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的無言孔子的歡喜,你看懂了嗎《論語》先進篇第4章

2021-02-19 育英國學

【原文】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翻譯】

 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助益的人,對於我所講述的道理,他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四書集注》: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問而有以相長也。顏子於聖人之言,默識心通,無所疑問。故夫子云然,其辭若有憾焉,其實乃深喜之。胡氏曰:「夫子之於回,豈真以助我望之。蓋聖人之謙德,又以深贊顏氏云爾。」

    《四書蕅益解》:人問王陽明曰。聖人果以相助。望門弟子否。陽明曰。亦是實話。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聖人之言。本是周徧。但有問難的人胸中窒礙。聖人被他一難。發揮得愈加精神。若顏子胸中瞭然。如何得問難。故聖人亦寂然不動。無所發揮。

    《論語新解》:道本難窮,問難愈多,精微益顯。顏子聞一知十,不復問難,故曰非助我者。其辭若有憾,實乃深喜之。無所不說:說同悅。聞語即解,心感悅懌。

 

                                 

                                  論語別裁

    

     上論中提到過,顏回對孔子講的話「不違如愚」,從來不違背他的話,好像很笨,而暗地考察,顏回還能予以發揮,而不違背原則,可見顏回並不笨。這和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不能發揮,或者是發揮了,卻違背原則,是有分別的。前者是誠懇,後者是權術。孔子認為顏回對他個人沒有什麼幫助,說什麼話他都聽。孔子之成為聖人,就在這種地方。他意思是說顏回認為他說的話都對,但真的都對嗎?要多加反省。這句話不以道德標準來說,僅講個人行為修養,如果一個長官,遇到部下都說自己對,絕對沒有反對意見,就要反省自己對的程度。孔子說「非助我者也」,這樣對我沒有幫助。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一定會有不同的好意見。所以一個領導人,最難處是容納相反的意見。對於相反的意見我們聽了以後,把自己的觀點推開,就他的意見想想,也蠻有道理,然後與自己的意見作正反的中和,這種態度是作人處世的高度修養。孔子就有這氣度,認為像顏回一樣,對自己的話認為句句都對,這樣對於自己是不會有幫助的。

品讀:      

     孔子對顏回能又快又深領悟自己的學說表示了深深的讚許,但也有一定的遺憾。顏回聰敏秀慧,對孔子的言語一聽就能領會,故只喜悅於心,而無所疑問。既然沒有疑問,孔子便不再發揮,而在座的其他弟子不能有所獲益,故孔子有一定的遺憾,但又對顏回的好學深思表示讚許。

      孔子曾經說過:「知我者,顏回也!」對於顏回的讚賞,可以想見。這樣聰敏的弟子,對老師很少提出問題。從教學相長的觀點來看,對老師反而沒有什麼幫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問就要邊學邊問。不問問題,未必就不是好學生。顏回很少發問,卻表現得十分傑出,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名列前茅。老師固然歡迎愛發問的學生,也不能忽視不發問的學生。

      孔子和顏回心靈相通,顏回聞一知十,孔子對他非常讚嘆。其實兩人同頻共振,參悟大道,不需要過多言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也可以看出孔子海納百川,希望能夠聽到更多的建議,這是聖人的情懷和格局。

知識易得覺悟難, 朋友易得知音難。

相關焦點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在一篇之中,對一個弟子反覆地稱讚,這在《論語》中是極為少見的,由此可見孔子對顏回是何等的鐘愛。顏回,生於公元前521年,字子淵,亦稱顏淵,是孔子最得意、最鍾愛的弟子,以德行著稱。他為人謙遜好學,對孔子非常尊重,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不幸英年早逝。
  • 學習《<論語>十二章》,感受孔子人格魅力,學習孔子為人處世之道
    提起《論語》,大家都不陌生,時不時地還能信手拈來吟誦幾句。作為流傳千古的著作,我們今天就來認真細緻的研究一下《<論語>十二章》的具體內容吧。先秦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及宋代記載程顥、程頤言行的《二程遺書》,均堪稱語錄體的典範。
  • 顏回身上有什麼特殊魅力?能獨得孔子「恩寵」,讓孔子見人就誇?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他最欣賞的弟子就是顏回啦!關於這一點,《論語》當中就有多處記載。為什麼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眾多學生當中,孔子如此偏愛顏回呢?仔細讀《論語》,我們會發現:顏回的品質,至真至純,既誠且善,不愧是世間難得一見的清流。顏回之真,真在不改操守《孔子家語·在厄》篇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孔子與顏回、子貢、子路等弟子被困於陳、蔡期間,一連七天沒有吃上糧食。子貢費了許多周折才買回一石米。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學習內容全解
    【知識連結】《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第一章主要談學習的方法和做人的涵養。「時習」是學習方法;「有朋自遠方來」是學習樂趣;「人不知而不慍」是為人態度。
  • 「華嚴九心」說顏回
    顏回作為儒家的領軍人物,自然要作出表率。《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一次路過匡國,被匡國的老鄉誤認為是魯國的陽虎,圍困了五天五夜,因為局面混亂,很多弟子走失散了。顏淵後來找到孔子,孔子很著急地問:「我以為你死了呢。」顏淵回答:「老師您還健在,我哪裡敢去找死呢。」可見,顏淵確實是用一個純孝的心來侍奉孔子的。而孔子這樣掛念顏回,也超乎一般的師生感情。
  • 中考奪冠之《論語十二章》解析
    冷雨作者及作品資料《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20篇,每篇又有若干章,一般以第一句前幾個字作為篇名。全書明確地體現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教育以及文學主張,文字簡潔、質樸,開我國議論文和語錄體散文的先河。
  • 孔子與顏回的故事
    顏回在街上碰到買布人與賣布人在吵架,買布人理直氣壯的說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什麼要我二十四錢
  • 《論語·子罕篇》「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十七章;「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十八章
    孔子難道不知道這意思嗎?可能也知道的。從道理上來說,我們能不能達到好德的境界?能不能讓好德作為一種近乎本能,或者說是一種直覺的東西?其實是可以的,但是往往被遮蔽得太厲害了。就像《大學》裡邊說的,「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什麼叫好德如好色?就是說把德行的進步、把義理的涵養當成是最直接、最急迫的需要,那就會念念不忘,就像孔子和顏回一樣。
  • 顏回的故事
    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又沒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錠金子寫了幾個,說:「那就試試他吧!」飯後,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他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顏回穿的草鞋,這下碰得可不輕,疼得他彎腰按摩腳指頭,忽見腳下有個白紙包。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第五種是我專為一般讀者建議的閱讀方式;事實上,這才是我自己最喜愛的方式,因為我認為這樣閱讀《論語》特別有得著。進一步說,第一至四種方式(學術研究型的哲學式閱讀)之中的頭三種,當應用在《論語》上面時,都會碰上一定難處,我認為第四種較為匹配《論語》,較容易讀出可觀的成果。
  • 孔門七十二聖賢中,顏回並無過人之處,為何獨得孔子偏愛?
    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言行都被記錄在《論語》中,讓兩千多年後的我們能夠窺見一點聖人的智慧。在《論語》中,孔子經常誇讚顏回,可以說是獨得孔子偏愛。但是仔細了解顏回過後,發現他與其他的師兄弟相比,並無過人之處,為何孔子會偏愛於他?
  • 孔子論語名句:10個眉清目秀的女孩名字,你想擁有嗎?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一、《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每句都發人深省,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1. 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出自《論語·述而》篇。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二十一章
    【釋義】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歡喜,一方面又為他們的壽高而憂懼。」【按語】一喜,一懼,孝子之情,躍然紙上,如此細膩的父子情感,點點滴滴的培育,均在平常日用之間,孔門功夫,不可小看。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水平不行,這是不了解歷史。孔子普及教育是成聖的基礎,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不是貴族,根本無法做官。普通人追隨孔子,就是做一個創一代。貴族子弟追隨孔子,就是為了社會理想。
  • 唯一真實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淺顯易懂,只可惜絕大多數人看不明白
    孔夫子一下傷自尊了,生氣地說道:你這個沒出息的傢伙,都當官了還學這些幹什麼?你學會管人就足夠了,還愁掙不了高工資嗎?還怕買不到糧食蔬菜?可能有的讀者要好奇了,孔子教這麼多學生,語言能溝通麼?他是山東人,遇上齊人、晉人還好說,如果來個楚人、越人,這課怎麼講?如果這樣,那就小瞧孔子了。孔子講課,說的是雅言。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
  • 孔子: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論語心得】
    」顏回達到:「我可以把帽子輸給你。」這兩人還真的鬧到了孔子面前,孔子見此情景,哈哈大笑,他告訴顏回:「三八就是二十三。顏回,這次是你錯了,把帽子給人家吧。」顏回覺得老師應該是糊塗了,又不敢回嘴,只好把帽子給了買布人。買布的人拿到顏回的帽子,得意的離開了。
  • 論語心解 | 孔子發誓,怎麼回事?
    孔子去見了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就讓上天厭棄我吧!就讓上天厭棄我吧!」這一章記敘簡略,但人物形象生動。牽扯到三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孔子、子路、南子。有這麼幾個問題需要思考:一是孔子為什麼去見南子?二是孔子見南子子路為什麼不悅?三是孔子為什麼還要起大誓?據說孔子見南子是出於政治目的,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孔子也不例外。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十章
    【釋義】孔子在遇見穿喪服的人、穿戴禮服禮帽的人和盲人時的態度。在相見的時候,即使他們年輕,孔子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的時候,一定要快走幾步(以表達同情、尊敬、憐憫之情)。【按語】本章也在《鄉黨》篇中出現。
  • 孔子·論語·儒家·心學(一)
    孔子首倡和實踐因材施教,其教育產品自然綻放生命的精彩:軍事天才樊遲,武士典範子路,外交奇才子貢(他還是著名的商業奇才,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巴菲特),道德楷模顏回,可南面稱王的冉雍,著名學者卜商子夏,學術傳人曾參等等……孔門三千徒弟七十二賢人,各有個性,各有優勢,各有風採,各有精彩。
  • 打開論語大門的鑰匙——《微子篇》略說
    《微子篇》共十一章,我們逐章分析。18.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本章提及三個歷史人物,分別是比幹、箕子、微子。言下之意,明明知道卻來問我,我才懶得理你。那麼,孔子真的知道渡口嗎?這其實不重要。因為,孔子讓子路上前,真實的意圖也不在問路;所以長沮拒絕回答渡口在哪,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子路在長沮那裡吃了一個閉門羹,並不就此灰心,轉而去問桀溺。桀溺和長沮一樣,也不回答問題,也是一頓反問:「那麼你又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