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發展史

2021-02-18 實驗之家

第一階段 原子吸收現象的發現與科學解釋
早在1802年,伍朗斯頓(W.H.Wollaston)在研究太陽連續光譜時,就發現了太陽連續光譜中出現的暗線。1817年,弗勞霍費(J.Fraunhofer)在研究太陽連續光譜時,再次發現了這些暗線,由於當時尚不了解產生這些暗線的原因,於是就將這些暗線稱為弗勞霍費線。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與本生(R.Bunson)在研究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火焰光譜時,發現鈉蒸氣發出的光通過溫度較低的鈉蒸氣時,會引起鈉光的吸收,並且根據鈉發射線與暗線在光譜中位置相同這一事實,斷定太陽連續光譜中的暗線,正是太陽外圍大氣圈中的鈉原子對太陽光譜中的鈉輻射吸收的結果。

第二階段 原子吸收光譜儀器的產生
原子吸收光譜作為一種實用的分析方法是從1955年開始的。這一年澳大利亞的瓦爾西(A.Walsh)發表了他的著名論文'原子吸收光譜在化學分析中的應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基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Hilger, 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後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譜商品儀器,發展了瓦爾西的設計思想。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譜開始進入迅速發展的時期。

第三階段 電熱原子吸收光譜儀器的產生
1959年,蘇聯裡沃夫發表了電熱原子化技術的第一篇論文。電熱原子吸收光譜法的絕對靈敏度可達到10-12-10-14g,使原子吸收光譜法向前發展了一步。近年來,塞曼效應和自吸效應扣除背景技術的發展,使在很高的的背景下亦可順利地實現原子吸收測定。基體改進技術的應用、平臺及探針技術的應用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穩定溫度平臺石墨爐技術(STPF)的應用,可以對許多複雜組成的試樣有效地實現原子吸收測定。


第四階段 原子吸收分析儀器的發展
隨著原子吸收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原子吸收儀器的不斷更新和發展,而其它科學技術進步,為原子吸收儀器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提供了技術和物質基礎。近年來,使用連續光源和中階梯光柵,結合使用光導攝象管、二極體陣列多元素分析檢測器,設計出了微機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為解決多元素同時測定開闢了新的前景。微機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譜系統簡化了儀器結構,提高了儀器的自動化程度,改善了測定準確度,使原子吸收光譜法的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聯用技術(色譜-原子吸收聯用、流動注射-原子吸收聯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色譜-原子吸收聯用,不僅在解決元素的化學形態分析方面,而且在測定有機化合物的複雜混合物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用途,是一個很有前途的發展方向。

相關焦點

  • 原子吸收光譜全解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是基於試樣蒸氣相中被測元素的基態原子對由光源發出的該原子的特徵性窄頻輻射產生共振吸收,其吸光度在一定範圍內與蒸氣相中被測元素的基態原子濃度成正比,以此測定試樣中該元素含量的一種儀器分析方法。
  • 一文讀懂原子吸收光譜技術
    原子吸收技術,也稱原子吸收光譜技術。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原理、特點及應用
    d=AAAOdvSl歡迎化驗員們的加入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原理、特點及應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的工作原理: 元素在熱解石墨爐中被加熱原子化,成為基態原子蒸汽,對空心陰極燈發射的特徵輻射進行選擇性吸收。在一定濃度範圍內,其吸收強度與試液中被的含量成正比。
  • 原子吸收光譜儀的調試與維護、保養
    摘要:原子吸收光譜儀屬於精密專用設備,需要定期調試與保養。
  • 原子吸收狹縫與空心陰極燈條件選擇
    調節不同的狹縫寬度,測定吸光度隨狹縫寬度而變化,當有其它譜線或非吸收光進入光譜通帶時,吸光度將立即減少。不引起吸光度減少的最大狹縫寬度,即為應選取得適合狹縫寬度。對於譜線簡單的元素,如鹼金屬、鹼土金屬可採用較寬的狹縫以減少燈電流和光電倍增管高壓來提高信噪比,增加穩定性。對譜線複雜的元素如鐵、鈷、鎳等,需選擇較小的狹縫,防止非吸收線進入檢測器,來提高靈敏度,改善標準曲線的線性關係。
  • 如果你有一臺專屬的原子吸收光譜儀......
    【如何繪製正確的工作曲線】 由於原子吸收法的線性範圍窄,因此繪製正確的工作曲線就顯的尤為重要。在做工作曲線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繪製一條工作曲線至少要取5至7點,並且每一個點要重複測定兩次或多次,直到平行樣的測定值滿足要求後,再進行下一個點的測定。
  • 土壤和沉積物 鈷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本標準規定了測定土壤和沉積物中鈷的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本標準的附錄A為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為首次發布。《土壤和沉積物 鈷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1081-2019)是由生態環境部於2019年12月31日批准發布,自2020年06月30日起實施,適用於土壤和沉積物中總量鈷的測定。
  • 原子吸收光譜儀中光源的類型 EWG1990儀器學習網
    濺射與蒸發出來的原子進入空腔內形成陰極元素電子云,再與電子、原子、離子等發生第二類碰撞 而被激發到高能態,自發回到基態,而發射出相應元素的特徵的共振輻射。d.由於元素可以在陰極空腔中多次濺射和被激發,氣態原子平均停留時間較長,激發效率較高,因而發射的譜線強度較大;由於採用的工作電流一般只有幾毫安或幾十毫安,燈內溫度較低,因此熱變寬很小;由於燈內充氣壓力很低,激發原子與不同氣體原子碰撞而引起的壓力變寬可忽略不計;此外,由於蒸氣相原子密度低、溫度低、自吸變寬幾乎不存在。
  • 原子吸收中的靈敏度及檢出限指標的具體標準 EWG1990儀器學習網
    2018/11/12 作者/EWG1990儀器學習網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靈敏度和檢出限是評價分析方法和分析儀器的兩個重要指標。更多的儀器學習資料,在儀器學習網1.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靈敏度表示被測元素的濃度(c)改變一個單位時,吸光度(A)的變化,即S=dA/de由於在不同濃度區域校正曲線斜率有所不同,報告靈敏度時,應指出獲得該靈敏度的濃度或含量範圍,一般來說用校正曲線的斜率表達靈敏度時,進行直線回歸計算中的斜率b值即為S。原子serratetration)來表徵靈敏度。
  • 原子和原子雜化之後的軌道
    表面上看著是個太陽系的結構(實際上就是),其實我們把他當成原子結構模型來記住原子是很方便的,以前有人提出過這個理論,咱們並不是第一個用。我一直以為,最好的記憶方法就是在原有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原子 = 太陽系太陽 = 原子核(放熱可視為「+」電 )請再自行找一下原子核的結構行星 = 電子 (吸熱可視為 「-」電 )以上是我們在初中學的原子的結構,很簡單也很簡陋,能強調的地方實在太少。這時候你會覺得原子核比較複雜,但是如果你學習學到物質的結構(《選修3》),你就會發現真正複雜的是外圍,因為它大啊!
  • 土壤和沉積物 六價鉻的測定 鹼溶液提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本標準規定了測定土壤和沉積物中六價鉻的鹼溶液提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本標準為首次發布。《土壤和沉積物 六價鉻的測定 鹼溶液提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1082-2019)是由生態環境部2019年12月31日批准發布,自2020年06月30日起實施。
  • 走進微觀領域:原子世界
    波爾猜想,這四條光譜線應該是吸收光子能量的電子在進入受激態後,又返回量子數n=2的量子態時所釋放出來的譜線。意思就是,電子會吸收或者釋放出特定的能量。 受到巴爾末啟發,1913年波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
  • 從最早的日晷到原子鐘,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因此,科學家們正在討論用基於原子振蕩周期的「原子時」取代基於地球自轉的「世界時」。從古人最初嘗試用日晷測量時間,到原子鐘精度記錄達到「17億年僅1秒」(2009年記錄)的先進設備,人類一直在為精確測量時間而奮鬥。然而,一個人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任何活動需要精確到少於幾秒的時間。那麼,這樣精確的時鐘能工作嗎?我們來談談時間測量之類的話題。
  • 既然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何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
    原子模型的發展史我這裡就不講了,我們就直奔主題吧。既然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我們也可以用電磁波來構建原子模型。當然電磁波也可以吸收電磁波,必須要是駐波。電子是費米子,光是波色子,而且電子帶電,在電磁場中偏轉,而光不帶電,也不受電磁場作用……等等還有其它量子數也不同,怎麼說電子是X射線呢?
  • 玻爾的原子模型與霓虹燈的色彩
    實驗表明,光是由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產生的,研究光譜也是探索原子結構的一條途徑。原子光譜是些分立的譜線。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也無法解釋光譜的分立特性。1913年,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愛因斯坦光子說和巴耳末簡潔公式的啟發下,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宇宙中的原子是共享的,此刻你的體內的原子或許秦始皇曾用過?
    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你體內超過90%的原子已經不復存在。細胞被分解,進入你的血液,被你的肝臟和腎臟過濾,它們的大部分成分被排出體外。與此同時,你每時每刻都在吸收和呼吸新的原子,你的身體將它們組合成新的分子和細胞。
  • 從原子角度,理解我是什麼?結果會讓您吃驚
    氫原子是最簡單的原子,它帶有一個質子。氦有二個質子,鋰有三個質子,依此類推。原子中的每個質子(正電荷)始終由相等數量的電子(負電荷)平衡,從而使原子保持電中性。單個原子在日常意義上對我們並不是特別有用,但是當兩個或多個原子結合在一起時,它們就形成一個分子。氫的兩個原子與氧的一個原子結合形成一個水分子,水對我們非常有用。
  • 既然原子中的大部分空間是空的,那麼為何很多物體都是不透明的?
    該實驗否定了原有湯姆遜的「棗糕」原子模型,進而確立了原子核式的原子模型,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所構成,原子核只佔據原子體積的極小一部分,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和幾乎全部的正電荷都集中在原子核區域,核外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擁有較大的空間。在後來的研究中,科學們在此基礎上又發現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所組成的結論。
  • 化學-相對原子質量
    1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質量我們可以發現,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電子質量太小,粗略計算中可以忽略不計。氫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的推導過程:氧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的推導過程簡而言之,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方法就是:1個原子的實際質量÷標準也就是1個原子的實際質量÷碳原子質量的1/123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的關係如果原子的質子數是m,中子數是n,那麼它的相對原子質量大約是多少呢?
  • 進展|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
    近年來,少層二維原子晶體CrI3和Cr2Ge2Te6等本徵鐵磁性的發現激發了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熱潮。理論預測單層釩基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VX2(X = S,Se,Te)為本徵鐵磁性材料,單層VSe2的室溫鐵磁性已在實驗上觀測到,然而,隨著層數的增加,VSe2中的鐵磁性迅速減弱,由於其塊體材料的順磁性,VSe2的本徵鐵磁性仍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