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句話,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若能悟透,前程無量

2020-12-21 千面略懂先生

一提說心學,大家馬上就想到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

他被明武宗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期間,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斷進行思想的洗滌和開悟,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即後來代表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知行合一」。

那麼王陽明心學到底是什麼呢?它對我們為人處世的幫助到底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很多人似乎知道,但又說不出所以然來。

下面這三句話,你要是能用心體會,領悟其中的精髓,相信對你的生活和職場,乃至方方面面都將起來不可預估的作用,你的人生也將因此而變得通暢如意。

01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王陽明被貶龍場的路上,不時遇到大太監劉瑾派人追殺,心力交瘁的他去拜訪父親王華,訴說自己的處境。

王華深思熟慮後告訴他:既然朝廷這樣安排了,就自然有他的道理,你就安心去赴命吧。

在貴州大山艱苦的環境裡,王陽明每天辛苦勞作,卻又看不到希望,時常發出這樣的感慨:「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生活就是一個無底的泥潭,人在裡面越陷越深,不知道去路,也慢慢忘了來路。

無數個這樣重複的日子裡,王陽明漸漸有了感悟: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就要像種樹一樣,先澆水施肥確保根系的生長,等到它營養足夠才能有樹幹,之後是樹枝和樹葉,然後才是開花和結果。

凡事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把目標寫在牆上,接下來就要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去做,從小事做,從細節做,按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去做,你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這就是如今被大家廣泛流傳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相關焦點

  • 心學四句教:看懂這四句話,就懂得了王陽明心學的所有精髓
    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深切者也。這是我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對他的評價。不可否認王陽明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也是因為其提出的心學影響到了現在,甚至將來,也被網友稱為「明朝一哥」。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心中充滿光明,早晚會看到成功的光芒。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智者而言,對自己的情緒要有節制,喜怒不形於色。人在憤怒和大喜時,情緒起伏波動很大,容易影響自己的判斷。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男人要想幹大事,順勢而為,悟透發展規律,抓住時機,就算現在沒有成功,早晚也會出人頭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奧義,就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有人看到這,可能要關了。心想廢話需要你說麼。別著急。我分享下我的理解,看能不能讓你的心思幡然一震。這就是為什麼王陽明一死,流派四起爭論不休,在古代學習奧義,師傅都不說破,其原因有二:1.掌握最終解釋權。2.方便傳道。第一點是因為愚蠢之輩太多,第二點是虛妄之輩太多。說清楚了,他覺得不就是這樣嘛,於是不學了,又或者太蠢只掌握了一層意思,所以就覺得懂了悟了可以裝逼了。所以但凡懂了心學的人,絕對不會再去探究良知或者良心是什麼。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
  • 王陽明:一個人若想成大事,要悟透這一「天規」,否則一事無成
    真正能成大器的人,不是靠求人,也不是靠借力,而是……靠自己;一個人,要想成大器,需悟透這一天規,否則,會一事無成,這句天規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求人不如求己」。心學大師王陽明對此非常認可,而他成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求人不如求己的過程。1508年,王陽明上奏諷刺當時掌權的權閹劉瑾,結果被劉瑾流放到當時的蠻荒之地——龍場。龍場的環境非常惡劣,剛到那裡,王陽明的隨從就病倒了,王陽明放下自己的身份,親自照顧隨從,熬藥,打掃衛生,什麼都做。
  • 王陽明智慧:牢記這3句話,就算沒錢沒勢,照樣能出人頭地
    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軍事家王陽明的3句話值得我們牢記:人生低谷時,踐行這3句話,就算沒錢沒勢,也照樣出人頭地。所謂「志」指的是我們的勇氣、毅力、態度,勇氣使我們「敢」去做,毅力讓我們中途不氣餒,態度讓我們走得更穩妥,王陽明告誡我們,想要出人頭地,必先立志。 第二句:專心致志,方能大成王陽明不僅在心學思想上有所成就,在軍事、書法上也能稱得上是「大師」。他之所以能「事事成」就是因為他能夠在一件事上投入足夠多的專注。
  • 王陽明忠告:要想成大器,錢和人脈是次要,關鍵是悟透這2點!
    人活一世,誰能保證自己一生都能順風順水呢,遇到困境是必然的,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遇到困境時的心態的做法,就能很直接地看出你與同行其他人的差距所在了。有的人在走出困境以後,便超越自我,攀登到另一個人生頂峰;而有的人卻沒能走出困境,至此被陷在泥沼裡,連走一步都艱難。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
  • 王陽明:人生沒起色時,牢記這2句話,再窮也終有出頭之日!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和自己一樣既沒有金錢,也沒有人脈,但是卻能白手起家,讓自己的命運走向成功?早先王陽明就說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個智慧,再窮也終有出頭之日!王陽明出生在浙江餘姚,自小讀書勤奮,到了明朝弘治十二年,參加科舉,奪得進士,從此踏足明朝官場。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一個人心中若有解不開的困惑,整個人的思維都是亂的,而內心煩亂是最耗費人精力的,人在內心煩亂的心境下做事,就很容易做錯事情,更不要說要成就大事業了。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
  • 王陽明:世間有3種人最命苦,很難幸福,別等中年以後才悟透
    因此想要幸福,首先得修心,而古人早就悟透了這個道理,於是便有了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李白的「人生得意須儘管」,然而要說修心,就不得不提起明代的一哥王陽明,他在心學體系的建樹,有史以來無人超越,時至今日,也被世人所推崇。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很多學者認為,正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更新」,沒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讓佛教有了興盛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王陽明心學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關鍵在這「3個詞」,看完就明白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縱馬定乾坤」,用這句話來形容王陽明,應當是十分合適的了。他雖然是中國文官,卻被評為「日本軍神」的東鄉平八郎一生參拜,連「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以及日本首任首相伊藤博文都是他的信徒。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能力是次要,讀懂這2點,讓你少走彎路
    王陽明人生低谷的時候悟透,人心要保持純淨,一定不能雜,才能平靜淡然地過完一生。真正成功的人生不需要參謀王陽明認為,人的一生很簡單,根本不需要去研究什麼大道理,那些成功人士的經驗,終究只是一個參照罷了,想要頓悟人生哲理,就要從最簡單的方面入手。
  •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到底懂多少?
    在儒學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學文化的傳統思想。儒學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修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內心,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朋友堅持了三天就病倒了,王陽明堅持七天之後,也病倒在床。這件事對王陽明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 王陽明:人生不順的時候,記住這3句話,福報自然來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
  • 王陽明: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看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感悟人生
    大明王朝,從弘治開始,突顯出一個特質,就是文官開始備受重用,且歷朝皆是人才輩出,從鐵血首輔張居正,兩袖清風的海瑞,再到扶大廈與將傾的于謙,聲明雀鶴的一眾文臣為明史書寫了濃重的筆墨,若要論那位"大賢"為後世留下了重要文化遺產的話,被後世成為'小聖人'的陽明先生,王守仁,當論大明文臣之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