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放開以來,人口出現增長,這種現象持續兩三年,隨後發生斷崖式下降,想生和該生的人群,已經抱到二胎,對於普通大眾而言,他們的選擇更加理性,會結合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等現實條件進行選擇。
01
生育窘境
年輕人不願生娃,女性變得更加獨立,「媽寶男」越來越多。我們先來看一個消息: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四年來,政策累積效應在前兩年集中釋放,導致生育率呈現先升後降的現象,2018年出生人口下降幅度明顯。2018年後,生育進入政策調整後的平穩期,受育齡婦女數量和結構影響,2019年出生人口略有減少。
很多夫妻不願生育,往往是經濟條件決定的。很多城市人口一般結婚較晚,生完第一個孩子後,職場上沒有上升的男性,又面臨35歲中年危機,養一個孩子比較吃力,更不敢輕易提及生二胎的事情。
養一個孩子是長期投資,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玩樂等,都需要經濟來承載。
當於一個孩子出生時,親戚朋友會圍一圈,慶祝孩子的到來;而一個老人去世時,能夠圍在身邊的親戚、孩子,又能有幾人?過去養兒防老,現在養子女為保障老年生活,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了,現在的孩子有工作,不可能長期守著生病的父母,有一句俗話說的好:
久病床前無孝子。
但是反過來,久病床前有慈母,這樣的案例在生活中倒是不少。
02
提議放開三胎
很多發達國家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如日韓兩國。而中國也在擔心,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不想婚育,造成老齡人口超出年輕人口,有人看到了這一危機,提出要釋放三胎政策,這引起了很多女性的不滿,她們感覺自己的生命健康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畢竟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
經常提到的男女平等,卻成為一句「口頭禪」,多生孩子的女人,面臨什麼樣的苦和累,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最終成為一名俗人。
生育的根本問題是經濟條件決定的,如果只是一個規定,允許生三胎,而沒有相應的補助金,寶媽不僅要面臨身體的創傷,還要面臨失業的風險,養兩個孩子,一個人根本帶不過來,難以想像當一個孩子生病時,你還要把兩個孩子帶上,一起去醫院,家裡買車的還好,如果是冬天,又沒有買車,只能是兩個字——受罪。
你可能會問了:家裡不能有老人帶嗎?那如果家中沒有老人或老人不在身邊呢?全職媽媽真的很辛苦,而一種聲音說這種媽媽沒有價值。
還記得張桂梅校長拒絕畢業後的女生捐款嗎?就是因為女孩好不容易從大山裡走出來,結婚生育後做了全職媽媽。
校長的想法也沒有錯,女孩獲得免費學習的名額,學校改變其命運,是讓她有一番作為,並不是讓她做全職媽媽的,如果是這樣,不等於浪費一個難得的名額嗎?不上學也可以做全職媽媽。
但是,有些寶媽持不同的看法,孩子太小不能沒有陪伴,外面的錢什麼時候都能去賺,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錯過了再難彌補,因此,家庭第一,工作第二,為了孩子可以放棄工作。
如果,一個寶媽生三胎,這個寶媽根本沒有精力外出工作,寶爸一個月多少工資才能養活這麼多家人?
03
生二胎三胎的家庭
《新生日記》綜藝節目中,很多明星家庭會有多個孩子,他們不缺少經濟基礎,老人帶娃也無後顧之憂,也可以請保姆解決帶娃問題,他們可以一邊忙著事業,定期回來照顧孩子。
要麼,有的父母在外面拍戲或參加活動,家人帶著孩子去探班,一家人共度天倫時光。如汪峰帶娃探班章子怡,一家人其樂融融。
多生子女的家庭,一般會滿足幾個條件:一、家庭經濟條件尚可;二、老人或家人願意幫忙帶娃;三、夫妻感情好,願意多生養,同時也疼愛孩子;四、身體和年齡適合。
04
如何解決生育問題
如今,韓國生育率下降到有史以來的最低值。人們發現一個現象,財富與生育率成反對,越有錢生育率越低,而越沒有錢,反而願意生更多孩子,你可能沒忘記山區生十個娃的90後寶媽,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帶娃的心酸已經在臉上寫滿了滄桑。
而日本的生育率也緊追韓國,幾乎要歸零了,日本職場加班情況較普遍,歐洲的職場人士該有多幸福,他們每年比日本人少工作一個季度。
韓國年輕人努力進入重點大學,期望可以在上流公司深造,這意味著要承受更多的職場壓力,每年的生育率不及北部鄰居的一半,而且掙的也是血汗錢。
我們的生育率也出現下降,女性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加上男女比例失調,經濟壓力加大,甚至一些年輕人,不願意結婚,城市成大齡剩女的聚集地,農村成了大齡剩男的「聖地」,男性可以向下「兼容」,尋找條件不如自己的女性結婚;但是女性只爭「上流」,如果找不如自己的,寧可選擇「高貴」的單身,這本身是一種矛盾。
還有一些年輕人,忙於工作事業,擔心生育會影響到前途,暫時不考慮生育。
想要解決生育問題,需要從政策方面入手。比如一個農夫想要多養羊,他要解決飼料與羊圈的問題。
討論話題:如果滿足什麼條件,你會考慮多生一個孩子?聊聊你的想法。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