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從小到大,我們未曾被教過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

2020-12-21 大翎愛寫字

文|大翎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伍綺詩用一個註定是悲劇的開頭,開啟了《無聲告白》。

坦白講,閱讀體驗並不愉悅。整部小說籠罩在一種壓抑的氛圍裡,仿佛走進了一間四壁無窗的房子,令人窒息。可是,伍綺詩極具穿透力的文鋒,一字不多一句不少的精準落筆,又讓我不忍釋卷。於是,我在這黑暗的房間裡,喘著大氣讀完了這個悲傷的故事。

個人認為,《無聲告白》的原版書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更為直接地指出整個故事的核心線索——那些我從未告訴過你(你們)的一切。

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美麗女孩死了,所有人都迫切需要一個理由。伍綺詩採用「過去」與「當下」雙線的敘事結構,把那些從未說出口的秘密,一件一件地吐露出來。抽絲剝繭到最後,真相卻是如此振聾發聵。

美國亞馬遜的編輯說:「《無聲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我覺得這只是小說精巧的外衣,而外衣裡頭的內核問題才是最值得深思的:我們該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

《無聲告白》作者伍綺詩

小說開篇告訴讀者莉迪亞死了後,緊接著帶出她父母的故事。

父親詹姆斯·李是個美籍華裔,從小生長在美國,由於皮膚顏色問題處處受排擠(他成長那會兒還是種族歧視嚴重的20世紀40-50年代),黃皮膚讓他在人群中格外顯眼。他討厭被當作「東方異類」,於是經常教導女兒要合群,要多交朋友,要做一個在人群中不易被發現的普通人。

母親瑪麗琳則是一個充滿野心的白人女孩,一心想在男孩掌控的世界裡出類拔萃,渴望成為一名優秀的女醫生。於是她教導女兒要與眾不同,要鶴立雞群,要做一個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看到的閃閃發亮的人。

面對父母大相逕庭的教育方針,作為不願看到父母傷心失望的子女,你咬咬牙,努努力,其實還是可以做到既合群,又出類拔萃的。

問題就在於,你願不願意成為父母希望你成為的那個樣子。

讀過小說的朋友都知道,莉迪亞最終是被「父母沉重的期待」逼死了。這似乎有點危言聳聽,敢問這世上有哪對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沒有任何期待的?有期待不是很正常嗎?期待有這麼可怕,還會致人於死地嗎?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期望你做一個快樂合群、善良友愛、有責任心且認真學習的好孩子,你應該不會太過抗拒,因為這些期待並沒有一個具體的量化值。那如果期待是一個明確的指標呢?就像莉迪亞的母親,期望女兒有學生物的天賦,然後考哈佛,成為一名醫生。這跟你媽希望你每一科成績都在80分以上,然後考清華北大,成為數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的「指標式期待」,你能欣然接受嗎?

可悲的是,這恰恰是大多數中國家庭的現狀。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做法多麼熟悉、庸常、普遍,普遍到簡直不值一提。他們像極了中國式父母,對子女寄予厚望,將自己實現不了或無力做到的事強加在子女身上。

詹姆斯一輩子找不到社會認同感,所以期望莉迪亞能融入人群,天天給女兒安利教人如何交友的書籍。瑪麗琳因為意外懷孕實現不了當醫生的夢想,於是期望莉迪亞能考哈佛成為醫生,天天緊盯女兒功課,逼著她學這學那。

我相信,中國讀者看到莉迪亞的這段成長過程,一定會深有感觸。

想想青春期的我們,誰還不曾用力反抗過父母?那段躁動不安的叛逆期,恰恰是我們面對父母期待的發洩出口。有跟父母對著幹故意反其道而行的,有偷偷離家出走的,有大聲嘶吼摔桌摔椅表示不滿的……不管是何種方式,那都是我們不願被刻意塑形的一種反抗,那都是我們的「有聲告白」。

而《無聲告白》的悲痛就在於,當莉迪亞沉溺於湖底,屍體被打撈上來時,詹姆士和瑪麗琳竟全然不知,他們的女兒活得有多累。莉迪亞一個朋友也沒有卻在裝合群,她也不喜歡什麼生物科學,課業成績越來越差,對人生越來越迷茫,卻每天裝作一副力求上進,熱愛生活的樣子。

莉迪亞把順從當做了愛,從不對父母say no,而父母則把女兒的悶不吭聲當成了溫順乖巧。當瑪麗琳整理莉迪亞的遺物時,才第一次走進女兒的內心:「撕碎的海報和圖片、散亂的書本、倒伏在她腳邊的書架,它們代表著她對莉迪亞的每一個期望,莉迪亞並不想要,但是卻接受了它們。」

自始至終,莉迪亞愛的不是科學,而是母親。

《無聲告白》作者伍綺詩

母親在她五歲的時候離家出走,莉迪亞害怕母親再次拋棄她,於是從此學會了壓抑自己,討好母親,滿足母親的所有願望,即便那些願望都不是她想要的,她都一一接受了。而這日復一日的壓抑與憋屈,讓這個花季少女一步一步地走向崩潰的邊緣。當看到哥哥終於熬到了頭,如出籠鳥一般逃離了這個家時,莉迪亞的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壓了下來。

莉迪亞喜歡的男孩傑克問她:「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麼,你呢,莉迪亞,你想要什麼?」莉迪亞回答不出來,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父母什麼都教給她,卻從未教過她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因為他們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在被要求和被期待中長大,在沒有夢想沒有自由中長大。然而他們卻忘記了,一開始他們也不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生來都不是這樣的。

想想叛逆期過後的我們。有的人頂不住壓力,繼續做回父母想要的乖乖兒乖乖女,忘記自己曾有過的夢想;有的人則成功掙脫了父母的期待,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還有的人可能像莉迪亞一樣,腦子裡百轉千回之後做出了另外一種決定。

其實莉迪亞並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要逃離。她在別人酣睡的深夜,走向了湖面,想在湖中找到那種自由和安寧,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她輕輕地下到小船裡,鬆開纜繩。當她推了碼頭一把的時候,本以為自己會恐慌,然而,恐慌並沒有來。她笨拙地劃著水,朝遠處漂去——直到湖邊的燈柱變成小點,再也無法玷汙她四周的黑暗——她感到異乎尋常的平靜和自信。頭頂的月亮圓得像硬幣一樣完美,輪廓分明。湖面風平浪靜,她幾乎感覺不到小船的輕微搖晃。仰望夜空,她覺得自己仿佛在太空飄浮,毫無羈絆,一切皆有可能。

說實話,看到這段時我有點釋懷了,仿佛有些許陽光偷偷射進了那間四壁無牆的小黑屋。我相信,在莉迪亞沉到湖底停止呼吸之前,她一定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書封上的這句話正是《無聲告白》的核心主旨。

可是,小時候的我們被父母期待,長大後又被伴侶、被社會觀眾期待。從小到大,沒有人教過我們該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當初那些順從了父母,放下自己夢想的年輕人,長大後總是那麼容易悲傷,他們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對自己的前路不確定。如果對長大後的他們再問一遍:「你呢,朋友們,你想要什麼?」他們依舊回答不出來。

擺脫他人的期待,是我們一生的難題。不管我們是小孩還是成人,不管那些對我們寄予厚望的人有多重要,我們有多愛他們,我們最終還是要學會愛自己,要為自己而活,否則人生就失去任何意義了。

那要怎樣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請大膽勇敢地為自己做選擇: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雖然每一步都有可能很艱難,也有可能要付出你畢生的努力,但是你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能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但願當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後,回過頭看到那個曾經蜷縮在角落裡的小小的自己,能夠跑過去擁抱他(她),讚美他(她),謝謝他(她)一直咬牙的堅持和努力,讓你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我是愛讀書的大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一起來分享閱讀的樂趣。

-END-

相關焦點

  • 守護心中的夢想,擺脫他人的期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不再跟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直到他再也無法守護自己的永恆之境,也最終開始學著迎合他人的期待。我在讀《無聲告白》的時候,最喜歡其中的一句話,就是:終此一生,我們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抓落葉》就是艾略特一生的記錄,他從敢於夢想,到最後緘默寡言,學著按照他人的期待生活,隨波逐流成為了最安全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內心始終在掙扎著,永恆之境再也回不去,但他卻在生活中,逐漸有了一點自己的領悟。
  • 網易雲熱評:《無聲告白》裡有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
    哈嘍,歡迎來到小編的網易雲專區,希望小編的文章能得到您的喜歡,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網易雲熱評:《無聲告白》裡有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 ——網易雲音樂熱評 應嘉俐《那又如何》 宮崎駿說過:你住的城市下雨了
  • 《無聲告白》一個女孩以死作證,愛從來是自給自足(文末送書福利)
    《無聲告白》是致鬱的故事:在星河燦爛的午夜,少女莉迪亞無聲無息地踏入湖水自盡了。《無聲告白》也是治癒的故事:告訴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歷經六年完成的長篇處女作,圍繞16歲少女莉迪亞之死,緩緩道來這背後「未被告白」的故事。
  • 《無聲告白》:畸形的父母愛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最近搬家處理書籍,翻到了以前這本《無聲告白》。用自己的人生去實現他人的願望,從此,失去自我。悲劇從這裡開始。兩個人組成了這樣的一個家庭:「由愛而生、個性相反、目標相悖、因愛生怨、情感相離、溝通為零。」 在他們表面的琴瑟和鳴之下,其實隱藏著巨大的認知分歧。在這個背景成分與眾不同的家庭裡,莉迪亞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為三兄妹中,只有她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父親的黑頭髮,於是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與愛。
  • 無聲告白
    正如華裔女作家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講述的故事一樣,一個看起來過著幸福生活的少女,卻因為家庭的桎梏,一步步走向了死亡。這一場十六歲少女用死亡演繹的無聲告白,讓我們透徹地感受到,愛的期待和愛的綁架。在悲劇的背後,它更想告訴我們的是,放開以愛為名的執著,去傾聽和理解,才能讓家成為一個真正的溫暖港灣。
  • 《無聲告白》:一切苦難都會過去,你要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愛不是對他人的束縛《無聲告白》的開篇就講了一個悲傷的故事,剛剛過完十六歲生日的花季少女莉迪亞死了,而莉迪亞的家人還不知道這份太厚重的期待,不僅很難達到預期,而且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負擔,會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應該成為孩子的庇護所,而不是拼命想逃離的牢籠;父母的愛,可以是嚴厲的,但不應該是束縛的;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那她應該是自由且被尊重的。這是《無聲告白》想告訴我們第一件事。
  • 《無聲告白》:你知道父母之愛飽含危險嗎?
    《無聲告白》的書脊,白底黑字的書名,特別醒目,特別有陌生感或者懸念的感覺:無聲——告白,這兩個矛盾的雙音詞,在小說裡暗示了什麼呢?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這本書。封面封底的介紹,足以徵服一切柔軟的或者驕傲的心。       它是全球頂級暢銷小說文庫讀客推出的頂級經典第218號作品,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長篇處女作。伍綺詩在美國長大,父母都是科學家。
  • 《無聲告白》|那些原生家庭帶來的愛與痛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無聲告白》以這樣的驚悚方式開頭,然後圍繞著莉迪亞的死亡緩緩展開,將美國一個特殊的家庭展現出來,將每個人的糾結和內心曝曬開來。
  • 《無聲告白》之家長強加給孩子的「愛」,孩子就真的很快樂嗎?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如今的時代,人們都提倡全能型人才,簡單的來說,就是個個方面都能拿得出手,各種技能一應俱全的人。真可謂是「欲加之愛,何患無辭」呀,可是都有沒有想過孩子喜歡不喜歡呢,學習這些課他(她)高興嗎?快樂嗎?今天,小編推薦家長朋友們這本書《無聲告白》講述來自美國米得伍德州的一家5口,爸爸是中國人詹姆斯李,媽媽美國人瑪麗琳,老大內斯,二女兒莉迪亞,內斯,小女兒漢娜。
  • 無聲告白?自我角色追尋後的後遺症
    無聲告白?
  • 《無聲告白》:從三個角度淺析莉迪亞死亡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前言心理學家亞隆說,人生的困擾大抵來自四個方面:不可避免地死亡,內心深處的孤獨感,我們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並無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在出版《無聲告白》前,她已寫作多年,小說及散文作品多見於各類文學期刊雜誌。這部作品是她的處女作,她也憑著這部處女作奪得2014美國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讀完《無聲告白》,發現這個家庭裡的種種矛盾似乎正是印證了亞隆的觀點。同時,我確信了兩件事:生活在恐懼之中,恐懼是根源;不且實際的期望是一種毒藥,最致命的那種。
  •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無聲告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12月《無聲告白》/伍綺詩本來這個冬天應該很冷,我想大概就是就像在莉迪亞面前,沉沉夜幕下黑幽幽的湖水,像巨大的虛無。頭頂上是像硬幣一樣有著完美輪廓的月亮,旁邊是風平浪靜的湖面。
  • 《無聲的告白》:淺析莉迪亞死亡幾個原因以及對現實的思考
    前言:《無聲告白》這本書是美籍華人伍琦詩的長篇處女作,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到目前為止,它的豆瓣評分是8.2分,由10萬多人打分。
  • 書影有感丨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翻開這本書,如同踏上一段愛與失去的糾結旅程。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中美混合家庭,莉迪亞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卻毫無徵兆地死了。
  • 《無聲告白》:不想做家庭主婦的她,親手逼死了自己的孩子
    詹姆斯覺得崩潰,一直以來他都為自己是個華裔感到自卑,從小到大,他都期待自己能夠融入這個美國人的圈子。總算,他的女兒完成了他的心願,莉迪亞有很多朋友,她每天都和朋友們打電話,這讓詹姆斯覺得欣慰、自豪。然而警察竟然說,莉迪亞沒有朋友,這怎麼可能?
  • 只有學會不在乎別人的期待,才能愛自己多一點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句寫的《無聲告白》封面上的話語,讓人忍不住矚目一下,然後遐想片刻。《無聲告白》榮獲2014美國年度圖書第1名,橫掃歐美各種榜單,擊敗史蒂芬.金、村上春樹等99位大牌作家。
  • 《無聲告白》:想讓孩子有個好人緣,關鍵要培養這個人格
    《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的父親就是這類父母的典型,因為自己小時候被同學嚴重排斥,體會過無法合群的挫敗感,所以為了使孩子免於同樣的遭遇,而盡所能讓孩子合群,贏得同學們的喜歡。雖然,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的做法值得提倡嗎?讓孩子合群甚至受歡迎就意味著要和別人保持一致嗎?
  • 《美食告白記》張嘉倪買超撒糖 嘉倪連送情書現場告白
    買嘉秀夫婦開啟甜蜜約會 嘉倪連送情書現場告白  節目由嘉倪買超的甜寵約會開始,嘉倪自曝在生完二胎後,少了許多對買哥的第一關注,生活重心逐漸變成孩子,「反而是買哥,處處在意我的想法」。生活忙碌,繁事諸多,尋找一個契機,過一次二人世界,認真為彼此做一頓飯,聊聊許久未曾告白傾訴的心事,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無聲告白》:16歲女孩的悲劇,源於父母愛的缺失
    小說《無聲告白》從一開始就是在寫莉迪亞不見了,而莉迪亞是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女兒。父親詹姆斯是華人,職業是大學教授,母親是一個白人女性,家庭主婦。從表面上看過去,這個家庭生活的很幸福,父母都是有學問的人,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孩子們也很乖巧聽話,特別是大女兒莉迪亞更是母親口中的驕傲。
  • 「如何擺脫情緒的羈絆,並輕鬆應對他人的情緒?」丨《情緒剖面圖》
    我想他們一定都承受過情緒所帶來的災難,無論是自己的情緒,還是他人的情緒,人與人交流,情感與情感的碰撞,必定是有情緒參與其中的,不過是其影響程度大和小的差距罷了。總還是會有些人能夠很好的控制情緒的,而且大多數時候只要我們明白自己是在做什麼,以及為了什麼而做,那就不至於被情緒所控制太多。可惜的是,這同樣是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