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襟、褙子、兩片裙、襴衫……這些聽起來極為難懂的漢服形制,倘若代入大家最近愛看的電視劇裡,會不會更好理解一些?日前,安慶師範大學華夏文禮漢服社的國學班講座就以「從《清平樂》看大宋服飾」為主題,進行了一場宋制漢服的科普直播,吸引了近200名觀眾在線觀看。
「在《清平樂》中出場最多的男性服裝是圓領大袖的帶襴長袍,頭戴展腳幞頭,通過服色和腰帶等區分不同級別。劇中宋仁宗多著接近於白色的淡黃袍或紅袍,而非以往常見的黃袍。其中原因從《宋史·輿服志》和《邵氏聞見錄》中我們可以知道……」用劇中人物舉例,方便大家加深印象,再談背後的歷史知識,最後引據文獻答疑解惑。社長鳳翔的這番講解內容詳實而又不顯得枯燥。
「男裝褙子與女裝褙子不同,只有一種袖型就是大袖。」「圓領袍加上緣邊就是襴衫,兩者結構是一樣的。不過襴衫所用布料均為淺色,且領、袖和擺等部位都鑲有深青色或黑色的緣邊。」「男款抹胸與女款差異較大,對角縫製成梯形,下邊中間打褶,上下釘有四條絹帶。」……不止是將一種形制細細剖析,鳳翔還通過對比區別幫助大家理解。
只覺得漢服好看,不了解其中的形制和用途是很多人對漢服的感受。「看了直播我才知道原來劇中曹皇后冊封時穿的衣服叫做褘衣,是后妃禮服『三翟』中級別最高的一種。當漢服的形制和劇中服裝聯繫起來後,給人的印象會更深刻。」英語專業2018(2)班的徐銀丹表示。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17級的趙雅茹既是被「清平樂」吸引而來的觀眾,也是漢服社的前任社長。「之前我們的講座都是線下的,最多有六十幾位觀眾。我覺得這次主題結合得很好,電視劇裡的華美服飾很能讓人產生去了解學習的念頭。」具有五年漢服接觸經驗的趙雅茹認為穿漢服最重要的是選對形制,穿對搭配,這也是對漢服體系和文化的尊重。
「最近《清平樂》的熱度較高,劇服的復原度也較好。將二者結合是希望科普感不要那麼強,觀眾能更感興趣。」鳳翔表示,雖然漢服文化還很小眾,但正因為這樣,漢服科普這件事才更有意義。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它可以讓更多人對傳統文化有更好的認知和認同。
據了解,安慶師大華夏文禮漢服社自2012年創社以來,每年都會舉辦六次國學班講座,主要致力於漢服科普和講解國學常識。根據這次直播效果,鳳翔也表示未來會將國學班講座和更多的主題結合起來,讓科普門檻更低一些。(文/學生/盛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