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國泰航空及三大內地航空公司上調至增持評級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港股

大摩發布研究報告,稱在衛生事件帶動下國際旅遊復甦前景向好,預期明年第3季見大規模復甦,第4季將釋放被抑壓的需求,屆時中國的航空公司將重回盈利。

因此,該行上調三大中國的航空公司盈利預測,2021年預測由虧損升至接近盈虧打和點或之上。由於盈利預測上調等因素,平均上調中國的航空公司目標價26%。行業前景不變,相對其他交通運輸板塊為「增持」評級。

具體來看,國泰航空(00293)目標價由5元升至8.2元;南方航空(01055)由4.13元升至5.33元;東方航空(00670)由2.97元升至4.19元;中國國航(00753)由6.04元升至7.11元。4家公司評級均上調至「增持」。

不過該行也指出,因各國國內旅遊或導致新一波衛生事件、供應過剩導致價格戰等因素,預期未來3-6個月中國的航空公司表現仍然偏軟。

相關焦點

  • 滙豐研究:重申對內地三大航空公司「買入」評級 升國泰航空(0293...
    該行預期至2021年,貨運的利潤仍然維持高水平。今年迄今貨量跌12.4%,而客量跌65%。IATA預期受惠經濟復甦和疫苗運輸,明年貨量可回升至2019年水平。按該行簡單計算,預期疫苗運量需求只有少於2%的增長貢獻,不過卻對運費有明顯貢獻。
  • 富瑞:上調國泰航空(00293)目標價至12.1港元 予「買入」評級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富瑞發布報告稱,上調國泰航空(00293)目標價,由11.6港元升至12.1港元,予「買入」評級。國泰航空與國泰港龍航空於2020年1月份合併結算的客、貨運量,均較2019年同期均有所下跌。兩航空公司在1月份合計共載客301萬人次,較2019年同月下跌3.8%,乘客運載率下跌1.3個百分點至84.7%,以可用座位千米數計算的運力則下跌0.3%。
  • 智通港股早知道︱(6月10日)資本重組利好國泰航空(00293) 關注玖龍...
    3、國泰航空 (00293)周二 (6月9日)宣布資本重組方案,透過向香港政府發行優先股及認股權證、向現有股東進行供股,以及獲政府提供過渡貸款等方式籌集約390億港元。該筆資金已經超過國泰航空現階段市值。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市場暫時失效,航空界處於前所未見困難時期,多國政府都有支援航空業,如法國、德國、新加坡等。若沒有政府支持,航空公司很難在市場融資。
  • 太古、國泰、國航集體停牌,4月載客量暴跌99.6%,國泰航空或面臨...
    國泰航空於1946年創立,是香港第一所提供民航服務的航空公司。國泰航空的英文名稱是Cathay Pacific Airways。「Cathay」一詞是中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古稱呼。國泰航空的大股東是老牌英資財團太古公司,第二大股東是中國國航,分別持股45%和29.99%。
  • 旅客暴跌98%,國泰航空無奈裁員24%、停運旗下港龍航空…
    港龍未能騰空,曾是港人往返內地首選港龍航空是國泰航空旗下的區域性航空公司,於2006年被國泰航空全資收購,並於2016年易名為「國泰港龍航空」(Cathay Dragon)。2006年,國泰航空、中信泰富、中國國航(0753.HK)組成聯盟,國泰航空以82億港元及發行新股,收購港龍航空餘下股份,自此港龍航空收歸國泰麾下。港龍航空曾是港人往來內地首選的航空公司。港龍航空現有航點約46個,以連接內地的航線為主,也包括往返泰國清邁、越南河內等亞洲地區的航線。自年初新冠疫情蔓延以來,港龍航空的大部分航線陸續停運。
  • 開盤:恆指高開0.51% 國泰航空公布重組計劃將裁員8500人股價平開
    國泰航空平開,公司公告稱全資附屬公司港龍航空有限公司將停止營運,由今天開始生效,將整體削減約8500個職位,約佔國泰航空集團總數3.5萬個職位的24%,重組成本約22億元港幣,將就重組作出13億元港幣的遞延稅項資產減值; 港股中國移動開盤漲0.7%,隔夜美股漲1.12%,今年前三個季度,公司營運收入5744億元,同比增長1.4
  • 深度:一文讀懂國泰航空的成長史 誰導致了國泰熄火?
    在中信、太古方面支持下,國泰航空以第二大股東的身份接管港龍航空,並將其香港至北京、香港至上海航線劃撥給港龍,將港龍定位為專營香港至內地航線的香港航空公司。國泰成了港龍成為實質上的控制人,在國泰的管理及中信集團的幫助下,港龍航空實現速發展,1992年,港龍航空首次扭虧為盈。
  • 國泰航空恢復內地旅客經香港轉機至國外服務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鄭雪 報導:隨著中國香港機場管理局進一步放寬中轉限制,8月15日至10月15日,由中國內地城市出發的旅客可搭乘中國香港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的航班,經香港國際機場中轉至其他目的地。目前,經香港國際機場中轉前往中國內地,以及往來香港和大灣區的海空聯運服務暫未恢復。
  • 國際大行最新評級:大摩看高騰訊至650港元 美銀證券重申聯想集團...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國際大行最新評級:大摩看高騰訊至650港元 美銀證券重申聯想集團買入評級 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大摩:重申騰訊(0700.HK)增持評級 目標價650港元摩根史坦利發表報告表示,確信騰訊(0700.HK)基本面牢固,具多元化的業務,料網遊和廣告業務未來將提供催化劑,重申對騰訊增持評級及目標價650港元,
  • 國泰君安(香港):中國國航予收集評級 目標價5.6港元
    來源:新浪港股中國國航(00753 HK,「公司」)的聯營公司國泰航空有限公司(00293 HK,「國泰航空」)宣布了 390 億港元的資本重組計劃。國航將有權認購國泰航空的 750.76 百萬股股份,約 35.14 億港元(約合人民幣 31.62 億元)。假設優先股持有人行使所有認股權證,國航在國泰航空的持股比例將從 29.99%攤薄至 28.17%。因此,影響是有限的,而國泰航空將繼續為公司的聯營公司,並且對於會計處理不會發生變化(關於資本結構調整前後的股東結構。
  • 瑞信、大摩上調騰訊目標價至500港元 迪士尼停止支付10萬餘員工...
    (TechWeb)【瑞信、大摩上調騰訊目標價至500港元 手遊業務被市場看好】4月20日,瑞信將騰訊的目標價由460港元上調至500港元,維持「跑贏大市」評級。同時,大摩也將騰訊的目標價上調至500港元,維持「增持」評級。這也是騰訊的目標價首次被大行上調至500港元。
  • 大摩:重申騰訊(00700)「增持」評級 預計網遊和廣告業務未來將提供...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大摩發布研究報告表示,確信騰訊(00700)基本面牢固,具多元化的業務,預計網遊和廣告業務未來將提供催化劑,重申其「增持」評級,目標價650港元,預計騰訊在行業上所面臨監管風險相對較少。
  • 國泰航空「迫降」
    國泰航空是香港第一家航空公司,同時也是全球排名第八的航空公司,在香港的市場份額高達80%。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74年前。1946年,美國籍的Roy Farrell 和澳大利亞籍的 Sydneyde Kantzow打算將從澳大利亞將急需的貨物運到戰後的中國,由此誕生了國泰航空。
  • 大摩:上調Spotify(SPOT.US)目標價至350美元 重申「買入」評級
    原標題:大摩:上調Spotify(SPOT.US)目標價至350美元,重申「買入」評級
  • 今日大行評級 | 中芯被納入實體名單,大行觀點不一;大摩看好iphone...
    牛牛君敲黑板:中芯被納入實體名單,中金重申目標價25.5港元,大摩指華虹或受益,予華虹增持評級;瑞信將中芯國際評級由「跑輸大市」上調至「中性」,維持目標價19.6港元;大摩看好iphone在華銷量,重申蘋果「跑贏大市」評級與目標價144美元;長城汽車獲多家大行看高,其中大和升其目標價40%至21港元,長汽今日收漲
  • 大摩:看好醫療科技板塊復甦前景 上調美敦力(MDT.US)和BD公司(BDX...
    原標題:大摩:看好醫療科技板塊復甦前景,上調美敦力(MDT.US)和BD公司(BDX.US)評級至「增持」
  • 中國國航要收購國泰航空?今早國泰航空、太古和中國國航同時停牌
    今早國泰航空、太古和中國國航同時在香港停牌,沒有給出停牌理由;中國國航在上海也暫停交易,僅聲稱有重要事項未公告。究竟是什麼重要事項?航空業內多名人士估計與國航進一步收購國泰航空有關。目前國泰和國航方面並未答覆記者問詢。
  • 力壓香港三大富豪、背靠老牌英國財閥,國泰航空如今4個月巨虧41億
    兩航空公司在4月份共載客13729人次,相較2019年同月下跌99.6%。而從1至4月整體來看,運載乘客人次較去年同期下跌64.4%,運力下跌49.9%, 未經審計虧損更是高達45億港元。而實際上,早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國泰航空已經正處於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最艱難的時期。
  • 國泰航空重組、全球航司自救,航空市場何時復甦
    除了國泰航空,全球航空業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處於水深火熱中,並在想方設法削減成本和「花式」創收。而航空市場的復甦還前路漫漫。相比之下,中國國內航空公司的預期則普遍要比國際航協樂觀,最樂觀者認為年內盈利就有望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 國泰航空資本重組方案出臺,何時才能走出市場陰霾?
    在當天舉行的記者會上,國泰航空主席賀以禮坦言,資本重組是國泰航空唯一的選擇項,否則將面臨倒閉風險。據了解,過去幾年,國泰航空的業績表現可謂是「跌宕起伏」。2016年、2017年,國泰航空分別虧損5.75億港元、12.59億港元,首次連續陷入虧損。2018年走出低迷狀態,實現盈利23.45億港元,但2019年全年總營收又下滑3.68%至16.91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