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2020-12-21 烽火系古今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王陽明提醒大家,人和人之間一直有差異性的,我們在致良知的過程中會由於本人的差異性保證不一樣的高寬比。

假如今日保證了那樣的1個水平,那麼就依據今日的情形再去提升自身;當明日對良心有新的了解和掌握後,便在掌握的基本上再次提升,這才算是潛心這門大學問的心態。

王陽明表示:打開人和人之間間距的,不是工作能力也不是勤奮,只是潛心,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乍一聽,這句話仿佛很晦澀難懂,其實不是。王陽明覺得,人和人之間有差異性是很一切正常的,僅有保證潛心,尤其是要專注時下,循序漸進,才可以真實打開彼此之間的間距。

大多數人都具有工作能力,也是有成千上萬人為因素取得成功投入勤奮,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對於此事潛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若辦事不潛心,不太可能會取得成功。

很多人不理解,「時下」指的是什麼?

時下,實際上就是目前置身的自然環境,已經做的事,如今碰到的人。「珍惜當下」的想法便是要求大家把關注和時間都聚集在這類事情、這些人上。

昨日之日不可追,明日之日不可期,唯有珍惜今日,珍惜當下,潛心時下的人,才可以品味到生活的樂趣和實際意義,才可以慢慢打開與其他人的間距。

自然,潛心時下並不是讓人拋棄以往,只是說「時下」更為關鍵。「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與王陽明的「時下」有異曲同工之妙。「時下」是千裡之行的1個起始點,也是大家所邁出的每步,真實的具有。

殊不知,有很多人儘管有理想,卻一心沉浸在以往,還是過度期待與明日。這些人常常忽視了時下,沒有投入一切行動,而理想也成為了1個空話。

看來1個廣為流傳很廣的短故事:

兩者之間戀戀不捨昨日,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比不上專注時下,立即高效率地行動起來。這樣的人,往後生命才可以有更大的張力。

很久很久以前二個僧人,1個貧困、1個富裕。儘管他們的人生道路不一樣,但這些人有著相同理想,便是雲遊四海。

有一日窮僧人偶遇富僧人,就問起:「我想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呢?「

富僧人說:「我也有去南海的理想!很多年時間前就想租船往南,卻如期還未動手。怎麼樣,你也有此理想嗎?「

窮僧人說:「是的!我現在就去南海,如果也是有此理想就不可怠慢啦,抓牢現在的時間!」

富僧人不解地問:「你現在一事無成,為何能夠去呢?」

窮僧人無謂地說:「1個水瓶、1個飯缽就可以。」

富僧人搖了搖頭:「還是等著我未來有錢再走吧,你一貧如洗又怎能到南海呢?還是不可冒此險了吧。」

窮僧人沒有說話,隔天一大早,他就出發了。

次年,窮僧人從南海雲遊歸來,然而富僧人依然在原地不動猶豫不決沒有任何的行動,僅有妄想自身的南海夢。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人更是這一富僧人,一直期待明天,猶豫不決於以往,長此以往失去上進心與執行力,理想也隨著被淹沒,再無完成的很有可能。

昨天之日不能留,明日之日多愁悶,僅有好好地致力於時下,掌握好時下,才算是最積極主動的生活觀念。

因此,無須為了更好地以往的過失不斷愧疚,更不能把全部的期待都寄予在虛無飄渺的明天。大家應從今天開始,勤奮做到時下的課程,拋開昨天的愁悶,放棄明天的愁悶,心無雜念地,潛心地朝著自身理想所屬的位置邁進。這般,在這個填滿心浮氣躁和功利性的當今社會,你也就實際上已然與絕大多數人拉開距離了。

人這一輩子,就應當讀讀王陽明。

每個中國人都應讀一讀王陽明。為什麼?

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王陽明的心學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人,都是他的「門徒」,他們完善、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

馬雲不止一次公開說過:自己把王陽明語錄看過不止兩遍,對自己的人生以及事業都有很大幫助。

想要真正了解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這本書再合適不過了,當你內心浮躁,久久難以平靜之時,當你遇到困境,遲遲難以逃離之時,不妨看一看王陽明,修身養性。

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全四冊只要89元,是我們不可不知、不可不讀、不可不藏的國學經典,值得拜讀!

而且無論是老師、領導者、決策者,還是學生、員工、學者都能從中受益。謹記人生智慧,早日成就大事!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王陽明:拉開人和人之間距離的,並非能力,也不是努力,而是這兩字,這兩字便是專注!王陽明:「我輩致良知,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這樣,只隨今日所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開悟,便從明日良知擴充到底,這樣方是精一功夫。」
  • 王陽明智慧:牢記這3句話,就算沒錢沒勢,照樣能出人頭地
    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軍事家王陽明的3句話值得我們牢記:人生低谷時,踐行這3句話,就算沒錢沒勢,也照樣出人頭地。所謂「志」指的是我們的勇氣、毅力、態度,勇氣使我們「敢」去做,毅力讓我們中途不氣餒,態度讓我們走得更穩妥,王陽明告誡我們,想要出人頭地,必先立志。 第二句:專心致志,方能大成王陽明不僅在心學思想上有所成就,在軍事、書法上也能稱得上是「大師」。他之所以能「事事成」就是因為他能夠在一件事上投入足夠多的專注。
  •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2個字,越早知道越早成功
    王陽明是我國心學大家,他與孔子、曾國藩並稱為「兩個半聖人」,他提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心學觀點。王陽明認為,專注是真正拉開人與人的距離的因素,尤其是專注於當下。已經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未來的事情不能被預料,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現在,活在當下,專注當下才能夠充分地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也才能逐漸地拉開與他人的距離。人永遠處在「當下」,這是我們千裡之行的起點,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當下,才能穩紮穩打。
  • 「人不狠,站不穩」,人做到三個狠心,早晚出人頭地
    人要想出人頭地,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還得捨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做到狠心。 「人不狠,站不穩」,人做到三個狠心,早晚出人頭地第一個狠心就在於對小人狠心人活在世,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這些人中,最怕碰到的是小人。小人表面上看著一團和氣,指不定在背後給你使什麼陰招。
  • 讀《段永平傳》,我發現做好「兩個字」,就能讓人「出人頭地」!
    《段永平傳》,好久沒讀過這麼「過癮」的傳記書了,我翻來覆去地讀,發現原來做好「兩個字」,就能讓人「出人頭地」!人生通往成功的方法有很多,每個成功的人都可能總結出自己的成功方法,而這些方法到底管不管用呢?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做人,牢記這一條天規,與一樣東西「斷交」,福氣自來,少有災禍。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王陽明一生都在提倡與貪慾斷交,他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都講求清廉如水,與清風為伴,將不貪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 王陽明:一個人想要做到真正的強大,不敗於人,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王陽明:一個人想要做到真正的強大,不敗於人,做到這一點就夠了王陽明被稱為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學家,他的「陽明心學」不但對我國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對一整個東亞地區都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比如在日本被稱為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他的哲學理念就深受王陽明的影響,其中「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影響最大。
  • 曾國藩讀王陽明心學,發現人的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做到4點
    有人認為,只要牢記這4字真言,即使沒錢沒人脈,也能飛黃騰達、出人頭地。這四個字,真的有如此奇效?清清:顧名思義指為官要清,為人要清!曾國藩的湘軍在後期即是晚清唯一能打仗的軍隊,同時也讓滿清朝廷擔心不已,朝廷一方面要重用他,而另一方面卻也不得不防著他。而這此,手下卻有不少人在慫恿他,曾國藩卻在打下天京後,主動裁撤湘軍,交出了兵權。人最容易的拿起,但難的是放下!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徐愛問王陽明,現在人都知道要尊敬兄長,要孝敬父母,但是他們往往做不到,這就說明,知和行是兩碼事。我們雖然與生俱來就有對父母的愛心,對兄長的敬意,這是無需人教,自然具有,這種心意是發自本心的第一念,這才是知,只存著這一個念頭,自然而然就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 人過三十還一事無成?牢記這3字真言,早晚出人頭地
    人過三十還一事無成?悟透《易經》的3字真言,早晚會出人頭地!做想的都是問題,做才算是答案,言行合一,注重的便是想和做。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會失敗,並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猶豫不定,遲遲不做出行動。一個人若能「精」,就沒有了擔心和抱怨的閒工夫。專一能讓一個能力有限的人成就一番事業,心軟則讓實力過人的多面手寸步難行。縱觀古今,成大事者不一定全是天才,但一定都是有恆心,有耐力的人。守得此心不亂,便能獨自穩坐釣魚臺,任爾東西南北風。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並非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現今社會,才能固然重要,但決議你這終身走多遠、飛多高的,並非才能。明代「一哥」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人這終身,最怕的就是找不到方向。人活一世,一定要找準本人的定位,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要設立方向和目的。
  • 王陽明:真正有福氣的人,會做到「2不管,3不問」,福氣自然到
    或許普通人能夠擁有王陽明一半的頓悟能力,就能夠在這世界上生活得順風順水!王陽明追求兩個數字——2和3。聰明之人,必須做到2不管不管閒事所謂閒事,就是別人的事,換種說法就是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既然與自己無關,又何必去費盡心思管他?
  • 王陽明:真正的聰明人,會牢記這2條處世「天規「,早晚飛黃騰達
    王陽明:真正的聰明人,會牢記這2條處世「天規」,早晚飛黃騰達(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王陽明:一個男人,在沒錢沒人脈時,牢記這2句話,或能成大器
    認為自己沒錢沒人脈,沒有好的出身和資源,這其實是很大的一個錯誤認知。不管是失敗還是貧窮,歸根結底都是在於自己本身。是自身不夠努力還是努力的方向方法不對。王陽明曾說過:一個男人,尤其是有野心的窮人,在沒錢沒人脈時,牢記這2句話,早晚能成大器,再窮也能翻身!
  • 王陽明:真正的聰明人,會牢記這2條處世「天規」,早晚飛黃騰達
    王陽明:真正的聰明人,會牢記這2條處世「天規」,早晚飛黃騰達(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 王陽明:能力不是唯一,男人慾成大器,做到這5點才是關鍵
    王陽明告誡世間人:欲成大器,需得修煉好這12字心訣。修心:堅定本心孟祥夫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無論是慎獨還是慎眾,說到底,都是一個修身、修心的過程。若心亂神迷,無論你走多遠,你皆捕捉不到人生的本象,領略不到有韻致的風景。唯有心靈的安靜,方能鑄就人性的優雅。若只盯著外界的是非恩怨,反倒擾了自己的心,做起事來也是很難順利的。用心:勤能補拙勤奮,是一個人成功的必須品。
  • 王陽明心學:內心強大的人,在這2件事上卻很「低調」,真是奇怪
    王陽明一生受盡坎坷,36歲那年,被宦官劉瑾陷害,被打了80大板,旁人這80大板可能就沒命了,但是王陽明還是活了下來。後來劉瑾再發力,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當時的劉瑾認為,像龍場這樣的人間地獄,王陽明早晚也得活活悶死!
  • 王陽明:不成功並不是你不努力,關鍵是你有沒有做到這幾點
    做事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的重要思想,是王陽明眼中唯一能指導人們做人做事的道德行為準則。它告訴我們,一個人既要明白事理,也要做出行動,知道什麼是對的,就要毫不猶豫去做到,內在的知識和行動保持一致!這裡說的內在知識,是發自內心的第一直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是知善惡的德行和明是非的智慧。
  • 王陽明:當你覺得難熬時,要做到這三點,探索其中的奧秘
    王陽明,是赫赫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對明代的哲學思想影響顯著。而這樣有成就的人,王陽明的一生其實並不順遂。在他年少時科舉考試落榜,仕途也一路艱辛坎坷,在中年時被貶至貴州龍場,在晚年帶兵平定叛亂後卻被人誣陷是謀反。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男人要想幹大事,順勢而為,悟透發展規律,抓住時機,就算現在沒有成功,早晚也會出人頭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