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雅倩 | 來源:化妝品財經在線 2017-06-10 訪問量:1264
評論線上試水——在屈臣氏打出知名度——進而全面鋪開,這是不少進口品進入中國市場常用的穩妥方式。在這種模式下運作近3年的去角質爆品CURE,已經進入在線下深度布局的階段,而其中國總代也於其中找到節奏感,正陸續將更多的日本特色個護品牌帶入中國。
CBO資深記者 唐雅倩
2003年誕生於日本的CURE,多年間僅有去角質凝露這一個單品,但憑藉優良品質,屢登「COSME大賞」榜單。2014年,浙江度爾貿易有限公司將其引入中國,藉助網紅傳播、全渠道運作等模式,使得CURE一個單品打通了全國3500多家網點。
如今,韓妝下行、新生代消費力量崛起,性價比、安全性、功能性高的日本護膚品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在此趨勢下,度爾今年除了引進CURE另一新品「保溼水凝霜」,以及新品牌réparte 的爆品「海泥卸妝啫喱」外,還計劃通過藉助日本研發機構及OEM企業的支持,打造自有品牌。
>>> 優選門店發展全渠道,首場線下促銷告捷
與大多數小眾進口品一樣,CURE以代購、海淘等模式走紅於線上。度爾接下CURE的中國總代權之後,開始有規劃地進行線上的拓展以及達人的傳播。如今,在不少網紅淘寶店之外,CURE還布局了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平臺。
從2015年起,CURE開始進軍線下,首批門店均為屈臣氏、絲芙蘭、高端超市Ole』等極具影響力的連鎖系統。在去年3年,CURE全面展開CS渠道的鋪設,但仍對網點選擇頗為慎重。度爾董事長王剛介紹,目前CURE合作的CS網點均為當地較具知名度的A類門店,比如在妍麗連鎖系統中只選擇了經營模式比較規範的直營門店來合作。
△浙江度爾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
一向以化妝品業「門外漢」自稱的王剛,直言自己仍在嘗試、總結進口品的銷售方法,但今年他又邁出了線下活動的第一步。今年5月,度爾在全國選擇了50家門店,通過增加BA獎勵以及贈送試用裝等方式,讓利給消費者進行促銷。「進口品,尤其是日本品牌的利潤比較薄,如果依賴打折來銷售,品牌力不會持久」。據了解,儘管沒有大幅度的打折,這場活動仍然達到了預期效果。
在精細與慎重的運作之下,CURE的銷量不斷翻番。王剛透露,2016年全年,CURE銷量達到了2015年的4倍,而2017年第一季度的同比增長幅度也相當可觀。
>>> 立足品牌方角色做多元推廣,自有品牌將於年內面市
顯然,王剛在運作CURE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感覺,不僅在去年建議CURE的廠家研發推出了保溼水凝霜新品,還繼續積極地在日本尋找品質好、功能性強的品牌,以豐富公司運營的產品線。
réparte海泥卸妝就是王剛從日本發現的又一「COSME大賞冠軍」產品。王剛介紹,這一產品以衝繩海泥和魔芋為主要功效成分,並採取無添加無油的「吸附」式卸妝方式,在日本及國內線上已有相當好的口碑,也將於今年年底進入國內線下市場。
在對代理品牌的運作中,王剛從不局限於一個「搬運工」的角色,而一直以「國內品牌商」自居。不管是參展美博會,還是與達人、雜誌、垂直類美妝APP的合作,度爾對品牌傳播的投入都頗為給力。據了解,此次réparte進入中國,度爾還自掏腰包向廠方購買了大量試用裝,並通過CURE的促銷活動進行嫁接推廣,為其後期的市場拓展進行鋪墊。
不過,已經在化妝品運營模式中找到節奏感的王剛,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了自有品牌的生產。「代理業務具有其不穩定性,同時政治因素的影響也不可預測」。據了解,其將在日本註冊公司並藉助日本研發機構及OEM廠商的資源,來生產進口護膚品,並且還計劃與國內一間日本OEM企業合作打造另一品牌「可婭」。
同時,王剛也表示,自有品牌與代理業務的運作將不會互相影響,比如CURE的渠道主要是A類店鋪,而可婭將以B、C類店鋪為主要拓展目標。如今,其在日本生產的一款化妝水已經進入備案階段,而可婭的系列產品也將在年底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