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從巴黎美院到梵谷,看到了徐悲鴻劉海粟的不同選擇

2020-12-13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

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的「梵谷展」,從藝術的角度講述了梵谷勵志成為藝術家的10年中,藝術風格的形成過程,配以「印象派」諸家的作品,似乎看到了百年前劉海粟等人接收的印象與寫意藝術;在上海博物館「美術的誕生:從太陽王到拿破崙——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以巴黎美院為主題,看法國17至19世紀的學院教育,這是徐悲鴻等人選擇的藝術形式,也可作為中國當下學院教育的模版。

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梵谷展

地點:上野之森美術館(東京)

展期:2019年10月11日-2020年1月13日

票價:1800日元

點評:從米勒、海牙派到印象派,梵谷寫入了藝術史,僅僅用了10年。此展以作品講述配合書寫文字,講述梵谷藝術的十年。

評星:四星

或許是臨近年關,上野公園裡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西洋美術館等文化場館均早早放假,唯有上野公園東南角、從建築和展覽面積看並不起眼的上野之森美術館依舊開放,當然說「不起眼」只是其本身低調,這間2層玻璃小樓裡曾展出過維米爾等西洋藝術大家的作品,其運營背後是日本美術協會,歷任總裁皆為日本皇室成員。或正因為有這樣的背景,這間不大的美術館,才得以能容納一個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這一次來的是梵谷(進了展廳得知不只梵谷)。

上野之森美術館外蜿蜒曲折的排隊人群

經過近40分鐘在凜冽寒風中的排隊,終於在天將黑未黑的時候,挪進了美術館的小門,並隨著人流走到了位於美術館二樓的第一展廳。儘管有展館內混雜的提示,但直至進了展廳才真正體會到「混雜」的概念,展廳幾乎擠滿了人,每一件作品前更是密密麻麻,好在觀展良好的秩序,讓筆者漸漸平靜下來,跟著展線移動步子,也漸漸走入了梵谷僅10年的藝術家生涯。

1880年,27歲的梵谷決心成為畫家,開始自學。他閱讀素描和色彩的理論,並開始臨摹荷爾拜因、米勒等過去巨匠的作品。尤其是米勒對農民的描繪,讓梵谷產生了精神的慰藉和共鳴,他1880年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看到我臨摹米勒的素描,你不失望吧。我總共有20張米勒的複製品,如果你能再提供給我幾張,我一定會繼續臨摹,認真學習這位大師。」而到了1890年,梵谷依舊迷戀米勒,他寫到「某些無法觸及的東西,被他用親近、但又嚴厲的手法描繪了出來。」

梵谷,《挖土的人》(臨米勒作品),1880年10月

以信件和作品的對照開啟展覽,這也是貫穿了梵谷展的始終。再往下看,發現所謂「梵谷展」展出的並非只是梵谷的作品,而是講述梵谷的藝術從何而來,受何影響。展覽按時間順序給出了兩條線索,「海牙派」和「印象派」,這兩條線索也自然將第二和第一層分為兩部分。

1881年末,梵谷向海牙派的核心人物安東·莫夫(Anton Mauve)求教,第二年,移居海牙,開始與其他畫家進行交流。當時,海牙是荷蘭的藝術中心之一,一批畫家聚集此地,詩情畫意地描繪了街道周圍廣闊的原野和水邊,以及生活在此處的人的樸素生活。在這一部分展出了安東·莫夫、伯納德斯·布羅姆斯等人的作品,梵谷也曾和他們一起創作。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對梵谷在觀察生活、寫生模特等方面的影響。

梵谷,《吃土豆的人》(版畫),1885年4-5月

融合米勒和「海牙派」,梵谷在1885年畫下第一張讓自己引以為豪的作品《吃土豆的人》,這件現藏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的作品並未在東京展出,此次展出的是這件作品的黑白版畫,以及一系列服務於該件作品的農婦油畫寫生。為了這件作品,梵谷花了一個冬天寫生農民的頭部和他們在室內的樣子。

梵谷,《戴白頭巾的農婦頭部寫生》,1884年11月-1885年5月

比較油畫寫生、黑白版畫和記憶中《吃土豆的人》的油畫,可以看出梵谷對這件作品的用心,這件描繪五位農民在儉樸的燈下吃飯的作品,擁有複雜的布局和明暗的表現,為此他也和農民一起生活、了解他們生活的真實面貌。在東京展出的黑白版畫是梵谷在完成油畫後,直接通過油畫翻轉而成的版畫。此時可以說梵谷想成為畫家的願望實現了。

梵谷,《巴黎的屋頂》,1886年春,此為梵谷初到巴黎時的作品,其中還有寫實藝術的影子

而後展覽進入第二部分,1885年11月末,梵谷搬到比利時安特衛普、在皇家美院學習,並萌生了去巴黎的想法,1886年2月28日,梵谷在沒有事先通知的情況下來到巴黎,並居住在弟弟提奧的蒙馬特公寓,這便是開啟了他的印象派時代。在這一部分中,先展出了梵谷初到巴黎時候的作品,而後畢沙羅、莫奈、雷諾瓦、修拉等也陸續亮相,再是回到梵谷,並以「花開阿爾勒」為名,對比其初到巴黎時的作品,這批1887年的春天開始的作品帶有明顯的印象派明亮的色彩和筆觸,也是梵谷的人生中最具戲劇性的時代。他畫身邊的人和風物,阿爾勒的色彩也在畫家筆下再現。看梵谷這一時期的畫,筆者想到了1920年代末歐遊赴法的劉海粟,也曾在上海見過一張劉海粟在1964年畫的《外灘風景》,像極了梵谷的用筆。或許劉海粟在法國看到的也是這一批印象派畫家的作品。

莫奈,《開花的蘋果樹》,早於1873年

梵谷,《蒙馬特的家庭菜園》,1887年6-7月

除了阿爾勒的麥田、河岸、薰衣草外,這一小節中的一些油畫人物,可以對應到電影《至愛梵谷》中人物原稿。但筆者在這一部分最為印象深刻的是一張1887年的油畫戴帽子的自畫像,當時梵谷34歲,在這一張作品中,可見梵谷如孩子般隨性塗抹,當然細看後會發現這件作品與印象派的聯繫,記憶中1886年的梵谷的自畫像還帶著傳統的明暗法,而一年後他以有限的筆觸和色彩捕捉自己的,戴著外出寫生的草帽的樣子。

梵谷,《戴帽子的自畫像》,1887年9-10月

梵谷,《麥田》,1888年6月

到了最後一個展廳,牆面的顏色從淺藍變為深藍,更襯託出梵谷的色彩絢麗,其中的作品均創作於1889年和1890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絲柏》《薔薇》,荷蘭國立渥特羅庫勒穆勒美術館所藏《聖雷米療養院的庭院》等悉數亮相,歷經了藝術的積累和人生的苦難,正是在這一階段,梵谷的自我風格確認,成為了藝術史中的梵谷。展覽最後一件作品是《加歇醫生的肖像》的素描稿,繪於1890年6月15日,此時梵谷的生命僅餘下一個半月,而最後的展廳,所有的觀眾都放慢了腳步,似乎在和梵谷告別,也不舍這一場匯集了世界10個國家及地區的館藏資源共83件作品的「梵谷展」,因為一生再要一次看全這些作品幾乎沒有可能。

梵谷,《加歇醫生的肖像》,1890年6月15日

作品是一流的,講的故事也是一流的,這毋庸置疑。但場地侷促、布展密集卻也是展覽的硬傷,在摩肩接踵的展廳,想要認真讀讀梵谷不易。

梵谷,《聖雷米療養院的花園》,1889年5月(註:「梵谷展」作品圖均為畫冊翻拍)

美術的誕生:從太陽王到拿破崙——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

展期:2019年11月5日—2020年2月9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票價:免費

點評:「學院派」的鼻祖展,展覽作品很多,主辦方也分了很多篇章講述法國藝術的發展。然而真正留下印象的作品只有幾張,如同茫茫藝術史中留下名字的那幾個人。

評星:四星

如果說,在東京的「梵谷展」看出了劉海粟看到的西方藝術帶著點中國觀眾的斷章取義,那麼上海博物館的「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則在最初就打出了「徐悲鴻所見的法國藝術」的宣傳點,而到了展覽,的確妥妥的西方藝術正統,其對中國美術教育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從展覽中非常明顯地可以看到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為代表的18世紀法國藝術,上接文藝復興、甚至希臘傳統的沉靜,但同時又顯示出路易十五時代洛可可藝術的甜美、繁複。然而,對不熟悉西方神話的中國觀眾而言,一些展覽中反覆出現的繪畫題材有些晦澀難懂,且因為同出自於巴黎美院的教育體系,看起來有點像是複製黏貼。

然而,在眾多留校的上等之作中,大師的作品終歸是奪目和脫穎而出的,儘管有時遠遠看見某件作品時,起先並不知道出自誰之手,但就是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筆者走到其面前,然後發出類似「原來是他啊」的感慨。其中最有標誌性的是普桑、安格爾和大衛。

普桑,《墨丘利,赫爾斯和亞格勞洛斯》

普桑的作品《墨丘利,赫爾斯和亞格勞洛斯》,位於展覽的前半部分,小小一件,雖是宗教題材,但用筆卻無比輕鬆,構圖中衝突的中心雖在畫面左邊,但右邊躺著的赫爾斯和天使們也是動人,她那種閒適歪著的狀態,讓人想到了波蘭畫家巴爾蒂斯筆下的少女。而後展覽展出的神話題材作品尺幅幾乎都大於普桑,但筆者卻沒有駐足。

大衛,《安德洛瑪刻哀悼赫克託爾》

展覽中另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大衛的《安德洛瑪刻哀悼赫克託爾》(1783年),這是一件無比巨大的作品,被陳列在為展覽特設的天光展廳,這件教科書式的油畫作品,幾乎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非常精到,布料的褶皺、光線的運用、神情的刻畫伴隨著肌肉的走向都無比精準,畫面縱深關係的處理、虛實的結合也微妙而舒服。畫面中已經去世的赫克託爾的男人體讓人想到了大衛的另一張經典之作《馬拉之死》(1793年),對比兩件作品的創作年份,《馬拉之死》晚10年,這兩件作品應該是有所聯繫的。

安格爾《半身軀幹人體》

在同一展廳中,還有一件「發亮」的作品是安格爾的《半身軀幹人體》。雖然有評價認為,從大衛到安格爾,是熱情、生動的革命古典派向僵化、空虛的學院古典派的蛻變。筆者也認為這種判斷是對的,尤其美術史往後發展,出現了德拉克羅瓦式的藝術家。然而,在這個展覽中,安格爾的作品卻是明亮而醒目得。這同時也牽涉到另外一個話題,巴黎美院芸芸眾生,留在美術史上的名字,永遠只有那麼幾個,想在美術史上脫穎而出,必須足夠優秀、足夠與眾不同。

巴黎美院所用教材

說到巴黎美院,美術教育問題自然也無法迴避,20世紀前半葉,中國曾有一批藝術家赴法留學,其中很多人就是註冊在巴黎高美之下。其中包括著名的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吳冠中、吳法鼎、常書鴻、顏文樑、呂斯百等。這些留法藝術家們極大推動了中國藝術和中國藝術教育的發展。然而對比當下國內藝術院校的基礎美術教育,感覺當下只是學了皮毛。在展覽中,有一組巴黎美院學生的寫生作品,請的模特是戲劇演員,他們所擺的動作不是簡單的坐或站,而是「驚恐而喜悅」「悲傷而焦慮」等神情,所呈現的作品雖只是頭部,而且看起來是一個模特,但作品卻極具張力和表現力。

巴黎美院學生模特雕塑習作

由此延伸展出的巴黎美院所用的教科書、給獲得獎學金學生的深造機會,讓人感慨200年前藝術教育的不凡。

巴黎美院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去羅馬學習的狀態

無論是海牙派、印象派、還是巴黎美院,可以想像在當時的時代必是繁星點點,但經過了時間的沉澱,只留下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名字。反觀中國美術史、以及更大意義上的歷史皆是如此。

同時梵谷所代表的「性靈派」,與巴黎美院的學院派也讓人看到了藝術的發展和多種面相,一件作品可以是循規蹈矩的科學論調,也可以是眼睛所見、從心到筆的外化體現,而觀者選擇什麼、尊崇哪種源於自己的見識積累,也想要什麼。在近百年前,以徐悲鴻和劉海粟為代表的留法藝術先驅選擇了不同的藝術形式,或為救國圖強,或跟從當時藝術的前沿。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藝術發展的時間差在縮短,當時的前沿也都成為了傳統,有時我也假設,如果這批首先看到巴黎、看到世界藝術的中國藝術家,再看當下的藝術,會做何選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文革」後劉海粟復出風波
    徐悲鴻1919年赴歐留學八年,先入為主地奉19世紀盛極一時的寫實主義為繪畫的極致;劉海粟則認為世界美術發展趨向是從「客觀再現」到「主觀表現」的升華,極力推崇後期印象主義等順應時代潮流而湧現的新興藝術流派。徐悲鴻因此視劉海粟為流氓騙子,1932年,二人爆發正面衝突。
  • 劉海粟:使用人體模特的三大文妖,被徐悲鴻罵為漢奸的四大校長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紅旗飄揚) 劉海粟:使用人體模特的三大文妖,被徐悲鴻罵為漢奸的四大校長 (劉海粟歐遊期間留影) 1932年(36歲),歐洲留學回來的徐悲鴻與劉海粟結下梁子
  • 劉海粟以"藝術叛徒"自勵?
    1896年3月,劉海粟生於江蘇常州,擅長油畫、國畫、美術教育。自幼酷愛書畫,十四歲到上海入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30年劉海粟於巴黎與法蘭西美術學院院士、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院長貝納爾合影(左起:張弦 張韻士 劉海粟 貝納爾 傅雷)。
  • 劉海粟畫論與創作的答案都在這裡
    《世界名畫集》共七集,分別是《特朗》、《劉海粟》(傅雷編)、《梵谷》、《塞尚》、《雷諾瓦》、《馬蒂斯》、《莫奈》。1947年,劉海粟在《茶話》雜誌第13期發表的長文《現代繪畫》,詳細介紹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到當時歐洲最前衛的巴黎畫派的概況。他對歐洲現代藝術思潮,仍然保持著與時俱進的關注與研究。
  • 評展|從「拉斐爾前派」的純粹到俄羅斯繪畫的廣闊與鋪陳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展覽有上海博物館和劉海粟美術館的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和「莫伊謝延科作品展」,兩個展覽如同一部現實主義俄羅斯近現代美術簡史;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以開啟新技術對文物的再研究;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揚·凡·艾克和拉斐爾前派」以《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 評展|這些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展覽,有探究,也有淺表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2020年過去的3個月中,多次聽到「希望2020可以重啟」的聲音,但時間依舊一無反顧地向前,2020東京奧運會是否改期未可知,但開啟5G的時代已是定局。
  • 「人文」劉海粟因「裸體模特」被罵,到底多少「禽獸不如」的事?
    一直到後來都是非常厲害的!……沒有人能同我比的!」這個人就是我國現代美術界卓有名望和地位的美術家劉海粟。劉海粟,原名槃,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16日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青雲坊村。
  • 名師足跡 · 劉海粟 | 滄桑歷經為海魂
    劉海粟(1896—1994),一位在現代中國社會掀起文化波瀾,以自己傳奇人生寫下絢麗篇章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生命激情交匯著藝術追求,他的人生歷程伴隨著時代發展,有著極為值得研究的典範意義。回望中國現代美術教育,以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龐薰琹為代表的四大體系,發揮了各自不可取代的價值,展示出民族的新審美理想和時代美術的多元發展模式。
  • 劉海粟《紅牡丹圖》《石榴圖》再印,除了加蓋劉海粟印章,還有其...
    《紅牡丹圖》劉海粟 木版水印 金箋紙 42.5x50cm劉海粟是中國現代傑出的畫家、中國現代美術運動的拓荒者、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12年11月,劉海粟在上海乍浦路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劉海粟任校長,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
  • 梵谷一生40幅自畫像,最後一幅看哭了
    公眾號回復「中央美院」,100G中央美院高清素描、色彩、速寫教學免費下載..這幾幅自畫像都完成於巴黎,除了最後一幅完成於 1887 年早期,其餘的都是 1886 年完成的。與之前中產階級的服裝不同,這些戴草帽的自畫像中梵谷以農民的形象示人,這些表明了作者本人對農村生活的嚮往。明亮的藍色、綠色和黃色背景都是對鄉村環境的描繪,這些服裝都是梵谷之前畫農民時描繪過的。4、點彩畫法自畫像
  • 梵谷巴黎時期的重點作品
    這雙鞋並不是梵谷穿成這樣子的,而是專門在跳蚤市場上購買的一雙「笨拙、笨重」的嶄新的農民鞋,他在巴黎泥濘的街道上徘徊數周,以便鞋子看上去更加風化滄桑。  梵谷的這雙鞋引起人們更多思考和評論。馬丁·海德格爾曾專門談這雙鞋的存在意義。在19世紀的法國,先鋒派的繪畫的鞋子主題有著特殊的社會政治內涵,梵谷的靈感也可能來自米勒的這一系列大量農民木屐的圖紙。
  • 畫家少白湯發周分享:2020年拍賣徐悲鴻字畫的市場價格是多少?
    徐悲鴻的馬,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含奔放的墨*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
  • 徐悲鴻的三段摯愛情感史
    到1919年,24歲的徐悲鴻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便赴法國留學,師從弗拉芒格大師,專修油畫、素描和西方美術。歷經4年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徐悲鴻不僅深入鑽研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特點,還繼承了古典藝術造型的嚴謹,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
  • 他師從徐悲鴻,26歲與畢卡索齊名,卻蟄伏山村裸女為伴!一幅畫被騙賣5塊錢
    沙耆油畫《駿馬圖》保留老師徐悲鴻對馬的象徵意義,又有創新徐悲鴻很快發現,這個沉默寡言的孩子畫中,蘊藏著無限可能,僅僅兩年後,徐悲鴻便幫他寫了一封推薦信沙耆妻子有繪畫大家徐悲鴻保駕護航,初到比利的沙耆就被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巴斯天(A. Bastien)收為入門弟子。
  • 少年數理化考0分,畫了一幅素描,美院院長:破格錄取
    很多人學美術,是因為對藝術的夢想使然,也有很多人學美術,是為了實現讀書之路的「曲線救國」,比如數理化不太好就選擇了做美術生。但即便是走藝考的路線,仍然還是有不少學渣的基本功課實在太渣,這個時候畫得好也不一定能幫到他了。
  • 比肩梵谷的中國畫家:生前窮困潦倒,無人問津,如今3幅畫賣6.5億
    常玉是我國畫家,畫風自由個性,不同於流俗,亦不遵守任何畫理藝風,完全按著自己性子來,和同時期的徐悲鴻、林風眠等都是留學法國的學畫者,常年漂泊異鄉,在巴黎僑界大展才華。爭論是有的,但常玉我行我素,因此就常見到巴黎街頭怪異的一幕:在咖啡館的一角,常玉自由放浪,一邊翻著《紅樓夢》,或是一邊滋滋啦啦拉著小提琴,一邊作畫。沒有程式,沒有所謂的專注和尊敬,就這麼吊兒郎當,就這麼鬆散隨便……一幅前半生風流浪蕩公子哥,後半生遠赴異鄉的流浪者形象,也許在那欠缺正式的創作定格像,就可以多少窺見了。
  • 梵谷與高更:你只看到我的瘋癲,卻看不到深情
    《午夜巴黎》劇照他們同樣頹廢無所,同樣孑然一身,同樣除了創作的熱情和藝術的創作力一無所有,這次短暫的相識,讓他們在對方的絕望中看到了自己。冶豔,熱烈,旺盛,熾熱,這是梵谷生命的顏色,他尋著陽光的腳步,一路從陰鬱的荷蘭,到巴黎,最後終於來到陽光燦爛的阿爾,而現在,他願意把這燃燒自己的力量,通通獻給高更。來吧,在布列塔尼貧病交加的高更,讓我來照顧你。梵谷是缺愛的。
  • 梵谷自畫像遭破壞?名畫的背後,全靠這項絕活撐著!
    【來源:美術報】前段時間,外媒曝出巴黎奧賽美術館藏一幅梵谷自畫像被一名6歲女孩塗改的消息。女孩的父親是奧賽美術館的保安人員,他違反規定擅自將女兒帶進因新冠疫情關閉的美術館,由於看管不慎,女兒尋機用一支紫色的氈筆為她覺得難看的梵谷畫像添上眼鏡、鬍鬚、一朵花和一顆心臟,給新冠疫情增加了一個新的受害者。
  • 回到傳奇的起點,徐悲鴻罕見雙面畫見證「大師的誕生」
    從「JuPéon」到徐悲鴻,從素描和油畫到中國墨水,從法國到中國的道路彼此交錯。並且,徐悲鴻不太為人所知的油畫人物形象與他聞名世界的水墨馬之間也有著深厚的聯繫。不過,在解讀這件「習作」背後的複雜意義和價值前,還有幾點問題需要釐清:疑問1:該作完成於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