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王陽明提醒大家,人和人之間一直有差異性的,我們在致良知的過程中會由於本人的差異性保證不一樣的高寬比。
假如今日保證了那樣的1個水平,那麼就依據今日的情形再去提升自身;當明日對良心有新的了解和掌握後,便在掌握的基本上再次提升,這才算是潛心這門大學問的心態。
王陽明表示:打開人和人之間間距的,不是工作能力也不是勤奮,只是潛心,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乍一聽,這句話仿佛很晦澀難懂,其實不是。王陽明覺得,人和人之間有差異性是很一切正常的,僅有保證潛心,尤其是要專注時下,循序漸進,才可以真實打開彼此之間的間距。
大多數人都具有工作能力,也是有成千上萬人為因素取得成功投入勤奮,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對於此事潛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若辦事不潛心,不太可能會取得成功。
很多人不理解,「時下」指的是什麼?
時下,實際上就是目前置身的自然環境,已經做的事,如今碰到的人。「珍惜當下」的想法便是要求大家把關注和時間都聚集在這類事情、這些人上。
昨日之日不可追,明日之日不可期,唯有珍惜今日,珍惜當下,潛心時下的人,才可以品味到生活的樂趣和實際意義,才可以慢慢打開與其他人的間距。
自然,潛心時下並不是讓人拋棄以往,只是說「時下」更為關鍵。「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與王陽明的「時下」有異曲同工之妙。「時下」是千裡之行的1個起始點,也是大家所邁出的每步,真實的具有。
殊不知,有很多人儘管有理想,卻一心沉浸在以往,還是過度期待與明日。這些人常常忽視了時下,沒有投入一切行動,而理想也成為了1個空話。
看來1個廣為流傳很廣的短故事:
兩者之間戀戀不捨昨日,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比不上專注時下,立即高效率地行動起來。這樣的人,往後生命才可以有更大的張力。
很久很久以前二個僧人,1個貧困、1個富裕。儘管他們的人生道路不一樣,但這些人有著相同理想,便是雲遊四海。
有一日窮僧人偶遇富僧人,就問起:「我想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呢?「
富僧人說:「我也有去南海的理想!很多年時間前就想租船往南,卻如期還未動手。怎麼樣,你也有此理想嗎?「
窮僧人說:「是的!我現在就去南海,如果也是有此理想就不可怠慢啦,抓牢現在的時間!」
富僧人不解地問:「你現在一事無成,為何能夠去呢?」
窮僧人無謂地說:「1個水瓶、1個飯缽就可以。」
富僧人搖了搖頭:「還是等著我未來有錢再走吧,你一貧如洗又怎能到南海呢?還是不可冒此險了吧。」
窮僧人沒有說話,隔天一大早,他就出發了。
次年,窮僧人從南海雲遊歸來,然而富僧人依然在原地不動猶豫不決沒有任何的行動,僅有妄想自身的南海夢。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人更是這一富僧人,一直期待明天,猶豫不決於以往,長此以往失去上進心與執行力,理想也隨著被淹沒,再無完成的很有可能。
昨天之日不能留,明日之日多愁悶,僅有好好地致力於時下,掌握好時下,才算是最積極主動的生活觀念。
因此,無須為了更好地以往的過失不斷愧疚,更不能把全部的期待都寄予在虛無飄渺的明天。大家應從今天開始,勤奮做到時下的課程,拋開昨天的愁悶,放棄明天的愁悶,心無雜念地,潛心地朝著自身理想所屬的位置邁進。這般,在這個填滿心浮氣躁和功利性的當今社會,你也就實際上已然與絕大多數人拉開距離了。
人這一輩子,就應當讀讀王陽明。
每個中國人都應讀一讀王陽明。為什麼?
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王陽明的心學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人,都是他的「門徒」,他們完善、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
馬雲不止一次公開說過:自己把王陽明語錄看過不止兩遍,對自己的人生以及事業都有很大幫助。
想要真正了解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這本書再合適不過了,當你內心浮躁,久久難以平靜之時,當你遇到困境,遲遲難以逃離之時,不妨看一看王陽明,修身養性。
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全四冊只要89元,是我們不可不知、不可不讀、不可不藏的國學經典,值得拜讀!
而且無論是老師、領導者、決策者,還是學生、員工、學者都能從中受益。謹記人生智慧,早日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