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2020-12-17 騰訊網

自古以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任誰也逃不脫這個「真香定律」,尤其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據《明史》所載:「明初四大案」後,明朝的開國功勳幾乎被朱元璋屠戮殆盡,只餘三三兩兩!「明初四大案」又稱「洪武四大案」,分別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

四大案過後,當初與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兄弟」十不存一,湯和是憑藉與朱元璋幼年的交情以及適逢其會的「激流勇退」才得以倖存,而劉伯溫則是憑藉一首詩得以保住性命的!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洞天福地出人傑!

劉伯溫原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1311年出生於浙江青田武陽村,從「風水」的角度來說,這可是一塊寶地,尤其是青田縣境內的南田山更有「南田福地」之稱!《洞天福地記》中有相關記載:「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正如王勃在《滕王閣序》所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傑出的人出生在靈秀之地,而靈秀之地又因「偉人」而更為鍾靈毓秀!劉伯溫就是青田縣「產出」的傑出人物,青田縣也因其名聲大噪!

劉伯溫天資聰穎,頭角崢嶸,自小就有「神童」之稱,十二歲考中秀才,十四歲讀《春秋》,十七歲開始系統的學習「程朱理學」,鑽研儒家學問,二十三歲赴元大都參加會試,高中進士,三年後出任江西高安縣丞,在任期間肅清吏治,造福一方,後因受排擠打壓憤而辭官,隱居山野!

「三顧茅廬」,請君出山,定鼎天下大勢!

1360年,朱元璋於應天稱王后,派人將劉伯溫請來,劉伯溫早聞朱元璋大名,又觀其有「帝王之相」,便留在朱元璋身邊擔任謀士,輔佐朱元璋剿滅陳友諒,擊潰張士誠,又參與制定了「滅元大計」,使得朱元璋能夠「勢如破竹」,青雲直上。

最後於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1368年登基稱帝,定都應天,國號大明,大明王朝自此建立!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並在「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青田縣鄉民受益匪淺,無不感恩戴德,頌讚劉伯溫之名!

正如上文所提,青田縣這個「洞天福地」誕生出劉伯溫這般「驚世鬼才」,劉伯溫反過來又使青田縣得享實惠,雙方「互惠互利」!

明朝建立之初,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制定軍衛法,整肅綱紀,使得這個新生的政權得以迅速站穩腳跟,度過「彷徨期」,這期間朱元璋頗為信賴劉伯溫,甚至對其言聽計從,但隨著劉伯溫與李善長的交惡,以及「求雨失敗」,劉伯溫開始失寵,不久告辭還鄉,後來雖又被徵召入京,卻已經與權力中心愈行愈遠!

君臣離心,告老還鄉,寫詩保命

1371年,劉伯溫再度告辭還鄉,徹底遠離朝堂,沒幾年即身患重病,不良於行,即便如此,多疑的朱元璋仍然沒有對劉伯溫放鬆戒備,時常派人打探虛實,深怕劉伯溫患病是假,韜光養晦,圖謀造反是真!

劉伯溫何等人物,早知朱元璋不會輕易的放過他,於是決定以「假死」來安撫朱元璋的「多疑病」!一日,朱元璋再度派人去探查劉伯溫的狀況,探子剛到村口,就聽到村內敲敲打打,哀樂齊鳴,一打聽才知道是劉伯溫突然暴斃,探子立即返京,將消息告知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消息後先是鬆了一口氣,緊接著又眉頭一皺!「不對,劉伯溫絕不會如此輕易死去」,為了一探究竟,朱元璋決定微服私訪,親自去看看劉伯溫究竟是何狀況!

朱元璋出京後一路快馬加鞭,沒幾天就到了劉伯溫的老家,正欲進村時,忽然瞥見村口有一間破廟,不由得想起自己當和尚的那段歲月,雙腳不由自主的走入了那間破廟,剛進廟門,朱元璋就在牆上看到一首詩: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來多少英雄輩,得道多助失道亡!

默念幾遍後,朱元璋轉身就走,離開劉伯溫的老家,自此再也沒找他的麻煩!劉伯溫因此保住性命!

小結:

劉伯溫寫詩保命與曹植作《七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借詩明志,且都達到了相同的目的:保住了性命!

正如劉伯溫在詩中所言,大千世界何其寬廣,皇帝您貴為九五至尊,何必偏偏要和我這個糟老頭子過不去,從古至今多少英雄豪傑都是敗在了「失道寡助」!

朱元璋也並非鐵石心腸,看罷全詩自然懂得了劉伯溫的一片苦心,因而轉身離開,不再計較!而劉伯溫的這首「保命詩」也因此流傳下來,青田縣幾乎人人會背!

參考資料:《洞天福地記》《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想要殺劉伯溫,劉伯溫卻用一個字保住了命,這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皇帝在自己的政權和百姓都比較穩定,沒有什麼動亂的時候都會想辦法除掉之前培養起來的人,特別是有能力的人,這就叫「卸磨殺驢」,為了政權以後能夠長遠的發展下去,這樣做還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因為這些人有本事把自己推到這個皇位上,自然也是有本事讓自己的子孫從這上面下來的,這種濫殺功臣最出名的就屬朱元璋了。
  • 朱元璋宴請群臣,剛把三個硬菜端上桌,劉伯溫就被嚇得不敢動筷
    這幫功臣都是跟著他南徵北戰一路起義過來的,很多人數次救過朱元璋的命,所以朱元璋對他們還是比較有感情,雖然這些人在開朝後居功自傲經常忤逆朱元璋的旨意,可朱元璋並不想對他們趕盡殺絕,於是就設宴想要給他們提個醒。
  • 朱元璋用大碗把咬過一口的燒餅蓋住,讓劉伯溫猜,由此誕生一千古奇...
    這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內殿吃燒餅,才咬了一口,就有內監通報:「國師劉基覲見!」朱元璋一時心血來潮,決定捉弄一下劉伯溫,於是把咬過一口的燒餅用大碗蓋住。劉伯溫一到,他就讓他猜碗中物。劉伯溫掐指一算回答:「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是被您咬過一口的燒餅」 朱元璋驚嘆道:「沒想到我朝之中竟有像愛卿這樣博學的異人,真乃我大明之福啊!」隨後君臣雙方就著這個燒餅展開了更深一步的交流和探討。
  • 劉伯溫去世前,給皇宮裡送去一筐魚,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可以朱元璋要想吃魚的話,身邊就會有人讓他吃到,又何必大費周折的讓劉伯溫送給他魚呢?劉伯溫給朱元璋送魚究竟有何深意呢?而朱元璋真的就如歷史所說十七年之後才明白朱元璋的深意嗎?這就要從劉伯溫對朱元璋的重要性開始說起了。1360年,劉伯溫被朱元璋請去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做了朱元璋的謀臣。
  • 他是杜甫的粉絲,被朱元璋逼瘋,名字鮮為人知,有首詩人人會背!
    難怪清代著名詩人沈德潛在《明詩別裁集》中稱讚此詩為「天籟」。袁凱的《京師得家書》,也因此入選小學語文課本,成為小學生的必背篇目。4/羈旅鄉愁斷人腸正是懷有一顆戀鄉思歸的心,袁凱的許多鄉愁之作才會如此動人。比如他的《客中除夕》, 當是作於元末明初戰亂之際。
  • 朱元璋的嶽父入宮探望女兒,為何會被賜死?
    胡美:從功臣到皇帝嶽父還未成為皇帝之前的朱元璋,是一個很寬容大度的領導者。公元1361年,此時距離朱元璋建立皇明還有七年的時間,這一年,朱元璋招降了當時隸屬於陳友諒的江西地區的行省丞相,也就是胡美。朱元璋一開始對胡美很大度,胡美提出帶兵投降,經過劉伯溫的提示,朱元璋應允。
  • 劉伯溫斬殺了多少龍脈?後果怎樣呢?來看看
    劉伯溫為了確保朱家天下,到全國各處找龍脈,並把它們斬掉.當他回到朱家的墳院時,看到好多條龍在爭鬥.這是因為把全國各處的龍脈都斬斷了,龍無處藏身,都跑到朱家的墳院來了.劉伯溫報告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將其它的龍全部斬除.於是,劉伯溫開始斬龍,斬得眼花繚亂時,不慎也將朱家本院的老龍也斬殺。於是,朱家天下,後來也失去了。
  • 劉伯溫死後還施一計,讓朱元璋死不瞑目,耍了他和他的後代300年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和諸葛亮都曾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為劉大耳朵三分天下鞠躬盡瘁,劉伯溫為朱元璋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 朱元璋的詩你讀過幾首?原來這些霸氣名句,都是出自朱元璋之口
    乾隆一生寫詩四萬多首,創歷史之最,卻沒有一首堪稱精品,朱元璋僅有36首詩傳世,卻散發出捨我其誰的王者氣概,筆者從中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五篇,以供各位讀者一睹他的千古帝王風採。朱元璋少時趕上元末大饑荒,父母雙亡,無家可歸,夜宿室外是常事,以天為帳、以地為氈確實是對他早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但是,窮苦的生活非但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愈加鬥志昂揚,他不僅要豐衣足食,還要將這偌大的天下盡收囊中,山河在腳下,社稷在心中,他就是天生的王者。
  •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功臣,為什麼封爵沒有他,最後還是中毒而亡?
    劉伯溫曾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為什麼最後沒有被封爵,還被害死?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是明代開國功臣。曾為朱元璋得天下而出謀劃策,論功勳劉基不說排第一位,名列前茅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朱元璋殺人之多,牽連之廣就比較罕見了,胡惟庸案前後被殺三萬人,空印案和郭桓案牽連被殺的超過七、八萬人。難道朱元璋是個殺人的瘋子?非也,朱元璋對待蒙古平民都幾乎一視同仁,為何要為難那些官員呢?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其一舉一動都有著明確的動機。明朝開國功臣中戰將如雲,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傅友德、郭興等等。
  • 朱元璋何時登基天氣晴朗,劉伯溫是怎麼算出來的?專家解釋不了
    實際上,他沒有那麼厲害,說白了就是朱元璋的智囊。當然了,有一件事,他算得非常準,那就是朱元璋何時登基天氣晴朗。劉伯溫是怎麼算出來的?專家解釋不了。兩人剛剛見面交談時,劉伯溫就給他說了十八策,朱元璋看出了此人有本事。最開始劉伯溫沒有太得到重視,後來隨著朱元璋被聯合夾擊,劉伯溫這才發揮出了自己的作用。太平被攻破,劉伯溫說道:「對東邊張士誠應該送禮,對西邊陳友諒應該誘敵。」朱元璋聽到這個計策覺得非常好,於是讓劉伯溫大膽去做,劉伯溫直接排除降將詐降,擊潰了陳友諒部。
  • 明朝一書生,在畫上寫了一首詩,朱元璋看後大喜:封為四品知府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臨海(今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有個書生,姓趙,史料沒有記載他的名字我們姑且稱他為趙某。趙某在京城的太學讀書,此人才華橫溢,出口成章,是個飽讀詩書的大才子。有一次,趙某曾經應邀在一個侯爺家中做客,酒足飯飽之後,他在侯爺家中懸掛著的《蠶婦圖》上,題寫了一首詩:「蠶未成時葉已無,鬢雲撩亂粉痕枯。宮中羅綺輕於布,爭得王孫見此圖。」
  • 這位詩人籍籍無名,寫了一首詩卻傳唱千古,現如今人人都會背
    不過也有的詩人和李白、杜甫、王維他們比起來並不出名,寫的詩也不多,但是卻能夠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共三十六句,比較沉長。但是每四句一換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且非常的連貫。並融合了詩情、畫意、哲理,稱得是上上之作。
  • 劉伯溫為何總愛冷言冷語?這三大場合潑朱元璋冷水,原因有二
    雖然朱元璋能夠成功問鼎天下,劉伯溫著實功不可沒,但由於幾乎朝夕相處,朱元璋也很不幸地「享受」到了劉伯溫這種無時無刻不在的悲觀情緒帶來的不快,而且在朱元璋興致頗為高漲的三次重大場合,劉伯溫也毫不留情地給朱元璋當頭潑冷水。朱元璋稱帝建國後,1370年農曆十一月首次封爵三十六人,而謀斷天下、位列「文臣第一」(正德帝之評價)的劉伯溫卻無緣其中,不得不說也是劉伯溫這種「孤傲的悲觀」讓朱元璋心生不滿。
  •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非咬一口燒餅?竟是隱藏800年的預言
    作為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他對明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他的成功也得益於朱元璋賞識,據說在劉伯溫剛來到朱元璋身邊的時候,朱元璋是沒有將其看在眼中的,後來因為一場戰役,劉伯溫發揮了其極強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謀略,並且取得了勝利,這才被朱元璋重視起來。
  • 劉伯溫真的是預言家嗎為什麼不預測自己
    劉伯溫」貧者一萬留一千, 富者一萬留二三, 貧富若不回心轉,看看死期在眼前以上文字是大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用碑刻形式留下來的一段話。因為劉伯溫思維縝密足智多謀,且精通奇術神機妙算,所以很多人相信這是劉伯溫為現代人留下的神奇預言。說他早在600年前就預言了今年的新 冠 及其對世界產生的破壞力,而且是時間也對,」十月天」嗎?農曆的十月不就是公曆的十一月份嗎?眾所周之武漢。真的是有這麼神奇嗎?
  • 朱元璋內心很自卑:決不允許他人嘲笑皇后腳大
    朱元璋的夢想是建立家天下的格局,將20多個孩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並具兵權。但他十分擔心開國功臣們會篡奪自己的江山,對他們欲盡除之而後快。由於這些「心魔」的作用,久而久之,朱元璋出現了典型的焦慮型神經症表現,如嚴重缺乏自信、疑神疑鬼、極度敏感、易生妄想等。為了緩解其焦慮,朱元璋還開創(恢復)了許多慘無人道的刑法,其野蠻殘暴程度超過了歷代君王。
  • 節儉的朱元璋,用一桌素菜宴群臣,劉伯溫見狀趕忙找藉口離開
    朱元璋不同於大多數皇帝,他常給人一種殘酷的印象。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登基後建立的錦衣衛。 因為大多數皇帝出身高貴。而朱元璋出身草根,曾當過乞丐。所以朱元璋從小就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朱元璋生活非常節儉,而且對奢侈的生活非常反感。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在明代開國功臣中,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非常大,說他是「能掐會算」的神人,有「前知五百,後知八百載」之能,所以,人們常常將他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相提並論。這樣的能臣幹吏,理應受到重用,那麼,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給予了劉伯溫什麼樣優厚的待遇呢?他所得官職,與現在相比,又相當於什麼級別呢?
  • 五位千古英主,每人一首霸氣帝王詩,誰更勝一籌?
    武則天:《催花詩》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全唐詩》收錄此詩時並有詩序,原文是:「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