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楊澄甫《太極拳十要》的認識和理解

2021-02-19 和美太極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楊澄甫先生《太極拳術十要》

在1925年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一書中,楊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極拳的十點要領,成為近代太極拳技術發展的重要規範。這些要領是:1.虛靈頂勁;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虛實;5.沉肩墜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隨;8.內外相合;9.相連不斷;10.動中求靜。

《太極拳十要》解析

  根據我在教學中的體會、觀察,對楊澄甫先生《太極拳十要》有以下認識和理解。

1.要虛靈頂勁,不要無精打採

  楊澄甫把太極拳稱做「柔中寓剛、綿裡藏針的藝術」。太極拳要求柔而不軟,沉而不僵,立身中正,處處有搠勁。掤勁就是舒展飽滿,支撐八面。「頂頭懸」不僅是掤勁立身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提起精神、氣勢充盈的體現,虛靈頂勁可以使動作輕靈,姿勢優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正如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說「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所以我們打太極拳中要注意頭容正直,提神貫頂,切不可低頭縮脖,精神不振,老態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緊張拼搏

  太極拳是一項松靜柔化的武術運動。「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誡人們不要緊張用拙力,生硬拼搏。在武術運動中有的拳種以明快有力、放長擊遠為特點,比如長拳動作要求挺胸收腹,轉肩直臂,而太極拳卻要沉肩墜肘,含胸展背,表現勁力隨曲就伸、松順柔化的特點。所以我們打太極拳要鬆柔沉穩,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開大合。如果說長拳美在剛健挺拔,像一個戎裝少男,太極拳則美在自然鬆柔,像個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

  「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證,楊澄甫說「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我們常見一些初學者打拳時腰胯緊張。比如弓步時前傾,後坐時仰身,轉身時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沒有松腰松胯。拳論說:「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其病多在腰腿。」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會保持端正的身型。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強樁步力量。如果兩腿力量不夠,應該姿勢放高一點,不要蹲得過低,力不從心,造成腰胯緊張,上體歪扭。

4.要步法輕靈,不要拖泥帶水

  太極拳要求步法輕靈平穩,邁步如貓行,如履冰。為此楊澄甫告誡人們,行步時把重心放在一條腿上,以實腿支撐,另一條虛腿才能轉動輕靈,否則就會「上步重滯,自立不穩」。我們常見一些人行步匆忙,蹬地而起,砸地而落,或是拖地而起,步履沉重,大多是因為重心掌握不好,兩腿虛實不分,應該加強樁步、行步基本功的訓練。這裡我們也要提醒,有的人在步法中翻靴亮底,伸而不落,以為是分清虛實,實際上這也是步履沉重、拖泥帶水的另一種表現。

5.要勢正招圓。不要手舞足蹈

  太極拳的動作和其他拳法一樣,都是源自武術,表現一定的攻防格鬥方法,俗稱招法。勢正招圓就是指姿勢正確,招法清楚、準確。我們有些初學者往往招法不清,只知劃道道,分不清動作的虛實和攻防含意。比如手揮琵琶,雙手是劈掌?是挑掌?是合掌?是擊掌?心中無數。劍法是削劍斬劍?是掃劍還是帶劍?常常似是而非。這樣不僅型法混亂,也勢必造成勁力不準,意念引導和氣力配合也無的放矢。因此我們希望在太極拳教學中要明確型和法的內容和規格,不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6.要上下相隨,不要散亂分家

  太極拳講究上下相隨,周身相合。楊澄甫說:「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一切武術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勁力完整。然而不少初學者常常顧此失彼。比如動作中腿快手慢或手快腳慢。或者動作腰手脫節。例如雲手,只是兩手舞動,腰不旋轉。還有的人埋頭打拳,眼不看手。例如雙峰貫耳時低頭彎腰;搬攔捶時手向前攔,頭向後看。

7.要連貫圓活。不可毛碴斷勁

  楊澄甫說太極拳要「相連不斷」「貫串一氣」,就是指動作不要有凹凸和斷續的現象,要力求做到「勢斷勁不斷,勁斷意不斷」。為此在前後兩個動作的貫串中要先從氣勢和意念的連接和過渡開始,隨之再本著「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要領完成動作和勁力的轉換。切不可前後割裂,起停突然,轉換生硬。正像一個司機只有在駕駛中做到剎車不點頭,加速不後仰,才稱得上平穩圓活駕駛。

8.要虛實互變。

  不可死水一潭,楊澄甫說「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他還說太極拳「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是合,心意與之俱合,內外合為一氣」。這裡說明了兩點。第一點表明太極拳存在動作的虛實,身法的開合,手法的蓄髮,勁力的剛柔,用意的輕沉等諸多變化。就是說在平靜、均勻的表面下太極拳充滿了分分合合的陰陽轉換,不是死水一潭。第二點說明這些變化要在「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意念引導動作的狀態下做到「內外相合」。有人問,太極拳有沒有節奏?我認為有虛實變化,有起承轉合就有節奏,只是節奏有快慢、急緩、強弱的不同,太極拳是一種涓涓流水、細水微瀾的節奏。

9.要氣力相合,不可努氣憋氣

  有人常問太極拳有什麼用氣秘訣?其實太極拳最講呼吸自然。拳論說「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所以楊澄甫提出「動中求靜」「呼吸深長」,不可「氣湧胸際」。同時楊澄甫也指出「氣沉丹田」「氣貼於背」「力由背發,所向無敵」,就是說要氣力相合。太極拳的呼吸要與動作的虛實和勁力的蓄髮相適應。例如同樣是伸手,如果是後捋前的前伸,意在蓄力,這時就應吸氣,有氣入後背的感覺。如果是向前推按,意在發力,應該呼氣,以氣助力,有氣沉丹田的感覺。這種呼吸與動作的配合既是積極的,也是自然的。

10.要樹神韻、重氣勢,不停留於表面外形

  楊澄甫指出「太極拳所練在神」。很多前輩也強調太極拳「重意不重形」「不在形式在氣勢」。這不是說動作外形不重要,而是說技術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要把重點放到精神上和氣勢上,力求流暢自然,從容自由。太極拳和一切文化藝術一樣,僅有外形和技巧是不夠的,只有用心靈去感受,用神韻去表現,用情感去塑造,才能登上神形兼備的藝術高峰。

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眾號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請勿謾罵。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十要
    太極拳的「十要」是著名太極拳家楊澄甫提出來的,概括了太極拳十項基本要求,並加以解說,是練太極拳,特別是楊式太極拳的重要指導性原則
  • 楊澄甫《太極拳十要》淺釋
    拳論指出「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也就是說在練拳過程中有不合適處,不得勁時,問題主要從腰、腿上去尋找原因和調整解決。    五、分虛實。    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又雲「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以上是前輩的總結,足見分虛實的重要。
  • 楊澄甫太極拳十要都知道,但「十不要」你知道嗎?
    楊澄甫宗師的《太極拳術十要》大家肯定都背的滾瓜爛熟了!
  • 太極名家 | 太極拳自修要訣(內附視頻)
    楊澄甫入室弟子。擅長詩、書、醫、畫、拳,人稱「五絕」奇士。自修要略練功架時,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二句要論:尤須注意其根在腳,全身重量,只許放在一隻腳上;主宰於腰,不獨手與腳,要隨腰轉動,自顛頂及踵與眼神,皆須隨腰轉動。
  • 太極以拳代樁,以拳為樁,「無處不是樁」
    園形的太極圖,中分陰陽魚,魚中有眼,它表明太極可分的無限性,亦表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外(大)園在動,內(小)園也在動……「太極無處不是樁」的含義應理解為:無極樁主靜為陰,相當於「太極陰陽圖」中的「陰魚」,「陰魚」中的「陽眼」示動,表明陰中有陽,靜中求動;行樁主動為陽,相當「太極陰陽圖」中的「陽魚」,「陽魚」中的「陰眼」示靜,表明陽中有陰,動中求靜。無極則靜、寂、定,陰陽則靈、通、變。
  • 「下走三角步,上找十字形「」 楊澄甫式太極拳腰拉、腰轉、腰腳手的心得體會
    《太極拳論
  • 《太極拳術十要》體悟之得
    楊澄甫宗師所著的《太極拳術十要》,以精闢的語言和通俗的拳理,高度概括了楊式太極拳的精髓,被譽為楊式太極拳的經典、初學者的指南、深造者的方向
  • 楊澄甫:練太極拳就「一個松字」!秘傳心法
    又曰:「松要全身筋骨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所以,鬆開是練太極拳第一階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識上松。心松,神意內含以存靜養,大腦松淨長空,靈慧方能生長。松應該是一生的追求,如有一點不松,一節不松,想達到鬆通、靈、空是不可能的。不但筋、骨、肉鬆,人的五臟六腑都應該松。分享一下對松的體悟。
  • 【獨家視頻】最新雙語版24式太極拳高清DVD
    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太極拳論》中即提到:「其根在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段話是論發勁,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勁由腿部從屈到伸產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這就明確指出足腿底盤要有產生根勁的能力。  早年練拳中,結識幾位太極高手,都說太極功底在腳下,說法雖顯偏頗,但也明確指出了底盤功夫的重要性,根力的重要性。
  • 戚繼光秘籍: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專家說太極拳源自戚繼光的功法
    《拳經捷要》通篇不長,只有短短的五百多字,但所蘊含的拳術理念卻十分豐富。尤其是拳經捷要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記廣學,多算而勝。戚繼光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太極養生:二十四式太極拳(動畫演示)
    點擊上方藍色字中醫思維十可快速關注
  • 太極拳的十要八法
    1、太極十要太極拳的「十要」是著名太極拳家楊澄甫提出來的,概括了太極拳十項基本要求,並加以解說
  • 【拳理】練習太極拳如何做到分虛實,明陰陽,避雙重
    從腳、腿、腰找毛病,要做到腳平松落地,腿松、腰隙,主要「須知陰陽,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因為不懂勁,不知對方勁的來路去方,勁真的到自己身上,又難以化解,結果落得不能運化,受制於人。雙重,是太極拳之大忌。從古代先賢到近代大師,以及當代拳家,都十分重視避免太極拳訓練中腳下出現雙重之病。請看幾位先師對雙重之病的論述。
  • 振興太極,鐸響世界!楊老先生千古,宗師一路走好!
    楊振鐸:教太極拳,就是為了幫助人們祛病延年拳諺有雲「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幾百年來,時代更替,從太極拳世家到普通百姓,太極拳養生延年之功效被人們一次次提及和證明。本期記者帶您走近中國當代太極拳名家、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已年屆94高齡的楊振鐸先生,聽他講一講近百年人生裡的太極拳故事。
  • 晚上練太極拳的好處!
    2、女人晚上練太極拳的好處身邊有很多愛練42式太極拳的朋友,特別是女性朋友,就算不用化妝品,氣色也顯得非常好,很多女性都說:再貴的化妝品,也不如練好42式太極拳。2.1、練太極能宜養身心、養心修德凡事如一套太極,拳起境生,拳落而心生。拿得起、放得下,從容、靜心對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太極剛柔本一體,專氣致柔是正途
    太極拳崇尚柔,講究「以柔克剛」,強調「柔弱勝剛強」,但並不代表太極拳沒有剛,不要剛。實際上,太極拳非常講究「積柔成剛",太極拳同樣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剛柔同體。練太極拳達到一定水平,太極拳的剛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楊澄甫宗師所說的「臂膊如棉裹鐵,分量很沉」,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境界。
  • 《天下太極》年終紅利:楊式太極拳家藏拳譜與動作秘訣(收藏版)
    楊式太極拳動作要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此動作之完成,乃下一動作開端,綿延相續。心法上亦要求一氣呵成。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極拳說十要」。主要是對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楊氏太極拳最為見長。它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練功時身法要正,大部分動作都要使上中下三個穴位〔即百會穴,會陰穴,湧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個重力垂直線,身體不能前俯後仰。
  • 【第667期】自學太極拳的你,一定要看這篇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所以,這'一冊《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實際上是上述兩書的合訂本,共約200頁。兩書成書的時間不同,《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成書於抗戰期間,19 40年出版。至於《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從書中于右任的題詞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我所得到的是19 77年7月的再版書了。在讀了《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後,感到該書對太極拳在養生和技擊兩方面的原理,都闡發得非常深刻。
  • 太極勁的練法
    《太極拳經歌訣》曰:「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十三勢行功心解》曰:「太極拳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八字法訣》曰:「柔裡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