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2020-12-18 悅讀國學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

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

為什麼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

《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

徐愛問王陽明,現在人都知道要尊敬兄長,要孝敬父母,但是他們往往做不到,這就說明,知和行是兩碼事。

王陽明就說,這的確是現實中存在的狀況,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就是因為人們在起了我應該「行」的這個想法的時候,已經被各種妄念和欲望來幹擾或阻止掉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知」的那個本體了。

也就是說,知和行本是一體,一念起處,已然是行的開始,如果直接按照這個開始做下去,一念不斷,就做到了知行合一;而現在的人,會把知和行分開,心裡有了認知之後,並沒有遵循這個認知,而是又另外起來一個念頭,就是「行」,

也就是說,「知」是你的真心,而有了行動的這個想法的時候,就不是真心了,而是妄心在起作用了。

看到徐愛若有所思,王陽明接著說,你平時常讀《大學》,其實大學裡面就有知行合一的論述。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聞到惡臭,不由自主就會厭惡至極,避之唯恐不及,並不是另外起來一個心念讓自己厭惡。看見漂亮的東西,本能的就會喜歡上它,喜歡它自然就有所表現,並不是另外起來一個心念要去喜歡它;

那麼,就是說啊,你本能的喜歡與厭惡,就是你知心的本體,是第一念,而這個時候,你不假思索地按照這個第一念有所表現,就自然而然的知行合一了。

但是倘若你這個時候,離開這個第一念,去思考我要做些什麼,那麼往往就會產生所做和所知不一致的情況。

這個怎麼理解呢?

我們雖然與生俱來就有對父母的愛心,對兄長的敬意,這是無需人教,自然具有,這種心意是發自本心的第一念,這才是知,只存著這一個念頭,自然而然就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而一旦心裏面有了「我要去做一些事情來孝敬父母,來尊敬兄長」的想法,想要為這些想法做一些事情,就已然離開第一念,離開知的本體,已然是一種妄念,這個時候,會有無數個妄念了來幹擾甚至阻止你。

比如,馬上會轉念一想,我這個月房貸還沒有還,孩子的補課費也是一大筆開銷,實在沒有多餘的錢來給父母買東西,還是先緩一緩再說吧。

再比如說,我們對於自己喜歡的人,第一念就是不由自主的就想對她好,想為她做一些事,但是如果不能在這個第一念上延續,而是另外升起別的念頭,比如說,我的付出會有回報嗎,他得到我之後如果把我甩了,我豈不是很慘?或者,她其實根本不喜歡我,我這麼做值得嗎?

有了這第二念,第三念,接下來會出現一大堆念頭阻止你,讓你不能把「對她好」這個「知」付諸於「行」。

而實際上,之所以有第二念,還是第一念不夠真,比如說,對愛的人產生了動搖,其實還是愛得不夠純粹,不夠強烈,對於這些種現象,王陽明總結說,之所以不能行,還是沒有真正「知」。

可見,知是行的根本,行是知的表現,知行本身是一體,如果知是動搖的,行必然無果。

而事實上,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強調的就是:知和行本是合一的,是一體。而不是說,要讓行來合乎知,實際上,有了「行」的想法,已然離開「知」的本體,是第二念。正所謂:一念成佛,再念成魔。

你的認知就是一種行為,你的行為處處體現你的認知。

下面這段話出自《傳習錄》。大家一看,就清楚了。

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一念起,已經是行,知若錯了,則行必錯,知若對,而行有始有終,所以能為聖賢,一念起處,是非成敗已然分曉。

所以我們就要樹立正知正見,通過學習和修行,首先在認識上去偽存真,然後依照這個真心或者說初心,一念不斷,一路前行,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意義所在,能做到這一點,運氣自然變好,福氣不請自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忠告:要想成大器,錢和人脈是次要,關鍵是悟透這2點!
    在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前半生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挫折,即使考學失敗也沒有耽誤他尋找自己心中的「道」,但是,偏偏在36歲時被貶官,正值盛年卻突然遭逢貶謫,這對他的打擊也真是不小,但王陽明卻依靠這2點,轉禍為福,將此一事作為人生的轉折點,反而悟到了真正的「道心」,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 王陽明:世間有3種人最命苦,很難幸福,別等中年以後才悟透
    因此想要幸福,首先得修心,而古人早就悟透了這個道理,於是便有了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李白的「人生得意須儘管」,然而要說修心,就不得不提起明代的一哥王陽明,他在心學體系的建樹,有史以來無人超越,時至今日,也被世人所推崇。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奧義,就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有人看到這,可能要關了。心想廢話需要你說麼。別著急。我分享下我的理解,看能不能讓你的心思幡然一震。「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說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說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義為不知結果做了也相當於不知。它的真正含義是:知行一體。解釋一下:即知和行是一回事。心學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揭示了這一真理。自古以來,大家都認為,知是知,行是行。
  • 王陽明:一個人若想成大事,要悟透這一「天規」,否則一事無成
    真正能成大器的人,不是靠求人,也不是靠借力,而是……靠自己;一個人,要想成大器,需悟透這一天規,否則,會一事無成,這句天規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求人不如求己」。也正是這一次的流放,讓王陽明頓悟:聖賢的意思,就是努力去踐行自己內心的良知,以最終求得真理,而這良知不在外面,就存在每個人的心裏面。王陽明的這次流放被稱為「龍場頓悟」。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直到弘治十八年(1505),陽明三十四歲時,他才開始真正歸本儒學。 在王陽明的精心調度與策劃之下,竟能「以萬餘烏合之兵,而破強寇(寧王)十萬之眾」,這在軍事史上創下了以少勝多的奇蹟,也成就了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雙全的歷史聲名。於是朝廷封他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書。 從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陽明大多時間在江西贛州和南昌。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男人要想幹大事,順勢而為,悟透發展規律,抓住時機,就算現在沒有成功,早晚也會出人頭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這3句話,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若能悟透,前程無量
    一提說心學,大家馬上就想到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他被明武宗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期間,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斷進行思想的洗滌和開悟,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即後來代表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 《易經》: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悟透這3句話,好運不請自來
    曾國藩床前、案頭都放著《易經》,至少通讀5次;馬雲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易經》: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悟透這3句話,好運不請自來1.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從表面上來解讀這句話,說的意思是來自老天的保護,其實這是不對的。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正是在親身實踐中,他逐漸體會到了朱熹的思想路數未必真正能引導人們走上通往聖人境界的道路。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35歲,由於上書譴責宦官劉瑾,遭受酷刑,身陷囹圄,出獄後又被發配到貴州龍場(今貴州省修文縣)。在龍場極端艱苦的生活環境與極為險惡的政治環境之中,王陽明的生命境況被逼到了極限。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所謂大成者,讀之如遍覽群書,但是我們是不是只要對這些儒學理論和變遷路線熟悉了,就能真正了解王陽明的「心學」呢? 當然不是。因為王陽明在前人的基礎上作出極大的進步,這是一步飛躍,讓陽明學在新儒學的進程上不僅僅是集合了前人成就,而更象一塊裡程碑,是新時代儒學的出發點。
  • 王陽明告誡:做人脾氣再大,對這3件事能「忍」的,才是真有本事
    王陽明告誡:做人脾氣再大,對這3件事能「忍」的,才是真有本事1.面對別人的炫耀,忍住吐槽人人都有虛榮心,都想在別人面前展現出更好的樣子,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滿足虛榮心的驅使下,人們總喜歡向周圍人炫耀自己。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以,聖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個真心本性,就是那個「知」。此後,王陽明將朱熹的理論整個推翻,指出:「天理即是人慾」,完全把朱熹理學思想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觀點徹底扭轉。這又和佛教的「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不謀而合。
  • 《周易》: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悟透這3句話,好運不請自來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於《周易》有著「封建迷信」的刻板印象,但是殊不知,周易的博大精深,豈止是國學範疇,它的包羅萬象,放眼全世界,能與之相媲美的,也是寥寥無幾。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悟透這3句話,好運不請自來規律一、斷時機,明厲害《周易》中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形容天的運動的很強健,對於君子來說也應該如同天一樣,對於處世應該永不放棄,自我追求人生的進步,自我的發奮向上,即使艱難險阻,也要不屈不撓。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醒悟!
    一個正常普通人的一生,少說也會有個幾十年,除了出生是開始,死亡是結束,中間的這幾十年都是「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很多「賊人」,會有很多雞毛蒜皮的「賊事」,然而外在的賊是永遠都抓不完的,真正重要的的是我們「心中的賊」,若是我們的心中有「賊」,那看誰都想「賊」,若心中無
  • 王陽明:人如果沾染了這3個習慣,不會富有,別等40歲以後才醒悟
    其實,早在明代的時候就有人悟透了這個道理,這個人就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王陽明在心學體系的建樹上可以用「絕唱」這個詞來形容,創立了響屬於自己的「陽明心學」,成為後世學習和借鑑的榜樣。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中提到: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有三不沾,越是不沾,越能積德積福,從年輕的時候就要注意,千萬別等到40歲以後才醒悟。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心中充滿光明,早晚會看到成功的光芒。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智者而言,對自己的情緒要有節制,喜怒不形於色。人在憤怒和大喜時,情緒起伏波動很大,容易影響自己的判斷。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能力是次要,讀懂這2點,讓你少走彎路
    王陽明人生低谷的時候悟透,人心要保持純淨,一定不能雜,才能平靜淡然地過完一生。真正成功的人生不需要參謀王陽明認為,人的一生很簡單,根本不需要去研究什麼大道理,那些成功人士的經驗,終究只是一個參照罷了,想要頓悟人生哲理,就要從最簡單的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