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在過去二十餘年間,對全球2734家隱形冠軍企業的數據進行了收集、調查。
調查發現,德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隱形冠軍企業,數量高達1307家,佔比接近一半。
美國、日本、中國依次排在後面,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分別為366家、220家和68家。(以上數據截至3年前)
隱形冠軍企業概念由赫爾曼提出,指那些不為公眾所熟知,卻在某個細分領域或市場佔據領先地位,且擁有核心競爭力、明確戰略的,產品和服務難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中小型企業。
德國隱形冠軍企業數量最多,這也證明了德企在全球市場上極具競爭力。有數據指出,德國人口只有八千多萬,但卻擁有超2300個世界品牌。
那麼,為什麼德國能誕生數量如此多的隱形冠軍企業?
以製造業為例。今天的德國企業在全球精密製造領域極富盛名,大家印象中也是如此,德國製造基本就是質量可靠的代名詞。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歐洲國家中,德國的工業化其實較晚起步的。當英法等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德國仍只是個農業國。
等德國走上工業化的道路時,因為技術不成熟,製造的產品一度被貼上劣質產品的標籤。英國為了將德國產品區分開來,還專門制定了法律,要求進口的德國產品必須貼上「德國製造」。
跟現在不同,當時的「德國製造」並非是一個褒義詞。但德國並沒因此而氣餒,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沉澱,成功讓「德國製造」成為全球製造業的標杆。
在其成功的背後,是一系列因素互相交織的結果,很難做一個精準的結論。
不過,德國西門子總裁彼得·馮·西門子曾這麼說過:德國製造享譽全球,靠的是德國人的工作態度,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是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
雖然西門子總裁說的也不盡然,但也基本涵蓋了德國製造業成功的基本邏輯。總結來說,德國精密製造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德企的工匠精神。
舉個例子,始創於1945年的伍爾特,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家隱形冠軍企業,能為各行業提供超12萬種產品,涵蓋螺絲、配件、螺栓及工具等領域。2020年數據顯示,伍爾特去年營收高達142.7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129億元。
縱觀伍爾特的發展歷程,它的成功之路也離不開工匠精神,深耕螺絲及其配件行業,通過創新研發,精益求精製造產品。
不止伍爾特如此,其它諸如德國海因公司、德國布裡塔公司等隱形冠軍企業,其成長邏輯基本也是如此。
還有一點就是,這些隱形冠軍企業,大多沒有展開跨行業的多元化策略,而是深耕某一領域,專業化的打法,也是它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視野來到我國市場上,當前國內製造業也處於關鍵的轉型升級期。這一發展階段,很像當初德國製造業轉型期。或者說,這也是所有工業發達的國家必經的轉型之路。
儘管我國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但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少是一個事實。赫爾曼認為,未來中國為出現大量的隱形冠軍企業,但路並不好走。
當前,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而隱形冠軍企業的作用是推動製造業實現質的轉變。從這點來看,隱形冠軍企業數量越多,即代表越多的行業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