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推薦南風窗的好朋友,勿以類拒。
這裡是青年人的部落,屬於渴望「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人。
它會分享各個角落的文化和潮流,有小眾群體的新銳和獨特,也有對大眾文化的追尋和反思;
它將關注這個時代的青年,記錄那些穿梭於林立高樓間、城市邊緣處的年輕人的愛與恨、喪與燃;
它在意與讀者的互動,願傾聽世界上每一個縫隙發出的聲音。
關注勿以類拒,和我們一起有趣,一起成長。
Meme用圖像來慶祝或嘲笑時事和流行文化,這已經成為年輕人在網絡世界交流的重要部分。它透露出這代人了解和應對世界的方式,在幽默和諷刺背後,有對現實的反抗,也有深深的焦慮與恐懼。
文:寶珠
「世界遲早都要毀滅,嗩吶還是要吹的」,在「豆瓣MEMERS」小組創建之初,組長發過這樣一個帖子。
發現這個豆瓣小組純屬偶然,當時的我甚至都不知道「meme」的發音。
「咩咩?」我迷惑又艱難地試圖把它讀出來,向英語詞典請教後,才知道它念:密姆( /mi m/)。
看到主頁的貼子標題,你可能以為這是一個正常的青年人吐槽小組。但敏銳的人會嗅到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這裡所有的人都用圖片對話。
一位樓主發帖說:
樓裡的人回覆:
他們想笑時,不是「哈哈哈哈哈哈」,而是:
手上沒有圖時,也要假裝有圖:
這群人自稱為MEMER,就是用「meme」交流的人。這一小組從6月初正式創建後,熱度驚人,至今已有超過兩萬名組員。
為了弄清這些像表情包一樣的meme到底是什麼,我用「老太太抬眼鏡看」的神情在網際網路世界摸索,很快感到了一陣暈眩。
一開始,我以為「meme」只是表情包的英文稱呼,接著發現,一個段子也可以是一種meme;再後來,我又發現meme是語言學、傳播學家的研究對象,是一個重要的學術概念……
我覺得自己掉入了一個巨大的旋渦。在那裡,悲傷蛙Pepe、神煩狗Doge、抬棺黑人、假笑男孩等無數新老知名「meme」微笑著向我招手:
歡迎來到meme的世界。
為什麼meme那麼複雜?因為這個詞彙從誕生開始,它和其所指代的文化現象一直都在變化。
Meme最早來自1976年英國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寫的《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用進化論的眼光探究了人類的文化變革。道金斯模仿基因「gene」的音律,創作了 meme這個詞,它被定義為:「一個與類似基因的,人與人之間不斷複製和模仿而傳播的文化單位。」
這個概念被提出後沉寂了一段時間,直到它被運用在網際網路語境下。我們知道,網際網路上會時不時地出現一些突然爆火的事物,比如古早貼吧時代的「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還有前段時間的「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meme就被用來指代這些。
有時也意外靠譜的百度百科說,meme是一種流行的、以衍生方式複製傳播的網際網路文化基因。它的形式多樣,可以是文字、圖片、音樂、視頻中的任何一種。
中國網際網路第一代表情包鼻祖,小胖
Meme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中文翻譯,如果在論文裡看到了迷因、模因、媒因、米姆、覓母等名詞,不要懷疑,它們通通都是meme。
不過,meme更富生命力的天地在學術領域之外。網絡爆紅事物以圖片形式為主,不知道是否出於這個原因,在今天的社交媒體語境下,meme也被專門指做具有某種梗的圖片。而這個就是memer們玩的meme。
舉個例子,可能還有人對這張在2018年走紅的照片留有印象:一位穿藍格子襯衫的男性在和女友逛街時,扭頭偷看一位紅衣女子,引起了女友的震驚和慍怒。
根據《好奇心日報》的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很多網友都喜歡通過修改或者模仿這張照片,表達一種「對某物見異思遷或執迷不悟」的情緒。
在「豆瓣MEMERS」小組裡,也能常常看到相同模板的梗圖在不同場景裡的運用:
作為一種主要流行在青年群體中的文化現象,梗圖往往帶著幽默、諷刺的屬性,與我們日常所見的表情包有所相似,但又有區別。
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說法,「豆瓣MEMERS」小組曾爆發過一場「表情包與meme有什麼區別」的論戰。有奇怪的人說,做meme必須用英文;也有人說,表情包適用於各種場景,不指代具體的情節,而meme擁有特定的語境。
最終,大家達成一致意見:不用管那麼多。
事實上,梗圖並沒有那麼多講究。只要打開一張靈性的圖片,恰到好處地添加上文字,就會有人過來拍一拍你,說:哇!你做了一個不錯的meme哦。
梗是meme的核心,而總有一些梗比另一些梗更富生命力和傳播力。人會有一些多餘的好奇心:一張圖為什麼突然就變成一個熱梗了呢?
微博自媒體「極遊組」有一個欄目叫做「meme起源調查」, 復盤了一些知名梗圖的由來。我發現,一個meme的走紅通常出自偶然,人為不可預料也無法特意製造,它單純憑藉一種幽默或諷刺的效果,就可以讓網友為之瘋狂。
「meme起源調查」的第一期講的就是著名梗圖「女人吼貓」。它由兩張原本毫無關係的圖片構成。右邊的圖片最早出自輕博客平臺「Tumblr」,2018年,一名用戶上傳了一張小貓坐在餐桌前的照片,並取名為「他不喜歡吃蔬菜」;而左邊的女性出自真人秀節目《比弗利嬌妻》在2011年的某一期,圖片上演員泰勒·阿姆斯特朗正在因為爭吵而哭泣,旁邊同為演員的凱爾·理查茲則在試圖讓她冷靜。
這兩張圖片都因為內容魔性成為了網上常用的表情包,或者說,meme。不過它們一直都是被分開使用的,直到2019年5月2日,一位推特用戶突然把它們放到了一起,並配文說:「把這兩張圖放在一起,我醉了。」
女人的歇斯底裡和小貓的無辜迷茫、無動於衷,形成了一種非常好笑的對比。這條推特迅速得到了瘋狂轉發,評論區下面出現了大量以原圖為基礎的表情包,一個新的meme源誕生了。
按照meme的學術概念,病毒式的廣泛傳播是它基本特點。並且,在傳播過程中,人們不僅限於複製粘貼,還會對它進行新的創造。這種再創造主要在模仿的基礎上實現。
一些meme也會帶著性別刻板印象
瑞典環保女孩格雷塔和川普
儘管meme在傳播中會出現大量變種,原圖裡某種象徵性的東西卻會被保留下來,那往往就是讓人瘋狂的「梗」之所在。比如雖然某隻柴犬被p到了各種奇怪的地方,但所有的作品都會留下那雙永遠與你對視的眼睛和微微上揚的嘴角。
大多時候,Meme的傳播或者再生產的參與者,也未必熟悉它的起源。這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如果不去特意考證,少有人能夠說出這隻歪頭柴犬「doge」的走紅緣起,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它的著迷。
網際網路上,每一天都是新的。玩梗這件事,可以被理解為一場「狂歡的Party」,不用管主辦人是誰,也不用管這個聚會為何而開,跳起來奔向人群就完事了,所有人都會歡迎你。
儘管很難說出每一個meme走紅背後的具體邏輯,但我們知道,真正具有生命力的meme,一定符合了受眾心理,或者與特定的社會景象相連。
正因如此,不是所有人都愛meme,因為它對一些事實的態度,實在是有些太輕佻了。
我們陷在與新冠病毒的抗爭泥淖中太久,以至於許多人都忘了,2020年剛一開始,就向全世界扔出過一個炸彈。
1月3月,伊朗將領蘇萊曼尼在美軍空襲中身亡,紐約時報專欄作家Jennifer L.W. Fink看到這個消息時,感到了一陣胃疼。她的丈夫是一名參加過海灣戰爭的海軍陸戰隊員,她很清楚,戰爭不是開玩笑。
而這時,她13歲的兒子蹦蹦跳跳地放學回家了,一邊還說著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meme是多麼好笑。
從社交媒體上的反應來看,蘇萊曼尼去世這件缺乏實感、讓人想要大呼「魔幻」的事實,讓年輕人們覺得世界已經走在了戰爭爆發的邊緣。主題為第三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3)的梗圖爭先恐後地冒了出來,與其他任何梗圖一樣,它們依舊不大正經。
突然被cue的德法關係
Jennifer的第一反應就是抓住兒子嚴肅地教育了一頓,但發現這完全沒有用。於是她開始轉頭研究這些她並不熟悉的meme,得出了一個結論,現在的小孩通過表情包表達各種各樣的情緒,也包括恐懼。
Z世代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
「WW3」的梗圖的確好笑,它們看似解構宏大的敘事,但在背後,何嘗不是對這個不可控世界的憂心忡忡。
界面歪研社的作者鼓童曾說:玩梗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好玩,但它並非建立在對事實一無所知的妄想和幻覺之上,也不能與毫無作為的犬儒畫上等號,「它更像將失望和憂慮的負面情緒轉化為一種辛辣的黑色幽默。」
「對戰爭的輕描淡寫,看似粗魯或無心,但是幽默往往是我們應對無法控制的事情的一種方式。」Jennifer寫道。
按照伯明罕學派對亞文化的解釋:「青年亞文化是發生在符號層面的對霸權和支配文化的抵抗」,Meme主動地與主流的觀念與行為保持著距離,它們是一種主流之外的表達渠道,在那裡,可以看見真實的社會心態。
儘管缺乏實證研究,但憑藉我們的經驗可知,從悲傷蛙Pepe到王健林的「先定一個小目標」,太多的時興的表情包或段子,都包含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
在表情包的敘事裡,很難有不是愚蠢的東西,一切都能成為嘲諷對象,當然嘲得最厲害的,還是使用表情包的自己。
對抗荒誕的不只有西西弗斯,還有表情包
在梗圖的嘻嘻哈哈裡,包含著這一代人對這個世界的反抗,儘管它的娛樂性消解著背後議題的嚴肅,使得反抗也帶著被動與消極的色彩。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要來臨,普通人能夠做什麼呢?還是趕在被時代的浪潮捲走之前,多做幾個表情包吧。
參考文獻:
《當代模因的發展史》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253488
《#Meme:「分心男友」CP,成了匈牙利的宣傳利器》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2813.html
《「meme·模因」到底是什麼?》
https://www.douban.com/note/713797461/
《推特上的美國老弟都在刷的#ww3#是個啥?》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35291.html
《The Role of Memes in Teen Cultur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2/06/well/family/memes-teens-coronavirus-wwiii-parents.html
To define is to li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