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九心」說顏回

2021-02-08 懷恩書社

《淨土》雜誌 文/淨生

在佛法的修學中,尋找善知識並如理依止,成為入門一件最為重要的事。關於依師的正確心態,釋尊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以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為榜樣,教給我們親近善知識應具備的二十一種心態。後來,為了便於學者的記憶修學,印度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歸納成九種心。由於源自《華嚴》,後人常稱為「華嚴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僕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

末學在學習《論語》時有個疑問:「在孔門的弟子中,為何以顏回的成就最高?他有什麼秘訣獲得老師的心要?」後來修學「華嚴九心」,自認為顏回以「如理依師」一法,暗合了「華嚴九心」,與孔夫子心心相印,才入於聖賢之域。


一、如孝子心

即如孝子侍奉雙親一樣來敬事善知識,捨棄自己的自在,行動也由善師去安排的善心。

孝心,是儒家核心的價值理念之一。先秦儒家致力於「仁政」,為世界和平到處奔波。而實現仁政的個人道德基礎,就是「親親之愛」。佛陀也教導我們應以一種孝順父母的心來尊師重道,《梵網經》中提到:「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這裡面有著非常深刻的人性觀察,與儒家思想不謀而合。一個人對於恩重如山的父母尚且不去孝順,很難想像會真誠地敬重老師。

顏回作為儒家的領軍人物,自然要作出表率。《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一次路過匡國,被匡國的老鄉誤認為是魯國的陽虎,圍困了五天五夜,因為局面混亂,很多弟子走失散了。顏淵後來找到孔子,孔子很著急地問:「我以為你死了呢。」顏淵回答:「老師您還健在,我哪裡敢去找死呢。」可見,顏淵確實是用一個純孝的心來侍奉孔子的。而孔子這樣掛念顏回,也超乎一般的師生感情。孔子也曾用《詩經》上的話來評價弟子,對於顏回的評語有:「永言孝思,孝思維則。」以此來讚揚顏回的孝心可以作為所有人的榜樣。顏回也以此真誠的孝心,得到老師的加持,從而取得非凡的成就。


二、如金剛心

「金剛」,一切法不能破壞,能壞一切法。比喻對善知識的信心堅固,任一切天魔、外道、惡友等障緣都無法破壞。

春秋時期混亂的時局恰好為不同的思想學說提供了展示的舞臺,一時間,「百家爭鳴」,「縱橫捭闔」,多元化私學興起,盛況空前。學生經常流動,很少對一個老師從一而終的。孔子晚年也曾感嘆:「經過陳、蔡之難的學生,幾乎都不敢再來學習了。」只有顏淵一生追隨,不離不棄。

還有一例,可以看出顏淵侍奉孔子的決心無法動搖。在魯國,當時還有一個人叫少正卯的,鼓吹邪說,炫惑人心,公開與孔子競爭學徒,致使孔門「三盈三虛」。唯獨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見《荀子·宥坐》)

不僅一個人的邪說無法動搖顏淵對夫子的堅固信心,即使歷盡艱難,九死一生,眾口鑠金,謗滿天下,也不能撼動顏淵依師的金剛心。《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經歷陳、蔡之難時,連最親近的弟子都有怨言了,「子路慍見」,「子貢色作」。孔子於是召集子路、子貢、顏淵來探討思想路線是否正確。子路的意見是:咱們肯定搞錯了,人家個個都不吃我們這一套,才會這麼倒黴。子貢的意見是:老師的道太高了,所以個個不理解。能否搞一個低一點的道,走走平民路線嘛,不致於餓肚子啦。問到顏淵,他截然不同,表達出無比堅定的信心:「老師的道太偉大了!偉大到天下人很難理解接受。雖然如此,老師您還是不辭勞苦,到處奔波,主動向人家解釋,希望能得到執政者的理解支持,以造福人類。現前不被容納有什麼關係。不被容納,知難而進,不正體現一個君子的高風亮節嗎?如果咱們不好好修道,那是咱們的不對。可現在已經修得很圓滿了,而沒人肯採納,是那些執政者不識貨啊。不被容納有什麼關係,不被容納才見得到君子的偉大人格。」這一席話說得孔子特別開心,他詼諧地說:「有這種說法嗎?你這小夥子如果以後發達了,我給你做個總管也願意啊。」

末法時代,去聖時遙,法弱魔強。修學者更需要像顏淵一樣的堅定信仰,才能穩穩噹噹地走在菩提道上。


三、如大地心

像大地一樣毫無怨言地荷載萬物。弟子也應擔負起善師一切事業上的重擔,無有疲厭。

孔子一生的教學成果顯著,弟子三千,「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很多弟子學成之後,孔子都推薦到各國去做官,唯有顏回,一直留在身邊,承擔各種繁雜的事務。顏回也不知疲厭,鞠躬盡瘁,過早地透支自己的生命。顏回的早死,固然與生活的長期困頓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他為了老師的事業,過分操勞的結果。具體講來,顏回至少在三方面要輔助孔子。

1.輔助教學工作。孔子說過:「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顏回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不僅聰明好學,而且還影響了絕大多數的同學,使同學們對夫子生起更堅固的信心。另外,投入孔門的弟子越來越多,也受了顏回的影響。《論語·先進》提到顏回死後,「門人慾厚葬之」,也說明他的影響很深刻,在弟子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2.推廣仁政理想。「周遊列國」,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歷程。「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孔子崇尚周朝的禮樂制度,他融會貫通之後便想找一個實驗的機會,然而窮盡一生,苦苦追尋,也得不到施展的機會。這一階段,顏回一直跟著孔子顛沛流離,鞍馬勞頓。即使到了最困難的時候,連子路、子貢都有難色,只有顏回,一直支持著孔子,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3.整理古代典籍。孔子一直重視對古代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特別是晚年,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集體運作才能完成。作為孔子的首席弟子,顏回帶領其他弟子一起投入到艱難的整理工作中。特別是《周易》,顏回是主要的整理人之一。整理工作的過分勞累,也促成他的早死。對於顏回的死,孔子哭得很傷心,孔子的傷心,不僅痛惜天才隕落,也為自已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失去一個能真正傳承的人而悲痛萬分!


四、如輪圍山心

「輪圍山」,又翻作「鐵圍山」,圍繞鹹海而成一小千世界。任憑洶湧的海浪拍打,巋然不動。此處比喻依止善知識的心,不為內外諸緣擾亂而動搖。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的生活算是比較貧困的。孔子曾經嘆息:「顏回的道德水準夠高了吧,可是窮得叮噹響。」可是,生活的窘迫並沒有使他產生退心,反而比任何弟子更加努力。孔子非常讚嘆他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謀道不謀食」是歷代文人的精神風骨,而顏回無疑是一面旗幟,以自己的生命來實踐了這種精神實質,成為千秋萬代的楷模。


五、如僕使心

如同世間僕使一樣,照顧恩師的生活起居,再累再髒,內心也沒有羞恥和猶豫。

印光祖師常常教導大眾:「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就是不管何時何地,都應該放低自己的姿態、身段,這樣便能獲得真實的利益。特別是對於恩師,如果能像僕使一樣無有疲厭地侍奉,按照緣起的道理,一定會迅速地積集起大量的福德資糧,奇蹟般地開啟本具的智慧。顏回一生都在孔子的身邊,既是弟子,又是侍者,要費心操持老師起居飲食的一切事務,同時也迅速積累起求道的資糧。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則材料:孔子受困於陳、蔡之間,七天沒吃過一點米飯,白天也沒有力氣站起來,弟子們也怨言不斷。顏回趕緊去乞討一些米回來,撿幾根枯樹枝生火做飯給孔子吃。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用手到鍋裡抓飯先吃,孔子裝作沒看見,心裡犯了嘀咕。當顏回端飯過來給孔子時,孔子說:「剛才做了一個夢,夢見先祖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顏回解釋道:「夫子誤會了,剛才有煤灰掉進鍋裡,我想把弄髒的米飯丟掉又太可惜,所以吃掉了。」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可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可信的是自己的心,可心也有不可靠的時候。弟子們要記得,真正認識一個人不容易啊!」可見,平時願意受委屈、幹髒活、無怨言的就是顏回。他就像僕使一樣忠誠地侍奉孔子,才能得到孔子最大的加持,成為成就最高的第一弟子。


六、如除穢人心

「除穢人」即是普通清潔工,泛指最底層的勞動者。這些人能安於底層工作,必然具有謙卑的心態。這裡強調了侍奉善知識的另一種心態——謙虛的心態。

顏回便是一個特別謙虛的人。《論語·為政》有一段文章描述了顏回在跟老師學習的狀況,他對於老師所講的觀點,好像沒有任何不同的看法,看上去傻乎乎的。等他回家自己研究,卻能有所發揮,可見並不愚笨。顏回不但不愚笨,在所有的弟子中,他是最聰明的。連子貢都佩服他「聞一知十」。這麼聰明的人,為什麼要「不違,如愚」呢?是他對老師有純淨的敬信心,以及自身具備像清潔工一樣謙卑的心態。所以對老師的任何教導,他都能非常歡喜地接受。弄得孔子有時甚至有點埋怨他:「顏回這個弟子對我沒什麼幫助。他對我的話沒有一句不歡喜接受的。」

培養謙虛的品德,成為顏回一生最重要的功課。我們讀遍整部《論語》,實在找不到顏淵有一句誇耀自己的話,他得到孔子最多的讚嘆,他自己卻常常感嘆學得不好:「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我慢高山,不存德水。」在求學的過程中,如果存在我慢心,認為老師沒什麼了不起,說不定還不如自己。那麼即使老師德行再高,學問再好,也沒有辦法傳授出去。這是緣起法爾自然的現象。善星比丘隨從佛陀聽法二十四年,能誦持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也能向大眾無礙宣說。於是起了我慢心,認為佛陀沒什麼了不起,不過比自己多了一丈身光而已。以此因緣,墮落於餓鬼道長劫受苦。我們應該學習顏回深厚的謙德,在在處處觀察老師的功德,以恭敬感恩的心來攝持,才能得到學習的真正利益。


七、如乘心

「乘」指車乘。好像車乘一樣,裝載著沉重的貨物,雖然路途艱難,也必能到達。同樣,弟子對於恩師的事業,即使再困難,也歡喜受持,毫不推卻。

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便是想恢復周禮,推行仁政。而這個偉大的理想在諸侯爭霸的形勢下,幾乎無法實行。孔子也知道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但即使沒能成功,能夠影響政治,使統治者減少殺戮,也是好事。一顆偉大而慈悲的心靈,促使孔子一次又一次地顛簸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對於孔子這個構想,弟子們能夠理解嗎?恐怕只有顏淵,能夠充分理解孔子的理想,風雨無阻地跟隨老師,一輩子無怨無悔。

孔子有一次在北方遊歷,身邊有子路、子貢、顏回陪伴。孔子一時興起,叫他們三人談談各自的志向,自己噹噹評委,看誰志向比較高遠。對於子路的志向,孔子評價道「勇哉!」對於子貢的志向,孔子評價道「辯哉」。顏回的志向則是:「如果當權派太不像話,那我也沒辦法了。假如比較靠譜,我會推行老師所教的那一套,比如倫理教育啦,禮樂教化啦……如果真正實行起來,便不用勞民傷財地去修城挖溝做防禦工事了;兵器全部澆鑄成生產工具;家家戶戶平安團圓,不用為了服兵役而生離死別;即使一千年也不用擔心發生戰爭。」孔子的評定結果是顏回第一,「當然是顏回啦!又不勞民傷財,又不浪費口舌,這才最好嘛。」(見《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從這段材料可以看出,顏回的話幾乎都是孔子平時所想的。孔夫子就是希望執政者能實施仁政,摒棄戰爭,使社會安定,人民富足,和睦相處。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這一信念,也牢牢地鐫刻在顏淵的心裡,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社會理想,他一路上陪著孔子,走遍了千山萬水,歷盡了世事滄桑,百折而不回,九死而無悔。


八、如犬心

忠實的愛犬無論被主人如何打罵,始終不肯離開主人,而且心裡沒有任何怨恨。同樣,真正的弟子雖然受到老師的毀罵,也沒有絲毫忿恨之心。

孔子罵學生,罵得最厲害的是宰我,有一次宰我在白天睡大覺,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罵得最多的是子路。但罵到最後,這兩人都是很有成就的人物,在孔門弟子中列於前十位。宰我甚至成為孔子的超級粉絲,在孔子去世後,他大力地弘揚儒家思想,說:「孔夫子太偉大了,他比堯舜還要偉大!」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裡面關鍵在一個「能」字,也就是說,只有真正仁慈的人,才有能力去喜歡或者厭惡別人。那麼,一般人也天天活在愛恨情仇裡面,為什麼說他們「不能」呢?因為「能」有一種主動性,仁者心地純淨,有原則性,所以具備主動性,他不管愛你恨你,都從智慧流露,能夠成就你。而一般人「不能」,是因為感情用事,心為境牽,無論愛你恨你,都是從煩惱流露,結果只會招惹更多的煩惱。

這樣一來,在事奉善知識時,有「犬心」便顯得非常重要了。因為善知識的攝受不總是慈眉善目,也有可能是橫眉冷對。這叫「折攝雙行」。如果我們受不了氣,捱不住苦,很可能錯失良機,最後抱撼終天。

在《論語》中,表達「犬心」最好的學生是子路。他多次被老師斥責,但一輩子與夫子不離不棄。而顏淵一直受老師讚揚,幾乎找不到被批評的語錄。主要的原因是顏淵有極高的修養境界。孔子評價他「不遷怒,不貳過」,是讚嘆他對於情緒有高度自律的本事,對於善惡有明確的決斷。也就是說,他即使有毛病,你來不及批評他,他已經能覺察到,並認真懺悔改過了。對這樣的人,善知識恐怕只有讚嘆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顏淵不需要「犬心」了?不!雖然老師總讚嘆他,但周圍不服氣的學生太多了。他如果不處處忍辱求全,恐怕也很難一輩子陪伴在孔夫子身邊。有一次,孔子對顏淵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這時候子路不服氣了,「請問老先生,如果您老去帶兵打仗,要帶著誰去呢?」孔子回答說:「那一類空著雙手就要與老虎搏鬥,光著腳丫子便要趟過大河去,連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會帶他去的。我所帶的人,必然是遇到事情能謹慎處理,周全謀劃,能做到萬無一失才行。」從這些對話中,我們也能聞出淡淡的火藥味。子貢、子路算修養很高的學生了,還有其他同學呢?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顏淵為了維持協調,也要處事低調,保持一顆低下的「犬心」,夾起尾巴做人了。


九、如舟心

如同擺渡的船,來來去去,無論多少趟,也沒有疲厭的心。同樣,對於老師交代的任務,不論承擔多少,來回奔走,都無有厭倦的心。

《論語》中多次記載顏淵的勤奮修學。最典型的就是魯哀公與季康子都問過孔子同一個問題:「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哀痛地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稱許顏回是最為勤奮好學的學生。不僅孔子這樣認為,所有的同學都普遍認為顏回最為精進。衛國將軍文子問子貢:「孔夫子教出來很多優秀的弟子,請問都有什麼特點,幫我介紹一下。」子貢第一個便介紹顏回:「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回之行也。」「夙興夜寐」,這就是顏淵給人最深的印象。

《大學》提倡一種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便是自強不息,進取不止的精神。儒家採納這種精神,用在修身養性上。他們認為,每個人的心裡有各種念頭,也在進行人天交戰,如果能夠學習聖賢的理念,由此薰染,日新又新,理性克服人慾,自可臻於聖賢之境。顏回有孔夫子耳提面命地就近調教,自身又具備依止善知識的正確心態和方法,所以少年早熟,快速成就,二十幾歲便悟透了孔子心法,被後人尊為「復聖」。

具足「華嚴九心」的心理基礎,已經是非常難得的法器了。為了使法器早日成熟,弟子還應該對善知識修習「二念」,即念功德及念恩德,才能迅速生起並鞏固事師的善妙資糧。如果不念功德,有可能變成迷信;如果不念恩德,勢必會造成阻隔。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顏回怎樣對老師修習「二念」的。

《論語·子罕》記載: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一段是「念功德」)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一段是「念恩德」)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既念恩德,又念功德)」今天來讀這篇文章,除了折服於夫子的道德文章,我們還應該好好學習顏淵感念老師功德,感念老師恩德的殷切之情。

時當末法,魔眾熾盛,冒充善知識,擾亂世間。如果沒有正確的依師心態,則後果不堪設想。《楞嚴經》所謂「弟子與師,俱陷王難」,「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因此學人應以顏淵為榜樣,體會如理依師的重要,每天感念善知識的功德、恩德,以「華嚴九心」的精神侍奉老師,自能獲得日新又新的境界。

文字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右上角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己立立人,自利利他<<<

相關焦點

  • 顏回的故事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就懷疑是顏回偷了。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依然鎮靜自若,不理不睬。這樣,同學們更加懷疑是他偷的了。這天放學,同學們都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開始孔子不信,可告狀多了,孔子就生氣了,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兒,就要把顏回趕出學堂。
  • 孔子說顏回,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孔子問:為什麼?
  • 孔子與顏回的故事
    顏回在街上碰到買布人與賣布人在吵架,買布人理直氣壯的說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什麼要我二十四錢
  • 為什麼說《弟子規》是《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二無別
    大家絕對不能小看《弟子規》,它是入《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量壽經》都是無二無別的,這證明學習《弟子規》非常重要。可能你聽了這句話會想:《弟子規》孩子學尚可,所謂童蒙養正。小孩子用《弟子規》來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學問的根基,這能說得過去。
  • 鬥羅大陸:我的武魂是九心海棠,冰碧蠍(玩家投稿)
    姓名:葉錦性別:女性格:冷淡身世背景:母親為上一代九心海棠,父親為十萬年冰碧蠍化人
  • 華嚴字母
    曲目:01、起梵腔遮那妙體 遍法界以為身,華藏莊嚴等太虛而為量。 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塗 共入毗盧性海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三稱)《華嚴字母》,據說是古代和尚為了學習梵語而用漢字標識的梵語古印度語字母表。藉助華嚴字母,可以倒推中國那個時候的漢字讀音。華嚴字母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音韻「反切」之母。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水平不行,這是不了解歷史。孔子普及教育是成聖的基礎,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不是貴族,根本無法做官。普通人追隨孔子,就是做一個創一代。貴族子弟追隨孔子,就是為了社會理想。
  • 甘於清貧,不改其樂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顏回,字子淵,春秋末年魯國人,後世也稱做「顏叔」、「顏生」。顏回為人謙遜好學,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有弟子300,其中比較有作為的有72人。但無論從哪方面說,顏回無疑都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是孔子門下第一人。孔門弟子中真正完全領悟了孔子的學說的人很少,而顏回不但深得其道,而且他自身的修為甚至連他的老師都自嘆不如。
  • 悅生活 • 天賜顏回一錠金的故事
    我都不敢正視他們那些無助的眼神,因為不敢想像這樣一把一把的蔬菜,是否能養活一個家庭,或者說能夠讓他有一個不憂慮的晚年。和我一樣懷著這樣的同情心的人總是很多的,畫面裡來了一個年輕人,他一邊詢問著老人的狀況,一邊整理著老人面前的蔬菜,他決定買下老人所有的菜,並督促他趕快回家,畢竟在這冰冷的街道口,凍傷了身體也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 鬥羅大陸五大最強植物系武魂:絕對控制藍銀皇,九心海棠最治癒
    九心海棠  九心海棠是輔助領域不可多得的極品武魂,雖然不如七寶琉璃塔全能,但它的範圍性群體治療能力堪稱團戰中的最強奶媽,治療程度由魂師控制。  九心海棠一脈單傳,每代僅一名繼承者,同時只會有兩名魂師存活。原著中將其描述得非常美貌,是一朵由白色、粉色花瓣組成的海棠花,「柔蔓迎風,垂英鳧鳧」。
  • 顏回為什麼被後人尊為「復聖」?他有何突出之處嗎?
    顏回的家境比較貧寒,孔子曾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別人受不了的貧苦憂愁,顏回卻能夠不改變自有的快樂。不過,《莊子·讓王》篇記孔子問顏回家貧居卑,為什麼不出仕時,顏回回答說:「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回不願仕。」如果這種說法靠得住,那麼顏回可能出身於有一定家產的自耕農。
  • 聖人孔子說四字格言,得意弟子顏回精彩解讀
    孔子說,什麼是孝道?他說了四個字:無違、色難。什麼是無違?不要違背。什麼是色難。要注意態度。這不僅僅是孝道,也是人生之道。二、如何做個好員工?比如說:領導交辦一件事,你該怎麼應對?如果這件事很難,是不是會當場沉默,或者搖頭拒絕?
  • 顏回身上有什麼特殊魅力?能獨得孔子「恩寵」,讓孔子見人就誇?
    顏回與子路在破屋牆下做飯,有一塊菸灰掉進飯鍋中,顏回看到後便把弄髒的那部分飯拿出來自己吃了。這時,子貢在井邊遠遠看見顏回這一舉動,很不高興,以為顏回在偷飯吃。他便到孔子那裡,問道:"仁義正直的人在窮困時會改變自己的節操嗎?"孔子反問說:"改變操守還能稱得上仁義正直嗎?"子貢又問:"像顏回,他不會改變操守嗎?"孔子說:"是的。"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回答說:這是同同鳥。顏回有些疑惑,問道:同樣一種鳥有怎麼會兩個名字呢?子路說:就像我們這裡出產的魯絹一樣,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顏色染就是皂,一種鳥兩個名字不是很自然嗎?然而顏回並不愚,只是他的的忠厚與內斂掩蓋了他的聰穎與善思。
  • 顏回的無言孔子的歡喜,你看懂了嗎《論語》先進篇第4章
    【翻譯】 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助益的人,對於我所講述的道理,他沒有不心悅誠服的。」無所不說:說同悅。聞語即解,心感悅懌。 孔子認為顏回對他個人沒有什麼幫助,說什麼話他都聽。孔子之成為聖人,就在這種地方。他意思是說顏回認為他說的話都對,但真的都對嗎?要多加反省。這句話不以道德標準來說,僅講個人行為修養,如果一個長官,遇到部下都說自己對,絕對沒有反對意見,就要反省自己對的程度。孔子說「非助我者也」,這樣對我沒有幫助。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一定會有不同的好意見。所以一個領導人,最難處是容納相反的意見。
  • 當代佛教大事:夢參長老講解過華嚴經,明海大和尚正在講華嚴經疏
    當代佛教大事:夢參長老講解過華嚴經,明海大和尚正在講華嚴經疏明海大和尚:夢參長老在漢傳的教理傳承上也傳承華嚴宗,師從慈舟老和尚。慈舟老和尚是民國年間弘揚華嚴宗、弘揚戒律的一位高僧,夢參長老和他學華嚴教理。夢參長老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無二,《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小本的《華嚴經》。
  • 孔門七十二聖賢中,顏回並無過人之處,為何獨得孔子偏愛?
    在《論語》中,孔子經常誇讚顏回,可以說是獨得孔子偏愛。但是仔細了解顏回過後,發現他與其他的師兄弟相比,並無過人之處,為何孔子會偏愛於他?孔子先來看看為什麼說顏回並無過人之處吧。首先從學術上考察,顏回並沒有留下有些的學術著作。
  • 《華嚴經》一偈之功德
    ★〔 覺 林 菩 薩 偈 〕★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贊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 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願思此言,勉共傳誦)  -  ★〔讀誦思修《華嚴經》,功德不可思議〕★【良以一文之妙,攝義無遺。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獄。盥掌之水,尚拯生靈。故讀誦思修。功齊種智。】  【良以一文之妙,攝義無遺】:大方廣佛華嚴經,每一字都有無量無邊的妙義,每一句經文就包括了無量無邊的道理。也可以說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種境界是無法能說完盡的。
  • 華嚴經奧義的哲學詮釋(五)
    三、《華嚴五教止觀》:云何方便入法界耶?答:言入方便者,即於緣起法上,消息取之。何者?即此緣起之法,即空無性,由無性故,幻有方成。然此法者,即全以無性性為其法也,是故此法即無性而不礙相存也。若不無性,緣起不成,以自性不生,皆從緣故。既全收性盡,性即無為,不可分別,隨其大小,性無不圓。
  • 農村俗語:「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有啥含義呢?
    但我竟然沒有能夠領會這句俗語的含義,於是,便向老農請教,老農說:這句俗語是有來歷的,其來歷是這樣的----據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家鄉開辦私塾教學,招收了很多弟子,這些弟子當中就有非常著名的儒家代表,比如,孟子、顏回、曾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