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拔罐的目的
1,目的:拔罐是通過負壓作用於身體表面,從而產生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中醫認為拔罐通過這種負壓,可將體內的瘀血及痰瘀、濁氣等吸拔出來,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使我們的臟腑功能得以調整。而西醫認為,拔罐的時候通過負壓使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導致瘀血,而這種瘀血會形成溶血現象,從而刺激到體內的免疫機制,加速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的營養狀態,增強白細胞的吞噬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所以不論是從西醫學還是中醫學的角度來說,拔罐對人體都有著很好的防病治病的功效。
2,理論基礎:
拔罐是通過負壓作用於身體表面,從而產生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中醫認為拔罐通過這種負壓,可將體內的瘀血及痰瘀、濁氣等吸拔出來,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使我們的臟腑功能得以調整。而西醫認為,拔罐的時候通過負壓使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導致瘀血,而這種瘀血會形成溶血現象,從而刺激到體內的免疫機制,加速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的營養狀態,增強白細胞的吞噬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所以不論是從西醫學還是中醫學的角度來說,拔罐對人體都有著很好的防病治病的功效。
二,罐的種類主要有:
1,竹罐 用直徑3~5釐米堅固無損的竹子,截成6~10釐米不同長度,磨光而成。
優點:取材容易,製作簡便,輕巧價廉,不易摔碎。缺點:易燥裂而漏氣。
2,陶罐 陶土燒制而成。罐的兩端較小,中間略向外凸出,狀如瓷鼓,底平,罐口平滑厚實,大小不一。 優點:吸附力大,易於高溫消毒。 缺點:質重易碎。
3,玻璃罐 用玻璃製成,形如球狀,肚大口小,口邊厚實平滑,外翻,有1-5號。
優點:質地透明,能直接觀察罐內皮膚充血、瘀血等情況,吸附力大。缺點:容易破碎。
4,抽氣罐 由抽氣筒和帶有活塞的透明塑料罐組成。 優點:可隨意調節吸附力,不易破損,不會燙傷。 缺點:無溫熱刺激。
三,拔罐的方法
拔罐的方法有多種,可分為火罐法、水罐法、抽氣罐法,
操作要領:穩、準、輕、快。
(一)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的熱力,排除罐內部分空氣,造成負壓 ,使罐吸附於施術部位皮膚。
影響吸附力大小的因素:
① 罐具的大小與深度;
② 罐內燃火的時間;
③ 扣罐的速度。
1) 閃火法
用鑷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後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並迅速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比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
2) 投火法
用95%乙醇棉球或紙片,燃著後投入罐內,趁火最旺時,迅速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罐內燃燒物易墜落燙傷皮膚,故多用於身體側面橫向拔罐 。
3) 貼棉法
用棉花一小方塊,略浸95%乙醇,壓平貼在罐內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點燃後,將罐子迅速扣在選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亦用於身體側面橫向拔罐 。
(二)水罐法
是指拔罐時用水熱排出罐內空氣的方法。根據用水的方式,常用的是蒸氣法。
蒸氣法 將水或藥液(勿超過壺嘴)在小水壺內煮沸,至水蒸氣從壺嘴或套於壺嘴的皮管內大量噴出時,將壺嘴或皮管插人罐內2~3分鐘後取出,速將罐扣於吸拔部位。扣上後用手輕按其罐半分鐘,使之拔牢。此法適用於身體各部拔留罐、排罐。
(三)抽氣罐法
把火罐緊貼在要拔的位置,抽動或旋動活塞,或按壓氣囊,火罐立即可吸在相應的部位上。
三,罐法的應用
根據病變部位與疾病性質,拔罐法尚有不同的應用方法。
(一)單罐法
即一罐獨拔。運用於病變部位明確、範圍局限,或有固定壓痛點的病症,如胃痛拔中脘穴,牙痛拔頰車穴,軟組織損傷拔阿是穴,以及於蟲蛇叮咬處拔毒、瘡癰部排膿等。
(二)多罐法
即多罐並用,又稱排罐法。適宜於病變範圍廣泛或選穴較多的病症。常根據病情與解剖特點,於多部位或多個穴位處拔數罐至數十罐。如沿某一經脈或某一肌束的體表位置順序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罐具。多用於神經肌肉疼痛、陳舊性軟組織損傷及氣血瘀滯病症。排罐間距要適當,疏密視病情與體質而定。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後將罐留置5--15分鐘,使淺層皮膚和肌肉吸人罐內,輕者皮膚潮紅,重者皮下瘀血紫黑。此法多用於深部組織損傷、頸肩腰腿痛、關節病變以及臨床各科多種疾病。留罐時間久暫視拔罐反應與體質而定,肌膚反應明顯、皮膚薄弱、年老與兒童留罐時間不宜過長。
(四)閃罐法
用閃火法將玻璃罐吸拔於應拔部位,隨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覆吸拔至皮膚潮紅,或罐體底部發熱為度。用治風溼痺痛、中風後遺症(面癱),以及肌膚麻木、肌肉瘓弱的病症及美容。本法要求動作迅速而準確,尤其適用於不方便留下罐印的部位,如面部。
(五)走罐法
亦名推罐法、拉罐法。操作方法是先於施罐部位塗上潤滑劑,以凡士林、潤膚霜為佳,亦可用水或藥液,同時將玻璃罐口亦塗上油脂。用閃火法吸拔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向後傾斜,稍用力將罐沿著肌肉、骨骼、經絡循行路線推拉(罐具前進方向略提起,後方著力),反覆運作至走罐區皮膚紫紅色為度 。
走罐操作大致有三:
1。輕吸快推,適用於外感、皮痺等證,外感可每三小時一次,末梢神經炎可每日施術一至二次;
2。重吸快推,適用於某些經脈、臟腑功能失調的疾患,如高血壓、心悸、胃腸功能紊亂等,一般每日施術一次,一療程7~10次;
3。重吸緩推,適用於沉寒痼冷、積聚、經脈氣血阻滯、筋脈失於榮養等疾患,如寒溼久痢、坐骨神經痛、痛風、肌肉萎縮等證,一般每日施術一次,一療程7~10次;
走罐法操作的關鍵在於當罐具吸拔住之後立即進行推拉或旋轉移動,不能先試探是否拔住。適用於病變範圍較廣,肌肉豐厚而平整部位行罐,如背部脊柱兩旁。可用於治療急性熱病、癱瘓麻木、風溼痺證、肌肉萎縮等病症。應據病情與患者體質而調節負壓及走罐快慢與輕重;吸拔後應立即走罐,否則吸牢後則難以走罐;走罐動作宜輕柔,用力均勻、平穩、緩慢。罐內負壓大小以推拉順利為宜,若負壓過大或用力過重、速度過快,患者易疼痛難忍,且易拉傷皮膚;負壓過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脫落,治療效果差。
(六)針罐法
指針刺與拔罐相配合的治療方法。常用針罐法有以下幾種:留針拔罐,出針拔罐以及刺絡拔罐
1.留針罐法
於相關腧穴上針刺得氣後留針,再以針為中心拔留罐5~10分鐘後起罐、出針。
此法宜用於治療風溼痺證。但不宜用於胸背部,因罐內負壓易加深針刺深度,從而引起氣胸。
2.出針罐法
於有關穴位針刺得氣後,留針或持續快速行針後即出針,並於該部拔罐且留罐,吸出少許血液或組織液後起罐,用消毒藥棉擦淨。
3.刺絡罐法 即拔罐與刺血療法配合應用的治法。起罐後用消毒棉球擦淨血跡。挑刺部用創可貼,1~2天傷口即愈。此法適用熱證、實證、實寒證、瘀血證及某些皮膚病等。如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坐骨神經痛、哮喘,以及神經性皮炎、皮膚疹癢症等。
四:拔罐、留罐與起罐
(一)拔罐前的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室應寬敞明亮,空氣流通、室溫適宜,避開風口,要注意患者保暖,並防止暈罐。
2.檢察罐具
3.根據病情與施術要求,選擇適當體位與罐的規格,充分暴露應拔部位,有毛髮者應剃去,拔針罐應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前一次拔罐部位罐斑未消退,不宜再在原處拔罐
5.選好體位,囑患者體位應舒適,勿移動體位,以防罐具脫落。
6、初次治療、皮膚薄嫩或體弱、年老、易緊張者,採取臥位,拔罐不宜過多或過緊,或用小罐,或用疏排法。
(二)、留罐時的注意事項
患者感覺拔罐部位發熱、發緊、發酸、涼氣外出、溫暖舒適、思眠入睡為正常得氣現象。若感覺太緊、太痛可予減壓自覺能承受為基準,仍未減輕或有灼熱感,應及時取下重拔;拔後無感覺為吸拔力不夠,應重拔;拔時出現頭暈、氣緊、噁心、面色蒼白、虛汗、四肢發冷、等為暈罐,及時取罐平臥休息,一般很快恢復,如還未緩解,應予以點按或針刺等方法急救。
(三)起罐的方法
醫者雙手配合,一手拿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輕輕按下罐口邊緣的皮膚,(將罐特製的進氣閥拉起,空氣進入罐內後罐即落下)。若罐吸附過強時,不可力猛拔,以免損傷皮膚。
(四)、拔罐後注意事項
對於拔罐所產生的水泡或血泡應具體分析,小水泡一般不作處理,任其自然吸收,只僅防止擦破;治療需要的水泡應注意保護,由其自然吸收,在自然吸收過程中對增強免疫功能有很大臨床意義;非治療需要的水泡可消毒後刺穿放出水液,無菌敷料敷蓋。
五,拔罐補瀉原則
實證多選瀉法(密排法、吸拔力大、吸氣拔罐呼氣取罐、逆經走罐等為瀉法)。虛證多選補法(疏排法、吸拔力小、呼氣拔罐吸氣取罐、順經走罐等為補法),病變範圍較小或壓痛為一點時可用單罐法,病變範圍廣泛、病情複雜用多罐法。
六,拔罐後效應觀察
治療效應 啟罐後吸拔部出現點片狀紫紅色瘀點、瘀塊,或兼微熱痛感,通稱罐斑或罐印,是屬正常反應,1~3日即自行消失。病理反應 罐斑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為虛寒證。罐斑微癢或出現皮紋,多系風邪為患。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屬虛證。拔針罐後,血色深紅為熱,青色為寒凝血瘀。罐斑如顯水泡、水腫與水氣狀,提示溼盛或寒溼。若水氣色黃為溼熱;水泡呈紅色或黑色,示久病溼盛血瘀。罐斑色深紫,示瘀血為患。罐斑色深紫黑觸之痛、伴身熱,系熱毒瘀結。七,拔罐的作用和適應範圍
拔罐法作用:
1、通經活絡
2、行氣活血
3、消腫止痛
4、祛風散寒等作用
5、預防保健,延年益壽
八,拔罐的作用和適應範圍
拔罐法作用:
1、通經活絡
2、行氣活血
3、消腫止痛
4、祛風散寒等作用
5、預防保健,延年益壽
適應範圍:
內科病 嘔吐、便秘、胃腸痙攣、慢性闌尾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尿潞留、尿失禁;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面神經麻痺、頭痛、三叉神經痛、神經衰弱、中風後遺症等。2.婦科病 痛經、月經不調、閉經、帶下、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病症、更年期症候群、乳腺炎等。兒科病 發熱、厭食症、腹瀉、消化不良、遺尿、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外科病 癤、瘡、癰、疽、丹毒、痔瘡、脫肛、蟲蛇咬傷。皮膚病 痤瘡、溼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白癜風、帶狀皰疹、養顏美容。五官科 結膜炎、鼻炎、牙痛、口腔潰瘍、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九,治療的間隔時間:
主要根據病情決定,慢性病或病情緩和者,一般隔日一次,或隔二日或三至五日一次。病情急者,一般每日一次,如急性胃腸炎、感冒等病,也可1日2~3次。一般一療程為12次,若不愈,休息5~7日再繼續治療。若拔罐後患者感覺疲勞,應休息幾日後再拔。
十,拔罐的禁忌症:
1.急性嚴重疾病、慢性全身虛弱性疾病及接觸性傳染病。
2.嚴重心臟病、心力衰竭。
3.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4.急性外傷性骨折、嚴重水腫。
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經質及不合作者。
6.皮膚高度過敏、傳染性皮膚病,以及皮膚腫瘤(腫塊)部、皮膚潰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