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友在19樓網站發帖,說自己遇到一件難事,樓下人家裝了「震樓器」,一個星期了,每天晚上從8點多一直震到凌晨1點……發帖人陳女士,90後,來杭州10多年,上大學、上班、安家、結婚、生子,今年買了新房,正在裝修,現在和老公臨時租房住。夫妻倆白天都上班,3歲寶寶婆婆在帶。
資料圖 張群琛 攝
今年7月,陳女士搬進現在的出租房。入住第二天一早,有人敲門。
打開門,三十來歲一個男的,說自己是樓下鄰居,「他說我們家太吵了,讓我們安靜點。」
「當時他態度還好,講話比較溫和,我有些過意不去,家裡有個娃,正是喜歡跑來跑去的年紀。我就一直說不好意思,以後會注意的。」
陳女士說,從此她對寶寶多了要求,教導她積木玩具收納好,不可以亂扔,在家也不要跑跑跳跳。和老公、婆婆也說了,搬桌子挪凳子都注意點,儘量少摩擦。
「我自認為已經很小心了,」陳女士說,「沒過兩天,一家人正在吃午飯,又有敲門聲。」還是樓下鄰居,「他說你們太吵了,剛剛一直在拉動凳子。」
「我解釋剛拉椅子吃飯呢。沒想到對方說『我要去投訴你們。』我也有點來氣,這麼小心翼翼了,正常居家過日子,一點聲響就要投訴。我回了句,我們已經很盡力減少噪聲了。我老公也說了句,你要投訴就去吧,我們是很正常的居家過日子。」
「那個男的當時也沒多說啥,就自己下去了。我事後反思,當時語氣確實有些強硬。」
陳女士說,接下來的生活,她還是讓家人儘量小心,吃飯挪凳子,儘量抬起來,小孩玩耍儘量引導到爬行墊上。
「孩子最鬧是晚上七八點鐘,我和老公下班回來,小孩子會比較興奮,做遊戲啥的會有較大的動靜。9點過後,孩子基本上就要睡覺。10點之後就從來沒有吵鬧的情況。」
陳女士說,過了4個月,噩夢來臨了。「上周四晚上,我還在公司加班,我老公發微信給我說,貌似樓下鄰居在用震樓器震我們。」
震樓器?陳女士第一次聽說這東西,還上網查了一下。
當天陳女士意外加班到凌晨,回家快1點,並沒聽到樓下動靜。第二天她正常下班回家,晚上7點多,「樓下震樓器已經開了,站在地板上,很明顯感覺到地板的震動。咚咚咚,一聲接一聲,聽著讓人心煩。」
陳女士說,接下來幾天,沒有一天消停的,差不多晚上8點開始,有兩天一直震到凌晨1點多。
「每晚睡覺的時候,女兒總是要問我,『媽媽,是什麼聲音,好吵啊,是洗衣機轉動的聲音嗎?』我哄她睡覺,告訴她是的。」
震樓器震的位置是在陳女士婆婆的房間,「婆婆年紀雖然不大,但她晚上睡眠很淺,前兩年幫忙帶小孩,夜裡總要起來,養成了習慣。晚上有點動靜她就要醒來,這些天她被吵得都睡不好。昨天說頭暈,站不起來,她白天還要帶孩子呢。我也實在沒辦法忍受了……」
我在網上看了下,賣震樓器的商家很多,價格從八九十元到一兩百元不等,賣家很多,買家也很多。
對我提出去現場採訪的要求,陳女士有些猶疑,說家裡有老有小,肯定不想把事情搞大,也沒想過「曝光」或者報警,網上發帖訴訴苦,也是想求助大家,有沒有更合適的解決辦法。
陳女士的煩惱,這些年屢見不鮮。
震樓器其實是一種振動馬達,工業上用來振動篩分,大概四五年前,被人為「開發」出震樓功能。網上檢索「震樓器」,案例很多,全國各地都有。
「男孩每天晚上跳繩,樓下夫婦多次溝通均無果,買來震樓器以牙還牙……」
「樓下要求9點後,不能走路和看電視,樓上不改被震樓器騷擾……」
「青島兩鄰居鬥氣,半夜開震樓器,整棟樓都跟著遭殃……」
我搜集分析了很多「震樓器」事件,發現有幾個共同特點:
1.樓上人家大多有小孩,特別是三四歲到七八歲的孩子。孩子活潑好動,不光經常跑來跑去,還很難人為約束。
2.發生矛盾後,都是樓下先找樓上反映情況,但當他們發現事情並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時,矛盾衝突加劇。而樓上住戶面對媒體和警方時也覺得委屈,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們是正常生活啊……」,而樓下認為樓上的「正常生活」對他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侵擾。
3.「震樓神器」一出現,雙方地位馬上轉換,這下輪到樓上受不了,著急上火,很多人選擇投訴或報警。
4.關于震樓神器的公開報導,基本都集中在最近兩三年。在它出現之前,樓下完全處於弱勢地位,可以說對樓上幾乎毫無辦法——這可能也是「震樓神器」一經面世就迅速風靡,這兩年案例急劇增多的主要原因吧。
5.警方上門除了了解情況和調解,基本都會沒收「震樓器」。因為安裝震樓器是非常明確的違法行為。《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八條規定,製造噪聲幹擾他人正常生活,處警告;警告後不改正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延伸閱讀:
樓上玩滑板車吵人,樓下買震樓器反擊,鄰裡「以噪治噪」
2019年5月12日訊近日,一起鄰裡糾紛在武昌某小區引起了廣泛的爭論。
小區一棟三樓的袁某嫌樓上的王某家太噪,竟買來震樓器反擊。雙方相持不下,事情越鬧越大,對於此事,周圍的鄰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樓上噪音不斷,屢勸不改,就應該想辦法反擊,而更多的人則認為,鄰裡之間以和為貴,以牙還牙不可取。
長江日報記者從該小區獲悉,考慮到當事雙方的鄰裡關係,為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武昌區中南路街人民調解委員會介入調解。目前,當事雙方已握手言和,分別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你吵我也吵,樓下買震樓器還擊樓上
淘寶和京東上售賣震樓器的截圖
事情發生在4個月前。一天晚上,王某和妻子正在家中吃飯,突然,家裡的大門被敲得咚咚響,打開門一看,門外站著一臉怒氣的樓下鄰居袁某。原來,袁某為樓上長期噪音不斷苦惱不已,這次王某的小孩玩滑板動靜比較大,無奈只好上來理論,結果話不投機,兩人打了起來,都受了傷。
上門勸說不聽還打人,袁某一怒之下從淘寶上購來「震樓器」對樓上進行反擊。這次,樓上的王某被震得坐不住了,王某下樓找袁某說理,袁某聲稱,是「以牙還牙」。
雙方爭持不下,事情越鬧越大,小區物業多次協調無果。
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發現,家住三樓的袁某父母年事已高,尤其是母親常年失眠,一直依靠藥物入眠,因此對於聲音特別敏感,只要有一點點聲響,就有可能影響到她的正常睡眠。而樓上鄰居王某的小孩,活潑好動,經常在家中拍皮球、玩滑板,腳步聲、玩具聲和拉門聲不斷,甚至在晚上10點以後仍噪音不斷。
據袁某反映,樓上的噪音不斷,他們全家不堪其擾,曾多次向王某反映問題,可王某並不理會,到後來態度越來越蠻橫,甚至出手傷人。於是出於「想讓他們一家也嘗嘗失眠滋味」的心理,他在網上購買了「震樓器」。
「我家已經在儘量想辦法減輕噪音了。」對於袁某的投訴,王某表示,剛開始接到投訴,他們全家都感到很抱歉,並積極想辦法減輕噪音,可袁某每次都上樓來狠狠地砸門,讓人惱火,上次沒忍住脾氣就動了手,沒想到袁某竟安裝震樓器。
對於這起糾紛,周圍的鄰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樓上噪音不斷,屢勸不改,就應該想辦法反擊,而更多的人則認為,鄰裡之間以和為貴,以牙還牙不可取。
「以噪治噪」做法無法「還你安靜」
考慮到雙方的鄰裡關係,為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近日,武昌區中南路街人民調解委員會介入調解。
「小孩雖年齡小不懂事,可是王某作為監護人,沒有及時履行教育職責,才使一件小事演變成大的矛盾。」調解員範曉軍上門找王某交心談心,根據《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的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相鄰關係。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王某被說服,表示願意積極配合,並想出了一系列減噪措施,如教育小孩不要在家裡拍皮球、鋪減震地毯、購買軟底鞋等。
對於袁某一家備受噪音困擾,範曉軍認為,其處境雖然令人同情,但是其購買震樓器「以噪治噪」的行為卻涉嫌違反了《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的相關規定。
根據規定,使用家用電器、樂器或者進行其他家庭室內娛樂活動時,應當控制音量或者採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對周圍居民造成環境噪聲汙染。違反該規定,從家庭室內發出嚴重幹擾周圍居民生活的環境噪聲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
「使用震樓器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你安靜睡眠,還可能對房屋造成損壞,影響居住安全。」說服了王某後,調解員範曉軍轉頭找到袁某談心,袁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表示將立刻拆除震樓器。
據悉,在雙方達成調解協議一周後,調解員對當事雙方進行回訪。王某家不僅安裝了減震地毯,小孩也穿上軟底鞋,而且帶著孩子看望了樓下袁某家的老人,並誠懇地道了歉,而袁某家震樓器也已經拆除。
「鄰裡之間應該多些包容,『以噪治噪』的行為不可取。」袁某說道,街坊鄰裡抬頭不見低頭見,彼此之間禮讓三尺又何妨,和諧的鄰裡關係離不開每個人,遇上類似情況,應該互相理解,加強溝通。
不能讓熱銷的震樓器震壞了鄰裡感情
在這個鄰裡糾紛中,雖然樓上噪音錯在先,但震樓器的使用無疑讓人「扎」心。
長江日報記者在淘寶上搜索「震樓器」三個字,發現店家足有百餘家,打著「還你安靜睡眠」「反擊神器」等口號,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竟設有遠程遙控等相關功能,銷量較高的幾個商家月銷量均過千。購買這款產品的買家,多因難忍樓上鄰居製造的噪音,試圖對鄰居進行震懾和反擊,而且評論區都講述著各種因噪音協調無果而不斷升級的鄰裡矛盾。
鄰裡之間不可避免的噪音,非要去「報仇」才能達到產品宣傳語中的「解氣」嗎?一個小小的「震樓器」引人深思。
為此,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到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馮桂林。
「關上門,並不代表就是自家事,門外的『工作』有很多。」馮桂林表示,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素質也應該不斷的提高。高樓聳立的當今,低頭不見抬頭見「老街坊」越來越少,那種一個大院子的「街坊情」也逐漸淡化,大家每天要面對的,大多是陌生的鄰居。這個時候,更需要構建一個和諧的鄰裡關係。
「懷揣包容之心,平日裡多走動走動。」馮桂林說道。寶寶剛出生,孩子要高考,家中有老人,這些看似很平常的「人情世故」,如果平日裡鄰裡之間多溝通,多交流,都會知曉。當一家遇上類似情況,其他鄰居稍加注意,換來的不僅僅是一份感謝和尊重,更是自身高素質的升華。
「不要讓震樓器震壞了鄰裡感情,每個人都應有『和諧』意識,如此,才會共享一個溫暖、有愛的生活環境。」馮桂林說道。
社區綜治站長高方聞對此事感觸頗多。「從事社區工作多年,我認為『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是不會過時的。鄰裡關係的好壞,會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鄰裡關係一直是我們推進社區治理的一項重點工作,建立良好和睦的鄰裡關係需要社區居民、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等人的共同努力。」高方聞說道。
(原標題:一位年輕媽媽網上發帖求助:「樓下鄰居裝了震樓神器,我該怎麼辦?」「震樓器」現象真的值得好好想想……)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都市快報 長江日報
流程編輯:u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