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很多孩子宅家吃得多動得少,都長胖了。但是10歲男孩的小涵(化名)短短4個月裡,體重卻減輕了20斤!而且他變得很喜歡喝水,每一次都能喝掉500ml礦泉水,小便次數增加。小涵的父母擔心不已,兒子一下子暴瘦,到底是怎麼回事?
青少年兒童也會得糖尿病
前不久,父母帶著小涵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小兒內分泌科就診,接診的應愛娟主任醫師在詢問病情後開出了檢驗單。抽血化驗後發現,小涵的血糖值為42.91mmol/L,嚴重超標,診斷為糖尿病,馬上被收住入院。根據患兒臨床表現「多飲、多尿、消瘦」及相關實驗室檢查,考慮診斷為1型糖尿病,予胰島素泵持續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理想後出院。
毛淑炯副主任醫師說,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糖尿病患者大多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在過去20年間,15歲以下兒童糖尿病發病率增加近4倍,且以1型糖尿病為主,中國全年齡段1型糖尿病發病率為1.01/10萬人,14歲兒童發病率為1.93/10萬。
1型糖尿病常急性起病,以感染、飲食不當誘發,可有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的症狀,也可只表現為皮膚瘙癢、飢餓、視物模糊、疲倦、乏力等不典型臨床表現,還有接近一半的患兒會心動過速、氣促(可能會誤診為肺炎)、深大呼吸、爛蘋果味、噁心嘔吐(可能會誤診為胃腸炎),腹痛(可能會和急腹症混淆),甚至昏睡、嗜睡、認知水平減退、意識喪失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現起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屬於糖尿病的嚴重急性併發症,若未及時處理,可脫水加重甚至出現休克,更嚴重者會出現高滲性昏迷。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很關鍵
1型糖尿病明確診斷後,需立即開始進行治療,且綜合管理,教育是先導、飲食是基礎、運動是手段、藥物是根本、檢測是保證。
首先,學習糖尿病知識,是戰勝糖尿病的第一步。只有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才能有效地參與治療,開展自我監測和自我管理。
其次,控制飲食尤為重要,需要與胰島素治療方案相適應,且包含豐富多樣的食物,符合個人口味和運動量,滿足正常的生長發育所需的飲食管理。
第三,運動需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可以先選擇平地騎自行車、步行、下樓梯等輕度活動,然後開始上樓梯、跑步、遊泳、打球等中高強度活動。
第四,一經確診給予胰島素治療,可糾正體內胰島素的不足,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使已受損的胰島細胞得到休息,殘存的胰島功得到恢復,延緩疾病的進展。
第五,在整個過程中需動態監測血糖波動情況,多採用快速血糖儀進行血糖監測和患兒連續血糖監測,每2-3個月進行糖化血紅蛋白監測判斷血糖達標情況,以此了解飲食、胰島素方案以及運動對血糖的影響,並指導其調整,可發現無症狀的低血糖及未引起注意的餐後高血糖發作。
人工智慧控制胰島素更精準
(胰島素泵+動態血糖監測)
小涵在診斷後選擇了胰島素泵治療,減少了皮下多次注射,更符合生理胰島素分泌模式。在胰島素治療的第三天,血糖就處於理想的平穩狀態。
胰島素泵通過人工智慧控制,以可調節的脈衝式皮下輸注方式,模擬體內基礎胰島素分泌,同時在進餐時,根據食物種類和總量設定餐前胰島素及輸注模式以控制餐後血糖,胰島素泵還可以根據活動量大小,隨時調整胰島素用量應對高血糖和低血糖,而不是預先固定的某種模式。胰島素泵更有利於血糖的控制,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提升患者的滿意度,使患者有高質量的生活。
毛淑炯副主任醫師說,不到兩個月時間,市一醫院兒科已經診治了3名1型糖尿病患兒。兒童糖尿病不易被發現,家長需多細心觀察,孩子如出現口渴、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的典型的「三多一少」的臨床表現需及時就醫,如果有家族史需更加提高警惕。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