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戰國,究竟有啥子區別

2020-12-23 史潮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極其特殊的時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平臺,也是政治轉型的過度。事實上,後人經常把春秋戰國當成一個統一的名詞來概括這段歲月,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春秋與戰國究竟有啥子區別,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揭開這其中的奧秘。

時間上的區別

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是最為明顯的區別。春秋時期始於公元前770年,也正是這一年,周平王被犬戎打得有了心理陰影而被迫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這是春秋的開始,也是周王朝悲慘命運的開始。歷經了接近300載的動蕩歲月之後,以「三家分晉」為分水嶺,歷史從春秋時期跨入了戰國時期。

周平王東遷

戰國的歲月相較於春秋而言更加跌宕起伏,西邊的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逐漸強大,將自己的矛頭對準了東方六國並在秦王政時期逐一滅之,最終一統天下,是為秦朝。而秦朝的建立也意味著戰國乃至東周的結束。

本質上的區別

春秋與戰國本質上的區別在於,春秋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還是以分封制為主,雖然郡和縣起源於春秋時期,但二者並沒有普及。而到了戰國時期,郡縣制才開始得到了普及,並作為一種能和分封制分庭抗禮的制度登上歷史舞臺。而這說白了,就是一種從放權到集權的過程,分封之下,各地諸侯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勢力,權力不在中央,但郡縣制下,中央的權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春秋時期各勢力分布

與之相關聯的,便是周王室的衰微與諸侯的坐大。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的權力進一步減小。春秋時期,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才成為了第一個霸主,說明那時候周王室還是有一定地位和號召能力的,其中出現了五位霸主,史稱「春秋五霸」雖名為霸主,但他們的稱號大多為「公」,說明他們還是認可周王朝的權力體制的。但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分封制的弊端進一步顯現,小諸侯國或被攻滅,或投降,整個中國只剩下了七位雄主(除衛國外),史稱「戰國七雄」,而這七位國家君主都以「王」自稱,這意味著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已經趨於崩壞了。東周更是在戰國時期被秦國所滅,象徵著天子權力的九鼎被遷往鹹陽,整個周王室毀於一旦。在周王室滅亡之前,秦昭王與齊閔王更是膽大包天,相約稱帝,置王室於不顧,雖然最後迫於壓力而取消了帝號,但卻也是對王室的一種蔑視與挑釁。

戰國時期各勢力分布

戰爭上的區別

春秋時期,各國仍講求周朝的宗教禮法,這點也體現在戰場之上。在春秋時期的國家看來,戰爭只是一種逼迫敵人臣服的手段,而不是一種消滅敵人的途徑。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如星火般分散在中原各處。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之後,戰爭就成為了爭雄政治的方法,諸侯的目的已經不是逼迫對方臣服了,他們的終極目的是要消滅所有與之對抗的勢力,從而統一全國。於是乎,到了戰國末期,中國的版圖只剩下了七方雄主,之前的諸侯國都以及成為了歷史,只剩下零星的小國因為各種原因還苟延殘喘著。

其次,二者的作戰方式也有不同。春秋時期生產力較落後,故軍隊人數較少,一場戰爭下來參與人數可能也就過萬,雙方以車戰為主,兵種也就是車兵。而到了戰國時期,步戰代替了車戰成為了主要作戰方法,主要的兵種也成為了步兵,而騎兵也在這一時期登上了歷史舞臺。而且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一場戰爭下來死傷人數可能就過萬了,比如長平之戰,死傷多達數十萬。

戰爭場面

還有一點,便是戰爭模式的改變。春秋時期的戰爭模式為「借時定地」,就是告訴對手我要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來和你打仗,當然,對手也可以選擇不來,因為這種特殊的帶有君子之風的戰爭模式,許多小國得以保存。但到了戰國,這樣的戰爭模式已經被擯棄,突發制敵的方式愈發頻繁,敵人常常被打的措手不及。

以上便是春秋與戰國的大致區別,如果覺得小編說的在理的,別忘了點讚關注哦。

相關焦點

  • 春秋外交家與戰國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義,而戰國重名利
    可是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間的角逐不再是以爭霸為目的,而是以兼併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為目的,簡單地說春秋時期,大國爭的是面子,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大國爭的是土地。正如劉向在《戰國策》中所說:「仲尼既沒之後,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
  • 超好看的春秋戰國歷史文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因為這個時期形成了中國文化、政治、軍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時期。
  • 日本的「大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有啥區別?
    日本戰國時代(公元1467—公元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大概140餘年的斷代史。在這段時間裡日本被全國的大小軍閥割據,戰爭不斷,直到德川幕府建立。中國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在此期間,東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國戰爭兼併不斷,最後發展到戰國七雄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
  •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不同?其轉變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什麼?
    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狀態是完全不同的。在春秋的時候,周天子難以約束諸侯,各大強國互相爭霸攻伐,但大多都打著「尊崇周天子」的名義。並且春秋時期的爭霸中心在中原,是現今河南中北部一帶。晉國不論是在實力,與周天子的血緣關係,還是地緣政治都具有先天的優勢,於是在相當長時間內,春秋是以晉國為主導的霸權政治。
  •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禁燒令」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禁燒令」 2020-09-2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的春秋戰國與日本的戰國截然不同
    號稱800萬鬼神,戰亂必將成為一個常態,在最強者倒下之後,日本迎來了一個戰國時代,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把中國的戰國名,套用在日本這段混亂的歷史上是不準確的。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思想和文化集大成的時代!百家爭鳴促生了十家偉岸的學說: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
  • 春秋戰國時的古人,是怎樣釣魚的呢?
    戰國時期隨著當時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釣魚技術有了巨大進步,一面反映在釣具的改進和發明上所取得的新成就;另一方面則反映在垂釣技巧的精熟程度上,在我國古代文化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釣魚活動也同其它文化史一樣,顯現著生機勃勃的景象。
  • 怎麼區分成都美女和重慶美女,兩地美女有啥子區別?
    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說到我們川渝的美女,那個個都得豎起大拇指的!川渝的美女,都是膚白肉嫩的,在國內那是數一數二。川渝是一家,不過要是成都妹兒和重慶妹兒放在一堆兒,則是兩種的美。對於這個,你曉得咋個區別嗎?我行走成都重慶兩地這麼多年,今天就教大家從外在和內在區分哈。
  • 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勃興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時代。這個時代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人們思考的最重大的課題。西周末年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動,也引起了文化上的巨大變動,最顯著的現象是官學衰敗,私學興起,最終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西周時代的學術、文化、教育等活動,與宗教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祝、宗、卜、史等官員掌管著宗廟祭祀、記言記事等有關的文書管理的事宜。思想文化活動就是從這些事務中產生的。
  • 春秋戰國時代的福建
    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百越族閩人和有福之州——福州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閩越國。戰國晚期,無諸在福建境內稱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
  • 最早記錄導引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莊子》一書?華一功夫空間答疑
    最早記錄導引術竟然在春秋戰國時期《莊子》一書?關於「導引術"解讀?中華導引術的發明不止一端,從現有文獻看,《莊子》一書中曾記載春秋戰國時,有彭祖那樣的養生家練習「熊經鳥申」,以求成仙不老。另一文獻《呂氏春秋》記載,上古堯帝時期,民病「痿厥寒熱」,故堯帝發明一種舞蹈,通過宣導經絡氣血來進行治療。這都是早期的導引術,從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導引術有著不同的來源,且目的和功用也有所區別。
  • 春秋戰國有種帶眼睛的琉璃珠,只要文物和它沾邊,為何會價值不菲
    中原大地和西亞相隔萬裡,隨著歷史的發展,有大量遊牧民族和商人往返於兩地之間。琉璃蜻蜓眼色彩美麗,便於隨身攜帶,既是牧民的護身符,也是可以用來交易的商品,漸漸成為了他們的「必備吉祥物」。春秋戰國時期,琉璃蜻蜓眼由西亞經新疆流入中原。琉璃蜻蜓眼傳到中國後,在戰國時期成為流行鼎盛。彩色繽紛、燦爛奪目的西亞琉璃珠,本就漂亮珍貴,很受王公貴族的喜愛。
  • 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多大?
    歷史著名人物呂不韋、範雎在秦國都當過丞相,除秦王就是呂不韋有權力了。範雎似乎是文官首領,白起是武將首領。範、白失和,範雎害死白起,可見丞相權力相當大。丞相這一職位始終是高官,有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百官首領;有時是文官首領,文武並列。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也不小。
  • 春秋戰國時期,有種「眼睛文物」受追捧,專家認為它們非本地產
    可是這15000多件文物裡,有173顆形狀怪異的眼珠文物。專家們也不是第一次,從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墓葬中找到這些樣式奇特,與同時期文物顯得格格不入的"眼珠子"。那麼,這種類似於眼睛的文物是本地產的嗎?又為何成為王公貴族們,爭相追捧的奢侈品呢?
  • 男孩不隨父母姓,卻取名叫「春秋戰國」,是出奇制勝還是數典忘祖
    最近,又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火了,他叫「春秋戰國」。現實生活中,四個字的名字並不少見,歐陽、上官、司馬、諸葛、公孫、東方等都是常見的複姓,這些家庭一般都會選擇給孩子起四字的名字。可是,「春秋」這個姓氏好像很稀罕,又或者他的父母一個姓春一個姓秋?有趣的是,以上兩種情況都不是,「春秋戰國」的起源,完全是因為爸爸喜歡那段歷史。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滹沱河又叫糊塗河,流經恆山與五臺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貫穿繫舟山和太行山,向東入海鮮虞氏北面與林胡、樓煩等遊牧族為鄰,東接燕國、邢國,西靠晉國,南距齊國、衛國。鮮虞氏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卻在中原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也說明鮮虞氏的生命力相當的頑強。鮮虞氏東徵西討,土地越來越多,威脅中原各諸侯。
  • 不要用今天的國際格局,去衡量春秋戰國 | 專訪趙鼎新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小國,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一提春秋就是五霸,一提戰國就是七雄。事實上,在這些強國之間,一度還存在著很多小國。那麼面對大國的稱霸和兼併,這些小國是如何應對的,它們在整個春秋戰國的政治格局中又起著怎樣的作用,它們為何未能出於集體安全聯合起來對大國形成制衡?趙鼎新:咱們分幾步說。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為動蕩的年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動蕩的年代中,卻有許多新生的事物出現,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變法運動,它給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大一統,大崛起的希望。筆者先帶大家看看商鞅變法,我們都知道在商鞅開展變法之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所推行的政治制度以及統治手段,幾乎都是西周時期留下來的,每個國家的統治方法都大同小異,國家實力的強弱只能依靠地理位置優勢和固有經濟基礎決定。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一切都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帶眼玻璃珠。只要與之相關的文物,都價值不菲
    你見過有「眼睛」的玻璃珠嗎?白居易在《崔十八新池》中的描述表明,琉璃猶如易碎的琥珀。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一種帶眼睛的玻璃珠。文物只要鑲嵌上它,立馬就值錢了。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小編為你揭秘:琉璃為什麼要鑲嵌眼睛?自古以來,人類就祈求健康和幸福。西亞,印度有了人類文明後,就有了「眼睛可以闢邪驅濁」的觀念。因為人類有眼睛,所以能看到眼前的東西,避開障礙,甚至觀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