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次韻、和韻?蘇軾的楊花詞,為什麼能被評為和韻第一神作?

2020-12-21 果果職場情商課

次韻,也叫步韻,是和韻的一種形式。和韻,就是用他人詩詞的原韻去寫詩。和韻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和元稹之間和詩早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到了宋代更加盛行,詩如此,詞亦如此。

南宋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一首次韻中非常好的作品,可以說是世間少有。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

蘇東坡除了寫楊花的姿態傳神之外,還暗喻了思婦情懷。不管是狀物還是抒情,都渾然一體,為我們創造出了一種空靈而纏綿的美境。堪稱和韻中的第一神作。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詞吧!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一開篇就看到了不凡之處,「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準確地說出了楊花的精髓。說楊花似花非花,的確,楊花色淡味小,如果你不仔細觀察,還以為是一隻醜陋的毛毛蟲呢,但是楊花也跟其他的花一樣,雖然不起眼,但也代表著春天的到來。「無人惜」暗示楊花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的情誼。

詠物不至於滯於物,蘇軾的想像大膽,把「無情有思」的抽象畫作了實際的生命:一個在春日裡的思婦,這位思婦寸寸柔腸都被思念折磨的殆盡,一雙嬌眼在春夢纏繞而困極難開。

蘇軾在這裡,已經將楊花和思婦的形象合二為一,讓人傻傻的分不清楚。

「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可以說是妙筆,既寫出了思婦之神,又寫出了楊花之魂,兩者已經難捨難分。一場春夢神魂飄揚,萬裡尋郎沒有結果,又被黃鶯的叫聲驚醒,纏綿哀怨有輕靈飛動,和楊花隨風飄舞,欲起旋落非常的相似。

接下來蘇軾用落紅陪襯楊花,表現了對楊花的憐惜,也有對思婦的憐惜,「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以新奇的誇張手法,巧妙運用數字傳達了詞人無盡的惜花傷春之情。惜春、嘆人、詠花,三者交融,更是將詠物抒情推向了高潮。

最後,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結尾,乾淨,不囉嗦,讓人回味無窮。流水比作淚水,映帶出空氣中飛舞的楊花,真真假假,妙趣橫生。

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尤其是在仕途上很不順利,但是作為一個詩人,蘇軾的作品還是很值得後人傳唱的。

蘇軾的詩詞能讓我們治癒自己的內心,當你親身感受到他的人生經歷的時候,你也會感受他的豁達和上進,讓人受到鼓舞。

今天給大家推薦《蘇軾詞傳》,這本書收錄了蘇軾的經典詩詞,用詞表露嬉笑,品味作者的人生經歷,有悲歡離合,有歲月滄桑的厚重,無意間衝擊著你的內心。

書中文筆華麗而不浮誇,除《蘇軾詞傳》外,還有《李清照詞傳》、《辛棄疾詞傳》等等一共六本。

世面上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做男人,要讀蘇軾、辛棄疾的詩詞,豪放大氣,做女人要讀李清照、納蘭容若的詩詞溫婉端莊。

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真實的他們,就來讀一讀這套詩詞吧,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其次就是了解一下,什麼事「次韻」,因為這首詞作的小序中寫道「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最後再進行全詞的解讀。這樣的話,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作,更好地體會詞人的感情。《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創作背景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春三月。蘇軾因為「烏臺詩案」的原因,遭到政敵的排擠和打擊,被貶謫黃州。
  • 和韻之美|蘇軾《水龍吟》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 蘇軾的這首楊花詞美輪美奐,詞意情景交融,將惜春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其次,就是了解一下,什麼是「次韻」,因為這首詞作的小序中寫到「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所以很有必要解釋一下「次韻」這個文學名詞。 最後,再進行全詞的解讀。這樣的話,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作,更好地體會詞人的感情。《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創作背景。
  •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一百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又第九句第一字並是領格,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⑵次韻:用原作之韻,並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稱為次韻。章質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時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常與蘇軾詩詞酬唱。⑶從教:任憑。⑷無情有思(sì):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
  • 蘇軾《水龍吟》中,恨西園落紅難綴,如何理解?
    前言這三句出自蘇軾的《水龍吟》,以一首以次韻形式寫成的楊花詞。這裡比較令人狐疑的是這個「綴"字,單獨看這首詞不是太好理解,需要結合章質夫的原詞,以及蘇軾的這首詞的上下語境來分析。下面先分別欣賞一下這兩首的原貌。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六至三八則)詠物神作之比較
    至於王國維講的「隔著霧看花」算是一家之言,閱讀喜好和審美體驗不同而已。〔三七〕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蘇軾《水龍吟》詠楊花,是和韻,然而卻如同原唱;章楶(jié)的詠楊花詞,是原唱,然而卻如同和韻。
  •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蘇軾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作者:蘇軾  朗誦:妍婷姝霜餘已失長淮闊
  • 閒來無事,自娛自樂,次韻大神蘇軾的七言絕句《贈劉景文》
    唐詩宋詞近來閒來無事,每日閒暇時翻閱《唐詩宋詞鑑賞》,拜讀到大神蘇軾的詩詞。這裡自娛自樂,次韻大神的《贈劉景文》,寫一首自己的拙作,請大家多多批評 傲霜菊使用七言絕句中的平起首句不入韻式,其格律要求如下: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 秦觀1首詞引起詞壇轟動,蘇軾等人爭相應和,卻無人能超越
    這首詞在秦觀在世時,就在文人中造成很大影響,引起了詞壇轟動,特別是蘇軾、黃庭堅、晁補之在內的「元祐黨人」,被貶往各處,對於秦觀這首詞所要表現的情緒感同身受,於是紛紛依此詞寫下次韻作品,也就是按秦觀詞中的韻字和用韻的次序寫下的應和詞,成就詞壇一大盛事。但無人能夠超越秦觀詞,我們這就先來看看他的詞。
  • 書法中的「陰」「陽」和「韻」
    但「結構」一定要嚴謹、要符合自然規律,一定要「美」、要「漂亮」,體現柔和、彈性和韻味,展示「陰柔」的美,使相遇的人能有「回頭率」,不看則是有病。這如同唱歌,好的歌曲一定要好聽的,其聲音要圓韻、要美,以吸引欣賞者。三、「剛柔相濟」是陽剛的「線條」和陰柔的「結構」的柔合,達到的一種完美。「剛柔相濟」這四個字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做好,卻很不容易。這依靠長時間的積累、柔合才可能達到的。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一韻
    「東」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 北宋時官修的《廣韻》本有206韻,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將206韻合併成107韻;後來平水人王文鬱又縮減為106韻,這106韻就被稱為「平水韻」,也叫「詩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
  • 《平水韻》的意義和使用方法
    要了解古詩詞作品,離開《平水韻》會理解誤差。 第一,押韻誤差。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古人寫詩有不押韻的作品?詩是韻文,只要是稱作詩的,必然在當時的發音中是押韻的。但是由於元朝的文化難移,導致唐宋中原語音被打壓,一直到現在都是以北方口音為主的普通話,大量的發音發生了變化。
  • 五律十韻·端午(竹榭)
    五律十韻·端午(次韻)洗雨鄉關三萬裡,鄉夢月乘巡。遺落桃花雨,銜來步履茵。 重午還需數,賢思已漸醇。 九問尋辰宿,遠遊揖洛神。 向水拋香蒲,向東覓楚臣。 楚魂風以遠,楚魄月垂綸。 一介蘭芝骨,一襲杜若身。 離人棲鳳驛,騷客在雲津。 蒼梧秋與伴,瀟湘雨為鄰。 生我仙風骨,安來歲月貧。五律十韻·端午——依韻夢竹七小齡童久慕謫仙李,尤憐正則均。
  • 為什麼《笠翁對韻》中「一東」、「二冬」部韻母讀起來沒有區別?
    這話問得,在古代要是沒有區別,為什麼要分成兩個韻部呢? 在平水韻之前,這兩個韻部的發音肯定是有區別的,而且應該還比較明顯。也就是在當時的官話,即中原口音之中。直到今天,我們去南方聽某些地方的特別老的方言,可能這兩個韻部的字發音還有區別。
  • 【每日詩詞】水龍吟 —(宋)蘇軾
    水龍吟(宋)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 蘇軾和徐凝,這兩首詩詞有沒有借鑑關係
    蘇軾寫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詞,其中關鍵的地方就是借鑑模仿徐凝的。這首詞就是《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 詭神詩話:七絕·夏日午後自嘲,用韻平水韻平聲六麻
    詭神詩話:七絕·夏日午後自嘲,用韻平水韻平聲六麻。 作者自註: 1、格律:七言絕句仄起入韻,格律基本要求: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 彤嫿新韻和唐宋詞之心有靈犀(歐陽修篇)
    和幾曲歐陽永叔的詞。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65歲卒,諡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