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奕勝、劉文贇(實習生)
單位:贛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檢驗科
陰道分泌物常規檢查(俗稱「白帶常規」)是臨檢體液窗口接觸比較多的一個標本類型,正常陰道分泌物呈酸性,PH為4.0~4.5。
一般來說,真菌和滴蟲各自適宜的生存環境PH不同。在鏡檢時,要麼只看到真菌,要麼只看到滴蟲,幾乎很難遇到同時感染了真菌和滴蟲的陰道分泌物常規。但近期遇到的一個婦科患者,女,50歲,其白帶常規中卻意外的檢見了。
11月9日臨檢班,在鏡檢某患者白帶常規時,低倍鏡下見運動活潑的陰道毛滴蟲(簡稱「滴蟲」),同時看其清潔度比較嚴重,背景大部分是球菌、白細胞,清潔度Ⅳ度無疑。於是,便讓實習同學鏡檢,加深對滴蟲形態的識別。
同學在看完滴蟲後,轉了幾個高低倍鏡視野說道:「老師,有真菌勒!」 這話頓時讓自己有點懵,滴蟲+真菌?以前的工作經驗習慣性的認為,在白帶常規中,真菌和滴蟲是不能同時檢見的。
隨後,自己鏡下一看,果真是滴蟲+真菌,如圖1、2為低倍鏡視野,黑色箭頭為真菌(可見假菌絲),紅色箭頭為滴蟲。
圖1
圖2
轉到高倍鏡視野拍攝,如圖3、4、5,黑色箭頭為真菌(可見中間一小亮點,為細胞核),紅色箭頭為滴蟲,有的隱約可見滴蟲鞭毛。
圖3
圖4
圖5
由於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同時感染真菌+滴蟲的白帶常規,會不會是汙染或者患者有沒有症狀?經詢問患者得知,主要症狀為瘙癢。而外陰瘙癢的症狀,既可見於滴蟲性陰道炎,也可見於真菌性陰道炎。汙染的因素可排除,婦科取材為一次性標本。
綜上,患者陰道分泌中真菌出現假菌絲,說明真菌繁殖旺盛,時間較為長久,而滴蟲為近期感染所致,故出現了真菌+滴蟲同時感染。
1、真菌性陰道炎80%~90%病原體為白假絲酵母菌,10%~20%為光滑假絲酵母菌、近平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等。假絲酵母菌適宜在酸性環境中生長,其陰道PH通常<4.5。[1]
而陰道毛滴蟲生存力較強,適宜在溫度25~40℃、PH5.2~6.6的潮溼環境中生長,在PH5.0以下環境中其生長受到抑制。[2]
翻閱檢驗教科書,滴蟲性陰道炎的發病與陰道內環境關係密切,滴蟲寄生後,可阻礙乳酸桿菌的酵解,使乳酸生成減少,使陰道內PH轉變為中性或鹼性,有利於細菌的繁殖,為致病創造條件。[3]
在《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中,正常陰道分泌物呈酸性,PH為4.0~4.5。
如果單純從PH考慮,滴蟲與真菌的生長環境難免會互相衝突。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假設該患者的陰道分泌物PH被滴蟲轉變為中性或鹼性,而真菌其實又不怕中性或鹼性環境(從滴加KOH溶液鏡檢真菌可輔助驗證),此時的真菌又是經過之前一段時間(感染滴蟲前)的繁殖長出了假菌絲,如此可解釋的了為何滴蟲與真菌同時共存在陰道分泌物中。
2、真菌性性陰道炎的主要表現為外陰陰道瘙癢、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陰道瘙癢症狀明顯,持續時間長,嚴重者坐位不安,以夜晚更加明顯。部位患者有外陰部灼熱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尿痛是排尿時尿液刺激水腫的外陰所致。
滴蟲性陰道炎潛伏期為4~28日,25%~50%患者感染初期無症狀。其主要症狀是陰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陰瘙癢,間或出現灼熱、疼痛、性交痛等。
綜合以上兩種病原體的臨床症狀來看,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症狀,也符合該患者的自訴。從滴蟲的潛伏期來看,也符合自己的猜測,患者的滴蟲為近期感染所致。
3、在檢驗工作中,患者的情況複雜多變,有時我們需摒棄一些慣性思維,重新思考患者的症狀、檢驗結果為何會如此與眾不同。
通過此次真菌與滴蟲合併感染的事情可知,少見或者不曾見過的檢驗結果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在審核報告時需結合患者症狀、排除幹擾、認真分析事情前後的緣由,如此才可提供一份準確的報告單。
【參考文獻】
[1]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40
[2]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42
[3]沈繼龍,張進順.臨床寄生蟲學檢驗第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98
本文來源:檢驗視界網
編輯:徐少卿 審校:陳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