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極其特殊的時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平臺,也是政治轉型的過度。事實上,後人經常把春秋戰國當成一個統一的名詞來概括這段歲月,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春秋與戰國究竟有啥子區別,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揭開這其中的奧秘。
時間上的區別
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是最為明顯的區別。春秋時期始於公元前770年,也正是這一年,周平王被犬戎打得有了心理陰影而被迫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這是春秋的開始,也是周王朝悲慘命運的開始。歷經了接近300載的動蕩歲月之後,以「三家分晉」為分水嶺,歷史從春秋時期跨入了戰國時期。
戰國的歲月相較於春秋而言更加跌宕起伏,西邊的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逐漸強大,將自己的矛頭對準了東方六國並在秦王政時期逐一滅之,最終一統天下,是為秦朝。而秦朝的建立也意味著戰國乃至東周的結束。
本質上的區別
春秋與戰國本質上的區別在於,春秋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還是以分封制為主,雖然郡和縣起源於春秋時期,但二者並沒有普及。而到了戰國時期,郡縣制才開始得到了普及,並作為一種能和分封制分庭抗禮的制度登上歷史舞臺。而這說白了,就是一種從放權到集權的過程,分封之下,各地諸侯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勢力,權力不在中央,但郡縣制下,中央的權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與之相關聯的,便是周王室的衰微與諸侯的坐大。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的權力進一步減小。春秋時期,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才成為了第一個霸主,說明那時候周王室還是有一定地位和號召能力的,其中出現了五位霸主,史稱「春秋五霸」雖名為霸主,但他們的稱號大多為「公」,說明他們還是認可周王朝的權力體制的。但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分封制的弊端進一步顯現,小諸侯國或被攻滅,或投降,整個中國只剩下了七位雄主(除衛國外),史稱「戰國七雄」,而這七位國家君主都以「王」自稱,這意味著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已經趨於崩壞了。東周更是在戰國時期被秦國所滅,象徵著天子權力的九鼎被遷往鹹陽,整個周王室毀於一旦。在周王室滅亡之前,秦昭王與齊閔王更是膽大包天,相約稱帝,置王室於不顧,雖然最後迫於壓力而取消了帝號,但卻也是對王室的一種蔑視與挑釁。
戰爭上的區別
春秋時期,各國仍講求周朝的宗教禮法,這點也體現在戰場之上。在春秋時期的國家看來,戰爭只是一種逼迫敵人臣服的手段,而不是一種消滅敵人的途徑。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如星火般分散在中原各處。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之後,戰爭就成為了爭雄政治的方法,諸侯的目的已經不是逼迫對方臣服了,他們的終極目的是要消滅所有與之對抗的勢力,從而統一全國。於是乎,到了戰國末期,中國的版圖只剩下了七方雄主,之前的諸侯國都以及成為了歷史,只剩下零星的小國因為各種原因還苟延殘喘著。
其次,二者的作戰方式也有不同。春秋時期生產力較落後,故軍隊人數較少,一場戰爭下來參與人數可能也就過萬,雙方以車戰為主,兵種也就是車兵。而到了戰國時期,步戰代替了車戰成為了主要作戰方法,主要的兵種也成為了步兵,而騎兵也在這一時期登上了歷史舞臺。而且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一場戰爭下來死傷人數可能就過萬了,比如長平之戰,死傷多達數十萬。
還有一點,便是戰爭模式的改變。春秋時期的戰爭模式為「借時定地」,就是告訴對手我要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來和你打仗,當然,對手也可以選擇不來,因為這種特殊的帶有君子之風的戰爭模式,許多小國得以保存。但到了戰國,這樣的戰爭模式已經被擯棄,突發制敵的方式愈發頻繁,敵人常常被打的措手不及。
以上便是春秋與戰國的大致區別,如果覺得小編說的在理的,別忘了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