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語叫「黯然銷魂」,南朝文學家江淹在《別賦》中曾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比喻心懷沮喪好像是丟了靈魂一樣,形容悲傷或者愁苦的樣子。
提到這個成語,一般都是在分別時候有感而發的,而且帶有強烈的不舍情懷,不論是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悶,還是李清照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離愁,無不蘊含著無限的相思。
唐代大詩人杜牧,曾經就寫下一首著名的詩作《贈別二首·其二》。公元835年,杜牧由淮南節度使升任監察御史一職,從揚州出發奔赴長安,但是風流倜儻的杜牧卻捨不得當時在揚州認識的歌妓,遂寫此詩表達分離的心情。
這首詩短短28個字,堪稱是「黯然銷魂」的代表佳作,整首詩沒有用一個「悲」或者「愁」的字眼,但卻句句都離不開愁,寫得是如此的坦率和真誠,也道盡了多情和無情之間的關係,直到如今我們細細品讀,依然能夠感同身受,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多情的人最後總是以無情的方式收場,而在酒席宴前想要笑,卻笑不出聲。案頭的蠟燭好像是有心之人,似乎蘊藏著無窮的不舍,你看它一直流著「眼淚」直到天明。
這首詩的第一句「多情卻似總無情」可謂是千古名句,明明是多情的,但是作者偏從「無情」之處落筆,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一個人喜歡另一個人,總有一個人付出的感情是多的,而付出真心的一方,自然是多情之人。但是太多情,反而會受傷的最深,所以才說多情好似無情。
其實兩個人戀愛,經常會出現一方多情,一方無情的時候,最後只能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所以一個「總」字,其實是加強了語氣,讓人心中很是悲傷。
詩中第二句寫離別酒宴之上,兩個人悽然相對,這種悲苦自然是難過的,但是詩人卻用了一個「笑」字,可謂是神來之筆。笑,其實也是一種哭笑,一種落寞的情感,面對喜歡的人,舉起酒杯緩緩道別,強顏歡笑的背後,又隱藏了多少傷感。「笑不成」是因為眷戀的太深,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複雜的矛盾心理,在這句上體現的是淋漓盡致,富有十足的情味。
詩中的第三句詩人運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燃燒的蠟燭是有心的,因為蠟燭本來就是有燭芯的,而此時的蠟燭之芯,變成了惜別之心,這是借物抒情。
詩中的第四句終於寫出了眼淚,蠟燭燃燒著,流下的是一行行燭淚,其中的「替人」更是把蠟燭寫活了,蠟燭也知道分別在即,相視而苦笑的人沒有流淚,但是蠟燭知道彼此的心是難過的,它代替了人而流淚。其中的「到天明」寫出了告別時間之長,也從側面體現出詩人不舍分離的一種表現。
總結
我們縱觀整首詩,寫的都是分別的場景和感情,但是整首詩一氣呵成,借物喻人,沒有寫出一個愁字,但通讀全詩又讓人生出很多憂愁來。可以說杜牧不愧為唐代的傑出詩人,詩中短短28個字,把那種分別的情感寫得入木三分,而這首七言絕句,也堪稱是他經典的佳作之一,非常具有研究的價值。
此詩短小精悍,又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感歷程,讀後餘味無窮。
今日話題:你最喜歡杜牧哪一首詩?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和探討。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