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共享單車帶來的城市管理問題、提議公共籃球場加裝照明設施併科學管理熄燈時間、呼籲解決城鄉接合部學校附近的交通堵塞亂象……今年,新會區政協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的理念,通過「黨派+」,著力引導各民主黨派聚焦社會民生熱點創新履職,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在政協履職中的重要作用,做到「多黨合作有新氣象,思想共識有新提高,履職盡責有新作為」。
隨著新會區「兩會」進入籌備階段,政協委員和民主黨派紛紛聯合開展調研,在為撰寫政協提案履行建言議政職責的同時,以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為開展民主監督的著力點,充分結合新會區創建文明城市工作,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關切的民生熱點難點,進行把脈問診,對症開方。
《江門日報》報導
A 加強共享單車管理
解決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
為減少交通擁堵和車輛廢氣排放,國家大力提倡環保低碳出行,鼓勵市民以自行車代步。共享單車的投放,進一步壯大了騎行群體,但是,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就能輕鬆騎走的共享單車,在解決市民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也給城市管理帶來全新的挑戰。
「目前,我區加強了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的路面規劃,但自行車道標識、指引及管理方面仍存在問題。」新會區政協委員林社沃在其政協提案《關於進一步完善市區自行車道路規劃和使用的建議》中指出,在共享單車使用量大的商業區和中學周邊,如從萬達廣場到美吉特路段,在碧桂園一側有輔道供自行車和汽車混合使用,萬達廣場一側卻只有一條狹窄的人行路,「顯然是自行車道規劃不足」。
「騎行車道標識欠缺也是一個問題。」林社沃認為,目前通用的標識為立式指示牌和地面印刷的自行車標誌,但在相當多路段,或完全沒有標識,如新橋路、城西一路、振興三路等,或指引標識不多,尤其是在交叉路口等關鍵位置。
新會區政協委員聯合致公黨新會區委員會到共享單車集中停放地開展調研。
為推動共享單車健康持續發展,新會區政協委員聯合致公黨新會區委員會深入城區多處共享單車集中停放地,就「進一步完善城區自行車道路規劃和使用」開展調研。
致公黨黨員陳潮立在新會區第三人民醫院工作,近年常騎共享單車上下班。「我日均使用共享單車一次。」陳潮立說,面對日益擁堵的城區交通和稀缺的停車位,他選擇騎共享單車代步,「從家到單位大約10多分鐘,感覺十分便利」。在長期使用共享單車的過程中,他發現共享單車的維修和保養工作滯後是當前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現在,不少共享單車因投放時間長而變得殘舊,鏈條、剎車和坐墊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剎車系統一旦失靈,騎行就會有危險。」陳潮立說,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的現象也較為常見。除了大型商場、廣場設有專門的單車停放點,其他地方大都沒有停放點。此外,增加舊城區城市共享單車騎行標誌、文明騎行宣傳,也應是必要之舉。
「加強共享單車管理,在於治不在於堵。」致公黨副主委肖文鑫建議在條件許可的地方增設自行車道,「如啟超大道萬達廣場一側向美吉特方向,可參考城西路路面設計,將現有小道改造拓寬,分別增設自行車道和人行道,同時對萬達廣場部分輔道綠化進行改造,闢出區域,規範自行車停放。」他認為,可以適當改造人行道和綠化帶,劃出騎行車道。又如圭峰東路靠近新會華僑中學一側,可捨棄原本不寬的綠化分隔帶,拓展改造成自行車道,與圭峰西路自行車道連接,實現無縫對接。「育才路和城北路亦可指引騎行者藉助龍興花園和紅棉花園一側的人行道進行騎行」。
在知政北路調研現場,政協委員莫文豔認為,華商百貨一側人行道較窄,無法擴寬,可在不改建人行道的前提下,在人行道上增設騎行標誌,允許借道使用。而在具有騎行條件的路面,增加標識指引,可參考知政中路的非機動車道地面標識。
B 完善體育配套設施
助推「健身就在家門口」
冬天日短,12月5日18時,天色已經深沉。新會區名人廣場的籃球場上,三位年輕人借著廣場微弱的燈光在打籃球,動作顯得謹慎而緩慢。「這裡一直沒有燈,晚上只能是憑著感覺運球、投籃,簡單練練球。」家住中心南路的小劉說:「我們平時上班,周末就相約一起打打球,球場不大,運動的人多,白天沒有空位,就只能晚上來玩會兒。」
名人廣場的兩個籃球場於2002年建成,是附近籃球愛好者的「樂園」。但是,這兩個位處城區中心地段的籃球場卻一直沒有安裝照明設備。今年,新會區政協城鄉建設和環境委員會聯合民進新會區委員會在10月撰寫了一份名為《關於公園籃球場增設夜間照明的建議》的社情民意,並於11月上旬由區政協副主席張贊天帶隊,到名人廣場的籃球場調研,探討球場增設夜間照明設施的可行性。
家住明翠小區的新會區政協委員、民進新會區委員會文化藝術支部主委黃遠照認為,名人廣場籃球場應該安裝照明設施。「在城區,免費的公共籃球場不多,如果沒有燈光照明,晚上運動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黃遠照說,「若擔心燈光球場靠近民居,晚上運動產生噪音,完全可以通過科學設置熄燈時間來解決這個矛盾」。
「我也覺得這個操作合理。」家住新會區規劃分局附近的運動達人區先生認同黃遠照的說法。他說,球場晚上10點前熄燈,不會影響附近居民休息。「年輕人周一到周五上班,只有晚上才有時間運動。但球場沒有照明設備,他們就沒有了運動的欲望。」
據了解,目前新會城區的籃球場不多,其中新會體育中心和北門體育場共有11個籃球場,均要收費。公共廣場、小區籃球場及各行政村的籃球場有數十個,其中,名人廣場、東慶花園、僑興公園、大雲山、萬興園、東慶公園等地免費開放的籃球場都沒有安裝照明設施。天黑以後,群眾只能藉助公園周邊微弱的路燈光,「憑著感覺」打球。
「籃球場沒有照明設施,為群眾運動帶來安全隱患。」新會區政協城鄉建設和環境委員會、民進新會區委員會均認為,名人廣場、東慶公園等免費開放的籃球運動場所亟待增設夜間照明設施。「球場夜間照明設施可採用管控開關裝置,將亮燈時間設於天黑後至21時30分,以保障居於球場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
公共體育場所的配套建設同時也引起了其他黨派的關注。農工黨新會區委員會在其《增加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議》中稱,應在名人廣場、東慶公園等籃球場周邊適當位置增設LED智能照明設備。對現有室外公共健身設施加強管理和維護,鼓勵街道辦、居民小區開發商加大對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投入。
安裝照明設施前,市民晚上摸黑在籃球場運動,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安裝照明設施後,市民在籃球場上揮灑自如。
「我們建議發揮體育彩票公益金和社會慈善資金的投資引導作用,著力推動我區體育館、足球場、籃球場等基礎體育設施建設,全力打造城區15分鐘全民健身圈,使群眾真正實現『健身就在家門口』。」農工黨新會區委員會主委邵冰心如是說。
C 直擊交通擁堵「痛點」
為疏導交通「開藥方」
每天放學尖峰時段,會城城區學校周邊道路擁堵,已成為一大社會熱點話題。
幾乎每天放學,位於葵湖東路的梁啓超紀念中學(以下簡稱「啟中」)門前總是如此一番情景:各種流動攤檔佔據行車道,候客的「摩的」幾乎停到路中央。通往啟中的葵湖東路雙向四車道瞬間變成兩車道,放學學生和前來接送的家長、車輛在狹窄車道上時而見縫插針穿行、時而各不相讓……
「這裡是城鄉接合部,雖然不是每天都堵得水洩不通,但大部分時間交通不暢,原因主要是校外各種佔道經營現象嚴重、往來車況複雜。」市民阿英的兒子在啟中讀初中,她每天來回數趟接送孩子,對葵湖東路的交通擁堵深感無奈。
為深入了解葵湖東路擁堵的原因及解決辦法,近段時間,新會區政協委員聯合農工黨新會區委員會對葵湖東路的交通擁堵問題展開現場走訪調研,並擬成一份份建議。
新會區政協委員聯合農工黨新會區委員會對葵湖東路的交通擁堵問題展開現場走訪調研。
「葵湖東路長600多米,由100多米長的兩車道和500多米長的四車道構成,我們發現造成這種擁堵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100多米長的兩車道是進入啟中校區範圍的重要入口,因道路窄造成交通堵塞;二是各種擺攤佔道經營嚴重,道路兩側的一些停車位被私自安裝擋車器,導致車輛無法正常停放而隨意佔道;三是葵湖東路無統一規劃的人行道,行人隨意在路上穿插行走;四是啟中東門連接新會大道路段右側有大量老舊廠房和民房,其中一路段僅有一車道,會車也成問題,造成來往車輛無法順利疏導至新會大道。」農工黨新會區委員會黨員林健新結合多次走訪調研如此分析。
新會區政協委員梁仕泮認為,葵湖東路的擁堵問題是可以通過道路擴寬得以有效改善的:「首先,按現有葵湖東路中段標準擴寬北段和南段,建成雙向四車道,另設非機動車道和行人道。其次,將葵湖東路以南至新會大道中的鄉道擴建成雙向四車道,進一步連通岡州大道中和新會大道中,疏通往來車流。最後,建設振興三路西段,連通葵湖東路,使接送學生的往來車輛有三個行車方向選擇。」
「葵湖東路兩側停車位佔道,是交通堵塞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會區政協委員李貞豐在調研現場指出,葵湖東路兩側停車位對道路佔用過多,建議改為側方停車,並實施智慧停車管理。「此外,在放學尖峰時段,交警應派員到葵湖東路協助疏導交通,並嚴管該路段的佔道經營,還道於民。」李貞豐說。
★記者手記
讓參政「熱度」和民生「溫度」同頻共振
「喝上放心水,大家都安心。」走進古井鎮背坑村,一提到新會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村民無不豎拇指點讚。「改水」,給新會區農村群眾帶來的不僅僅是喝上「放心水」,更重要的是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而這樣的變化,離不開新會區政協委員多年來對政協提案《關於增進民生福祉,重視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建議》的跟蹤督辦。
民生小事之所以能收穫掌聲,關鍵在於讓群眾看到了黨委政府擲地有聲的關切與回應。與「改水」一樣,共享單車管理、公共體育設施配套、學校周邊交通擁堵,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尋常小事」,卻因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而連著民心、繫著冷暖。
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助力區委、區政府解決民生「小事」,做好民生工作,增進百姓福祉,一直是新會區政協履職資政的著眼點、著力點和出發點、落腳點。為找準問題根源,提準對策建議,新會區政協組織開展政協委員聯合民主黨派的「黨派+」調研活動,通過深入基層走訪、調查研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不同角度反映百姓心聲,為推動新時代新會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政協智慧和力量。
「久久為功,方可善作善成。」毋庸置疑,近年新會群眾的幸福感日益增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區委、區政府對民生工作的重視並落到實處。而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小切口」著手謀劃大事,讓參政議政「熱度」和民生「溫度」同頻共振的新會區政協,也發揮了強大的助力作用。
來源:江門日報 文/圖 馮瑤君 武有
運營:江門日報新會站新媒體工作室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如何「對症」民生難點?聽聽政協「好聲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