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識字方法和標音方法用什麼更科學?(拼音和音源字)

2021-01-21 嚴師說字

自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到形成於筆畫表現形式的漢字,發展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過程。用拼音識字僅僅只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雖擺脫了傳統的字源識字,可現在多數人慢慢體會到漢字不像外文符號,有其獨特的音形義三者的密切關係。尤其是作為母語,小孩子在學習拼音前,已經掌握了很多常用語言,雖不會用文字標註出來,可語言交流多數已經不是障礙。孩子上小學後開始學「漢語拼音」,重新學習一種文字發音的方法,似乎語言的學習,又從零開始,浪費了多少時間。現行的一年級語文教材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可是又找不到可行的新的識字方法,在徘徊迷茫中怎麼發掘傳統的字源識字以及讀音來源,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

一、母語對應漢字與拼音對應漢字存在節拍差距

縱觀我國漢字教學的歷史過程,從教孩子《三字經》、《千字文》,看起來像是死記硬背,由於他們與自己的母語相同,逐漸會理解漢字的字義。讓孩子在最佳的記憶年齡(3-7歲)去掌握多數常用的漢字,就會剩下大量的的精力去學習其它知識。用拼音識字,在孩子的大腦中存在一個字母轉化的過程,時間長了雖然感覺不出有時間的差距,可總會有個轉化的瞬間。現在教學中,當我們的學生看到這個字,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字是怎麼拼出來的,不是意識它的直接讀音。如從開口學說話,就會叫「爸爸」「媽媽」,當見到這兩個字,老師會去拼這個字「ba ba」「ma ma」,勢必造成孩子重新去學這個兩個字的讀音。不是通過字義了解讀音,而是用一個毫不相干的字母去拼。給學生的大腦奠定一個機械的思維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開發。會讀爸媽,可總不明白爸爸的作用和媽媽的偉大。在教學上也擴大了老師的描述量。這就是漢語拼音推廣以來,我們的孩子智力和國外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驗證了「錢老之問」,幾十年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頂尖科學家的根本原因。

二、字的標音用音源字(借音字)還是用拼音有助於記憶和理解

漢字的讀音來源80%是模擬自然發聲。不同的區域影響著漢字的發音,所以,產生了很多地方方言。為了便於交流,推廣普通話,把漢字的讀音硬性規定下來。使得人們錯誤的認識「漢語就是普通話,學習漢語就是學習普通話」。尤其是那些來華留學的外國人,學了幾年的普通話,就認為是學好了漢語,離開北京到了中國的某些偏僻的地方,什麼也聽不懂,發出了強烈的懷疑聲:「地方話是不是漢語?」。有種被騙的感覺,認為自己白學了漢語。漢語是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的。漢語系中地方話的紐帶是漢字,離開漢字就沒法把不同區域的地方話聯繫起來。

在漢字的形成過程中,相同的字並不是都產生於同於區域,不同的區域所造之字描述相同事物採用了不同的參照,讀音會有一定的差異,如上學的「學」,有的地方讀「穴」,有的地方讀「曉」,都有道理。相同的過程有的用一字,有的用兩字,如整理文件的「整」,有的用「折騰」,都源於他們的本義是相同的,都是梳理柴草樹枝,將樹枝柴草捆起來,擺放整齊;再如旁用「偏房」、輥用「鼓輪」、搞用「顧到」等。這些本義相同,由於地域不同產生的漢字,表現成不同的漢字形式。如果把這些字理教給學生,就非常易於記憶。

漢字的讀音來源於擬音和借音。漢字的讀音400多個音節中,80%來源於自然發聲,相同相近讀音的字是由密切關係的,是有音同意近的原理。借音字有兩類,一類借單字的音,如「仝」和「同」,讀音相同,意義相近。「仝」是擬聲字,模擬打夯,夯落地,放出的「嗵嗵」聲,同借「仝」,打夯要按口號一致,共同用力。含有一類是借兩字的切音,如長借「朝陽」、山借「石尖」等,知道這些就會明白古人教漢字識字是怎麼教得了。所以,原來的私塾先生,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教會孩子識文斷字。為什麼現在孩子識字用的時間很長,原因就在於用拼音識字的弊端,把漢字當作了外文符號。丟失了漢字應有的科學體系,盲目去追求單一的讀音,用沒有任何關聯的字母去標音識字,必然會造成「會讀不懂義」的普遍現象。

、三、字源識字和拼音識字哪個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孩子出生,跟媽媽呀呀學語,有的孩子6個月開始會叫爸爸或媽媽。到三歲左右就已經很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受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形成地自然優勢。這是人類母語形成發展的自然規律。就是一些動物也有交流的聲音表象。所以,對多數孩子來說,母語是自然生長過程中形成地最基本的技能。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是漢語,一些生活中的漢語言是孩子自然生長過程中非刻意訓練形成的。那麼和母語對應的漢字,只是我們語言交流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記錄語言的一種符號。開始那些常用的簡單的漢字,也是來表示那些簡單的語言的。在孩子的思維中,已經明白什麼是一二三或爸爸媽媽,父母或老師會告訴漢字這個字是什麼?在孩子的大腦中就像教孩子認識物品樣,這是電視、電話樣,他們語言體系中已經有了這些字的概念。沒有必要再去用字母去拼讀。所以,有的孩子在3-7歲就認識千字以上。拼音在他們的腦子中根本是不存在的。

當孩子7歲左右上小學後,撇開已經掌握的母語,重新開始用拼音識字。用一種未知的符號,毫無意義的符號,去認識漢字。雖有意義關聯,可是中間有個無意義的符號間隔,讓思維意識過程存在間隔期,看起來似乎沒有影響,實際影響深遠。它改變了我們孩子認識漢字的思維方式,把漢字當字母記憶;它浪費了孩子認識漢字意義的思維時間,把三年應該認識的字變為六年;它失去了我們東方民族認識文字的天然優勢,依據「音形義」一體去記憶優勢。現在的孩子本來就錯過了黃金識字的時期,錯過了最佳的記憶年齡。進入小學後,又不按中國人識字的方法去識字,撇開母語採用無意義的字母去識字,把學習普通話的發音當作識字方法,把標音方法和識字方法混為一談。

四、字源識字和拼音識字影響孩子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

孩子出生後,某些醫院的護士為了推銷某種奶粉,讓孩子不去吸取自己的母乳,而是首次餵食自己推薦的品牌的奶粉,就會造成孩子對該品牌奶粉的依賴性,達到推銷的目的。這種現象說明什麼問題?最初的味覺是孩子接收的最理想的感覺。同樣,兒童識字也一樣,當他們從開始識字就用拼音,他們的感覺認為拼音就是理想的唯一的識字方法。在他們的意識中,就會形成依賴拼音識字,利用字母去拼字就成了他們獲取識字的唯一方法。在母語和漢字之間,去機械地去拼讀,再也不去思考漢字的音形義之間的關係和漢字的獨有的科學體系。用一種機械的、公式性的外文拼詞的方法取代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的識字方法,改變了我們華人的多點透視的思維方式,即從音形義三方面識字的思維方式。減少了孩子從小「多點思維」的東方人的思維活動,影響了我們孩子智力的發揮。

如老師教學生認識「山」這個字,只是用拼音教會學生發音「shan」,然後再用描述性的語言去說明山的特性,或展示山的圖畫。因山的特性多數孩子已經基本明白,字音在孩子的大腦中已經存在,去拼的結果只是矯正了孩子的發音,起了推廣普通話的作用。對理解山的意義,沒有多大幫助。如果用傳統的筆畫和音源去教學生認識「山」這個字。先讓學生先理解「山」字中筆畫的意義,豎折「」表示山的形狀為高低起伏的弧形,或圓形的山頂、山頭等;兩豎「〢」的高低不同,表示縱立的山高度不同,印證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山的畫面。從讀音上,山是借「石和尖的切音」,來說明山是由石頭組成的,尖表示山的形狀為「下粗上細或上小下大」的尖狀結構。

再如「秀」這個字大家都知道本意為禾苗吐穗的過程,喻意為美麗、聰慧。禾作為本體,孕作為喻體(「乃」為「孕」的省形),禾苗吐穗的過程就像女人懷孕樣,慢慢地鼓起肚來(構形會意)。古人把女人能懷孕認為女子健美的一方面,現在多數人還這樣認為。當我們先人造好這個字後,還要給他起個名字,就像生個孩子要給他起個好的名字樣,如姓張的叫「張偉」的特多,就是希望孩子將來成為偉人。這個秀字造好後,還不能完全體現禾苗吐穗的過程,就借了衣袖的「袖」的音(借音補義),禾苗吐穗就像手從長袖中出來樣,完善了秀穗的過程。理解了「秀」這個字,就很容易理解「繡和鏽」,讓學生觀察下針繡品的生產過程和金屬生鏽的物品和過程,三個過程肯定有一個什麼相似的現象?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秀」字,更重要地理解了作物生長和女人懷孕的相似現象。如果採用拼音去教學生認識「秀」這個字,先會去拼讀「xiu」,再去用秀的演義去描述,讓學生理解秀的意義。這個過程沒有孩子思維考慮的過程,把孩子天生那個「為什麼?」給抹殺在最初的識字過程中,影響了孩子智力開發。

用音源識字,是我們東方人具有的天然屬性,可以發揮孩子的發散思維,提高孩子思維能力,加深對漢字音形義的理解。用什麼方法識字的方法對孩子智力的開發和早期思維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上僅是自己的認識,肯定有偏激之處,敬請各位朋友斧正!

相關焦點

  • 用拼音識字的不足逐漸顯現出來了
    會讀爸媽,可總不明白爸爸的作用和媽媽的偉大。在教學上也擴大了老師的描述量。這就是漢語拼音推廣以來,我們的孩子智力和國外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驗證了「錢老之問」,幾十年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頂尖科學家的根本原因。四、字的標音用音源字(借音字)還是用拼音有助於記憶和理解漢字的讀音來源80%是模擬自然發聲。不同的區域影響著漢字的發音,所以,產生了很多地方方言。
  • 中華字通為放棄拼音識字恢復字源識字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保證
    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由原來的先學拼音,再開始學習識字,變為先識字再學拼音。可能教材編者意識到,拼音識字的不足,想恢復到從前的先識字,再學拼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小學課本雖有拼音,可多數語文老師不會拼音,教學生識字還是傳統的直接讀音的方法。用會讀的字,來標註生字的讀音。普通話中字的聲調更沒有進入學生的課程中。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讀音及其音調逐漸被重視起來。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而想要學習中國文化,就必須要精通漢字。我國漢字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倉頡造字。經過多次的演變,才發展成為如今的漢字。現今的漢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中國的漢字種類很多,比如多音字、形近字、近義字等等,想要徹底的區分他們實屬不易。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這些方法太高明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 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漢語和英語是用什麼具體方法來標記語音?
    為了標記語音,人們採用過很多種方法。《漢語拼音方案》和《國際音標》是目前兩種音素化了的注音方案,也是目前最為科學的兩種方式。1、國際音標國際音標(英語: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縮寫:IPA),早期又稱萬國音標,是一套用來標音的系統,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表示方法。
  • 「先識字」和「先學拼音」的孩子,入學後有差別,尤其是這3方面
    這個先後順序的不同,對孩子來說又有什麼差別呢?一、學習拼音的效果不同二三十年前,家長對英語啟蒙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學齡前和剛上小學的孩子很少有學英語的,所以大部分的孩子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最後學英語。所以一些先學拼音的孩子,往往在識字階段會過度依賴拼讀,缺少學習漢字的意識,記憶漢字書寫、讀音等方面效果會較差。而先學漢字的孩子,以識記為主,拼音作為輔助方法,學習漢字和拼音的效果都會更好。
  • 孩子是先識字還是要先學拼音呢?這兩種有什麼區別
    我們這代父母上學的時候,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學生字,我記得我一年級的時候基本遇到生字都是用字典查一遍,按照上面的讀音來念的。不過,現行的「部編本」語文教科書中將拼音和識字的順序做了調整,變成了先識字、後學拼音。
  • 小學語文第一課,看似簡單的六個字不要忽視識字方法的學習
    雖然一年級的學生年齡比較小,但是在幼兒園的幾年學習中也認識了一些漢字,在學習拼音之前編排識字部分其實是關注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讓學生的學習前後聯繫。一年級最開始的漢字學習就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漢字學習的樂趣,根據漢字的讀音有效突破拼讀難點,使拼音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他曾編寫了《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和《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用切音字來拼寫官話。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會議一直開了3個月,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正式的漢字拼音,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幼兒園都要學的東西現在的漢語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話(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中文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 小學階段做好識字積累,「四會字」該怎麼學?語文老師教給你方法
    事實上,並不是老師不講拼音,而是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要為識字做好服務和準備了。過去的語文教學有「四會字」,也就是一個字要會認、會拼、會用、會寫,現在有一類字和二類似的區別,其實也是對四會字的一個分流。也就是我們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要多認字少寫字,為了儘快對識字量進行積累,可以幫助學生們早一點過渡到閱讀。
  • 羊山新區低年級拼音、識字寫字教學觀摩展示活動
    這節識字教學充分融合了多種識字方法,幫助孩子加深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激起孩子自主識字的願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張老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會了學習知識的方法,點燃了學生識字的「火焰」。《坐井觀天》是一則生動有趣又蘊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孫老師語言親切自然,感染力強,將識字學詞、理解內容、練習表達融入到趣味盎然的語境中。
  • 小學前要認700多字!你家寶貝達標了嗎?這幾個識字方法學起來
    這條新聞一出來,什麼詩和遠方統統都被家長們拋到了腦後,家長們都在忙著怎麼思考讓孩子認識這700個字呢?但為什麼專家們總是說強調讓孩子有一定的詞彙量呢?其實讓孩子認識這些字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用對方法,以下兩種方法,不僅可以讓孩子擁有豐富的詞彙量,還不用佔用孩子太多的時間,也可以讓孩子擁有詩和遠方。
  • 低年級識字任務重,學起來很累?掌握這些方法,輕鬆學漢字
    從一年級上冊開始,就可以教給孩子記字方法,我整理了一下,常用的記字方法有這些:一、加一加,減一減這是學生最容易掌握的識字方法。二、根據字理識字 字理識字就是根據漢字構字的表意性的特點,從漢字構字原理上對漢字的音、形、義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識字能力,感受漢字深厚的內涵。
  • 一年級識字1600,布布識字洪恩識字和悟空識字,到底哪個更好用?
    除了識字板塊,還有歡樂谷(闖關遊戲)、階梯閱讀(電子繪本)和識字寶典(漢字庫,可做複習用),但是大多數都限付費課程。布布識字共201節課,內容包含1600個常用漢字,515個原創動畫,1600個漢字小故事,3200個詞句拓展和67集神話故事。布布識字的學習字數為1600,符合2019年最新修訂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的識字要求,且識字內容也與一年級教學內容相符,課程適合3-6歲孩子用來做幼小銜接準備。
  • 「我家孩子先學拼音,後學漢字怎麼了?」這幾個微差父母別不重視
    拼音需要的基礎高於漢字事實上,在小學新課程標準中,小學一年級的學習正處於兒童適應期,此時教師將對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法進行巧妙的微調,使孩子們逐漸適應小學的生活。實際上與漢字相比,拼音應該更抽象。此前,教育部也發現,孩子剛上一年級就很難直接學習拼音知識,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孩子在二年級時因為拼音而落後,導致對語文科目厭學,甚至放棄等等。
  • 如何教孩子識字?1500字是個坎!會用繪本引導孩子識字,就夠了
    孩子始終是要上學的,那麼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識字呢?又怎麼教孩子識字呢?很多家長一提到教孩子識字就會不自覺有點焦慮,甚至在老一輩眼中,孩子的早教,就是為了讓孩子提前識字和寫字。我家孩子的奶奶就是這樣,只要看到我陪3歲多的女兒讀繪本,她就催促我說,你趕緊教她認字啊,光給她念故事聽有什麼用?又不識字,又不會寫。這就是現實中,一部分家長對孩子識字態度的典型看法。其實,她不知道,從零開始教孩子識字,也是需要科學的操作方法的,不然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