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療法

2021-01-11 僧崖童

一,學習拔罐的目的

1,目的:拔罐是通過負壓作用於身體表面,從而產生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中醫認為拔罐通過這種負壓,可將體內的瘀血及痰瘀、濁氣等吸拔出來,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使我們的臟腑功能得以調整。而西醫認為,拔罐的時候通過負壓使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導致瘀血,而這種瘀血會形成溶血現象,從而刺激到體內的免疫機制,加速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的營養狀態,增強白細胞的吞噬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所以不論是從西醫學還是中醫學的角度來說,拔罐對人體都有著很好的防病治病的功效。

2,理論基礎:

拔罐是通過負壓作用於身體表面,從而產生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中醫認為拔罐通過這種負壓,可將體內的瘀血及痰瘀、濁氣等吸拔出來,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使我們的臟腑功能得以調整。而西醫認為,拔罐的時候通過負壓使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導致瘀血,而這種瘀血會形成溶血現象,從而刺激到體內的免疫機制,加速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的營養狀態,增強白細胞的吞噬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所以不論是從西醫學還是中醫學的角度來說,拔罐對人體都有著很好的防病治病的功效。

二,罐的種類主要有:

1,竹罐 用直徑3~5釐米堅固無損的竹子,截成6~10釐米不同長度,磨光而成。

優點:取材容易,製作簡便,輕巧價廉,不易摔碎。缺點:易燥裂而漏氣。

2,陶罐 陶土燒制而成。罐的兩端較小,中間略向外凸出,狀如瓷鼓,底平,罐口平滑厚實,大小不一。 優點:吸附力大,易於高溫消毒。 缺點:質重易碎。

3,玻璃罐 用玻璃製成,形如球狀,肚大口小,口邊厚實平滑,外翻,有1-5號。

優點:質地透明,能直接觀察罐內皮膚充血、瘀血等情況,吸附力大。缺點:容易破碎。

4,抽氣罐 由抽氣筒和帶有活塞的透明塑料罐組成。 優點:可隨意調節吸附力,不易破損,不會燙傷。 缺點:無溫熱刺激。

三,拔罐的方法

拔罐的方法有多種,可分為火罐法、水罐法、抽氣罐法,

操作要領:穩、準、輕、快。

(一)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的熱力,排除罐內部分空氣,造成負壓 ,使罐吸附於施術部位皮膚。

影響吸附力大小的因素:

① 罐具的大小與深度;

② 罐內燃火的時間;

③ 扣罐的速度。

1) 閃火法

用鑷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後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並迅速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比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

2) 投火法

用95%乙醇棉球或紙片,燃著後投入罐內,趁火最旺時,迅速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罐內燃燒物易墜落燙傷皮膚,故多用於身體側面橫向拔罐 。

3) 貼棉法

用棉花一小方塊,略浸95%乙醇,壓平貼在罐內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點燃後,將罐子迅速扣在選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亦用於身體側面橫向拔罐 。

(二)水罐法

是指拔罐時用水熱排出罐內空氣的方法。根據用水的方式,常用的是蒸氣法。

蒸氣法 將水或藥液(勿超過壺嘴)在小水壺內煮沸,至水蒸氣從壺嘴或套於壺嘴的皮管內大量噴出時,將壺嘴或皮管插人罐內2~3分鐘後取出,速將罐扣於吸拔部位。扣上後用手輕按其罐半分鐘,使之拔牢。此法適用於身體各部拔留罐、排罐。

(三)抽氣罐法

把火罐緊貼在要拔的位置,抽動或旋動活塞,或按壓氣囊,火罐立即可吸在相應的部位上。

三,罐法的應用

根據病變部位與疾病性質,拔罐法尚有不同的應用方法。

(一)單罐法

即一罐獨拔。運用於病變部位明確、範圍局限,或有固定壓痛點的病症,如胃痛拔中脘穴,牙痛拔頰車穴,軟組織損傷拔阿是穴,以及於蟲蛇叮咬處拔毒、瘡癰部排膿等。

(二)多罐法

即多罐並用,又稱排罐法。適宜於病變範圍廣泛或選穴較多的病症。常根據病情與解剖特點,於多部位或多個穴位處拔數罐至數十罐。如沿某一經脈或某一肌束的體表位置順序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罐具。多用於神經肌肉疼痛、陳舊性軟組織損傷及氣血瘀滯病症。排罐間距要適當,疏密視病情與體質而定。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後將罐留置5--15分鐘,使淺層皮膚和肌肉吸人罐內,輕者皮膚潮紅,重者皮下瘀血紫黑。此法多用於深部組織損傷、頸肩腰腿痛、關節病變以及臨床各科多種疾病。留罐時間久暫視拔罐反應與體質而定,肌膚反應明顯、皮膚薄弱、年老與兒童留罐時間不宜過長。

(四)閃罐法

用閃火法將玻璃罐吸拔於應拔部位,隨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覆吸拔至皮膚潮紅,或罐體底部發熱為度。用治風溼痺痛、中風後遺症(面癱),以及肌膚麻木、肌肉瘓弱的病症及美容。本法要求動作迅速而準確,尤其適用於不方便留下罐印的部位,如面部。

(五)走罐法

亦名推罐法、拉罐法。操作方法是先於施罐部位塗上潤滑劑,以凡士林、潤膚霜為佳,亦可用水或藥液,同時將玻璃罐口亦塗上油脂。用閃火法吸拔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向後傾斜,稍用力將罐沿著肌肉、骨骼、經絡循行路線推拉(罐具前進方向略提起,後方著力),反覆運作至走罐區皮膚紫紅色為度 。

走罐操作大致有三:

1。輕吸快推,適用於外感、皮痺等證,外感可每三小時一次,末梢神經炎可每日施術一至二次;

2。重吸快推,適用於某些經脈、臟腑功能失調的疾患,如高血壓、心悸、胃腸功能紊亂等,一般每日施術一次,一療程7~10次;

3。重吸緩推,適用於沉寒痼冷、積聚、經脈氣血阻滯、筋脈失於榮養等疾患,如寒溼久痢、坐骨神經痛、痛風、肌肉萎縮等證,一般每日施術一次,一療程7~10次;

走罐法操作的關鍵在於當罐具吸拔住之後立即進行推拉或旋轉移動,不能先試探是否拔住。適用於病變範圍較廣,肌肉豐厚而平整部位行罐,如背部脊柱兩旁。可用於治療急性熱病、癱瘓麻木、風溼痺證、肌肉萎縮等病症。應據病情與患者體質而調節負壓及走罐快慢與輕重;吸拔後應立即走罐,否則吸牢後則難以走罐;走罐動作宜輕柔,用力均勻、平穩、緩慢。罐內負壓大小以推拉順利為宜,若負壓過大或用力過重、速度過快,患者易疼痛難忍,且易拉傷皮膚;負壓過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脫落,治療效果差。

(六)針罐法

指針刺與拔罐相配合的治療方法。常用針罐法有以下幾種:留針拔罐,出針拔罐以及刺絡拔罐

1.留針罐法

於相關腧穴上針刺得氣後留針,再以針為中心拔留罐5~10分鐘後起罐、出針。

此法宜用於治療風溼痺證。但不宜用於胸背部,因罐內負壓易加深針刺深度,從而引起氣胸。

2.出針罐法

於有關穴位針刺得氣後,留針或持續快速行針後即出針,並於該部拔罐且留罐,吸出少許血液或組織液後起罐,用消毒藥棉擦淨。

3.刺絡罐法 即拔罐與刺血療法配合應用的治法。起罐後用消毒棉球擦淨血跡。挑刺部用創可貼,1~2天傷口即愈。此法適用熱證、實證、實寒證、瘀血證及某些皮膚病等。如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坐骨神經痛、哮喘,以及神經性皮炎、皮膚疹癢症等。

四:拔罐、留罐與起罐

(一)拔罐前的注意事項

1.拔罐治療室應寬敞明亮,空氣流通、室溫適宜,避開風口,要注意患者保暖,並防止暈罐。

2.檢察罐具

3.根據病情與施術要求,選擇適當體位與罐的規格,充分暴露應拔部位,有毛髮者應剃去,拔針罐應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前一次拔罐部位罐斑未消退,不宜再在原處拔罐

5.選好體位,囑患者體位應舒適,勿移動體位,以防罐具脫落。

6、初次治療、皮膚薄嫩或體弱、年老、易緊張者,採取臥位,拔罐不宜過多或過緊,或用小罐,或用疏排法。

(二)、留罐時的注意事項

患者感覺拔罐部位發熱、發緊、發酸、涼氣外出、溫暖舒適、思眠入睡為正常得氣現象。若感覺太緊、太痛可予減壓自覺能承受為基準,仍未減輕或有灼熱感,應及時取下重拔;拔後無感覺為吸拔力不夠,應重拔;拔時出現頭暈、氣緊、噁心、面色蒼白、虛汗、四肢發冷、等為暈罐,及時取罐平臥休息,一般很快恢復,如還未緩解,應予以點按或針刺等方法急救。

(三)起罐的方法

醫者雙手配合,一手拿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輕輕按下罐口邊緣的皮膚,(將罐特製的進氣閥拉起,空氣進入罐內後罐即落下)。若罐吸附過強時,不可力猛拔,以免損傷皮膚。

(四)、拔罐後注意事項

對於拔罐所產生的水泡或血泡應具體分析,小水泡一般不作處理,任其自然吸收,只僅防止擦破;治療需要的水泡應注意保護,由其自然吸收,在自然吸收過程中對增強免疫功能有很大臨床意義;非治療需要的水泡可消毒後刺穿放出水液,無菌敷料敷蓋。

五,拔罐補瀉原則

實證多選瀉法(密排法、吸拔力大、吸氣拔罐呼氣取罐、逆經走罐等為瀉法)。虛證多選補法(疏排法、吸拔力小、呼氣拔罐吸氣取罐、順經走罐等為補法),病變範圍較小或壓痛為一點時可用單罐法,病變範圍廣泛、病情複雜用多罐法。

六,拔罐後效應觀察

治療效應 啟罐後吸拔部出現點片狀紫紅色瘀點、瘀塊,或兼微熱痛感,通稱罐斑或罐印,是屬正常反應,1~3日即自行消失。病理反應 罐斑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為虛寒證。罐斑微癢或出現皮紋,多系風邪為患。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屬虛證。拔針罐後,血色深紅為熱,青色為寒凝血瘀。罐斑如顯水泡、水腫與水氣狀,提示溼盛或寒溼。若水氣色黃為溼熱;水泡呈紅色或黑色,示久病溼盛血瘀。罐斑色深紫,示瘀血為患。罐斑色深紫黑觸之痛、伴身熱,系熱毒瘀結。七,拔罐的作用和適應範圍

拔罐法作用:

1、通經活絡

2、行氣活血

3、消腫止痛

4、祛風散寒等作用

5、預防保健,延年益壽

八,拔罐的作用和適應範圍

拔罐法作用:

1、通經活絡

2、行氣活血

3、消腫止痛

4、祛風散寒等作用

5、預防保健,延年益壽

適應範圍:

內科病 嘔吐、便秘、胃腸痙攣、慢性闌尾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尿潞留、尿失禁;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面神經麻痺、頭痛、三叉神經痛、神經衰弱、中風後遺症等。2.婦科病 痛經、月經不調、閉經、帶下、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病症、更年期症候群、乳腺炎等。兒科病 發熱、厭食症、腹瀉、消化不良、遺尿、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外科病 癤、瘡、癰、疽、丹毒、痔瘡、脫肛、蟲蛇咬傷。皮膚病 痤瘡、溼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白癜風、帶狀皰疹、養顏美容。五官科 結膜炎、鼻炎、牙痛、口腔潰瘍、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九,治療的間隔時間:

主要根據病情決定,慢性病或病情緩和者,一般隔日一次,或隔二日或三至五日一次。病情急者,一般每日一次,如急性胃腸炎、感冒等病,也可1日2~3次。一般一療程為12次,若不愈,休息5~7日再繼續治療。若拔罐後患者感覺疲勞,應休息幾日後再拔。

十,拔罐的禁忌症:

1.急性嚴重疾病、慢性全身虛弱性疾病及接觸性傳染病。

2.嚴重心臟病、心力衰竭。

3.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4.急性外傷性骨折、嚴重水腫。

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經質及不合作者。

6.皮膚高度過敏、傳染性皮膚病,以及皮膚腫瘤(腫塊)部、皮膚潰爛部。

相關焦點

  • 中醫拔罐療法效治療頸椎病,療效顯著
    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徵的症候群。  拔罐療法可有效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的症狀:頭痛、眩暈、頸部活動受限、上肢麻木或單肢麻木等。
  • 廣東人喜歡中醫拔罐療法及刺絡放血,這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針對這個問題,廣州新海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劉春菇認為拔罐及刺絡放血療法都是治療方式。拔罐、刺絡放血療法適用那些疾病?兩者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更為見長拔罐療法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古稱「角法」。隨著現代醫療的發展,拔罐的工具也在不斷更新,從最初的獸角,到現在的抽氣罐、玻璃罐、竹罐、銅罐、鐵罐、陶瓷罐等。中醫認為,拔罐療法可逐寒祛溼、舒筋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洩熱、增強體質。而西醫認為,拔罐的時候通過負壓使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導致瘀血,而這種瘀血會形成溶血現象,從而刺激體內的免疫機制,加速新陳代謝及營養物質供應,增強白細胞的吞噬活動,以達到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 嘴炮復出艱苦備戰:神奇中醫拔罐療法助我"功力"大增
    剛剛嘴炮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布了正在使用中醫拔罐療法的內容,並表示這種古老的中醫療法能幫助自己在緊張艱苦的備戰中快速恢復,對此感到非常滿意。在嘴炮的UFC訓練營內,訓練之餘的嘴炮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分享了很多訓練的視頻,在最新的視頻中他發布了中醫拔罐的康復治療內容。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將特殊的杯子放在康復者的皮膚上,產生吸力呆上幾分鐘後然後去除杯子。如果正確操作,拔罐有很多好處,包括幫助緩解疼痛和炎症、促進血液流動、放鬆身心、協助排毒、並可以對深層組織進行按摩。
  • 中醫拔罐 拔罐操作不當後果嚴重
    但有一點需要大家注意,三個誤區要明白,而且頻繁拔罐不利養生保健哦。用火罐:三個誤區要明白第一,拔火罐雖然對多種疼痛都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其作為一種中醫輔助治療方法也不是包治百病的。對於拔罐器產品說明上的功能介紹,沒有經過醫學臨床實驗的,無法證實其效果,患者對待這個問題要理性。
  • 拔罐減肥為什麼是最有效的減肥療法?
    中醫拔罐減肥療法亦如此。那麼,怎麼拔罐減肥呢?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來拔罐減肥的兩大療法。  一、拔罐減肥療法---拔罐操作  拔罐減肥療法-1. 中陽亢盛者症狀為體質肥胖,胃納亢進,善食多肌,面赤,苔多膩,舌質紅,脈滑數。
  • 拔罐後的皮膚變紫黑色,代表著什麼問題?中醫給出2個解釋
    一、我國傳統中醫療法:拔火罐在2000年初,拔火罐被西方國家看作是一種「東方妖術「。但在中國,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與針灸一樣,屬於物理療法的一種。拔罐治療是利用燃燒、擠壓等方法排出罐內空氣,形成局部負壓,使罐吸附在人體特定部位,產生刺激而造成局部充血。
  • 【中醫養生】拔罐減肥的減肥原理 拔罐減肥食譜
    拔罐減肥 快速燃燒體內脂肪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肥胖也成為很多人的困擾,對於想要減肥的人來講,選擇健康的減肥方法也很重要。中醫拔罐減肥以傳統中醫理論作為指導,能使體內脂肪快速的燃燒分解,以達到降脂消脂的瘦身效果。那麼,拔罐減肥功效如何?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下吧!
  • 產後康復之中醫特色療法
    中醫養生歷來都非常注重產後調護。對於產後這一特殊體質、特殊階段的健身養生都有著獨特的理論和方法,並強調個體差異及整體觀念來調理。因而,在現代產後護理中,中醫調理在產後恢復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和推崇。刺穴經絡灸法不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上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則瘴癘、瘟瘧之氣不能著人。"這是實踐經驗的總結。
  • 真空拔罐療法常識 (日常保健拔罐法)
  • 丁新民:自然衝擊療法是中醫瑰寶
    丁新民是中醫自然衝擊療法的創始人。自然衝擊療法,顧名思義是自然療法之一、也是中醫技法之一。早在2015年,中醫自然衝擊療法就被山東省泰安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丁新民認為,人們80%的病來源於情緒。中醫理論也認為病因來源於情緒。
  • 拔罐一般要多長時間?拔罐有什麼好處?
    在中醫認為,溼氣重的人,會常感覺身體不適,所以中醫常會通過拔罐來祛除人體內的溼氣。同時對於一些慢性疾病也有輔助的治療。
  • 靜脈曲張的中醫療法
    坐落在青島李滄區的蟻幹堂國醫館,一直秉承五千年中醫中藥精髓,遵循傳統中醫理念、陰陽五行之變化規律,運用中醫老方湯劑,並配合針灸、拔罐、放血等療法,進行治病、調理及滋補養生。蟻幹堂國醫館匯集了多名老中醫,他們用畢生的精力研究中醫老方,應廣大患者的需求,奉獻出一輩子的老方,採用一付老方湯劑,輔以針灸、拔罐、放血等手法,經過無數患者的驗證,在治療靜脈曲張、脈管炎、老爛腿、骨病、皮膚病等各類疾病方面取得顯著的療效。
  • 如此拔罐是亂來,專家談正確拔罐原理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拔火罐療法又稱「角法」, 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 如此拔罐是亂來,談正確拔罐原理.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
  • 中醫拔罐常用到的9個穴位及穴位位置
    拔罐可能很多人都會拔,大部分人是哪裡疼拔哪,或者就拔背部、肩部等位置,其實拔罐也要配合穴位的。中醫拔罐可以通徑活絡、祛寒活血,現代人也很喜歡利用拔罐來養生,而拔罐時需要找準穴位再拔,有一些穴位會經常用到,比如三陰交、足三裡、湧泉穴等等,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下拔罐經常用到的9個穴位及穴位位置。1、三陰交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
  • 拔罐咱可不能亂來,聽刮痧師談正確拔罐原理和方法!
    拔罐,是我國最傳統的一種養生防治疾病的中醫療法,也頗受現代人的推崇。比如說,風寒感冒,就可以通過拔罐的方法治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天是陽氣生發的重要季節,春季養生提倡養陽,而拔罐恰恰也具有振奮陽氣的功效。 針對春季拔罐的一些常識與注意事項,下面我們刮痧師帶大家了解一些拔罐的注意事項。
  • 別再說拔罐治病不靠譜!你真的懂拔罐嗎?
    不過,你真的懂怎麼拔罐嗎? 拔罐不受季節限制 只要感覺不舒適 隨時都可以拔罐 只要對症即可 但有些人真不適合拔罐
  • 中醫告訴你,拔罐充血、瘀血、水泡的臨床意義.
    (一) 充血、瘀血的臨床意義拔罐後皮膚在真空負壓下的作用下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皮膚隆起和充血、瘀血發生。(三)皮膚溫度的改變的臨床意義 一般拔罐後,拔罐局部和周圍的皮膚溫度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適當的皮膚溫度升高表明機體正氣比較充足,抵抗力較好;如果皮膚溫度明顯升高則表明機體感受陽邪、實邪所致,或者患者的疾病證候為實證、熱證;但有時皮膚溫度升高不明顯甚至降低,特別是機體在感受風、寒、溼邪之後或者所患疾病的證候為虛證、寒證。
  • 帶您了解拔罐的前世今生
    什麼是拔罐療法拔罐療法又叫做吸筒療法、拔筒法,是以各種罐為器具,利用燃燒等方法所產生的熱力排去罐內的空氣以造成負壓,使之吸著於經絡、穴位、患處或體表的某些部位,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出現充血、淤血或者起泡等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拔罐應該拔哪裡?
    2020-10-23 10:42圖文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拔罐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中醫療法,在現代仍被廣泛應用。從中醫理論來談,疾病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