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到形成於筆畫表現形式的漢字,發展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過程。用拼音識字僅僅只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雖擺脫了傳統的字源識字,可現在多數人慢慢體會到漢字不像外文符號,有其獨特的音形義三者的密切關係。尤其是作為母語,小孩子在學習拼音前,已經掌握了很多常用語言,雖不會用文字標註出來,可語言交流多數已經不是障礙。孩子上小學後開始學「漢語拼音」,重新學習一種文字發音的方法,似乎語言的學習,又從零開始,浪費了多少時間。現行的一年級語文教材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可是又找不到可行的新的識字方法,在徘徊迷茫中怎麼發掘傳統的字源識字以及讀音來源,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一、母語對應漢字與拼音對應漢字存在節拍差距
縱觀我國漢字教學的歷史過程,從教孩子《三字經》、《千字文》,看起來像是死記硬背,由於他們與自己的母語相同,逐漸會理解漢字的字義。讓孩子在最佳的記憶年齡(3-7歲)去掌握多數常用的漢字,就會剩下大量的的精力去學習其它知識。用拼音識字,在孩子的大腦中存在一個字母轉化的過程,時間長了雖然感覺不出有時間的差距,可總會有個轉化的瞬間。現在教學中,當我們的學生看到這個字,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字是怎麼拼出來的,不是意識它的直接讀音。如從開口學說話,就會叫「爸爸」「媽媽」,當見到這兩個字,老師會去拼這個字「ba ba」「ma ma」,勢必造成孩子重新去學這個兩個字的讀音。不是通過字義了解讀音,而是用一個毫不相干的字母去拼。給學生的大腦奠定一個機械的思維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開發。會讀爸媽,可總不明白爸爸的作用和媽媽的偉大。在教學上也擴大了老師的描述量。這就是漢語拼音推廣以來,我們的孩子智力和國外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驗證了「錢老之問」,幾十年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頂尖科學家的根本原因。
二、字的標音用音源字(借音字)還是用拼音有助於記憶和理解
漢字的讀音來源80%是模擬自然發聲。不同的區域影響著漢字的發音,所以,產生了很多地方方言。為了便於交流,推廣普通話,把漢字的讀音硬性規定下來。使得人們錯誤的認識「漢語就是普通話,學習漢語就是學習普通話」。尤其是那些來華留學的外國人,學了幾年的普通話,就認為是學好了漢語,離開北京到了中國的某些偏僻的地方,什麼也聽不懂,發出了強烈的懷疑聲:「地方話是不是漢語?」。有種被騙的感覺,認為自己白學了漢語。漢語是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的。漢語系中地方話的紐帶是漢字,離開漢字就沒法把不同區域的地方話聯繫起來。
在漢字的形成過程中,相同的字並不是都產生於同於區域,不同的區域所造之字描述相同事物採用了不同的參照,讀音會有一定的差異,如上學的「學」,有的地方讀「穴」,有的地方讀「曉」,都有道理。相同的過程有的用一字,有的用兩字,如整理文件的「整」,有的用「折騰」,都源於他們的本義是相同的,都是梳理柴草樹枝,將樹枝柴草捆起來,擺放整齊;再如旁用「偏房」、輥用「鼓輪」、搞用「顧到」等。這些本義相同,由於地域不同產生的漢字,表現成不同的漢字形式。如果把這些字理教給學生,就非常易於記憶。
漢字的讀音來源於擬音和借音。漢字的讀音400多個音節中,80%來源於自然發聲,相同相近讀音的字是由密切關係的,是有音同意近的原理。借音字有兩類,一類借單字的音,如「仝」和「同」,讀音相同,意義相近。「仝」是擬聲字,模擬打夯,夯落地,放出的「嗵嗵」聲,同借「仝」,打夯要按口號一致,共同用力。含有一類是借兩字的切音,如長借「朝陽」、山借「石尖」等,知道這些就會明白古人教漢字識字是怎麼教得了。所以,原來的私塾先生,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教會孩子識文斷字。為什麼現在孩子識字用的時間很長,原因就在於用拼音識字的弊端,把漢字當作了外文符號。丟失了漢字應有的科學體系,盲目去追求單一的讀音,用沒有任何關聯的字母去標音識字,必然會造成「會讀不懂義」的普遍現象。
、三、字源識字和拼音識字哪個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孩子出生,跟媽媽呀呀學語,有的孩子6個月開始會叫爸爸或媽媽。到三歲左右就已經很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受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形成地自然優勢。這是人類母語形成發展的自然規律。就是一些動物也有交流的聲音表象。所以,對多數孩子來說,母語是自然生長過程中形成地最基本的技能。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是漢語,一些生活中的漢語言是孩子自然生長過程中非刻意訓練形成的。那麼和母語對應的漢字,只是我們語言交流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記錄語言的一種符號。開始那些常用的簡單的漢字,也是來表示那些簡單的語言的。在孩子的思維中,已經明白什麼是一二三或爸爸媽媽,父母或老師會告訴漢字這個字是什麼?在孩子的大腦中就像教孩子認識物品樣,這是電視、電話樣,他們語言體系中已經有了這些字的概念。沒有必要再去用字母去拼讀。所以,有的孩子在3-7歲就認識千字以上。拼音在他們的腦子中根本是不存在的。
當孩子7歲左右上小學後,撇開已經掌握的母語,重新開始用拼音識字。用一種未知的符號,毫無意義的符號,去認識漢字。雖有意義關聯,可是中間有個無意義的符號間隔,讓思維意識過程存在間隔期,看起來似乎沒有影響,實際影響深遠。它改變了我們孩子認識漢字的思維方式,把漢字當字母記憶;它浪費了孩子認識漢字意義的思維時間,把三年應該認識的字變為六年;它失去了我們東方民族認識文字的天然優勢,依據「音形義」一體去記憶優勢。現在的孩子本來就錯過了黃金識字的時期,錯過了最佳的記憶年齡。進入小學後,又不按中國人識字的方法去識字,撇開母語採用無意義的字母去識字,把學習普通話的發音當作識字方法,把標音方法和識字方法混為一談。
四、字源識字和拼音識字影響孩子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
孩子出生後,某些醫院的護士為了推銷某種奶粉,讓孩子不去吸取自己的母乳,而是首次餵食自己推薦的品牌的奶粉,就會造成孩子對該品牌奶粉的依賴性,達到推銷的目的。這種現象說明什麼問題?最初的味覺是孩子接收的最理想的感覺。同樣,兒童識字也一樣,當他們從開始識字就用拼音,他們的感覺認為拼音就是理想的唯一的識字方法。在他們的意識中,就會形成依賴拼音識字,利用字母去拼字就成了他們獲取識字的唯一方法。在母語和漢字之間,去機械地去拼讀,再也不去思考漢字的音形義之間的關係和漢字的獨有的科學體系。用一種機械的、公式性的外文拼詞的方法取代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的識字方法,改變了我們華人的多點透視的思維方式,即從音形義三方面識字的思維方式。減少了孩子從小「多點思維」的東方人的思維活動,影響了我們孩子智力的發揮。
如老師教學生認識「山」這個字,只是用拼音教會學生發音「shan」,然後再用描述性的語言去說明山的特性,或展示山的圖畫。因山的特性多數孩子已經基本明白,字音在孩子的大腦中已經存在,去拼的結果只是矯正了孩子的發音,起了推廣普通話的作用。對理解山的意義,沒有多大幫助。如果用傳統的筆畫和音源去教學生認識「山」這個字。先讓學生先理解「山」字中筆畫的意義,豎折「」表示山的形狀為高低起伏的弧形,或圓形的山頂、山頭等;兩豎「〢」的高低不同,表示縱立的山高度不同,印證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山的畫面。從讀音上,山是借「石和尖的切音」,來說明山是由石頭組成的,尖表示山的形狀為「下粗上細或上小下大」的尖狀結構。
再如「秀」這個字大家都知道本意為禾苗吐穗的過程,喻意為美麗、聰慧。禾作為本體,孕作為喻體(「乃」為「孕」的省形),禾苗吐穗的過程就像女人懷孕樣,慢慢地鼓起肚來(構形會意)。古人把女人能懷孕認為女子健美的一方面,現在多數人還這樣認為。當我們先人造好這個字後,還要給他起個名字,就像生個孩子要給他起個好的名字樣,如姓張的叫「張偉」的特多,就是希望孩子將來成為偉人。這個秀字造好後,還不能完全體現禾苗吐穗的過程,就借了衣袖的「袖」的音(借音補義),禾苗吐穗就像手從長袖中出來樣,完善了秀穗的過程。理解了「秀」這個字,就很容易理解「繡和鏽」,讓學生觀察下針繡品的生產過程和金屬生鏽的物品和過程,三個過程肯定有一個什麼相似的現象?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秀」字,更重要地理解了作物生長和女人懷孕的相似現象。如果採用拼音去教學生認識「秀」這個字,先會去拼讀「xiu」,再去用秀的演義去描述,讓學生理解秀的意義。這個過程沒有孩子思維考慮的過程,把孩子天生那個「為什麼?」給抹殺在最初的識字過程中,影響了孩子智力開發。
用音源識字,是我們東方人具有的天然屬性,可以發揮孩子的發散思維,提高孩子思維能力,加深對漢字音形義的理解。用什麼方法識字的方法對孩子智力的開發和早期思維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上僅是自己的認識,肯定有偏激之處,敬請各位朋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