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在國際TOP期刊上發表一系列論文!

2020-12-13 科教頭條

近期,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李誠予副教授與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南開大學龐代文教授合作,在分析化學領域國際TOP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論文。

MicroRNAs(miRNAs)是一類內源基因編碼的單鏈RNA 分子,其長度約為22個核苷酸序列。由於miRNAs 與腫瘤細胞的生長、代謝等過程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今已被認為是新一代的腫瘤標誌物。miRNAs具有易降解、高度同源性、低表達等固有的特徵,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印記雜交等這些傳統的核酸檢測方法,在低含量樣品中對這種小分子進行準確的定量分析仍存在一定的挑戰。基於此,李誠予副教授開展了如下研究工作:

針對現有螢光生物傳感器在miRNA細胞內分析存在的「觸發」不可控,穩定性較差等瓶頸,李誠予副教授構建了一種基於808 nm近紅外光碟機動與DNA四面體保護的納米機器人。該傳感器不僅可在808 nm近紅外光下激發的上轉換發光(紫外發射)進行「人為」可控激活,而且藉助DNA四面體強大的「酶抵抗」能力,可實現對乳腺癌細胞內miRNA-21序列的精準分析。研究成果「Integrating 808 nm Light-Excite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Powering with DNA Tetrahedron Protection: An Exceptionally Precise and Stable Nanomachine for Intracelluar MicroRNA Tracing」在傳感器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CS Sensors》(SCI一區,影響因子:6.944)上發表。李誠予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和南開大學龐代文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是論文第一單位。

808 nm光碟機動與DNA四面體保護的納米機器人構建原理圖

將光鑷技術(該技術在2018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基於上轉換發光的發光共振能量轉移(LRET)相結合,構建了一種新穎的微球螢光比率成像分析方法。該方法對miRNA-21序列的檢測靈敏度可達114 fM,並能準確定量分析低至100個乳腺癌細胞內的待測物含量。研究成果「Using optical tweezers to construct an upconversion luminescent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nalytical platform」在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SCI一區,影響因子:6.393)上發表。李誠予副教授是該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是論文第二單位。

光鑷與LRET相結合的微球螢光檢測原理圖

為提高上轉換納米顆粒作為能量供體的LRET效率,李誠予副教授在後續工作中提出了一種「發光限域型」上轉換發光概念,即將發光稀土離子局限分布於一個3 nm的空間範圍內來有效拉近其與能量受體的空間距離。將上述「三明治」結構的納米顆粒組裝於聚苯乙烯微球表面,並結合光鑷技術與分子信標傳感模型,建立了另一種新穎的單顆粒微球螢光成像分析手段。該方法對miRNA-21序列的檢測靈敏度被提升至762 aM,並能準確定量分析低至30個乳腺癌細胞內的待測物含量。同時,該方法對臨床乳腺癌患者血清內的游離microRNA-21序列具有很好的響應能力。研究成果「Breaking Through Bead-Supported Assay: Integration of Optical Tweezers Assisted Fluorescence Imaging and Luminescence Confined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Triggered Luminescent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LRET)」在分析化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自然指數期刊,SCI一區,影響因子:6.35)上發表。李誠予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是論文第二單位。

光鑷與發光限域型上轉換納米顆粒相結合的微球螢光檢測原理圖

為進一步提高檢測性能,李誠予副教授繼續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引入基於DNA Walkers的信號放大策略,成功實現了對miRNA-21序列的超高靈敏分析。該工作在發光限域型上轉換納米顆粒表面利用Nicking exonucleas作為引發器,實現了一種三維DNA Walkers,並結合光鑷技術,使得檢測靈敏度提升至69 aM。該方法不僅可在單細胞水平上準確定量待測物含量,而且對臨床乳腺癌患者血清內的游離microRNA-21序列具有很好的檢測能力。研究成果「Incorporating Luminescence-Concentrating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and DNA Walkers into Optical Tweezers Assisted Imaging: A Highly Stable and Ultrasensitive Bead Supported Assay」在化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自然指數期刊,SCI一區,影響因子:6.164)上發表。李誠予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唐宏武教授和南開大學龐代文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是論文第二單位。

光鑷、發光限域型上轉換納米顆粒、DNA Walkers相結合的微球螢光檢測原理圖

來源:武漢科技大學 武科大新聞網 排版:陳泓霖 作者:醫學院 出品:黨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電子科技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封面論文!
    6月3日,Nature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該工作第一作者為我校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博士生王德輝,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論文工作主要在我校完成。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Nature上發表研究成果,標誌著我校在材料表面科學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作者還有我校物理學院陳龍泉教授和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朱順鵬教授。
  • 上海科技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論文,祝賀!
    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研究成果以「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Complex Structures」為題,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在線發表。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成果在五大TOP期刊發表!
    TOP期刊。題目為《用於環境監測與修復的磁性金屬-有機骨架複合材料》(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remediation)的綜述論文發表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 中北大學在Cell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中北大學青年教師梁君飛在國際著名期刊iScience(Cell子刊)上發表題為《Ultra-High Areal Capacity Realized in Three-Dimensional Holey Graphene/SnO2Composite Anodes》的研究論文。
  • 中國國內大學在國際3大頂級學術期刊,CNS上面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
    【2016-2020國內大學在3大國際頂級期刊,CNS上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眾所周知,在國際學術界,《Cell》、《Nature》、《Science》,以下簡稱CNS,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能夠在CNS上發布學術論文的多少,能體現出作者的學術水平,更能體現出一所高校的學術實力!
  • 陝西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慶彩團隊分別在《ACS Nano》《ES&T》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在許並社教授的帶領下在能源、環境、光電等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繼在《ACS Nano》(IF=14.588)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
  • 華南理工大學2名研究生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論文!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鍾裕與謝嘉睿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ecosystem in early-relap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與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的顯著差異。
  • 格樂留學|scopus最新檢索,33篇論文發成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
    33篇學術論文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據scopus最新檢索,格樂大學在今年1月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共計有33篇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什麼是scopus?Scopus是全世界最大的摘要和引文資料庫,它涵蓋了世界上最廣泛的科技和醫學文獻的文摘、參考文獻及索引。Scopus收錄了來自於許多著名的期刊文獻,因為擁有60%的內容來自於美國以外的國家,通過檢索,就能夠獲得最全面的世界範圍內的前瞻性科學、技術、醫學文獻。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大學發表的Nature、Science和Cell論文最多?
    Nature、Science、Cell論文是中國高校學術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 《Nature》、《Science》、《Cell》、(以下簡稱CNS)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3種享有最高學術聲譽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在三大名刊上的論文,大都是由全球範圍內著名專家層層審讀、反覆修改而成的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 四川農大這位學長的科研成績單: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TOP期刊
    孫俊龍,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2020屆博士畢業生,師從李明洲教授和楊淞副教授。在校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在SCI TOP期刊,累計影響因子27.089,尚有外審英文論文2篇,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物理排名第七);研究內容涉及動物抗逆生理及大口黑鱸健康養殖等領域;目前已通過海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成為一名光榮的科研工作者。
  • 論文發表路漫漫,期刊陷阱」需謹防!
    、唯獎項傾向」,但任重而道遠,目前南京市評委會對論文和學歷還是有一定的要求,就拿論文來說,發表的和不發表的都要有(2020年機械工程評委會要求只需要發表的文章)。在發表論文過程中,很多人都關心自己發表的期刊能不能用。今天就給大家來說一說,有哪些期刊不能用於職稱評審。 一、明確期刊的分類 一般雜誌按照學科分類可以分為:社科期刊、科技期刊和普及期刊三大類,需要注意的是,社科期刊又分為:學術理論類、互作指導類、時事政治類、文學藝術類、綜合文化生活類、教學輔導類、信息文摘類七類。
  • 西交利物浦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論文被IEEE國際著名期刊收錄
    西交利物浦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論文被IEEE國際著名期刊收錄 http://www.huaue.com  2012年4月24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論文
  • 想發表論文,應該選擇什麼期刊比較好?
    本期小編將根據發表目的為大家講解如何選擇期刊、如何選擇正確的渠道一、發表論文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發表目的1.一般單位有特殊要求的話會出相應的文件,需要根據文件要求來選擇期刊發表論文,切莫主觀地選擇刊物發表。
  • 科技期刊是時候觸底反彈了!
    然而近20年來,我國科學評價體系過分倚重SCI的科技評價導向,致使中文科技論文產出不斷下降,英文論文中90%以上的優秀前沿科技成果刊載到國外科技期刊——2000年到2017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由2.26萬篇上升至32.39萬篇,其中在中國期刊發表的論文,由0.92萬篇上升至2.57萬篇,年均增加970篇;而在海外期刊發表的論文,則由1.34萬篇上升至29.82萬篇,年均增加16753篇
  • 清華-JM頂尖營銷期刊論文發表工作坊及學術研討會舉辦
    【MBA中國網訊】導讀2019年4月6日-7日,清華-JM頂尖營銷期刊論文發表工作坊及學術研討會在清華經管學院舉辦,會議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營銷學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ofMarketing(以下簡稱JM)聯合主辦,《營銷科學學報》、清華經管學院市場營銷系、《清華管理評論》共同承辦
  • 國際學術期刊《Chest》首次發表中國醫生抗疫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袁蕙芸)北京時間5月5日,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Chest》(胸)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主治醫師李佳的現代詩「Fight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gether with you」(和你一樣)。
  • 網上尋找「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博士生被騙2.5萬元
    陳同學在武漢一所高校攻讀工科博士學位,為了達到學位培養要求,展示自己的學術科研能力,她希望能在核心期刊上多多發表論文。去年5月初,陳同學廢寢忘食完成了兩篇論文,準備發表。當她在網上尋找期刊投稿時,看到了一個彈窗廣告,稱可以可快速發表。
  • 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國內學術論文
    ,每年定期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發表狀況和趨勢。首先是中國科技論文的整體表現一、我國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進到世界第4位2017年被引次數超過10萬次且影響因子超過35的國際期刊有7種:NEW ENGL J MED、CHEM REV、LANCET、JAMA-J AM MED ASSOC、NATURE、CHEM SOC REV
  • 紙貴科技獲國際學術期刊Applied Energy高被引原創論文獎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應用能源》Applied Energy公布了2018-2019年度的高被引論文獎。分為最佳原創論文和最佳綜述論文兩大類。由紙貴科技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聯合發表的論文,Energy Demand Side Management within micro-grid networks enhanced by blockchain,《通過區塊鏈增強的微電網能源需求側管理》,入選高被引原創論文。
  • 超90%高水平論文投國外 國內科技期刊路在哪—新聞—科學網
    雖然我國科技期刊和國際論文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期刊的質量、權威性、影響力等還存在很大差距。在國家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新媒體如火如荼、科技創新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國內科技期刊如何奮起直追、轉型升級,儘快實現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