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過,又到了「數九」的時候。在寒冬臘月,棉被是家家戶戶都有的禦寒工具,我們身上所穿的棉衣,腳上穿的棉鞋,頭上戴的棉帽,讓我們可以行走在冰天雪地而無懼寒冷。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國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是沒有可以織布填充的棉花的。在沒有棉花的時候,中國古人是如何抵禦寒冷的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棉花是從宋朝才開始出現的,因為中國本土沒有棉花,只有木棉。棉花原產於印度和阿拉伯地區,南北朝時期多在邊塞地區種植,後來才傳入了中原。棉花的傳入路線有兩個,一個是通過絲綢之路從陸上傳入關中地區,另一個是通過海路傳入福建和廣州。宋代是對外貿易非常繁榮的朝代,這才有了棉花。
然而,宋元時期,棉花並不受到農民的待見,一個是因為當時棉紡織技術還不成熟,另一個是種植棉花會佔用大量耕地。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以強制手段加以推廣,棉花才逐漸成為了中國佔據主流地位的紡織原材料。
這麼看來,在強大的秦漢時期,繁榮的大唐盛世,竟然都沒有棉花的存在。要是有人真的穿越到這些朝代,那到了冬天該怎麼禦寒呢?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被子」。
在中國古代,被子並不是現在這樣的,只是一種床上用品,而是一種可以披在身上,睡覺時也能蓋的「寢衣」。在中國古代,被子的長度是身高的1.5倍,平時可以披在身上當衣服,睡覺的時候可以蓋在身上保暖,非要找一個東西形容的話,應該跟現在的披風差不多。
一方面,這是古人為了方便生活,另一方面就是古代物資很匱乏,如果被子只能在睡覺的時候用,實在是有點浪費資源了。所以古代的「寢衣」不但寬大厚重,而且還有袖子和帽子,古人白天可以將自己的身體全都包裹在裡面,保暖效果相當好。
然而,「寢衣」大多數情況下是達官貴人才用得起的東西,高檔寢衣厚達一寸,竟然全部都是由蠶絲織物成的,成本極其高昂。平頭老百姓根本用不起這種東西,只能用麻絲來織布做寢衣。從唐代開始,人們在寢衣裡開始加入某種填充材料,讓它更加暖和,同時有了一個新名字,叫做「衾」。在沒有棉花的時代,人們會往被子裡填充什麼材料呢?
它也有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稱呼,就是「絮」,現在棉被中填充的棉花也被成為「棉絮」,但是在古代,「絮」指的是大戶人家穿爛了的絲質衣服,或者紡織產生的次品。此外,古代人很早就學會將蘆花作為保暖材料,填充進去。
此外,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和獵戶,大多會用獸皮來製作衣服和被子,在古代,這應該是僅次於絲綢的高檔禦寒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