時,趁機發動政變,廢掉光緒,讓慈禧恢復聽政。 但沒想到這一消息被光緒知道了,光緒就急忙通知維新派,讓他們想辦法。正如溥儀所說,如果維新派將此事公開的話,那麼或許維新變法運動還能持續一段時間。
  • 維新運動失敗以後,康有為逃到國外,為何會搖身一變成為大亨?
    他組織發動了「公車上書」,並與梁啓超等人領導了「戊戌變法」,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不觸碰封建統治地位,開始學習西方進行改革。雖然最後在慈禧老佛爺以「訓政」為由的叫停下僅僅維持了103天,但在當時卻是當時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百日維新失敗後,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變法也大多被廢止。
  • 《戊戌變法》幕後推手,那個為變法犧牲的第七君子誰又知?
    維新百日、倉促上馬、朝令夕改、轟轟烈烈,變了很多法,卻一件沒幹成,最終還試圖發動政變,卻被老佛爺只手鎮壓,新法領袖康有為、梁啓超只能灰溜溜逃亡海外,只留下譚嗣同等「六君子」為變法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更厲害的,相比清流出身沒有什麼實幹經驗的翁同龢,張蔭桓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豐富的出國經歷,使他更能得到憋著一股子幹勁的光緒的青睞和信任。特別是1879年發生的膠州灣事件,軍機處決策一塌糊塗,唯有張蔭桓一人不避嫌疑,敢於任事和擔當,受到了光緒的讚譽。
  • 戊戌變法失敗原來是這樣的原因
    維新變法的主要領袖都是什麼人? 戊戌變法本質上是一場維新派與革命黨聯合發起的向滿清舊貴族爭奪統治權的鬥爭,由於變法所參與的人還涉及洋務運動人物乃至於滿洲貴族,其複雜性實際上非常大。變法的所有參與者各懷其心,其中就有鄭孝胥等與維新派反清相牴觸,極力維護清廷統治權的人物。而戊戌六君子則並不是一個團隊,而是相互之間政治上互不認同,工作上互不支持,甚至私下拆臺的各派人士,他們能同年同月同日死僅僅是在於有一個共同的活動,那就是是變法。那麼,變法中的主要人物們都是什麼人?為了理清戊戌變法的來龍去脈,這個是關鍵。
  • 假如戊戌變法成功,這對中國近代會產生什麼影響?
    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自強模式宣告失敗。於是,一場變法開始。在康有為、梁啓超等遊說下,光緒皇帝同意進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實行君主立憲制,其政治措施大致分為:文教改革,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文教改革:科舉廢除八股文改以策論為主,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
  • 為何古代變法多以失敗告終?
    古代的變法多以失敗告終,這僅僅是在古代中國,其他文明國度則不同。古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南北朝的劉裕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