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在中國古典文化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而提起中國的詩,最不能繞開的就是《詩經》。我們熟悉的很多名句都是從《詩經》裡摘取的,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等。
前者出自《詩經》「秦風」裡的《蒹葭》篇,後者出自《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不管「秦風」還是「邶風」,都屬於《國風》系列(《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大部分)。熟悉《詩經》風格的人都知道,《詩經》很多名篇都有重複吟詠的情況。
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後面還有「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採採,白露未已」兩段,《蒹葭》全篇每段有26個重複,而每段共32個字。不過這種對比還不夠明顯,更明顯的是另一首號稱史上最「懶」的詩,它每段39字居然有36個重複,還重複出了千古名句。
這首詩就是《國風·王風·黍離》。讀過詠史詩的人,應該能發現很多詠史詩都透著一種纏綿不盡、悲嘆古今的基調,而它們多數都以《國風·王風·黍離》為靈感,劉禹錫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如此。這首詩內容是這樣的: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王國維提出「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這首詩一開始雖然寫的是農作物黍稷,實際上還是作者在感嘆人事。「我來到這片舊土地上,看見小米和粟在不停地生長,但它們一點都沒讓我感受到什麼豐收的喜悅,要知道這塊地方以前可是周王宮的所在啊。」
史書記載,公元前770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去世,他的兒子周平王把都城遷到了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而這首詩的作者是周朝的一位士大夫,他走到了周朝王都的舊址這裡,發現周朝以前的宗廟宮室都被青青的黍稷給覆蓋了,不禁悲從中來。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是這首詩流傳最廣的名句,經常被後人引用。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一句話要重複3次,其實正是這種重複讓整首詩的情感變得更濃鬱深沉,「知我者」太難得了,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都如此。
這一句也影響了後世的「知音文化」。都知道「知音」是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中來的,事實上《黍離》也是「知音說」的源頭之一,因為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不會一個勁追問你想要什麼,自然就明白你所思所想,這就叫「知音」。雖然《黍離》是在詠嘆家國興亡,但這句詩卻成了後世習慣詠嘆自己的經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