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還是單身狗的白居易,為啥能寫出盪氣迴腸的《長恨歌》

2020-12-13 星火微光晚橋

白居易與《長恨歌》

古人成親的早,蘇軾17歲就已經和王弗成親了,而白居易35歲還是單身狗這件事,有點不合常理。

而更不合常理的是這枚35歲的單身狗,居然還寫出了讓人盪氣迴腸的《長恨歌》。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老白一生有兩個了不起的成就。

一是把詩歌由精英藝術拉向了平民,他的詩力求80歲的老嫗都能聽懂。

二是開創了中國詩歌的敘事功能,中國的詩歌向來以短小精悍著稱,因為短小,字精煉,無法達到敘事的效果,中國詩在白居易以前也就避開了敘事的功能。

《長恨歌》全詩一共120句,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的起因開始,到他們相遇,玄宗千萬般的寵愛,楊玉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再到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在逃往四川的途中楊貴妃被迫縊死,到後來玄宗追思楊貴妃的過程,以及上天入地的尋找楊貴妃的魂魄。

從「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無奈到「忽聞海上有仙山」的轉折,全詩千轉百回,把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愛戀和思念寫到了極致。

那麼問題來了,身為單身狗的白居易如何能寫出這樣令人動容的愛情詩呢?

緣起:仙遊寺有感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35歲那一年白居易被分配到陝西周至縣做縣令。

周至縣,位於八百裡秦川之南,秦川蔓延千裡,在周至形成了終南山。對這裡就是有名的終南山。

終南山有一個著名的仙遊寺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必遊之地。

這一天晴空萬裡,老白與三位好友王質夫、陳鴻(這兩個是早先蹭流量最成功的人)齊聚終南山,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吟詩作賦。

不覺間來到了仙遊寺,王質夫在仙遊寺前駐足,一聲嘆息引來另外兩人的好奇。

原來仙遊寺中供奉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牌位。安史之亂楊貴妃死於馬嵬坡後被送到了周至縣的仙遊寺外埋葬,數年後唐玄宗駕崩,也被送到了仙遊寺由高僧們超度,仙遊寺裡便供奉了這二人的牌位。

說起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眾人唏噓不已。

唐玄宗前半生,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開創了開元盛世,把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推到了頂峰。

卻在53歲時,遇見了22歲的楊玉環,驚鴻的一瞥,便讓他失了神。

我們活在世間,會有很多的身份,首先是別人的兒女,長大後是別人的妻子或丈夫,然後是別人的父母。

我們還有自己社會中的角色,或許是一名老師,或許是一名醫生,又或者是一家公司的大BOSS。

唐玄宗彼時也活在自己的身份角色中,首先他是一位大BOSS,唐帝國的大BOSS,而且還是一位做的十分出色的大BOSS。

其次他還是楊玉環的公公,楊玉環是他自己的兒子李瑁的妃子。

這個身份頓時讓他傻了眼。

可是大唐是個很開放的社會,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駕崩後出家感業寺後被高宗李治弄回了宮中做妃子。

後來做了皇帝的武則天正是玄宗皇帝的奶奶。從奶奶的故事中,玄宗明白了,他不僅是大唐帝國的BOSS,不僅是李瑁的父親,楊玉環的公公,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他自己------李隆基。

經過幾番斟酌,他決定做他自己,去追求他的愛情和幸福。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楊玉環被迫出家,之後被李隆基接回宮中做了貴妃。他們在宮中相愛了十多年。再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他們的愛情也走向了悲劇。

無法做自己的悲哀

唐玄宗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可以想做自己就做自己。他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別人也不能拿他怎樣。

而生為普通人的白居易卻沒有那麼容易做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前面說過,古人成親的早,蘇軾17歲就和王弗成親了。而我們的老白此時已35歲了,還是單身狗一枚。

老白出生雖不算顯赫,但也是官宦子弟,遲遲未娶妻只因他心中住了一個人,這個人名喚湘靈,與老白青梅竹馬。只可惜是個歌女。

古時候門第森嚴,婚姻講究門當戶對,老白是官宦世家,而湘靈卻是鄉野丫頭。

儘管他們彼此相愛,心靈相通,無奈白媽媽卻從中阻撓,白居易以為只要他非湘靈不娶,白媽媽最終就會同意他們在一起。

但白媽媽卻堅決不同意,就算老白決心要打光棍,也不允許他們在一起。

白居易總以為自己若能高中,便可以決定自己的幸福,於是他奮發苦讀,二十九歲高中那一年,以為終於可以和湘靈在一起了。於是和母親提及此事,要求要娶湘靈為妻。

白媽媽當初就看不上湘靈,如今兒子高中,更加不允許他們在一起。

老白執意要娶湘靈,說:母親要是拆散我們,就把兒子逐出家門。

白媽媽氣火攻心,竟暈了過去。

老白不但是個才子,還是個孝子,眼看母親絕無還轉的餘地,便從此絕口不提湘靈之事,也絕口不提自己的婚事。

這一蹉跎,轉眼老白都已經35歲了。從前那個少年,轉眼成了中年大叔。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這位中年大叔,都會手握酒杯,暗自傷神。

白居易一生給湘靈寫過很多詩,我挑了其中一首給大家來細細品讀:

《長相思》

九月西風興,月冷露華凝。

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

二月東風來,草拆花心開。

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

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

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

蔓短枝苦高,縈迴上不得。

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

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從秋天到春天,從15歲到23歲,又從23歲到35歲,老白的心裡都只有: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這裡不正是《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前奏嗎?

寫別人的故事,表自己的深情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深深感動著白居易,對他來說,向唐玄宗一樣不顧一切地追求愛情,是他所嚮往的,卻也是他所不能的。

在幾位好友的慫恿下,白居易決定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寫一首詩。

於是一首傳唱千古的《長恨歌》誕生了。這首詩避開了楊玉環身為兒媳的這一段,而是直接寫了一位帝王對於一位妃子的寵愛,一個男人對於一個女人的深情。

《長恨歌》全詩120句,在中國的詩歌史中,算是很長很長的詩了。背唐詩三百首的時候, 覺得白居易很討厭,寫那麼長的詩做什麼呢?幾乎花了兩周的時間才把這首詩背下來。

最後才發現,他寫這麼長的詩,寫的雖然是別人的故事,表達的卻是自己的深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個人是有多美,才能讓別人都失去了顏色呢?也許只是因為這一個人裝進了心裡,再也裝不下別人了罷。

唐玄宗與楊貴妃因安史之亂,貴妃縊死而天人永隔。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對於她的死,君王有痛,有悔,有恨,有淚從她死去的那一刻,他的心也跟著死了。

雖然後來唐朝中興,唐玄宗又回到了皇宮,但已物是人非事事休。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這是寫唐玄宗思念楊貴妃,也是白居易思念著湘靈,若沒有刻骨的思念,如何寫得出這刻骨的相思。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些話是唐玄宗對楊貴妃的誓言,也是白居易對湘靈的誓言。愛情曾經有多甜,相思就會有多苦。

失去楊貴妃的唐玄宗也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興趣,退位做了太上皇,最後抑鬱而終。

老白呢,他與湘靈深愛過,卻也幾次三番地不辭而別,雖是被逼無奈,卻終究是有負於湘靈,他對湘靈的感情亦有痛,有悔,有恨,有淚,他深深記得自己的誓言: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可惜這誓言,卻是永遠無法實現的誓言。

便只能「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相關焦點

  • 白居易:有一種愛情,比《長恨歌》還纏綿100倍
    花兒呀花兒,把你移植到我家你可別傷心,不論野外還是庭前都是一樣的春天,少府我到現在還是枚單身狗,就等你開花做我媳婦兒啦! 不曾想,這條狀態一出,瞬間就上了熱搜榜。全國的女青年都沸騰了,恨嫁的留言潮水般洶湧而來: 「天吶!偶像居然還單身!要什麼花兒當老婆!讓我來!」
  • 白居易的長恨歌,白居易與湘靈35年的愛戀故事
    根據相關學術研究認為這段感情與白居易寫作《長恨歌》和《長相思》有著一定關係。    白居易出生的那個年代,在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連年戰亂,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唐王朝已經在走下坡路。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
  • 楊雨25:白居易《長恨歌》
    據記載在當時,會唱《長恨歌》的歌姬,身價都高於同行。白居易,也因為這首長篇敘事詩,名聲大噪。不過,這首詩很美,但卻很朦朧。朦朧的是什麼呢?正是白居易對待這段愛情的態度。是批判?是同情?還是讚美?我總覺得,白居易自己也沒說清楚的。那麼,白居易想說而又不能說甚至是不敢說的,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還是先從《長恨歌》這首詩來說起。
  • 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是寫給誰的?
    沒人能想到 一位詩人能橫跨山海 成為另一個國家的文明高峰 李白杜甫遠不及其半腰 他就是「詩魔」白居易
  • 替唐肅宗「弒父」的《長恨歌》,是白居易拍給大唐的高級馬屁
    《長恨歌》對應的歷史,是眾所周知的安史之亂,也是大唐從盛轉衰的節點。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唐玄宗重用了野心勃勃的安祿山,以及專權誤國的楊國忠。他這個皇帝的過錯,是跳進黃河也洗不白的。但《長恨歌》裡,卻絲毫沒有提到唐玄宗的這些過錯,反而花了巨大的篇幅,描繪了兩人生離死別的愛情。
  •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白居易少年時就有詩名,青年時長期輾轉漂泊,晚年時被貶江州,可以說經歷十分豐富,正是這些豐富的經歷成就了他的詩歌,為後世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白居易的詩作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那首敘事長詩《長恨歌》。
  • 白居易36歲結婚,為妻子寫下大唐最美情詩,現代女性痛罵:渣男
    我們上學時一定都學過白居易經典之作,比如《賦得古原草送別》、《琵琶行》、《錢塘湖春行》、《長恨歌》等等,這些詩讓白居易備受讚譽,名留文學史,「詩魔」、「詩王」的名頭不是白得的
  • 世人皆知長恨歌,卻不知白居易的初戀也暗含其中,更是寫自己
    白居易最開始寫長恨歌,其實是想翻閱唐玄宗調回來,但他寫著寫著,卻逐漸同情起了他們,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深深陷入那段悲傷,卻又流傳百世的情感旋窩中並且想起他的初戀湘靈,於是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的結局,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 從一首《長恨歌》,看白居易詩詞的兩大特點
    白居易被稱為「詩魔」,他的詩通俗直白,所謂老嫗能解,就是老奶奶都能聽得懂,他為什麼要追求這樣的詩風呢?白居易的新樂府白居易時代這一批詩人,包括韓愈、元稹等,掀起了一股「新樂府」詩風。2、文字方面:老嫗能解既然要注重詩歌的實用性,那自然是越簡單越易懂越好,古代社會人民主體還是以文盲居多,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口語交流,一旦涉及到書面文字,就不可能理解了,他們讀不懂詩歌,因此,白居易要做的事情,就是讓這一部分人也能讀懂他的詩,否則,所謂的詩歌的實用性,就沒有意義了。
  • 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樂天,為何卻寫下「《長恨歌》」?
    為什麼提到這部電視劇呢,是因為劇中由王大陸飾演的渤王在其中一集問馬摘星,說他很好奇,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比較豁達的,為什麼卻寫下了《長恨歌》,而且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到底是有多恨?這一問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為什麼寫下《長恨歌》。
  • 白居易和元稹:去他的《長恨歌》
    白居易只好專門去向長兄要錢,跑了兩千五百裡,討到的錢卻不多。回家時借住在江邊山下的小旅店,長夜綿綿,白居易一個人坐在黑暗裡,擔心母親,擔心弟弟,擔心一家人的生計。在白居易以後的人生裡,「貧窮感」一直如影隨形。他是十五歲就寫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天才少年,自然要盡力營造一個文人蕭散自在、淡泊名利的自我形象,但另一方面,每一天他都在焦慮「養家餬口」。
  • 【詩詞鑑賞】《長恨歌》——白居易
  • 長恨歌,太美了~
    神人白居易白居易有多神?《妖貓傳》中的白居易而在日本,白居易同樣影響深遠。日本醍醐天皇說:「平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嵯峨天皇更是把他的書壓在枕頭下,天天膜拜學習。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一段時間,日本人對白居易像追星、敬神般那麼狂熱。2.
  • 長恨歌 作者:白居易
    長恨歌        作者: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 白居易的《長恨歌》千古流傳,袁枚卻認為它不值一讀,這是為何?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就算沒有讀過他的《長恨歌》,也是聽過名字,畢竟《長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代表性的古體詩。《長恨歌》以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兩人的愛情故事為背景,編制了一篇扣人心弦的帝妃戀愛史,將唐玄宗搶奪兒子老婆的事件,升華成唯美的愛情故事,古往今來不知感動了多少年輕男女,也不知賺取了多少痴情人的眼淚,一句「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傳唱千古。當人們深陷白居易文字中時,有人十分清醒,他就是袁枚。
  • 白居易的愛情:為青梅竹馬寫詩四十餘年,卻最終沒能在一起
    白居易是一個情種。白居易曾寫下了千古名詩《長恨歌》,而縱觀白居易的一生,他自己也在生活中上演了一曲悽婉動人的《長恨歌》。公元782年,為了躲避戰亂,年僅11歲的白居易離開新鄭前往符離。在那裡,白居易認識了不少小夥伴,其中就有小他四五歲的農家女孩湘靈。白居易和湘靈,兩個小夥伴就這樣成為了青梅竹馬。
  • 白居易的18歲
    18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公元790年的少年白居易,嘴邊已經出現了鬍鬚,他是白家的驕傲,父親白季庚44歲才得子,對他倍加珍惜,這個孩子好像沒有其它的愛好,就是愛擺弄文字,史載,他剛出生六七個月,就每次能正確分辨「之」「無」二字。
  • 世人皆知《長恨歌》,卻不知符離鄰家女
    白居易最開始寫《長恨歌》,其實是想諷喻唐玄宗跟楊貴妃,但他寫著寫著卻逐漸同情起了他們,並且想起了他的初戀湘靈,可愛動人,與白居易青梅竹馬。十幾歲的時候啊,兩個人互生情愫,但他們卻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轉眼又過了兩年,他與朋友在馬嵬驛遊玩談及唐,楊二人之後,就寫下了那首名揚千古的《長恨歌》。
  • 他們說白居易之十二(完)
    01在這些故事中,陸遊和唐琬算是最有名的,彼此深愛卻因雙方父母棒打鴛鴦而不能在一起的兩個人,用兩闕《釵頭鳳》詮釋了對彼此的愛戀,無論是「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還是「怕人尋問,咽淚裝歡」,都寫出了相愛之人分割兩地的痛苦,讀之令人不禁潸然淚下。他們的故事也成為千百年來「愛而不得」的典型。
  • 白居易的詩:夜雪
    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