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小時候會唱的第一首歌是《世上只有媽媽好》,當時也不理解歌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投入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有時候我就在想,我有媽媽啊,可以經常吼弟弟和我,氣急了還揍我們一頓,這不也像根草嗎?還投進媽媽的懷抱,打記事兒起,我媽就沒抱過我,確實享不了。不過小時候,不知道是這個「享」,以為是想,就是沒門兒,不用想了。
還好,那會兒幾乎家家戶戶都打孩子,有的打孩子打的哇哇亂叫,大街上都聽的見。心理也就沒什麼不能接受的,畢竟大家都會挨揍,環境就是這樣的。
上大學聊天,才知道,有的同學從小起,爸爸媽媽壓根兒就沒揍過他,讓我充滿了羨慕和疑惑。這小子太幸福了,他爸媽是怎麼做到生氣了也不揍他一頓解氣的呢?
等自己有孩子了,氣急了也沒忍住,開始揍孩子解氣。語言也挺激烈,讓你不聽話,打死你。知道有一次打孩子,內心竟然很開心。事後,嚇死我了,我怎麼會這樣想,我是不是有病?
反思的結果是,還真有病。原來內心深處是渴望暴力的。罵孩子,打孩子只不過是滿足了我的情緒、內心需求,根本不能幫助到孩子,還會讓事情變糟糕。還每次找理由,說都怨孩子,要不是你不聽話,你氣我,我也不會打你。
唉,簡直是PUA孩子啊。
PUA,全稱(Pick-up Artist),起初指的是一群受過系統化學習、實踐、和不斷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後來泛指很會吸引異性,讓異性著迷的男女們。早期只是分享男性如何通過技巧和心理學應用,去接近、搭訕自己喜歡的人,但後來演化成騙色、騙財的手段,設立所謂步步陷阱的情感操控術,甚至不惜會導致對方自殺來達到情感操控目的。
現在這個詞,泛指一切感情操控。
前幾年有俄羅斯女攝影師Anna Radchenko在一組名為《The Reverse Side of Mothers Love》(母愛的反面)的作品裡,表現出母愛對孩子的特殊作用。從這些看似平靜的照片裡,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孩子扭曲的愛:強烈的控制欲和嚴格的管束。
攝影師認為,我們需要給孩子自己的理想、知識和經驗,教他們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處理外部困難。但如果你還沒有解決自己的問題,則很難達到平衡的教育。
尖刺保護了孩子,也隔絕了與外界的聯繫
如此放養
這個保護是不是過度了?
極端的教育方式
巨嬰
怕孩子斷開與自己的聯繫
放在籠子裡更安全
給孩子戴上錨,就不怕孩子跑遠了
提線木偶
女王
重負
束縛
雙標
拖著前進
你幫我實現夢想
持續的PUA
遙控精英
奴隸
不得不說,雖然家長如此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很多家長把全部的心力聚焦到孩子身上,有一個重要的心裡動因---就是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就不必直面自己的那些問題了。或者說至少,找到了一個聽起來很完美的逃避藉口。
「生活在別處」,孩子是很具有隱蔽性的「別處」。
給孩子報興趣班,其實基本沒用。原因是家長孩子、精力有限,精力要專一。
就像很多成年人說自己有很多興趣,其實是在說自己什麼都沒做好。
真正的興趣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才能把天賦澆灌成材。
一生要在不斷地捨棄中不斷地勝利,什麼都想要,結果是什麼都平平。
打過遊戲的人都知道,你是加血啊,還是加魔啊,這個問題會永遠困擾你,沒有最好,只有不斷的捨棄前行。
與其過分關注孩子,不如自己做好榜樣,有什麼能讓自己驕傲的讓孩子繼承。
不說了,趕緊去刷會兒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