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翻譯】
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助益的人,對於我所講述的道理,他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四書集注》: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問而有以相長也。顏子於聖人之言,默識心通,無所疑問。故夫子云然,其辭若有憾焉,其實乃深喜之。胡氏曰:「夫子之於回,豈真以助我望之。蓋聖人之謙德,又以深贊顏氏云爾。」
《四書蕅益解》:人問王陽明曰。聖人果以相助。望門弟子否。陽明曰。亦是實話。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聖人之言。本是周徧。但有問難的人胸中窒礙。聖人被他一難。發揮得愈加精神。若顏子胸中瞭然。如何得問難。故聖人亦寂然不動。無所發揮。
《論語新解》:道本難窮,問難愈多,精微益顯。顏子聞一知十,不復問難,故曰非助我者。其辭若有憾,實乃深喜之。無所不說:說同悅。聞語即解,心感悅懌。
論語別裁
上論中提到過,顏回對孔子講的話「不違如愚」,從來不違背他的話,好像很笨,而暗地考察,顏回還能予以發揮,而不違背原則,可見顏回並不笨。這和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不能發揮,或者是發揮了,卻違背原則,是有分別的。前者是誠懇,後者是權術。孔子認為顏回對他個人沒有什麼幫助,說什麼話他都聽。孔子之成為聖人,就在這種地方。他意思是說顏回認為他說的話都對,但真的都對嗎?要多加反省。這句話不以道德標準來說,僅講個人行為修養,如果一個長官,遇到部下都說自己對,絕對沒有反對意見,就要反省自己對的程度。孔子說「非助我者也」,這樣對我沒有幫助。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一定會有不同的好意見。所以一個領導人,最難處是容納相反的意見。對於相反的意見我們聽了以後,把自己的觀點推開,就他的意見想想,也蠻有道理,然後與自己的意見作正反的中和,這種態度是作人處世的高度修養。孔子就有這氣度,認為像顏回一樣,對自己的話認為句句都對,這樣對於自己是不會有幫助的。
品讀:
孔子對顏回能又快又深領悟自己的學說表示了深深的讚許,但也有一定的遺憾。顏回聰敏秀慧,對孔子的言語一聽就能領會,故只喜悅於心,而無所疑問。既然沒有疑問,孔子便不再發揮,而在座的其他弟子不能有所獲益,故孔子有一定的遺憾,但又對顏回的好學深思表示讚許。
孔子曾經說過:「知我者,顏回也!」對於顏回的讚賞,可以想見。這樣聰敏的弟子,對老師很少提出問題。從教學相長的觀點來看,對老師反而沒有什麼幫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問就要邊學邊問。不問問題,未必就不是好學生。顏回很少發問,卻表現得十分傑出,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名列前茅。老師固然歡迎愛發問的學生,也不能忽視不發問的學生。
孔子和顏回心靈相通,顏回聞一知十,孔子對他非常讚嘆。其實兩人同頻共振,參悟大道,不需要過多言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也可以看出孔子海納百川,希望能夠聽到更多的建議,這是聖人的情懷和格局。
知識易得覺悟難, 朋友易得知音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