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不明原因地哭鬧,發現在孩子哭鬧或是使勁咳嗽的時候,大腿根部會有一個包塊,躺下休息時又消失。有的人說這是「小腸氣」,買個疝氣帶綁著就行了?
清遠市人民醫院普外二區主任醫師曾軍解釋,手術是唯一可以治癒疝氣的方法。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疝氣嵌頓或腸穿孔,更嚴重的可以導致一側睪丸或卵巢發育不良,影響生殖系統功能。
小孩和老人多見
曾軍介紹,腹外疝,俗稱「疝氣」,是指腹部裡面的臟器或者組織,通過腹壁薄弱的區域或者孔洞向體表突出形成的包塊。簡單來講,就是將腹部比喻成汽車輪胎,外胎破了個洞,內胎鼓起一個包往外突出。
腹外疝是普外科臨床上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可以分為腹股溝疝、股疝、臍疝、切口疝等,其中以發生在下腹部與大腿交界處的腹股溝疝最常見。
腹股溝疝多見於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腹壁上有個「空窟窿」,由於這個「空窟窿」的存在,小腸等臟器可以鑽進這個「窟窿」,這樣從表面看就是在腹股溝處大腿根部出現一個包塊,因為這部分包塊中絕大多數為小腸,擠捏時有咕嚕咕嚕的感覺,所以又叫「小腸氣」。
「主要的病因是腹壁薄弱、腹腔內壓力增高。」曾軍說,小兒腹壁薄弱與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沒有及時閉合有關。在胎兒時期,腹腔和腹股溝之間存在一個通道,稱之為鞘狀突。正常情況下,鞘狀突會在孕期的最後三個月關閉,但出生後這個通道沒有關閉,腹內臟器通過這個通道下降到腹股溝區或陰囊內,就會發生腹股溝疝。
老年人肌肉萎縮,腹壁薄弱,而腹股溝區更加薄弱,內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宮圓韌帶穿過,給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其次,當小兒咳嗽、哭鬧、用力排便等腹腔壓力增高時,腹腔內的臟器會經過「空窟窿」突出腹股溝管。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等生長發育相對不成熟的寶寶更為常見。而老年人因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導致的排尿困難等疾病,致使腹壓升高,也為疝的形成提供了動力。
手術治療是唯一可以治癒的方法
很多人以為「小腸氣」只是小病,也有的家長會說,「小腸氣」而已,不需要去醫院治療,長著長著就自己好了。曾軍解釋,發生「小腸氣」若不治療,疝囊會逐漸增大,影響日常生活和體育活動。如果發生崁頓,可導致腸梗阻及腸壞死,嚴重者危及生命。
「手術是唯一可以治癒疝氣的方法。」曾軍說,1歲以內的部分患兒有自己癒合的可能性,但自愈率低。這一階段的患兒可暫時觀察保守治療,但平時注意觀察腹股溝包塊的變化,避免哭鬧,若包塊不能回納,及時就醫。「大家一定注意,成年人得了小腸氣是不能自愈的。」
曾軍介紹,疝的修補實際上就是一個「補洞」的過程,疝好比衣服上的洞,修補的方式有兩種,「縫合」或「補丁」。疝囊高位結紮術,腔鏡下的微創治療,是現階段較常用的手術。腔鏡下的微創治療術程短、創傷小、恢復快,從入院、手術、到出院,最快可24小時完成。
雖「重男輕女」但也不能放鬆警惕
「男孩較女孩更易患病,右側較左側發病率高。」曾軍說,在腹股溝區裡有一條在胚胎時期的便道,這條便道主要是供睪丸下降到陰囊走行。正常情況下出生前睪丸就會進入陰囊,之後就被關閉,但右邊的睪丸下降稍遲,所以小兒腹股溝疝以右側多見,男童比女童多見。
對男性幼兒來說,疝長期的反覆脫出壓迫精索和睪丸的血供,對睪丸的發育有不利影響。那女性沒有睪丸,是不是可以不用擔心了?曾軍解釋,很多女性發生腹股溝疝後,卵巢和輸卵管通常會進入疝囊導致粘連、壞死等一系列問題。
曾軍還提到,也有的家長雖然對「小腸氣」有一點了解,但是擔心手術風險,遲遲不做手術,抱著可能自愈的僥倖心理。前不久,有一名1歲多的女性患兒因「右側腹股溝嵌頓疝」行急診手術,雖然手術成功,但因就診不及時,一側卵巢缺血壞死而切除。
「之前孩子哭的時候大腿根部也有疙瘩,但是都會消失,沒想到這次……」女孩的家長回憶說,就診前兩日該患兒有不明原因的哭鬧,由於之前認為女孩不會得「小腸氣」,就沒在意,但是女兒的持續哭鬧,大腿根部的「疙瘩」也不退,才到醫院檢查。
曾軍提醒,女孩得腹股溝疝也應該小心,因為女孩的卵巢、輸卵管等生殖器可下落到腹股溝內,而且它早期一般不會出現疼痛,等出現劇烈疼痛時,器官很可能出現嵌頓、壞死,後果十分嚴重。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腹股溝斜疝?
如果孩子經常不明原因的哭鬧,家長可以通過以下症狀做初步判斷:看大腿根部是否有小包,有的小包甚至可以進入陰囊,活動或者哭鬧時小包是否變大,揉一揉、睡一覺小包是否會消失,部分孩子還會有腹痛、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表現。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鬧,且大腿根部的小包持續存在,則很有可能出現嵌頓疝,就會造成內容物(如腸管、女性子宮附件等)嵌頓、絞窄、壞死,出現瀰漫性腹膜炎、敗血症、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最終危及生命。
|「疝氣口訣」:
肚子上面鼓小包
可大可小可全消
不明原因常哭鬧
腹股溝疝小心了
1歲以上不可愈
安全手術是正道
莫要輕信小妙招
正規醫院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