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種族歧視下的華裔用盡全力生活,最終破而後立

2020-12-14 騰訊網

十九世紀中葉,有300個中國人離開香港來到美國,在鐵路上做勞工。他們是首次到達美國的亞洲人,當時還有一個報社記者在場,為後人記錄下了這個歷史性的旅程。

可是,中國勞工所面臨的種族歧視是那麼殘酷,以至於在工作結束後,他們大多數人都返回了自己的祖國。

這是一個記錄在《美國華人》上的第一代華裔移民的故事。從那之後,中國人在清朝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移居美國,一直到今天,還有很多華人嚮往美國那一片熱土。

事實上,華裔在美國一直存在被歧視的現象,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寫作的《無聲告白》就反映了華裔在美國的生存狀況。

出生在美國的詹姆斯,從不覺得自己屬於這裡

詹姆斯雖然出生在美國本土,也沒有去過別的國家,但他從不覺得自己屬於這裡。

他的父親是頂著假名來到加州的,假裝是多年前移民過來的一位鄰居的兒子。因為自切斯特.艾倫.阿瑟總統開始執政,到二戰結束,美國禁止中國人移民,只允許那些已經來美國的華人子女入境,所以那個時期來美國的華人移民都有類似的故事。

這些華人移民為了不被發現,不遣返回國,拼命地融入人群,竭力避免與眾不同。

詹姆斯的父母為了能夠讓詹姆斯免費入校讀書,選擇了到愛荷華的寄宿學校勞埃德學院工作,詹姆斯成為了就讀這間學校的第一位東方學生。

儘管詹姆斯努力地學習著美國文化,但是他沒有朋友,從來不去跳舞,不參加動員大會,或者低年級,高年級的舞會,他永遠是一副闖入禁地被人逮住的不自然,所以儘管他在這裡呆了12年,從來沒有歸宿感。

後來,他在哈佛讀了七年書,情況卻絲毫沒變,在他的生活裡充滿被戲弄的屈辱,無法合群的挫敗感。他無法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無法開展真正的社交。

詹姆斯的狀況也是許多華裔家庭子女的狀況,種族歧視是他們終身要面臨的問題,更可怕的是,由於種族歧視引起,他們內心的自卑和恐懼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種族歧視影響了詹姆斯的婚姻

詹姆斯雖然研究起了最典型的美國文化課題,在內心的不安全感一直存在,在椅子上坐不穩當的習慣,依舊沒改,時刻擔心有人過來攆他走。

這時候他遇到了瑪麗琳的追求,詹姆斯不敢相信是真的,他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

但是他們的婚姻卻遭到了瑪麗琳的母親強烈反對,她在婚禮那天,在法院大樓的大理石前廳,如公眾廣播一樣大喊:「這樣不對,瑪麗琳,你知道這樣不對。」

媽媽這樣做,不是因為偏激,而是因為在當時的1958年,在某些地區,他們等婚禮是違反法律的,甚至在波士頓,也會招來別人的非議。瑪麗琳的媽媽希望她嫁給一個同樣的白種人,而不是華裔移民。

可以說在當時那種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這種婚姻是不會認可的,所有華裔想要和白種人結婚,都會遇到這種情況,糟遇種種阻力。

種族歧視又影響到了詹姆斯愛女莉迪亞

詹姆斯對於融入主流社會的渴望從來沒有改變,當他發現女兒莉迪亞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而且女兒特別聰明、乖巧,詹姆斯就將實現無法完成的社交夢想寄托在了莉迪亞身上。

詹姆斯甚至忽略了對長子的感情,熱衷於和莉迪亞談論她的朋友,鼓勵她出去參加社交:「朋友永遠都不嫌多」。

而事實上,莉迪亞沒有朋友,正如她的外婆在父母的婚禮前對母親馬麗琳的咆哮:「想想你將來的孩子們,他們在哪裡都不會合群。」

莉迪亞很孤獨,她不和任何人來往,學習努力,但是顯然不合群。

為了迎合父親的夢想,莉迪亞故意在父親面前撥出一個個並不存在的電話,甚至在周末去赴一個個不存在的約會,只為了營造已經融入主流社交的假像,來滿足父親的期望。

種族歧視造成的社交障礙一代一代延續,正如書中所說:來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詹姆斯的外遇

詹姆斯在莉迪亞死後,為了排遣心中的苦痛和鬱悶,和同是東方人的女秘書發生了婚外情。

伍綺詩在這之前,先埋下了伏筆:在詹姆斯送莉迪亞去考駕照的時候,女秘書路易莎坐在副駕駛座上,讓莉迪亞誤會:父親和這個女孩親密地坐在那裡,像一對小夫妻,他們在擋風玻璃上的倒影,宛如一幅結婚照。

實際上,詹姆斯深愛自己的妻子,但是因為一直沒有在白人社會中找到歸屬感,所以才將同種人當成了婚姻的替罪羊,想要在那裡尋找到從沒有過的認同感和歸宿感。

這種心理是詹姆斯用一生去追求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延續,這也是眾多的華裔子女的困惑,華裔身份想要完全融入美國社會中,十分艱難,所以他們迫切需要在同胞身上獲取溫暖,這是一種情感轉移。

結語:

伍綺詩用扣人心弦,精彩的讓人拍手叫好的故事,講述了一個關於性別與種族的嚴肅主題,這樣嚴肅的主題竟然可以被剖析的如此透徹,而且固執的節奏經驗還可以,越來越快,越來越驚心動魄,直到最後真相大白,好像有陽光鋪滿房間。———奧普拉

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亥俄州長大,畢業於哈佛大學。父母均為科學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作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她通過描寫16歲少女莉迪亞死了,親人們對莉迪亞死亡真的探索,來反映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等一系列問題。

這本書文筆精煉,描寫的恰到好處,溫婉而細膩的文風,精準而克制的用詞,曲折機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完美地描述了關於種族歧視對華裔移民造成的生活、工作,婚姻以及子女子女教育等多方面造成的影響。

小說的結尾,伍琦詩讓每個人找到了自己的內心,重新做回自己。這就是我們減少種族歧視影響的最好方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不用刻意去迎合別人。

她也在鼓勵我們:永遠記著,你呼吸的每一個瞬間,都應該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是鳳姐瑣談,熱愛讀書寫作,每天和你分享名著精髓,探討情感真諦!關注我,遇見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白思靜:破而後立,曉喻新生
    今天推送富陽區檢察院辦公室幹警白思靜的《破而後立,曉喻新生》。 風雨兼程 | 守護正義 富陽區檢察院辦公室幹警 白思靜 破而後立,曉喻新生
  • 破而後立,這才是最深刻的悲哀
    ——破而後立。3寫著寫著,突然想到這樣的一個詞後,內心開始澄亮透明了。之前所一直保持的那種壓抑,也漸漸的消散。 像悟空一樣的人無疑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一個悲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權者將之視為自己權勢的挑戰;媚上者將之視為自己向上爬的障礙;下層的人仰望之餘,又嫉恨無比;甚至連那些同盟者,也最終會因為他無法替自己實現抱負而痛恨他……他必然是孤獨的,哪怕用儘自己最大的聲音去怒吼,也無法得到回應,到最後會悲慘的死去。歷史中已經有很多這樣的人物被證明了。
  • 《無聲告白》:從小到大,我們未曾被教過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
    美國亞馬遜的編輯說:「《無聲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我覺得這只是小說精巧的外衣,而外衣裡頭的內核問題才是最值得深思的:我們該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無聲告白》作者伍綺詩小說開篇告訴讀者莉迪亞死了後,緊接著帶出她父母的故事。
  • 無聲告白
    正如華裔女作家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講述的故事一樣,一個看起來過著幸福生活的少女,卻因為家庭的桎梏,一步步走向了死亡。這一場十六歲少女用死亡演繹的無聲告白,讓我們透徹地感受到,愛的期待和愛的綁架。在悲劇的背後,它更想告訴我們的是,放開以愛為名的執著,去傾聽和理解,才能讓家成為一個真正的溫暖港灣。
  • 「死中國佬把香腸藏褲襠",公然辱華+種族歧視羞辱無數華人!
    來源:超級生活ID:superlifeca身在國外,你是否遭遇過種族歧視?他所使用的詞彙」死中國佬「,Bloody Old Chinaman,已經明顯涉及種族歧視。但最終在強大公民社會中的輿論壓力下,福特不得不多次道歉,把涉嫌「歧視」帽子帶到了自己頭上。
  • 加拿大原住民女子因種族歧視受到襲擊
    由於COVID-19大流行病的蔓延,加拿大大溫地區近期發生多起涉及新冠病毒的種族歧視事件。原住民女子因種族歧視受到襲擊一名原住民男子昨日發文稱,周五她的女兒在溫哥華東區受到種族歧視所引致的襲擊,一名身材高大男子在見到她打噴嚏後,誤認為他是亞裔,向她面部多次揮拳,並向她發出涉種族歧視的辱罵性言論。
  • 《無聲的告白》:淺析莉迪亞死亡幾個原因以及對現實的思考
    前言:《無聲告白》這本書是美籍華人伍琦詩的長篇處女作,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到目前為止,它的豆瓣評分是8.2分,由10萬多人打分。
  • 《無聲告白》:你知道父母之愛飽含危險嗎?
    《無聲告白》的書脊,白底黑字的書名,特別醒目,特別有陌生感或者懸念的感覺:無聲——告白,這兩個矛盾的雙音詞,在小說裡暗示了什麼呢?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這本書。封面封底的介紹,足以徵服一切柔軟的或者驕傲的心。       它是全球頂級暢銷小說文庫讀客推出的頂級經典第218號作品,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長篇處女作。伍綺詩在美國長大,父母都是科學家。
  • 亞裔在美遭史上最大歧視潮,想和華裔撇清關係的他們開始反思自己
    新冠疫情下,環顧西方大國,無論是加拿大、英國還是澳大利亞,亞裔受歧視的案件層出不窮。《紐約時報》感慨,澳大利亞即將「解封」,該如何面對撕裂的種族關係,面對受了不少委屈的亞裔群體呢……一直致力調查報導亞裔移民史的Frank Shyong在其專欄中也提到 「我是亞裔,不是華裔」的T恤。
  • 新加坡:精英政治下的隱性歧視-虎嗅網
    精英政治下的隱性歧視我們在談到種族問題時更容易聯想到歐美的種族爭端,或是黑人、亞裔以及其他少數族裔群體為種族平等所做出的努力、犧牲和鬥爭,或是被殖民地區國家的本土群體同白人殖民者的競爭、反抗與模仿。以新加坡為例,始於英國殖民時期的種族分區治理所形成的族群自治在英國撤退後得到了延續,但由於1964年馬來人和華裔族群之間的暴亂,新加坡在獨立於馬來西亞後引入了一系列民族融合項目——尤其是對祖屋種族配額的規定、教育以及服兵役政策——為推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減少民族偏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相關法律在能夠明顯判定是種族主義的情境下得到貫徹,違反者會被罰款,甚至處以長達三年的監禁。
  • 新冠疫情引起針對亞裔種族歧視 對蔓延的仇恨犯罪說不
    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在歐洲較之前有較大的面積的爆發,在此背景下,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行為也相繼上升,由此引發的仇恨犯罪更是浮出水面。在英國多地發生的仇恨犯罪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擔憂,面對歧視,我們應當勇敢地反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 無聲告白?自我角色追尋後的後遺症
    無聲告白?
  • 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吃瓜群眾:地域歧視比種族歧視更可怕
    在美國,種族歧視更加嚴格,他們在17世紀專門為黑人制定了法律,並實行種族隔離,黑人沒有資格與白人一同上學,也甚至不能乘坐白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更不能與白人通婚。黑人站在白人人群中,他就像個異類,不會有人同情他,只會傳來刺耳的嘲笑,他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因為他是黑人,所以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 《無聲告白》|那些原生家庭帶來的愛與痛
    《無聲告白》以這樣的驚悚方式開頭,然後圍繞著莉迪亞的死亡緩緩展開,將美國一個特殊的家庭展現出來,將每個人的糾結和內心曝曬開來。這個家庭一共五個人,在當時的年代,是為數不多的華裔和白人結合的家庭,也許因為這個背景,家裡的每個人都滿懷心事,充滿著擰巴。
  • 《無聲告白》一個女孩以死作證,愛從來是自給自足(文末送書福利)
    《無聲告白》是致鬱的故事:在星河燦爛的午夜,少女莉迪亞無聲無息地踏入湖水自盡了。《無聲告白》也是治癒的故事: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歷經六年完成的長篇處女作,圍繞16歲少女莉迪亞之死,緩緩道來這背後「未被告白」的故事。
  • 種族歧視:一個主義,多重面具
    主要原因在於,種族主義一直深嵌於美國各種制度及生活中,並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對美國社會和個人不斷構成破壞性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反種族主義在美國更加任重道遠。  依據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1965)的定義,「種族歧視」乃是基於種族、膚色、世系或民族、人種的任何區別、排斥、限制或優惠,其目的或效果為取消或損害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公共生活任何其他方面人權及基本自由在平等地位上的承認、享受或行使。需要注意的是,「優惠」同樣被視為一種歧視行為。
  • 不破即不立,破而後立
    首先來講,跌破頸線23.5-23.8美元區間,根據利潤區間等距離原則,首先看23美元,再看21.5美元,一旦破了23美元就會加速下跌。其次,突破了站上了這一區域,二次回踩頸線向上攀升,動力會逐漸加強,一旦站上24.8美元破位,那麼就會進一步擴大漲幅到25.5美元上方。現在白銀處在24美元下方區域,不破即不立,破而後立,我們要明確行情變化過程中,關鍵分界線的得失,重新定義的節奏。
  • CrossFit創始人發表種族歧視言論,銳步宣布解除合作關係|GymSquare
    CrossFit創始人發表種族歧視言論,銳步宣布解除合作關係。作者/啟立編輯/GymSquare編輯部美國種族歧視抗議風波,正在進入健身領域。北京時間6月8日上午,CrossFit創始人Greg Glassman以個人推特帳戶,在IHME(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官方推特有關種族歧視內容下評論:It's FLOYD-19。
  • 川普汙名化中國幾個月 我們該這樣抵制種族歧視!
    歐洲的多位領導人就在正式場合強調,絕不容忍借新冠肺炎汙名化華人、歧視華人。  幸而「反種族歧視」仍是歐洲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我們並不孤獨  種族仇恨已成疫情帶來的衍生災害,但我們需要看到,更多人是和我們站在一起的。
  • 夏目友人帳:已經註定的結局,願用盡全力追尋,葵與香的愛情
    人與妖怪之間的緣分註定淺顯,然而有一對戀人卻仍舊用盡了全力,那就是葵和香。葵實在鳥群當中長大的,卻因為翅膀受傷而脫離鳥群。在年幼的時候,葵遇到了香,香以為葵是哪個跑到森林裡遊玩的孩子。一次,香看見葵站在樹枝上,香以為葵是想藉助假翅膀跳下來,因為擔心,香誤傷了葵的翅膀,也就是因為這樣,香逐漸知道葵原來是妖怪,然而香卻絲毫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